问题

汉语里的「浊辅音」和别的语言有区别吗?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是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关键。声带振动发出的辅音就是浊辅音,反之则是清辅音。比如,英语的 /b/, /d/, /g/, /v/, /z/, /m/, /n/, /l/, /r/ 等都是浊辅音,而 /p/, /t/, /k/, /f/, /s/, /m/, /n/, /l/, /r/ 等就是清辅音。

汉语的“浊辅音”——一个“失落”的群体?

在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浊辅音。我们通常认为的“浊辅音”,比如 /b/, /d/, /g/ 在汉语中,发音时声带的振动非常微弱,甚至几乎没有。它们更接近于英语中某些位置的清辅音,只是在发音时口腔气流受到更多阻碍,听起来比英语的 /p/, /t/, /k/ 更“沉”一点。

比如,汉语的“b”音,如果你仔细体会,会发现它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感远不如英语的“b”。同样的,“d”和“g”也是如此。它们更像是在描述一种“紧喉”或“紧闭”的状态,而不是声带在积极地振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可能与汉语的历史演变有关。有学者认为,在中古汉语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些浊辅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浊辅音逐渐失去了其浊度特征,或者演变成了声调的一部分。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平上去入,或阴阳上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浊辅音的缺失,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区分词义,使得语言在韵律上更加丰富。

与印欧语系语言的对比

相比之下,印欧语系语言,特别是英语,对浊辅音的运用则要“丰富”得多。

强烈的声带振动: 英语的浊辅音,如 /b/, /d/, /g/, /v/, /z/ 等,在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是十分明显且持续的。你可以用手指放在喉咙处,去感受发英语的 /b/ 和 /p/ 的区别,你就能清晰地体会到声带振动强弱的差异。
在词汇中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中,浊辅音和清辅音的对立是区分词义的关键。例如,“pin”和“bin”,“tip”和“dip”,“cat”和“gat”(虽然“gat”不常用,但能说明发音模式)。这种对立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不同发音位置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个清辅音或浊辅音,在不同的发音位置(比如词首、词中、词尾)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英语中词尾的浊辅音发音时浊度会减弱,接近于清辅音,这被称为“词尾清化”。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保留了比汉语“b/d/g”更明显的浊度特征。

汉语学习者遇到的挑战

正是因为汉语中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浊辅音,而许多外语(如英语、德语、俄语等)又以丰富的浊辅音为特色,所以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些外语的浊辅音时,常常会遇到以下困难:

1. “浊度”感知不足: 汉语使用者可能难以准确感知和发出英语的浊辅音,因为他们习惯了发音时声带的“不振动”或“微弱振动”模式。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英语的浊辅音发成接近清辅音的音,导致发音不准确。
2. “清辅音”的发音偏误: 有时,学习者会把外语的浊辅音误认为就是汉语的“b/d/g”,结果发出的音是汉语的“b/d/g”的“低浊度”版本,而不是纯正的外语浊辅音。
3. 声调与浊度的混淆: 汉语中声调的变化可以区分词义,这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区分意义的功能。当学习者接触到外语中通过浊辅音对立来区分词义时,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用声调来调整,而不是调整辅音的浊度。
4. 气息的运用: 英语的清辅音(如 /p/, /t/, /k/)在词首时通常伴随着明显的送气(aspirated),而浊辅音则不送气(unaspirated)。汉语的“b/d/g”在发音时,虽然气流受阻,但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并不像英语那样明显,也不像英语的“p/t/k”那样有强烈的送气感。这也会对外语学习造成困扰。

一些“例外”和边缘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汉语方言都如此“无浊”。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在某些辅音上保留了更明显的浊度特征。但就普通话而言,“无浊”是其语音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

另外,汉语中的鼻音(m, n, ng)和边音(l)在发音时声带是振动的,所以从语音学定义上来说,它们属于浊辅音。但当我们谈论“浊辅音”与“清辅音”的对立时,通常是指那些依靠不同气流阻碍方式产生,并且存在浊度差异的塞音、擦音等。鼻音和边音在汉语中不与清辅音形成对立,它们的浊度特征是天然的。

总结

简而言之,汉语的“浊辅音”,严格来说,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几乎不存在。那些看似是“浊辅音”的音(如 b, d, g),其浊度非常微弱,更像是一种“紧喉”或“低浊度”的清辅音。这与印欧语系语言中具有明显声带振动的浊辅音,并且在区分词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差异,正是汉语母语者在学习包含丰富浊辅音的外语时,所面临的核心语音挑战之一。理解这一点,对于纠正发音、提升语言沟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条既冗长又生硬的答案,抱歉。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三点:

  • 我们在讨论以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为代表的现代标准汉语(不管你是否反对这个措词)。
  • 外语从汉语借词、音译时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拼音、拉丁化方式等,用外文来近似记录汉语发音,所以遇到多种不同的音译是很正常的。
  • 「清浊」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但有一种意义是最主流的,即声带振动为浊,不振动为清。

- - -

如今大多数中国人说的「清浊」和国际上常说的「清浊(voiceless/voiced)」是完全不一样的。

国际上一般说的「voiceless」[1] 和「voiced」[1] 一般确实也译为「清」和「浊」,这其实和中古汉语的术语含义是一致的,都指的是辅音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这种清浊对立的典型包括:英语字母 s/z 的发音、英语字母 f/v 的发音、法语字母 t/d 的发音、法语字母 p/b 的发音……但不包括现代标准汉语的那些。

现代标准汉语中不存在清浊对立,仅有的 4 个浊音声母是 m、n、l、r,而其它声母 p/b、t/d、k/g 等都不是清浊对立,它们全都是清辅音,区别只在于声母 p、t、k 等送气 [2],而 b、d、g 等不送气 [2]。

中国人常常借用「清浊」来描述一个辅音送气与否。「英语老师告诉我们 star、school 里的清辅音放在 s 之后要浊化」指的其实是这两个单词中的辅音 /t/ 和 /k/ 在 /s/ 之后不送气,并非要真正「浊化」为声带振动的辅音 /d/ 和 /g/。

在汉语拼音之前,威妥玛拼音(Wade–Giles)是很常用的汉字拉丁化方案,kung fu(功夫)、tai chi(太极)、tao(道)、tai pei(台北)等等都是常见经威妥玛拼音而来的译法。这些词,今天如果按汉语拼音规则来译,就该是 gong fu、tai ji、dao、tai bei 等等。

威妥玛拼音为何与汉语拼音的拉丁化如此不同?

以汉语里「波/泼」这样的对立为例:

威妥玛拼音一派使用「p/p'」来精确描述汉语发音的性质(这一对都是清音,而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这符合以 IPA(国际音标)为代表的精确的语音学视角,也符合欧洲大陆多数语言中拉丁字母的使用方法(爆破音不论清浊,一般都不送气),用撇号「'」来标记送气(这个「'」常常被省略,加上音调也省略,所以「t'ai2 pei3(台北)」就变成了「Taipei」);

汉语拼音属于另一派,这派拉丁化方案比较符合英语、德语等语言中「浊音不送气、清音送气」的习惯,也符合 IPA 宽式记法中用最简单的字母记录发音对立的习惯,于是用「b/p」来描述这一对发音,这样一来,说英语和德语的人会自然而然把「bo」和「po」发得像汉语发音,而汉语母语者又听不出来外国人说「bo」时实际发的是浊音。又因为汉语拼音如此,所以许多人误以为汉语拼音 b、d、g 等声母是浊音

根据维基百科 [3],「豆腐」的英语「tofu」来自日语,并非汉语音译,而算是经日语间接从汉语借词,这里面发音的变化就比较复杂了。

英语、德语等语言中,爆破音不仅存在清浊(声带振动与否)的对立 [4],还存在送气与否等因素的对立,于是对只区分送气与否的汉语母语者来说就很容易区分清浊音。事实上很多英语说得很好的中国人都不把英语里的 /b/、/d/、/g/ 等音发为浊音。而很多中国学生都无法单从声带振动与否来分别清浊爆破音。

但欧洲大陆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的爆破音没有送气与否的对立只分清浊(声带振动与否)。所以这些国家的人说英语时容易带上口音,他们发出的清爆破音常常没有英语特色的送气性质,于是在中国人听起来就好像和他们的浊爆破音没有区别了。

日语比较特殊,日语里的清爆破音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发音习惯中有时送气、有时不送气,于是不送气的时候就让许多汉语母语者分不出它和浊爆破音的区别。

- - -

注:

[1] Voiceless(清)与 voiced(浊)是对立的语音性质,一般只描述辅音。通常,我们说一个音是清音,是说我们发这个音时声带不振动,比如 [s]、[k]、[tʃ]……许多清音不和元音拼读时是听不到的;说一个音是浊音,说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比如 [z]、[g]、[dʒ]、[l]、[r]……但因为现代标准汉语中没有清浊对立,许多人分辨不了清浊音(尤其是清浊爆破音、塞擦音)。在中国,「清浊」也被借来指代送气与否。

[2] 送气是指发音时气流的强弱。气流强的称为「送气」,气流弱的称为「不送气」。汉语「泼」、「科」、「七」等发音的辅音部分(声母)都是典型的送气清音,相对的「波」、「哥」、「机」等的辅音部分就是不送气音。在中国,「清浊」也被借来指代送气与否。

[3] en.wikipedia.org/wiki/T

[4] 注意!其实英语等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清浊对立并不典型,浊塞音的声带振动常常并不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汉语母语者不分清浊的英语发音往往可以接受,而且用「浊化」来描述 /s/ 之后的清塞音不送气现象也可以接受。详情请见维基百科的《Fortis and lenis》词条:en.wikipedia.org/wiki/F

- - -

附录:

下面列出答案中反复提及,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几组典型的爆破音。以法语、英语和汉语为典型,描述它们都存在于哪些语言中(方括号内为 IPA):

软腭爆破音:

  • [g] 法语 g、英语 g
  • [k] 法语 k、英语 k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chool)、汉语 g
  • [kʰ] 英语 k、汉语 k

齿龈爆破音:

  • [d] 法语 d、英语 d
  • [t] 法语 t、英语 t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tay)、汉语 d
  • [tʰ] 英语 t、汉语 t

双唇爆破音:

  • [b] 法语 b、英语 b
  • [p] 法语 p、英语 p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peed)、汉语 b
  • [pʰ] 英语 p、汉语 p

不同于爆破音,擦音的清浊对汉语母语者来说就容易分辨多了:

齿龈擦音:

  • [z] 法语 z 和受浊音或元音影响而浊化的 s、英语 z
  • [s] 法语未浊化的 s、英语 s、汉语 s

唇齿擦音:

  • [v] 法语 v、英语 v
  • [f] 法语 f、英语 f、汉语 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股子网络流行语的首拼缩写风,以及它是不是真的能把汉语“逼”成一门只剩下辅音的语言。首先,得承认,现在网络上缩写太多了。你想想,“yyds”、“xswl”、“zqsg”,这些词要是你不懂,看着就跟天书似的。这种缩写,说白了,就是为了图个快,省事儿。尤其是打字的时候,能少敲几个字母,能.............
  • 回答
    .......
  • 回答
    “daicing gurun” 在汉语里之所以对应的是“大清国”,这背后牵扯到满语的发音、汉字的音译以及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要彻底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daicing gurun”本身是来自哪里。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满语的名称。满语是满族人使用的语言,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公司”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一个与历史、文化、翻译和经济制度演变密切相关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梳理: 一、词源与词义的演变1. “司”的含义 “司”在古代多指官职或机构,如“司徒”“司空”等,表示管理某项事务的官员或部门。 后来“司”逐渐引申为“机构”“部门”,如“司务”“司理”。2.............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回答汉语里是否存在日语概念里的“敬语”,咱们得先弄清楚,日语里的“敬语”到底是怎么个意思。日语的“敬语”可不是简单地加个“您”或者“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细致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敬语(そんけいご sonkeigo):这是用来抬高对方(讲话的对象或.............
  • 回答
    说到泰语的一到十,其实不是被汉语发音“替换”了,更准确的说是,我们很多时候接触到的泰语数字发音,尤其是数字1到10,它们本身的发音逻辑和我们汉语里的很多发音,在音素和声调上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所以听起来像是被“替换”了,但这并非是主动的替换,而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的一种巧合。你想想看,汉语里有很多字的.............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如果美国人把复数的 "they are" 故意说成了 "they is",这种错误用法,在汉语里并没有一个完全对等、能够精确到词语级别的翻译。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错误的性质,并找到与之相近的汉语现象,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它。首先,我们要明白,“they are” 是主谓一致的正确用法,其中.............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汉语词(以拼音形式)大量涌入英语,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语言的演变史,以及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发生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借用并非新鲜事。英语本身就是一个“杂食性”的语言,它从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等无.............
  • 回答
    说起汉墓里的金饼,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那种圆圆的、上面可能带点花纹的,看起来挺“厚实”的玩意儿。但要是跟后世那些精致得跟艺术品似的金器比,汉代的金饼确实会显得有点“粗糙”。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金饼最根本的“身份”——它是一种货币,而且是贵重金属货币。 汉朝的时候.............
  • 回答
    汉库克对路飞那份执着而热烈的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经历和情感碰撞。要说清楚她为何会“沦陷”,就得从她那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过去,以及路飞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说起。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汉库克的身世。她曾是天龙人的奴隶,在那段非人的日子里,她遭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屈辱。身体上的伤痕,更深的.............
  • 回答
    在《汉书》的记载中,汉景帝时期的皇太后是窦太后。这位窦太后,原名窦漪,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汉景帝刘启的生母。她的身份和影响力在景帝时期举足轻重,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少有的能干且受尊重的女性长辈之一。出身与崛起:窦漪的出身并不显赫,她最初是织室宫女,后来被选入后宫,成为代王刘恒的妾侍。汉文帝即.............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中,汉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当我们遇到这些汉字时,它们会呈现出一些中文读法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多音字的处理上。这就像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明明是熟悉的文字,读起来却有了新的感觉。理解日本汉字的两种读法:音读和训读要解释日本地名和人名汉字的读法,首先需要了解日语中汉字的两大基本读法: 音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汉服”定义的理解。简单来说,商场里卖的普通牛仔裤和牛仔衣,不能算作汉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关键概念:1. 什么是汉服?“汉服”并非指代一种单一的款式,而是指从古至今,汉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穿着的传统服饰的总称。它的核心特点是: 形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