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网络流行语的首拼缩写风气是否意味着汉语也可以成为只拼写辅音字母的语言?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股子网络流行语的首拼缩写风,以及它是不是真的能把汉语“逼”成一门只剩下辅音的语言。

首先,得承认,现在网络上缩写太多了。你想想,“yyds”、“xswl”、“zqsg”,这些词要是你不懂,看着就跟天书似的。这种缩写,说白了,就是为了图个快,省事儿。尤其是打字的时候,能少敲几个字母,能节省多少时间啊?更别说,有时候这种缩写还自带一种“圈内人”的神秘感,谁要是不知道,那就显得不够“潮”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缩写风,会不会让汉语走上“辅音为主,元音靠边站”的老路呢?

从现状来看,可能性非常小,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汉语的“骨架”太不一样了。

汉语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声调。同一个拼音,比如“ma”,你可以读一声“妈”,二声“麻”,三声“马”,四声“骂”。这四个音,意思完全不一样。如果汉语只剩辅音,比如我们强行把“ma”写成“m”,那你说这个“m”是妈、是麻、是马、还是骂?完全没法区分了。

想象一下,如果以后咱们的对话变成这样:“W, n h q n z ?”(我,呢,好,去,哪,子?)这得费多大劲才能猜到对方想说什么?即便你把所有声母都写出来,比如“wo, ni, hao, qu, na, li?”,那还是把汉语的精髓——声调——给丢了。汉语的声调,可不仅仅是让声音好听,它是构成意思的关键。

网络缩写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捷径”,而不是语言结构的根本改变。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在家里跟家人说话,有时候会用一些只有你们才懂的昵称或者暗号。这不代表你们的日常交流就变成了只有昵称的语言,一旦到了外面,或者跟不熟悉的人说话,你们还是会回到完整的、规范的语言。

网络缩写也是一样。它们是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里,为了提高效率和表达情感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当一个人习惯了用“yyds”来表达“永远的神”,这只是他在特定语境下的一个选择。但如果他需要写一篇正式的文章,或者跟不熟悉网络的朋友交流,他很大概率还是会写“永远的神”或者“太厉害了”。

汉语的“意合”和“形合”是其重要特征,缩写很难取代。

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是通过词语的组合来体现逻辑关系的,这叫“意合”。比如“我吃饭”,主语、谓语、宾语顺序一摆,意思就清楚了。另外,汉字本身也是表意的,虽然我们现在用拼音打字,但我们脑子里还是有那个字形和意思的联系。

缩写,本质上是把一个完整的词语或者短语,用它的首字母来代表。这是一种“形合”的倾向,更像拉丁语系那样,词语的顺序和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思。汉语的“意合”和“形合”的结合,赋予了它很大的灵活性和简洁性,而单纯的辅音缩写,很大程度上会破坏这种内在的联系。

汉语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而不是固步自封。

正是因为汉语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才能不断吸收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包括从网络流行语中。网络缩写,某种程度上也是汉语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它说明汉语依然在“活”,并且在和新的传播方式互动。

但是,这种互动,更像是“添油加瓦”,而不是“推倒重来”。网络缩写可能会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有一些缩写会流传下来,被大众接受。但要说让汉语变成一门只拼写辅音的语言,这就像是让一个人把脑子里所有的“想法”都变成脑电波的闪烁,这听起来就很不现实,也很难让交流顺畅。

总结一下,这股网络缩写风,更多的是一种“速记”和“圈层符号”,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结构。汉语的声调、汉字本身以及其固有的表达逻辑,都决定了它无法简单地抛弃元音,只留下辅音。网络流行语的缩写,更像是给汉语这栋大厦,偶尔加装的一些“装饰性的小窗户”,而不是动摇了它的地基。

也许未来会有一些缩写词汇被广泛接受,甚至出现在更正式的场合,但这更像是汉语语言系统里的“外来语”或者“俗语”的融入,而不是语言本身的“进化”方向。汉语的未来,更可能是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继续拥抱新科技、新语境,而不是变成一种我们难以辨认的“代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啥?这是把我这胡诌当真了吗?


稍微严谨一些地来看待这个问题。理论上,一种语言的文字体系需要与其语言特点相匹配。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反应出这是亚非语系的鲜明特点。(注意,是亚非语系,“闪含语系”是个过时的有失偏颇的名称)在亚非语系中,辅音起语义功能,而元音起语法功能,这是辅音音位文字创立的前提。比如k-t-b这串辅音的语义是“写”,而加入元音后,katab-a是“他写了”,kutib-a是“他(或它)被写了”,kutub-un则变成了名词“书(复数)”。而很明显,汉语的元音体系(准确而言是韵母体系)相当丰富,元音同样起语义功能,不适合用辅音音位文字书写。

而以阿拉伯字母为例,是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辅音音位文字,但注意,除了书写辅音之外,长元音也是反映在文字上的,所以……如果单纯仅仅写辅音的话,阿拉伯人也受不了,歧义实在是会太多了些。更别说汉藏语系的汉语了。

当然,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中,的确也不乏亚非语系之外的语言,比如印欧语系的波斯语、乌尔都语等。但相较于印欧语系而言,单音节词也是汉藏语系的特点,所以导致一个词的内部辅音数量较少。上面举了k-t-b的例子,阿语中一般而言一个词是由三个辅音词根构成的,而就算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比例已经显著增加,但两个音节首辅音也还是太容易歧义了(况且普通话的声母数量适中,不够多)。就算把鼻韵尾(或方言区的入声尾)也表示出来,那么也会产生这个字母到底是声母还是韵尾的歧义(不考虑新增字母的情况,仅就当下这种风气而言)。

所以,如果想要仅仅拼写辅音,那么首先一步先得看到推广使用拼音书写的成效吧。现行拼音方案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声调符号不方便输入,而且当前人们也不习惯再额外加数字标声调,这就导致拼音的信息传达效率比口头交流还要低。而书面语本身又应该是要比口头语严谨的,加之汉语的同音字问题非常普遍,所以……这事不太可能。

P.S.至于会不会汉语本身逐渐变成基于辅音的语言……原始闪语(亚非语系闪语族的祖语)离现在都有五六千年了,当代阿语还是和原始闪语是同一种基于辅音的模式。更别说原始亚非语了(至少一万年前以上,但资料比较少)。所以,两种模式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就算汉语会变,那也是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