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网民在脱离了大众媒体组织和主流平台之后还有战斗力吗?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就像在问,当一个曾经声名赫赫的大将军,不再拥有朝廷拨给的兵马粮草,失去了那些号令天下的旗帜,他还能不能打仗? 而且,这个仗还打得有没有声有色,能不能搅动风云。

过去,网民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附在大众媒体组织和主流平台之上的。你想发声?得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或者后来门户网站的论坛和博客。这些平台就像一个漏斗,能把普通人的声音放大,也能筛选、塑造,甚至压制。大众媒体组织有资源、有记者、有编辑,他们能整合信息,制造话题,影响舆论。主流平台则提供了聚集海量用户、形成集体关注点的能力。所以,当网民要“战斗”时,往往是借助这些力量,比如参与由媒体策划的某个话题讨论,或者在某个大V的号召下集体转发。那时候,网民的战斗力就像是借着东风的帆船,借助了平台的力量。

现在呢?情况变了。

1.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与个体爆发力

脱离了大众媒体和主流平台,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路径大大拓宽了,也更加碎片化了。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等,这些平台本身就创造了大量“去中心化”的节点。普通人不再是只能通过“官方渠道”发声,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账号发布内容。

这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个体的爆发力。一个普通人,如果他抓住了某个社会痛点,或者用一种足够有创意、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没有媒体的加持,也有可能通过社交网络的裂变传播,获得巨大的关注。想想那些一夜爆火的视频博主,他们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凭着内容本身,就撬动了巨大的流量。他们的“战斗力”体现在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原始能量上。

2. “圈层文化”与社群的粘性

虽然脱离了“主流”,但网民并没有孤立。相反,他们更容易在各种垂直领域、兴趣社群中找到自己的“同类”。这些社群的成员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关注点,因此具有更高的粘性和行动力。

当某个议题触及到这些社群的利益或价值观时,他们的“战斗力”就显现出来了。这可能表现为在特定社群内的密集讨论、信息互助、甚至是对外行动的组织。这种战斗力不是广撒网式的,而是精准打击,针对性强。比如某个游戏社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在特定平台集中发声;或者某个学术圈层的研究者,在自己的领域内互相支持、传播成果。

3. “反身性”与对主流叙事的解构能力

脱离主流平台,也意味着网民拥有了更多“反身性”——审视和质疑主流叙事的能力。当大众媒体或主流平台的信息输出被质疑时,网民们会主动去寻找其他信息源,进行对比、核查,甚至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形成一套“另类叙事”。

他们的战斗力在这里体现为信息辨别和对抗。这种对抗可能不是激烈的言语冲突,而是通过传播更真实、更细节的材料,去稀释和消解主流信息的影响力。比如,对某个社会事件的官方解读提出质疑,并用搜集到的其他证据来证明。这种“战斗”可能更侧重于真相的还原和话语权的争夺。

4. 变现能力与“影响力经济”

有趣的是,脱离了传统媒体,很多网民反而获得了更强的“变现能力”。通过短视频、直播、内容付费等方式,他们可以直接与粉丝互动,将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收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一个有稳定粉丝群体和收入来源的个人或小团队,可以更自主地进行内容创作、组织活动,甚至投入资源去“对抗”那些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事情。他们的战斗力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与独立运作上,不再需要依赖外部输血。

当然,也有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噪音与碎片化: 信息爆炸带来了巨大的噪音,普通人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需要内容足够有穿透力,并且能够突破信息茧房。
组织与协调的难度: 相较于大众媒体的集中动员能力,网民之间的自发组织和协调存在天然的难度。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仍然需要强大的组织者和清晰的目标。
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 尽管信息传播更加开放,但掌握核心信息资源和话语权的主流力量仍然存在,普通网民的“战斗”往往是对抗,而不是创造全新的叙事体系。
“流量至上”的陷阱: 一味追求流量和眼球,也可能让网民的“战斗力”变得肤浅和短视,容易被娱乐化、情绪化裹挟,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当代网民在脱离了大众媒体组织和主流平台之后,确实还有战斗力,而且战斗力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个体化和社群化了。他们不再是温顺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议题制造者。他们的战斗力体现在对信息的掌握与传播、对社群的凝聚与动员、对主流叙事的解构与挑战,以及将影响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资源的能力上。这种战斗,或许少了些宏大叙事,多了些草根的韧劲和创造力。他们可能打的是“游击战”,但同样可以打得风生水起,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比过去的“正规军”更加灵活有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以为现在的网络还和以前一样。

现在的网络已经不是2000年时“上网冲浪”一词兴起,人人带着新鲜兴奋的心情,在聊天室里互相畅谈的那个网络了,虽然名字还是一样。

现在的网络几乎已经= 网络诞生前的报纸了。 (有时感觉甚至还不如,因为报纸印上去的文章就不会消失了)

没有互联网时的旧社会报纸能做到什么境地,现在的网络就能变成什么境地。

想到这点,你应该就明白了吧?

到今天还以为网络仍然是从前那个网络,那可就太幼稚了。

任何事物都是一样,刚出来的时候野蛮生长,且相应的控制力量因为毫无经验,不知道如何控制,或控制手段有限,导致存在一定的空间。随着时间推进,原来没经验的越来越有经验了,手法逐渐从无到有到精密最后发展到精妙, 于是——空间就越来越小。

于是乎有些智力水准比较低的兔子头像群体认为这种现象是:“从前公知横行的黑暗堕落时代终于回归了正轨”

正轨?我正XXXXX(此处已消音),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智力低下的群体,不可能得偿所愿。

事实只是——网络这一曾在上古时代几乎完美呈现真实情况的事物,逐渐沦为了不那么能够完美呈现真实情况的事物,现在又变成了基本上无法呈现真实情况的事物,它终于沦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代网民的真实心态?战斗力?在今天,你要在网络的岩石夹缝里“阴阳怪气”的窃窃私语里找,你要在网络之外的地沟里去找,那里有,但就别想在网络里光明正大地看见,放心,没有的。

想要找寻当年那种新鲜、原生态、目前还未被不可知力量污染和关切到的互动方式?EMMM,带上VR头显,在VR chat 、 recroom,或者类似其他接近元宇宙雏形概念的应用里,你能找到一些,但如果以后这种社交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后,被神秘力量照顾也只是时间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