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在3月22日、24日两次上门为老人做核酸检测时,曾简单询问过老人生活情况,期间老人生活一直正常”。
真的是简单询问呢……
去找找宣传稿,说不定还有这段“简单询问,一直正常”的报道。
基层工作做成这个样子,当务之急恐怕不应该是宣传,而是整风才对。
话说…你们谁读过一篇小说《晚上十点,一切正常》,是个讲国营煤矿工人的短篇。小说讲的是安全员六点上岗以后在安全记录上留下了“晚上十点,一切正常”的记录以后,就跑去私人煤矿打工了,那边发现金工资。晚上十点多,该安全员被矿上的人找回来,八点钟井下发生了安全事故,安全员的儿子死了。
图丢了 换一下
目前在吉林市,作为年轻人上周22日到处电话和微信联系下单购菜至今28日都没动静,四口之家的家中只有白菜半颗,土豆4个…见小区采购群里发起买豆腐接龙,眼见很多老年人不会接龙,我好心帮整理统计80多户,统计完后,其他人联系说社区和物业不让这么多人买,然后不了了之…别说年轻人了,老年人更难!
咱也不知道这合不合理,看看群众的评论
头条的受众比较广,各年龄段都有,看看他们的评价。
这个事倒让我联系“不生娃”系列问题有了对未来的一种幻想。
如果未来三四十年,适老化设施不能与生活科技升级配套,那么谁敢保证如今这帮万事手机app的年轻人不会遭遇当前老年人的尴尬现状。要知道,一部分00、10后已经不能熟练使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了。
而且,因为年轻时候普遍不生娃,到时候帮你使用科技的人都没有。
届时,养老服务也蓬勃发展起来了,意定监护也铺开了。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不适应,机构养老几乎成为刚需。有人帮你换尿裤是一回事,有人帮你免于泡在屎尿里几个小时又是另一回事。一句话,想活的有人样,得加钱。
最后。原先养娃的钱,被用来养老。年轻时通过丁克来“拒绝盘剥”的想法,在养老院里成为了笑谈。那时的年轻人,考虑的就不是生育成本,而是养老成本了。(逃
=================================
防杠:本文意不在催生,养儿不一定能防老是共识。当普遍不生已成定局,丁克降低的生活成本,最终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
之前深圳封城前三天,我叫我父母回乡下,因为一旦封城,就会很难买菜。
我爸妈不信,说zf不会饿死他们的,深圳这么大的城市,怎么可能呢?
结果就是,封城当天,早上起床才发现小区已经被封了,不能进出了,但是还是可以在网上买菜的。
然而我父母不会啊,而且网上买菜还得抢,得守着,价格还特别贵。
平时一两块钱一斤的蔬菜,网上卖十几二十块。
他们不会上网抢菜,我就帮他们抢,地址填他们深圳的地址,一开始几天还顺利,但是后面第四五天忽然有一个地方某个app负责送菜到楼下的小哥阳性,一下子很多人被隔离,导致人手短缺,没人送菜,网上下单,菜有得卖,但是送菜时间要预约,只是怎么都不显示时间,无法预约。(澄清一下: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价格了,只有那一天是这样的情况!)
幸好深圳zf还算反应及时,第六天就恢复可以预约送菜时间了,但是菜真的贵,app上的菜,都是250克14.9一份,或者350克15.9一份之类的,如果是一斤的,就要18.9等。(澄清一下: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价格了,只有那一天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深圳zf网上不停地说物资供应稳定,我就想说,稳定是稳定,但是价格贵啊,我觉得那些app简直是抢钱(相比平时的。其实平时app上的菜也是贵的,菜市场或者超市卖两三块一斤,app上卖五六块一斤。到了封锁期间,居然涨到一二十块一斤)(澄清一下: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价格了,只有那一天是这样的情况!)
因为菜送到了,我父母到楼下拿,他们就看到袋子上贴着的价格清单,才知道这么贵,连连叫肉痛,觉得太贵了,居然还舍不得吃,一袋250克的青菜,三小棵,分了三顿吃。我真是无语了。
我又不敢给他们买多,因为广东的天气,青菜就算放冰箱,超过二三十个小时,就会变黄,没法吃。
我父母就说解封后马上回乡下,起码乡下有地,可以自己种菜吃,在大城市,就算物资不短缺,也没有那么多人手送啊。就算zf有钱,也照顾不到每一个人啊!起码在乡下,有屋有地有亲朋戚友,左右邻舍有什么事总会帮帮忙。
我当时就叫他们回去乡下的了,他们又不信,总觉得大城市这么大这么有钱,不可能不管不顾人的死活的。
我说是会顾,但是有时候有心无力啊,一个社区几万人,只有几十个或者十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就算有饭有菜,都送不到你手上啊。
澄清一下,我这里说的只是我父母所在的小区,不代表全深圳所有小区的情况。(我没有撒谎,没有编,总之那一天我打开app是这个价格。)
反正我父母那,就是那栋楼不能出(小区内没有便利店,小区内不能自由走动),东西只能送到每栋楼一楼大堂,每栋楼有保安守着,不能隔天或者隔两三天出去买菜。然后app买菜涨价,如果你们说没有涨价,那我就不明白了,我平时五六个app买菜,广州这边的菜价就是青菜比菜市场的贵一倍,我当时下单还差点把地址下到我广州的地址。付款的时候忽然发现,我就马上切换到我爸妈深圳的地址,然后购物车里的东西就瞬间失效了,要重新选,然后我就发现,这些蔬菜全都比广州的贵,并且是菜市场的价格的三四倍。
如果你们说这个价格不贵,这个价格没有涨价,我没什么话好说的。
反而是水果没怎么涨价,还是和广州的价钱差不多,所以我趁机给我父母买了很多水果。水果比蔬菜好存放,能放久一点。可能没什么人抢水果吧。
不过怎么说呢?好歹深圳封一周,还能买得到菜,买得到水果,app.上还能买得到。而且最后两天,还有超市的老板拉了一个群,让大家在群里订菜,第二天送货上门,只是我父母搞不懂这些什么群啊订菜,我又不是他们小区的,他们不让我进群。而且这个超市的菜也涨价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们同样在深圳的其他小区的app买菜会不涨价,可能app也分区域吧。我用的app就是你们评论区提到的某个你们也用的app。
所以,这种情况,对比这两天某个咖啡城市,已经好很多了。我也没啥好说的了。我只想说,人老了,对社会没有价值了,就会被社会遗忘,看不到他们的需求,他们发声也没人听到,更不要说他们没有发声的渠道,或者他们根本不懂得现在这个社会的各种互联网工具,而正正这些工具,把控着他们的生存通道。
其实回乡下也未必是什么好的选择,因为乡下医疗条件不好,一旦放开或者躺平,蔓延到乡下后,发生医疗挤兑,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没有年轻人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你只能求神拜佛,希望自己父母没有基础病,自己的孩子体质强健,不然你山高皇帝远,想管也管不到,帮不着。
那些口口声声说这个病只是普通感冒的,根本不会发生医疗挤兑的人,你们有空自己去看看咖啡城市和某北方省会现在的情况,以及他们发出来的关于老人小孩的求助贴。你们年轻力壮,抢菜又能抢得到,老年人连个二维码是什么都搞不懂,你问问他们,他们甚至连什么叫医疗挤兑都不懂,他们只知道,他们忽然医院去不了,病不能看,菜买不到。
话说以前饥荒是他们那茬受罪,现在还是他们受罪。一直都是同一波人。
广东的天气很反常的,有时候一天经历四季,青菜虽然放冰箱,但是一两天不吃(也就是前面我说的二三十小时后),就会焉的了,还会黄。一般要在两天内吃完,第三天就会变黄。当然,可能你们的冰箱一两万块钱的,功能比较好,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货真价实的真香男人——王境泽发的微博,已经被屏蔽,但是他还在微博坚持发生,评论也已经限制,评论里全是骂他的。
防疫早就变味了,表面上是为了防止感染,实际上全是政治任务,无责任无过错保住头上的乌纱帽,这才是官员们防疫的第一要务。
我自己经历过北京封区,看过西安封城,最近在看吉林和上海,你知道我发现了个啥吗?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重复上演。
别问啦,问也没用,不解决问题,你问了半天,问题自杀是怎么着?
还记得西安的时候有个统计,因新冠死亡人数与因防疫死亡人数,魔幻的是防疫带来的伤亡比新冠还多。
到底是病毒杀人还是人杀人真说不好。
我个人还是坚持防疫第一,但如果防疫只能做成这样,我们就需要思考,到底谁该被与病毒一同消灭。
老年人这种弱势群体得不到特殊照顾也就罢了,实际封控过程中,有些年轻人比老人还惨。
我现在很害怕这种高压封控在某些特定因素下转化为暴力对抗。
毕竟几个个体能力有限,但如果个体形成群体且有组织的进行反抗,那会使整个中国防疫变成一场笑话。
你可以认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现在网上弥漫着一股既然防疫做不好,索性就放弃的论调,而在这种论调之下,很多人因为防疫而遭受痛苦,进而反封控,并非不可能。
必须强调,疫情防控是善政,但善政在行不在言,地方政府把善政做成恶政,乃至激起反抗,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
个人认为,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思考如何保障老年人生活需要,而是切实落实问责机制,你放心,体制内的人只要压实责任且有问题即刻问责,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能力立刻就起来了。
长春的领导们,请停下你们撒谎的丑恶嘴脸吧。看看这座水深火热的城市,看看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看看所有停摆的行业吧。闭上嘴,多干事,不要再撒谎了。能不能买到菜,长春人心里没数吗?不要再拍照作秀了。
事实上,不管你承不承认,防疫时期,与我们过去所说的“战时阶段”有着相当大的共通之处。尤其是封城阶段更是如此。
那么,战时阶段的供给应当怎么保障?特别是在封城阶段,经济停摆,人员不足的时候应当怎么办?是继续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搞市场经济,还是搞共产主义的配给制?哪种更有可操作性?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点数。
依我说,这个时候就应当由政府统一组织采购,按照常住人口统计,根据定额定量的原则进行批量发放——如果政府财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免费发放,那么统一组织居民按照成本价购买也可以。当然,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蔬菜包”等等形式。而不是和现在某些地区所作的一样,非要维持市场原则,搞特殊化——要知道,每家每户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在战时搞特殊化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在接单配单的环节就搭进去大量人力物力,还搞出“买菜要抢,价格飞涨,扫不了码,付不了款”的奇闻,最后反而落得群众怨声载道。
这是从红军时期我们就已经掌握的法宝,不知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非有人要反其道而行之——我寻思着长春没有买咖啡喝红酒的传统啊。
本来不想再对此事再发表评论,可是看见图一的我属实是破防了。#长春宽城 防疫#
“清零”清的不是病例,“稳妥调控”的不是民生问题。凡事不想办法,一味想堵住老百姓的嘴。凡事不想后果,一味想粉饰太平。(图一)
领导家的蔬菜包都快堆不下了吧,物资可太充足了!(图二)
都这个时候了,居然还在搞形式主义,点赞就能让老百姓吃上菜?菜往小区一摆,老百姓看过就是吃过是吧?(图三、图四)
80岁老大爷不会用手机抢你那个蔬菜包,就必须在线上买是吧,有没有考虑年龄大的群体?(图五)
搞个群接龙买菜,整一句“东北风便宜”?还自己开车油钱,人工;一点破菜卖220运费50,你还不挣钱?!想挣这个钱,还整这个出,怎么不去死一死?(图六)
阳性病例在家在家五天没人管,贴个封条,不闻不问,你这个是封条还是封印?贴上就能阳转阴?(图七)
哈尔滨援建方舱工人,住没地方住,睡没地方睡,就是这么对待志愿者的?(图八)
这真是节奏大师,视频制作者和一堆回答者在这凭空输出。
这时候懂网购有用?几十个app和小程序,除了大超市周围的某些高端小区,谁能用网购买到菜?主流app就不说了,下面是我最近用过的小程序,除了美菜商城有极少量品种(<5)却必须大批量购买可以买到菜,哪个网购方式能用?
这时候最靠谱的就是本地物业或者社区,他们总会知道哪个超市在开怎么送货。这个阶段电话沟通才是王道。老人不会用微信群的很多,肉身跑到物业或者其他牵头人处定菜是主流方式!网购才是非主流。我周围年轻人试图网上买菜的都买不到菜(和物业社区交流少),老人们反而各显神通。
生活上的事情找社区,这也是他们的职责。事实上老人在当天也确实通过社区解决了问题。
更新一下,现在发现很多高强度反串,在各个回答里刷“来电了”。
建议大家遇到这种反串的,统一回复:
【台湾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支持武力解放台湾】
效果不错。
道歉还是有用的,昨天晚上小区连夜引进一批蔬菜,今天就大喇叭喊有需要的购买。80块钱这些,贵是贵了点,好歹有比没有强。网购依然订不到任何菜,社区还是比网购靠谱点。
之前我也是志愿者网格员,我是负责一栋楼的六层18户,年轻人好说,微信群通知什么信息,基本上都能知晓,老年人尤其独居的老人就必须得打电话一一确认,核酸检测时得提前报备社区那些老人无法下楼核酸需要入户检测,还需要特殊备注是否需要定时去医院检查或者拿药,有需要的话送菜送生活物资,排查时期,更是天天发微信打电话一一确认,估计我包保的居民见到我的电话都烦到不想接了,在这个非常时期,所有的人都不容易,但我始终相信,越是大家一起努力,多些包容理解配合多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行动,就能越早控制疫情,越早回到大家想要的生活状态中去。
有儿女的还好,就算不和老人一起生活,起码还能在网上为老人采购一些生活物资,我这几天加进去的好多买菜群、超市群里面都有这样的,为在小区居住的父母购买的。
苦了那些单独居住的孤寡老人,真心期望小区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整理一下相关资料,查阅一下辖区、小区内居住的孤寡老人情况,如果条件允许,能抽调出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那就最好了!
能理解现在这个时期,社区、物业人手十分紧缺,但是目前来看,孤寡老人以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真的是很难解决,有物业的新一点的小区好一些,有的物业会张罗着买菜,老城区的 ̄老住宅楼,是这个问题的重点,是时候关注一下这个群体了,不然,也许疫情过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我一直不喜欢看个例,尤其是特殊情况下的个例,但我所期待的解决方案的实施难度确实更大更复杂。
其实在非疫情时期,国内也同样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兜底式的生存保障,应该纳入各个地区管理人员考核事项。
那为啥我又不喜欢看特殊情况下的个例呢?因为主次矛盾问题,在疫情下,基层人员必然要优先处理防疫问题,人手肯定是不足的,而基本弱势群体保障这个事本身又是需要长期区域沉淀才能掌握情况的,一般志愿者也很难处理好。
所以特殊情况下的极端个例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现象。
但即使不看也不代表不存在。
就,很难。
实际上区域基层社会建设应该是和平时进行建设,做好极端预案,未雨绸缪。
方案比如但不限于,指定特定人员作为责任联系人,告知老人定期或紧急时期向其进行生活报备,记录生存状况,而且对应人员在紧急时期尽量避免被调用,保证责任到人。
之类的方案。
高组织度的优势大部分体现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基层组织度是很难的,仍需要长期精耕细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