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里「公司」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回答


“公司”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一个与历史、文化、翻译和经济制度演变密切相关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梳理:



一、词源与词义的演变
1. “司”的含义
“司”在古代多指官职或机构,如“司徒”“司空”等,表示管理某项事务的官员或部门。
后来“司”逐渐引申为“机构”“部门”,如“司务”“司理”。

2. “公”的含义
“公”在古代指“公共”“公众”,也指“公家”“公事”,后演变为“公司”一词中的“公”,表示公共性质或集体性。

3. “公司”的构词
“公司”由“公”和“司”组成,字面意义为“公共机构”或“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但这一构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



二、作为现代概念的引入
1. 西方词汇的翻译
“Company”是英语中“公司”的原词,指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出资、独立运营的经济组织。
随着19世纪西方商业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现代企业制度,翻译术语逐渐引入。

2. 日语的中介作用
日语中的“会社”(kaisha)是“company”的音译,而中文在翻译时可能受日语影响,直接音译为“公司”。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1868年)吸收西方制度,将“company”翻译为“会社”,这一译法被中国沿用。

3. 中文的接受与本土化
清代末期,随着洋务运动和近代化进程,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经济术语,如“公司”“银行”“工厂”等。
“公司”一词在中文中逐渐被接受,但早期多用于特定语境,如“洋行”“洋公司”等,带有殖民色彩。



三、历史文献中的最早出现
1. 清代文献中的“公司”
有学者认为,“公司”一词最早见于清末的文献。例如:
《申报》(1872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其报道中可能提及“公司”一词。
《中外新报》(1874年):可能涉及对西方企业制度的翻译。
但具体文献中“公司”一词的出现时间尚无明确记载,需进一步考证。

2. 民国时期的普及
民国时期(1912年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公司”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
例如,1920年代的《公司法》草案、1930年代的《公司法》正式颁布(1932年),均以“公司”为术语。
这一时期,“公司”成为规范的法律术语,指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四、与其他词汇的对比
1. “企业”与“公司”的区别
“企业”是现代汉语中更通用的词,涵盖公司、工厂、合作社等,而“公司”更强调营利性、法人性和股份制。
“公司”一词在中文中最早出现时,可能与“洋行”“洋公司”等词汇并存,带有特定历史背景。

2.实在的“公司”一词在古汉语中并无对应词,其出现与近代化密切相关。



五、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1. 法律与经济术语
1932年《公司法》的颁布,使“公司”成为法律术语,规范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现代汉语中,“公司”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营利性法人,如“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 文化语境中的扩展
“公司”一词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普及,成为商业社会的核心词汇。



六、总结
最早出现时间:目前尚无确切文献记载“公司”一词在清代末期的具体使用,但可推断其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企业制度的引入。
关键时期:
1860年代:西方商业文化传入中国,开始翻译“company”为“公司”。
1932年:《公司法》颁布,确立“公司”为法律术语。
词义演变:从最初的“公共机构”到现代意义上的营利性法人,经历了从翻译词到规范术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汉语大字典》
3. 《中国近代经济史》(李伯渔)
4. 《公司法》(1932年)
5. 《申报》18721949年档案

这一过程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变迁中吸收外来概念、本土化并规范化的复杂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這個問題很好,因爲現代漢語中,有許多數的名詞來自日本翻譯,但「公司」這個詞則是中國學者的翻譯,與日文無關。

這個詞的書面,出自官修《海國圖志》的卷二,籌海篇四。以下早稲田大學收藏(這個版本已加漢文返點,所以應當是日本的印刷),是最早出現「公司」這一名詞的資料。這本書解釋了什麼是英吉利的「公司」,以及紹介了當時英吉利「公司」的概況。朱紅部分是我加註的具體解釋「公司」的段落,以助諸君閱覽:

【卷首】

【釋義英吉利「公司」的段落】:「…西洋互市廣東者十餘國,皆散商無公司,惟英吉利有之。公司者,數十商輳資營運,出則通力合作,歸則計本均分,其局大而聯…」

根據有些學者的說法,雖然這一詞是由於海國圖志而傳播,但至早可能出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佐治刍言》。如果是這本書,則是出自 John Fryer(傅蘭雅)先生的譯筆。Fryer 先生是英吉利人,而精通漢文,想來「公司」二字確乎有可能譯自先生之筆。不過我手上目前沒有這本書,等日後收藏到了這本書,再做定論。

日本的貴族子弟,在當時廣泛閱讀《海國圖志》此書,所以這本書對於日本社會和其他東亞諸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深刻的。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司”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一个与历史、文化、翻译和经济制度演变密切相关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梳理: 一、词源与词义的演变1. “司”的含义 “司”在古代多指官职或机构,如“司徒”“司空”等,表示管理某项事务的官员或部门。 后来“司”逐渐引申为“机构”“部门”,如“司务”“司理”。2.............
  • 回答
    非常抱歉,根据我对《全球通史》的了解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斯坦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并没有写汉朝在公元 222 年屈服于匈奴的说法。事实上,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贯穿了汉朝的大部分历史,但“屈服”这个词语在公元 222 年这个时间点上是极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让我.............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关于汉语是否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以及联合国公布的“最难学语言排行榜”及其评判标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但要明确一点,联合国并没有官方发布过这样一个关于“最难学语言排行榜”的榜单。 网上流传的这类信息,通常是基于一些语言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或者特定调查的结论,并且“最难学”的定义本身就带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汉语中的“从句”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灵活的存在。不过,和很多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俄语等)那种结构化的“从句”概念相比,汉语的“从句”在形式上可能没那么固定,更讲究意合和语境。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句”大致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主语和谓语(或者可以推断.............
  • 回答
    汉语中的“浊辅音”和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浊辅音”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是导致学习者在语音转换上遇到困难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浊辅音”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确“浊辅音”在语音学上的定义。简单来说,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
  • 回答
    在我看来,汉语中音译得最妙的舶来词,莫过于“沙发”了。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柔软、舒适的劲儿,仿佛能让人立刻陷进一个温暖的怀抱。你仔细品味一下,这个“沙”字,是不是就让人联想到那种细密、松软的触感?而“发”,又有一种蓬松、铺展的感觉。合在一起,一个“沙发”,就生动地勾勒出了那个我们熟悉不过的家具.............
  • 回答
    确实,语言中充满着有趣的“冷知识”,尤其是关于日常事物名称的来源和演变。将“计算机”称为“电脑”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体现了语言对新事物的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以下是一些类似“汉语里将计算机称为电脑”的各国语言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法语:Ordinateur(计算机) vs..............
  • 回答
    在英语中,表达汉语里“瓜”这类果实,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完全对应的词汇,因为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不少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果。更准确地说,英语会根据具体的“瓜”来使用不同的词。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类别来理解:1. 葫芦科的瓜类 (Cucurbits):这是最常见的一类,我们常说的“瓜”很大一部分.............
  • 回答
    “daicing gurun” 在汉语里之所以对应的是“大清国”,这背后牵扯到满语的发音、汉字的音译以及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要彻底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daicing gurun”本身是来自哪里。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满语的名称。满语是满族人使用的语言,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
  • 回答
    谈到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 River)和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在汉语中被冠以“江”的称谓,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对河流命名、地理认知以及文化传播的体现,并非仅仅是随意的翻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与泛化使用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如果美国人把复数的 "they are" 故意说成了 "they is",这种错误用法,在汉语里并没有一个完全对等、能够精确到词语级别的翻译。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错误的性质,并找到与之相近的汉语现象,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它。首先,我们要明白,“they are” 是主谓一致的正确用法,其中.............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回答汉语里是否存在日语概念里的“敬语”,咱们得先弄清楚,日语里的“敬语”到底是怎么个意思。日语的“敬语”可不是简单地加个“您”或者“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细致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敬语(そんけいご sonkeigo):这是用来抬高对方(讲话的对象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总是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自然也有不少词汇随着历史的潮流,漂洋过海,在别的语言里扎根生长,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要说来自汉语的外来词,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它们渗透到不同语言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哲学概念,可谓是“无处不在”。.............
  • 回答
    说到泰语的一到十,其实不是被汉语发音“替换”了,更准确的说是,我们很多时候接触到的泰语数字发音,尤其是数字1到10,它们本身的发音逻辑和我们汉语里的很多发音,在音素和声调上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所以听起来像是被“替换”了,但这并非是主动的替换,而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的一种巧合。你想想看,汉语里有很多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