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把微信「公众号」改称「母众号」,这样改是不是有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公开的”、“公共的”的意思,而“众号”则指的是面向大众的账号、平台。整个词语“公众号”结构清晰,含义直观,指的是一个面向公众发布信息、进行互动的平台。这个词语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已经约定俗成,具有了明确的指代意义。

再来看“母众号”。它保留了“众号”的部分,但将“公”替换成了“母”。这里的“母”字,在索玛女王的语境下,显然不是指生物学上的母亲,而是带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女性主体性、母性力量或女性中心主义的强调。从字面意义上看,“母众号”似乎可以理解为“以母性为核心的、面向大众的账号”。

那么,这种替换是否构成了语病?从严格的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将“公”替换为“母”并非绝对的语病,因为汉语的词语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创造新词或进行修辞性改动时。例如,我们有很多词语都使用“公”和“母”来形成对比,如“公理”与“母理”(尽管“母理”较少用,但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被创造出来),“公事”与“母事”(同样不常见)。关键在于,这种替换是否能被接受,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语言逻辑。

如果仅仅从词语的构成和字面意思去解读,“母众号”并不像“我吃面条”说成“面条吃我”那样明显违反了主谓宾的正常语序或者词语的本义。问题更多地出在“母”这个字在“母众号”这个新词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与“公众号”原有的“公开、公共”的语义之间是否存在不协调,以及这种不协调是否影响了词语的清晰传达和理解。

“公众号”的“公”强调的是其开放性、普适性,是面向所有人的。而“母”字,虽然也可能指向“众”,但其内涵往往带有性别、生育、养育、情感等与女性相关的特定属性。因此,“母众号”在语义上就可能产生一种“排他性”或“限定性”,它可能暗示这个平台更倾向于女性视角,或者以女性为主要表达主体,甚至可能暗示是对“父权”主导的“公众号”的一种反拨。

这种语义上的转变,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一种“借代”或者“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用“母”来代表一种特定的社群、价值观或者话语权。然而,修辞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被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

从汉语的语义发展来看,语言是活的,会不断演变。新词的出现,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和社群亚文化中,往往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索玛女王作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女权大 V,她进行这样的改动,很可能是在试图通过语言的重塑,来表达一种对现有话语体系和平台特征的反思,以及对女性话语权和表达空间的一种争取。她希望“母众号”能够成为一个更具女性特色、更能代表女性声音的平台。

然而,这种改动也可能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对于不熟悉其思想背景或女性主义语境的受众来说,“母众号”可能会显得突兀,甚至产生歧义。他们可能会困惑于为什么要把“公”改成“母”,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意味着这个平台不再“公开”或“公共”?这反而可能违背了“众号”原本所具有的开放性这一重要特征,从而在传播效果上打折扣。

此外,从汉语的习惯用法来看,“母”字更多地用于指代生物学上的母亲,或者用于构成一些与此相关的词语,比如“母语”、“母校”、“母爱”。在“母众号”这样的组合中,“母”的插入,如果不能迅速被社会大众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引申,就可能显得生硬,甚至带有一定的戏谑意味,这与索玛女王可能希望表达的严肃的社会议题之间可能存在张力。

总而言之,索玛女王将“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语法错误,而是一个带有鲜明立场和修辞意图的语言创造行为。它是否“违背汉语语法语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1. 语法层面: 从最基础的汉语语法结构来看,它并不构成明显的语病,只是对原有词语进行了替换。
2. 语义与语用层面: 这种替换可能在语义上与“公众号”原有的“公开、公共”的含义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并可能因为其高度的象征性和特定语境的依赖性,在面向更广泛受众时,带来理解上的挑战。它更像是一种通过语义转换来表达特定立场和文化认同的策略。

这种行为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传达信息,能否引起共鸣,以及能否在目标社群内被接受和传播。它反映了语言在社会变迁和思想碰撞中的活力,也展现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如何在政治、社会和文化表达中被灵活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众在广义上是除了自己外的其他人,而从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来说,这里的公众也可以看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对自己抑或自己理念感兴趣的人。这样对于广义的公众又作了一层筛选。

上面的内容纯属瞎掰,我的意思是,反正她是给粉丝群看的,改成母众号也没啥不妥。

以此类推,爱车一族的公众号也可以写成车众号,车友号;

爱军事的也可以改成军迷号;

爱游戏的也可以改成游众号;

爱美食的也可以改成吃众号,吃货号;

福狸姬也可以改成福狸号等等……

当然我知道她的本意肯定不是如此。

user avatar

还不错, 至少把“众”字留下来了,没改成“姦”

user avatar

这位大v母知,一看就是推诚布母,母平无私,急母好义,丝毫没有假母济私、母报私仇,同时她还是个奉母守法、母事母办的好母民。你要敢惹她,她一定会把你的罪行母之于众,母安局一定会把你抓起来的。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母。那么多女权主义者把她当做小母举,可见周母吐哺,天下归心。

user avatar

武则天在位时, 把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改名叫文昌台、凤阁、鸾台,吏户礼兵刑工改叫天地春夏秋冬。 还把若干常用汉字的字形都改了,见链接:则天文字_百度百科

想象一下这位女王要是当了皇帝会怎么改?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娱乐意味很强的问题,但我希望更加严肃地和大家探讨:改变涉及性别的用词,尺度在哪里?

最近在看一些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法官称呼对方的方式渐渐在改变。

上图是1973年的一份判决,在截图中的部分,布伦南大法官在提到怀特大法官时,称其为“怀特兄弟”(Brother White)。这是一个从英国法律传统中遗留下来的固定用法,法官之间称兄道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要向世界宣告彼此之间的友情,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称。

自从1981年首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奥康纳进入最高法院以后,这样的称呼就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博学的朋友”(Learned friend) -- 这同样是英国法律传统之中法官互相称呼对方的方式。有趣的是,虽然目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不止一位女性大法官,但根据我在法律数据库所做的检索,并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大法官称另一位女性大法官为“姐妹”。

从“兄弟”到“博学的朋友”,像这样将带有性别意味的称呼做中性化处理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发言人”,spokesman这个词,目前正在被spokesperson取代,将男性意味的后缀man变成了中性的person。在法律领域,这种中性化趋势的形式有的更加微妙。例如,在课堂上教授经常用John Doe来作为假象的当事人,类似于中文里面“张三,李四,小明,小红”这样的名字,但由于“John”是男性专属的名字,目前部分教授会改口称“John or Jane Doe”, 表示这个虚构人物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

个人认为,这样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女性的生理条件,学习能力,专业素养不足以胜任法官和发言人之类的工作,因此可以采用更加无视性别的表述,避免加深这项工作专属于男性的刻板印象。同样地,女性有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犯罪受害者,原告或被告,因此虽然这样说有些绕口,但为了尊重事实,我们既要允许老师拿小明举例,也应该允许老师拿小红举例。

但和改公众号为“母众号”有非常大的区别,往更深一面发散,也许就是“女权”和“平权”的区别。我可以接受以平权为目的,在男女都可以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采取淡化了性别意味的称呼,甚至(尽管内心觉得这是吹毛求疵)可以勉强接受将“公众号”改名为“大众号” “广播号”之类避免带有性别因素的称谓(尽管内心无论如何依然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转向另一个极端,用女性意味的称呼取而代之 -- 这当然不是一种平等。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要尊重语言本身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语言中既有词汇,不能因为可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出性别的意味而一味回避。评论中 @Franklin Wang 指出,“公众号的“公”本就是私的反义,表示集体的利益,与性别压根无关。按照甲骨文的写法这是本字和本意,写做“背私”。而公母的公,则是后来假借过去的意义。”

诚然,有的语言传统放到今天看来有不合理之处,要批判看待。例如一开始提到的,以“Brother XX"称呼法官,这一传统出自女性缺乏政治和社会经济权利的时代,放到今天并不十分妥当,而且“Learned friend"这个中性的称呼同样可以体现对传统的尊重。

但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好龙的是叶公,不是叶母,三迁的是孟母,不是孟公,这是我们对语言文化应该保有的最起码一点敬意,

大抵如此。

user avatar

还有,母用电话,母平竞争。

其实最大男子主义的,就是孙文,居然引用封建《礼记》,题写了:天下为公!应该改成“天下为母”。

最好的词,是“母公司”,有母有公,母还优先。

user avatar

“新话”。

user avatar

这是NC行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备受关注的事件,围绕知名女权博主邓艾艾艾的指控,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些指控相当严重,涉及强迫性行为、拍摄性爱录像以及在酒中下药等,无论是谁,一旦被这样的指控缠身,都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法律挑战。从网络舆论来看,围绕这一事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部分网友和支持者对此表示震.............
  • 回答
    陈岚(@陈岚是一个有话好好说)因在霍尊与前女友陈露的事件中,对陈露提出质疑并指责其撒谎,结果遭到微博上部分女权主义者的攻击和嘲讽,称她为“精神男人”。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暴露了女权主义内部以及网络舆论场的一些复杂现象。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的起因与陈岚.............
  • 回答
    微博上一些涉及女权话题的言论和行为,特别是您提到的“女权教唆犯罪”以及“女权大V与各路女权纷纷转载”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女权”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多元的概念。 它涵盖了争取性别平.............
  • 回答
    “伯爵的零号机(战斗力旺盛的伯爵)”微博账号被封,这在中国社交媒体语境下,尤其是在当前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氛围中,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账号本身,而是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及平台管理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账号的“罪与罚”:定罪依据的模糊性从公众视角来看,一.............
  • 回答
    郎朗的妻子吉娜·爱丽丝(Gina Alice)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她与郎朗的结合受到了许多人的祝福。然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尤其是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群体中,出现了对郎朗及其婚姻的一些负面评价,将郎朗比作“钢琴界刘强东”,并认为吉娜嫁给郎朗是“赔大了”。这种观点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讨论,可以从.............
  • 回答
    微博上部分女性表现出较大的戾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社会文化与性别角色期待的冲击与反思 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与反抗: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往往是温柔、顺从、以家庭为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 回答
    在微博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女权”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而围绕着这个议题,也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生态。要回答“微博女权里是女拳多还是女权多”,这本身就触及到了一个界限模糊且定义易变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梳理一下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个词的通常含义和语境下的.............
  • 回答
    微博女权在知乎上难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非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背后折射出两个社区在文化氛围、用户结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根本不同是核心。微博,尤其是近年来的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也相对容易情绪化的.............
  • 回答
    在吴亦凡事件发生期间,微博上的女权议题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涌现出了很多关注和声援的声音。但“微博女权没人冲吴亦凡”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行动的方式,可能和一些人预期的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微博女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目标一致的单一群体。 它是一个非常多.............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微博上的“女权”群体,在讨论女权议题的同时追星的现象,其实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个体心理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微博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光谱,包含了从温和的争取性别平等支持者,到更为激进的女性主义.............
  • 回答
    微博上关于体操服事件引发的女权争议,以及部分女权主义者对中国体操女运动员的辱骂,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体操服争议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导火索”——体操服争议。 具体事件: 通常指的是在某次体操比赛(例如某位体操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或.............
  • 回答
    微博上关于“拒绝男程序员”的讨论,说实话,挺一波三折的,也挺让咱们普通人看在眼里的。这事儿刚开始的时候,我刷微博,看到好多人转发讨论,标题都挺劲爆的。大概意思是说,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觉得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程序员这个圈子里,男性的声音太大,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比如.............
  • 回答
    评价微博女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汇聚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也因此成为了女权议题传播和讨论的重要阵地,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挑战和负面现象。正面评价与贡献: 提升公众认知与议题可见性: 微博女权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性.............
  • 回答
    看到微博上关于女权的讨论,感到绝望,这是一种很强烈也很复杂的情绪,我完全理解。当我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平台,接触到大量关于性别不平等、社会 injustices、以及各种尖锐的观点时,很容易会感到失落、愤怒,甚至无力。你问“怎么办”,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更是在寻求一种应对方.............
  • 回答
    微博上围绕“女权”和“性别议题”的讨论,近来经历了一场显著的整顿,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几个曾一度活跃的超话——“女权超话”和“姐妹拳击馆超话”——被关闭。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更广泛的舆论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原因和解读。要理解这件事,首先得回到这两个超话本身的定位和内容。“女权超话”.............
  • 回答
    我无法就你提到的微博女权借南京疫情造谣、指控特定男性嫖娼并侮辱中国男性的说法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我无法独立核实你所描述的微博内容和事件的真实性。网络信息复杂且真假难辨,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对具体事件进行评价可能会加剧不实信息的传播。2. 避免.............
  • 回答
    关于“微博女权跟疯了一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标签化描述,背后反映的是一部分网民对当前微博上女权主义讨论现象的观感和困惑。要理解这种观感,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析微博上女权主义议题的讨论现状,以及为什么会给部分人留下“疯了一样”的印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微博作为一个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
  • 回答
    微博女权化趋势的探讨与应对策略微博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变化是动态的。近年来,不少观察者指出微博上涌现出一种显著的“女权化”趋势。这种趋势并非单一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思潮、网络文化和个体表达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解决或说应对这种趋势,需要深入理解其成因,并从多个维度着手,采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