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有哪些被长时间误解最后意思因而改变的例子(成语 诗句 俗语 词汇等)?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

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让人费解,无法理解其原因。比如,“他这个人怎么这么莫名其妙,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或者“这件事发生得莫名其妙,我一点头绪都没有。”但追溯它的源头,“莫”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没有”、“不”、“别”的意思,“其”是代词,指事物本身,“妙”指的是巧妙、精妙、奥妙。所以,最初的“莫名其妙”更侧重于“没有能够巧妙地阐述出来”,或者“无法用巧妙的言辞来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让人明白”的困境,是说话者自身能力不足,而不是被评价的对象有多么难以理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一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可能更注重言语的精炼和逻辑性,如果遇到一些复杂但又不好直接点破的事情,他们可能会说“此事令人莫名其妙”,这里的“莫名”更多是指“无以名状”,没有合适的词语来恰当地表达其精妙之处,或者说,这种精妙之处本身就很难用言语去捕捉。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名其妙”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往往是将“难以理解”的感受直接投射到事物本身,而不是说话者自身表达能力上。久而久之,“没有巧妙的解释”就演变成了“事情本身就缺乏巧妙的解释,或者说,事情的发生没有合理的缘由,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演变,或许也反映了大众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更倾向于寻找一个直接的、可见的“原因”,而不是去探究深层次的、可能难以言说的“精妙”。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空穴来风”。现在绝大多数人听到“空穴来风”,第一反应就是“没有根据的谣言”或者“凭空捏造的事情”。比如,“你不能空穴来风就说别人不好。”可实际上,这个成语的本意恰恰相反。它的出处是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有山峰,不知何代人所建,上有石池,方圆百尺,池中石罅,有窍通于下,而泉声时时隐隐出焉,俗云‘空穴来风’。……此固非风所能远送,但取其声出于无窍之穴耳。” 这里,“空穴”是指有洞穴,“来风”是从洞穴里吹出来的风。所以,“空穴来风”的原意是指从洞穴里吹出来的风,也就是有原因、有来源的事情。沈括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虽然人们听到的泉水声“隐隐出焉”,但并不是真的“风”从无窍之处送来的,而是有其自然的洞穴作为传声通道。

然而,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似乎更多地抓住了“空穴”这个字面意思,并将其与“无中生有”的含义联系起来。于是,“空穴来风”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词,用来指责那些没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的说法。这种误解的普及程度之高,甚至让许多人在使用这个词时,都认为它就是“无稽之谈”的意思。

还有些词汇,它们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志”。在古代,“同志”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慰平生,死而无憾矣,此生而有同志,则亦幸哉!” 这里的“同志”就是指有共同志向、互相理解的朋友。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同志”都是用来形容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相互扶持。

但到了近现代,“同志”的含义发生了显著的演变。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同志”这个词逐渐被赋予了更加特定的含义,特指同性恋者。这个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许多年轻一代提到“同志”,几乎是下意识地指向这个特定含义。虽然在一些语境下,“志同道合”的原意依然存在,但“同志”这个词在日常大众传播中,其新的、更具社会指向性的含义已经变得家喻户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它最初的、更宽泛的意思。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它是在社会生活中鲜活地生长和变化的。词语的本意,就像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候下,可能会长出不同的模样,或者说,它最初的形态,在时间的风雨中,被逐渐模糊,而被新的认知所覆盖。我们今天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前人使用的肩膀上,只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所站的肩膀,和最初的起点,可能已经有了不小的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左


白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知乎和其他中文社交媒体上,是用来指代所谓“假左派”。这里的假左派,指的是对左派思想一知半解但如追星一般奉为社交准则,即便自己因趋利而在日常生活背离左派理念,但却要求别人遵照执行。有人归结为“退行性左派”。用知乎流行语来说,叫慷他人之慨。(退行性左派更多指为了自己一部分理念而可以牺牲另一部分理念的半双标行为)


举个例子,自己要求国家接收难民,却不愿意多缴税来安置难民。有人认为穷人应该有更好的政府福利,却不愿意出税或出力(志愿活动)来真切帮助穷人。这样的自己站在道德高地,却要求别人出钱出力的人,是中文社区里“白左”这个词的最初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真左派自然不属于白左。简单来说,马克思是白人,也是左派,但不是最初定义上的“白左”。科尔宾桑德斯这种坚定的“社会主义战士”是白人也是左派,但依旧不是白左。认为黑非洲人民生活疾苦,于是自己投身志愿者事业的当然不是白左。认为难民问题是人道主义危机,愿意自己出钱甚至为难民提供住所的,自然也不是白左。认为资本主义的教育应该免费,于是自己捐款资助大学生的,更加不是白左。对于“白左”这个词来说,是否大声疾呼左派思潮不是重点,左得多么激进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是否言行一致。


然而这个词创造得实在不好。白左字面意思是白+左,但出场却自带贬义。于是贬义就强加于白人左派身上了。现在在知乎,只要是左派诉求,不论是与性别、性向还是阶级平权沾边,便可一律加盖“白左”的帽子;左派自带国际性属性,所以只要跟国际性相关的诉求,同样可以盖章“白左”。好似这顶帽子一扣,真理变不辩自明一般。同时,又可以把所有边边角角的愚蠢言论反向挂钩至左派。比如“张开双腿欢迎难民强奸”可以从傻X的原属分类自然引申至左派属性。这和将“上帝把恐龙化石埋在土里是为了考验信徒”等同于全体右派一样愚蠢。


随着“白左”的继续传播,这个的词义扩展得更加广泛。有人认为白左是不够左的左派,只要不要求把社会砸烂的都是白左(这种人本身往往并没有在身体力行砸烂私有制);有人认为白左挂上了白,因此是帝国主义的表现,我们就有反帝的义务;有人甚至认为是用苹果的手机和电脑就是白左的外在表现。所以最终“白左”一词的含义发生变化并无限扩大,只要意识形态不属于conservative(保守派),一律可以用白左描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说起汉语音变,咱们平时说话,嗓子里的那点儿气儿,总想着怎么走个“近道”,顺顺当当的,于是乎,很多原本分开的音节,就这么“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更省劲儿的读法。这种“粘合”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例子,是怎么发生的。一、 连绵词:天然的“粘合体”最典型的,得数那些本来就是.............
  • 回答
    要说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融入日常交流,却又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词汇。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汉语的肌理,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比如说,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扑腾”,这个词,细品一下,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那种小东西挣扎着、翻腾着,想要摆脱束缚的样子,用“扑腾”.............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汉语国际教育这块考研,说说我能想到的、也觉得挺管用的经验,尽量说的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唠嗑。首先得明确,考研这事儿,没有绝对的捷径,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它不像单纯的中文或者英语,它涉及面更广一些,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得懂教学法、跨文化交流,甚至对一.............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汉中95后拒服兵役被罚7.2万,信用卡审批从严:哪些情形构成拒服兵役?后果有多严重?近日,一则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95后青年因拒绝履行兵役义务,被处以7.2万元罚款,并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在办理信用卡等金融业务时将受到从严审批。这起事件再次将“拒服兵役”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那些从汉字词语中继承而来的词汇,有些确实带着一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朴典雅的韵味。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们就像是从古老卷轴上拂去的尘埃,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保留着清晰的纹理和别致的光泽。 日语:雅致的古风回响日语中的汉字词,我们常称之为“.............
  • 回答
    要说中国56个民族中“基本与汉族融合”的民族,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因为“融合”的程度和定义本身就很复杂,而且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不过,如果我们从在人口数量、语言使用、文化习俗、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在国家整体认同感等方面,与主体汉族群体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并且在日常生活.............
  • 回答
    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在计算机中的呈现方式,是一门既深奥又充满智慧的学问。简单说来,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那么如何将承载着丰富含义的汉字,转化为这些冷冰冰的二进制数字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妙的编码和渲染技术。一、 汉字编码:让计算机“认识”汉字编码,就好比给每个汉字一个独一无二的身.............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的、仍在广泛使用中的唯一表意文字系统,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而言,无疑是一道独特且充满挑战的风景。它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带来了学习上的别样体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聊聊,对于这些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和令人头疼的地方。汉字的优点: 直观的表意性: 这是汉字.............
  • 回答
    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它的优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品味。这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它数千年的演变、数以亿计的使用者以及它承载的深厚文化。首先,汉语的表意能力极强,意境丰富。不像许多拼音文字,通过字母组合来拼读单词,汉语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创造出的汉字,每一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信.............
  • 回答
    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如同中文的血脉,贯穿着古今,塑造了它与众不同的风貌。想要详尽地讲述这些,就如同在浩瀚的星河中描绘每一颗星辰的轨迹,细致入微方显真章。一、声韵的魔力:声调的运用与影响汉语最直观的“特有”之处,莫过于它的声调。这可不是简单的语调高低,而是.............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缺陷”的方面。这些“缺陷”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其优势并存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汉语汉字存在的几点“缺陷”:一、 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数量庞大且字形复杂: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
  • 回答
    汉语中意想不到的外来语,往往是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完全融入中文语境,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其来源的词汇。它们可能因为发音相近、含义契合,或者经过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而变得“国产”感十足。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并尝试解读它们的“意想不到”之处:1. “沙发” (Shāfā) From "S.............
  • 回答
    有些词语,一旦脱离了它们最初的语境,甚至连我们自己说的时候,都很少去细想它来自哪里,更别说它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了。汉语中这类舶来词确实不少,有些甚至已经融入得如此之深,仿佛它们本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听着挺熟悉,但细究起来可能会让你“咦?原来是它!”的词儿。1. “咖啡”: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感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外来词。它们就像披着中国汉子外衣的外国朋友,低调而又深受欢迎。首先,咱们从最贴近生活的说起——“沙发”。你敢信吗?这个我们坐了无数次的,柔软又舒服的家具,它的名字来自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国度——土耳其。准确地说,是.............
  • 回答
    “文学家硬造出来的词”,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江湖气息,仿佛是哪位大侠在武功秘籍上突然蹦出来的新招式,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忍不住揣测其背后的缘由。汉语的生命力之强,就在于它总能在各种场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文学家,无疑是这生命力最敏锐的捕捉者和创造者。当然,严格来说,我们很难说某个词就是某位文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