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一次新兵团连长,对此深有体会。
首先我想说,看到这则新闻,我很欣慰。部队的改革有了初步成效,为什么这么说?
没改革前的新兵,一部分是有关系的、有门路的或者家里有点钱的,跟地方人武部和接受部队疏通好,就把孩子扔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最惨的就是我们这些训兵的,他们一来就是“刺头兵”,你还没办法惹,带也不好带、训也不敢训,三个月新兵下连,坑的是接受的单位;若是这些刺头觉得不爽了,想回家了,当逃兵了。说是处罚,最多也就是个退兵手续,退回人武部再换一个后补的兵就息事了。
现在不一样了,首先部队的兵源管理全都从司令部转交给了政治部门,接受新兵单位去地方人武部也不再叫做”接兵”,而改叫“领兵”。别看一字之差,门道可不一样了,以前那是接兵单位到武装部根据当年报名情况,一起参与选兵,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士兵许三多》里面的史金班长,就是去家访的许三多。而现在,接兵单位只是到人武部进行领兵,所有的筛选责任全部在人武部,出了问题就是你人武部承担。这样的话,不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关系兵的大量出现(当然还是会有,比如亲戚兵,但是送钱兵有效的控制了),而且接收部队在面对这类刺头上也能依条令管理和依法处理了。同时,政治部门又可以直接按照法律对拒服兵役人员进行严肃地“政治性死亡”,避免了司令部的参与,防止了多头管理,更加有效率。
拒服兵役者,都是从思想上作为鉴定。如果是身体上的问题,走正常手续,办理退兵手续即可,对个人并无影响,责任在地方人武部。
不过,对于这类思想上存在极大问题的兵,还是要从源头上进行有效地预防,不能交到部队后,发现问题去处理,这样对组织、对单位以及对他个人都是一种极大地伤害。这里的源头就是人武部,一是加强思想教育,要告诉他们部队是枯燥的,服从命令听指挥是第一任务。这些年的《火蓝刀锋》、《国防生》、《陆战之王》等片子,随处可见下级顶撞上级,男女关系界限不明,坦克大炮随便开的浮夸剧情。这些片子给未入伍青年造成了一定的认知偏差。希望入伍前的孩子们,多去了解当兵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像新闻里和印度士兵进行英勇作战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生或死都和国家的安危绑定在了一起。评功评奖虽会迟到,但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二是做好基础训练。人武部应该在交接前进行严格的队列、体能初步训练,不应该把所有责任都交给接收部队,要让孩子体会到当兵是一件身体力行的事情,做好吃苦的准备。三是做好精神类体检。有一部分的战士入伍后并没有身体上的问题,但是一训练各种精神疾病就会出现,比如我的连队就出现过癔症和妄想症孩子,都是训练一个多月后,没有办法又送回了地方武装部。地方上还是要重视这类精神问题的鉴定,不然将他们送入部队,也会影响新兵团其他战士的训练和生活。
有一个答主@寻找洛丹伦 说标题没有过脑子,我要解释一下。新兵在分配服役部队前,要集中组织新兵团集训,正式入伍是有仪式的,一般在新兵团集训2个月左右统一组织授衔仪式,这才叫正式入伍。假如新闻中的通报问题发生在授衔之前,那么用这个词反而显得十分严谨了。
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多少人想当兵当不上,又不是强制你服兵役,既然去了就应该坚持下去,当兵的日子很苦,但是人生值得回忆的事情真的不多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