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市陈仓区高家堎村,记者看到已经成熟的小麦长势整齐,颗粒饱满;微风吹过,麦浪甚是喜人。高家堎村农民高根久说,今年夏粮亩产达到1100斤,比去年增加了200余斤。陈仓区农技中心主任王录科说:“今年陈仓区36.174万亩小麦总产预计13.9万吨,平均亩产384.5公斤,单产、总产分别较去年增幅14.8%、15.2%,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039.7公斤/公顷(336.0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60.0公斤/公顷(4.0公斤/亩),减少1.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358.3公斤/公顷(357.2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59.6公斤/公顷(4.0公斤/亩),减少1.1%。
夏粮包括夏收的谷物、豆类和薯类。其中夏收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夏收豆类主要包括蚕豆、豌豆和胡豆;薯类包括马铃薯和甘薯。
看到问题没有,记者随便去了一个地方,亩产550公斤,但全区小麦的平均亩产才384公斤,而小麦还说明是在可以灌溉的水浇地上种的,要是把那些种蚕豆马铃薯(折干重除以五)什么的也算上,平均亩产还要低。但这个全区小麦的平均亩产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要解释其中的矛盾,看看陈仓区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
看到没,陈仓区就是关中河谷的西段,是宝鸡市最核心的区域。(其实就是宝鸡市区的一半,另一个区叫渭滨区)周围的耕地显然很好,但如果你看陈仓区全图……
虽然比例尺不大,你也能发现,原来稍微离开中间的渭河河谷地带,周围立刻就是千沟万壑,光照,土质和供水都有问题,就算能种小麦,亩产也势必会被这些崎岖地形的耕地拖下来。
那么,上面提到的夏粮550公斤的“高家堎村”在哪呢?
哈哈,原来记者偷懒了,开车到郊区最平坦的耕地就采访了,其他的照抄统计局数字。
再换一个角度看:
明白了吧,高家堎村是渭河两岸的平地,上游是水库,几乎就是宝鸡市区的一部分。这么靠近宝鸡市的耕地,一方面必然是这一带最肥沃的地方(否则无法支撑古代大城市),另一方面到今天还没有被城市建设用地占掉,必然是被重点保护的基本农田。所以记者随便走到一个地方,平均亩产明显高于整个陈仓区,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亩产低,不等于关中亩产低,更不等于关中河谷里面亩产低。你问题明明问的是关中,是汉朝的司隶校尉部管辖地。现在的陕北那是并州,陕南是益州,和关中地区的军政有什么直接关系?
至于你说和山西云南比亩产量……云南在南面,水热条件明显好于陕西,我觉得没啥可比性。山西的问题我们看地形图。
不言而喻:
相关回答:
水稻的亩产提上来,似乎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而结束靠天吃饭,有效地人力灌溉地亩,也似乎是百年内发生的事情。
看历史上的事情,首先不应该先抛下科技进步的加成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其实在唐朝以前,陕西并不是现在这种秃了吧唧缺水干旱的形象。这地方以前气候温和适宜,降水充沛,还有大森林(绝对跟现在的陕西没法划等号了吧),物产极其丰富。关中之地是我国最早的产粮区之一,当时建都于此,不仅是防卫需求,更多的是这里粮食产量非常高。秦朝大规模的营建水利设施,把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当时那是千里沃野,渔盐便利。
大约就在唐朝的中后期,因为气候不断变迁,陕西开始变的干燥炎热,植被快速衰退,很多河流都已经干涸。当时陕西已经不能粮食自给,需要从关外调粮养活关中。皇帝在长安呆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洛阳。因为从关外调集物资进陕费用太高,而陕西的气候也越来越极端,不如洛阳宜人。
灞河之前干了,渭河好像还半死不活吧。
这两条水系,在西安发达的时候,水量充沛,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水患。
后来树都被砍了,水土一流失,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几乎不可能靠人力恢复的。
江淮流域经营起来后,好像很长时间没有西安什么事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