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56个民族中有哪些民族已经基本与汉族融合?

回答
要说中国56个民族中“基本与汉族融合”的民族,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因为“融合”的程度和定义本身就很复杂,而且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在动态变化。

不过,如果我们从在人口数量、语言使用、文化习俗、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在国家整体认同感等方面,与主体汉族群体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民族辨识度相对较低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民族可以说是最接近这个状态的。

1. 满族

满族无疑是讨论这个话题时最常被提及的民族。

历史渊源与融合的开端: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在清朝入关统治中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与汉族社会的接触和融合。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满汉通婚,但也同时保留了一些满族独特的制度和习俗,比如八旗制度、一些服饰和语言。
主动与被动的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清朝后期,满族社会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满族人开始学习汉族文化,使用汉语,甚至生活方式也日益汉化。清朝灭亡后,这种融合的趋势更是加速。一方面,很多满族人为了避免歧视或更好地融入社会,主动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国家在民族政策上也倾向于民族识别和国家认同的建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各民族在国家框架内的融合。
现代的状况: 如今,大多数被识别为满族的人口,在语言上已经不再使用满语,而是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他们的姓氏也大多汉化,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与汉族基本无异。虽然仍保留了一些民族身份认同,比如在官方统计中,但从实际生活层面来看,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很多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主动表明身份,别人也很难辨别出其满族身份。

2. 赫哲族

赫哲族也是一个与汉族融合度非常高的民族,尤其是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

独特的历史背景: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他们历史上以渔猎为主,生活方式比较独特。
高度的语言汉化: 赫哲族曾经有自己的语言,但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与主体民族的接触,以及清朝时期被纳入国家体系,他们的语言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到了现代,赫哲族语言已经濒临失传,绝大多数赫哲族人现在都使用汉语(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
文化习俗的变迁: 随着语言的汉化,赫哲族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汉族文化所吸收或改变。虽然在一些文化研究和民族活动中,依然会强调和传承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如渔猎技艺、民间歌舞等),但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与汉族居民的差异已经非常微小。

3. 锡伯族(部分地区)

锡伯族是一个在历史上与满族关系密切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然而,在一些与汉族人口聚居的地区,锡伯族与汉族的融合也非常明显。

语言的使用: 尽管锡伯族仍保留了自己的语言(锡伯语),并且在一些传统聚居区,锡伯语仍然有使用者,但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锡伯族人,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也开始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
文化习俗的相似性: 在生活方式、婚姻习俗、节庆等方面,与周边汉族群体的相似度很高。他们的姓氏也有汉化的情况。
“融合”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锡伯族在某些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所以说“基本与汉族融合”可能更适用于那些与汉族人口高度混居、语言汉化程度高的区域。

关于“融合”的几点思考:

“融合”不等于“消失”: 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会完全消失,而是其语言、文化、习俗在与主体民族的互动中发生变化,并吸收了主体民族的元素。即使在高度融合的情况下,这些民族仍然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
“融合”的程度是动态的: 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层面的民族政策、教育体系、媒体宣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族间的关系和融合程度。
“融合”的定义也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只要语言和生活习俗与汉族高度一致,就可以算是“融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保留了民族的身份认同和部分独特的文化元素,就不能算“完全融合”。

总的来说,满族和赫哲族是目前中国56个民族中,从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层面来看,与汉族融合程度最高的两个民族。锡伯族在某些区域也表现出类似的融合特征。但要强调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其文化的传承和身份的认同,即便在高度融合的状态下,这些民族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几个新闻:

慕容氏人在高要世代耕种,世代相传,他们都知道自己是鲜卑人的后代。由于600多年来与汉人通婚、杂居,高要慕容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全部汉化,没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风俗。就连他们的身份证也都填写的是汉族。近几年,幕村的慕容氏人到有关部门请求改为鲜卑族,但是没有被批准。——2004年08月10日 10:53   来源: 羊城晚报

----

任崇岳说,20世纪80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人民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鹿邑县政府非常重视,派人到安徽肥东县调查了解。1987年,鹿邑的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汉族也改成了满族

---

1985年,惠安县政府组成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组(当时,小坝村为惠安县辖区),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坝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出姓族谱、家谱、宗祠府第、墓地墓志作了详尽考察,并根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文精神,作出《关于恢复涂岭乡小坝村出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使隐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众恢复为本来民族。

……今年80岁的出聪木介绍,出氏族人虽然是蒙古族,但居住在深山里已有五百多年,与汉族人通婚,一起生活,生活习惯早已经汉化。

---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在文山州境内的蒙古族长期隐瞒民族成分,全部报为汉族。1984年,文山州人民政府批准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广南5个县7个公社的209户伙姓和余姓恢复了蒙古族成分。随后,麻栗坡县又恢复了胡等姓的蒙古族民族成分。

---

据报道,5名20多岁的中国开封犹太后裔于2月29日抵达以色列,将作为新移民在这个犹太国家开始新的生活。这5位女性分别是高艺宸、岳婷、李静、李圆和李程锦。她们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一直在当地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的知识。她们一到以色列就直奔耶路撒冷哭墙……海逸达博士介绍,依照犹太人的传统,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犹太人。也就是说要是享有回归权的话,必须从他本人的母亲是不是犹太人来判断。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开封犹太人后裔)并不符合犹太人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充分的历史档案加以佐证。因此从犹太人的角度看,(开封犹太人后裔)不属于真正的犹太人。因此需要在相关组织帮助下皈依犹太教,回归以色列。

---

网友:国家完整是原则性问题,你没搞清楚

尔冬升(完全汉化的满族):我不是汉人


热依扎:生长在北京的完全汉化哈萨克族







==========

总有些文化论者一厢情愿的认为学习了汉化了就是汉人,我呸,我看根本是那些公知写的洗地文,不仅为了虚无汉族的民族认同弱化中国混乱中国,更为自己背叛民族国家准备的法理依据

打臉虛無祖先認同論者_无妹阶级_新浪博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56个民族中“基本与汉族融合”的民族,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话题,因为“融合”的程度和定义本身就很复杂,而且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不过,如果我们从在人口数量、语言使用、文化习俗、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在国家整体认同感等方面,与主体汉族群体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并且在日常生活.............
  • 回答
    关于中国56个民族在集体合影时穿着的民族服饰,确实存在一些服饰是基于传统元素,但经过一定程度的设计和再创作,并非完全是各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日常穿着的样式。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是为了在集体场合下,更好地展现民族特色、视觉统一性以及现代审美。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在集体合影场合下的特.............
  • 回答
    “中国56民族,55个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而且常穿无碍。为什么只有我们汉族丢了自己的传统服饰?” 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也引发不少汉族同胞深思的问题。确实,当我们环顾四周,看到各民族同胞在节庆、日常甚至一些特殊场合穿着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而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却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影视剧或特定复兴运动.............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这其中,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常说的“中国有56个民族”,这无疑是国家官方认定的民族组成。但如果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究,会发现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些民族,虽然在某些时期未能被正式纳入56个民族的体系,但他们的存在和文化同样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
  • 回答
    在中国,要获得国家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可,这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法律问题,并非简单的“申请”或“证明”就能完成。对于那些未被列入56个法定民族名录的群体来说,获得国家认可的道路尤其漫长和充满挑战。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历史、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并且需要中央政府的权威认定。一、 历.............
  • 回答
    .......
  • 回答
    《长津湖》以其惊人的56.95亿人民币票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宝座,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突破,更反映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的一些深层趋势。首先, 《长津湖》的成功,离不开其准确把握了时代的“情绪价值”和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当下中国,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
  • 回答
    您好!关于用紫外线、臭氧和56度中温给口罩消毒的问题,我将为您详细解答。1. 紫外线消毒: 原理: 紫外线(UV)消毒利用的是紫外线中特定波长(通常是UVC波段,波长在200280纳米之间)的杀菌能力。当紫外线照射到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的DNA或RNA时,会破坏其分子结构,使其失去复制能力,从.............
  • 回答
    理解中国和美国房地产在各自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差异,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经济结构、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5.6%”和“12.3%”进行对比,可能会忽视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数字的含义。这里提到的“房地产占GDP的比重”,通常是指房.............
  • 回答
    世行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6%,中国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这个数字背后透露出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信息点。首先,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和基础。 5.6%的增长率,如果能够实现,将是自2010年以来最强劲的年度增长。这表明,在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正在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并且正在.............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多个维度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实力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1. 军队规模与结构 中国:约200万常备军(2023年数据),军队规模庞大但现代化程度高,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团结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团结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根源1. 统一与稳定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强调“大一统”理念,将国家统一视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这种历.............
  • 回答
    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提醒下,目前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需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或治安不稳定区域。以下是从自保、安全行动、紧急联系和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一、避免暴露身份,保护自身安全1. 不随意暴露身份 不佩戴中国国旗、国徽或明显标识(如中国护照、身份证件、中国品牌物.............
  • 回答
    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现象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突破国际产业壁垒的路径。 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成因分析 1. 成本压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劳动力成本在20.............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 回答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其“能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样性、摄入量的庞大,更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与量级1. 主食的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主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占每.............
  • 回答
    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发布的关于「乌克兰东部局势」的5点安全提醒,反映了当前乌克兰东部冲突的复杂性及中国对当地安全局势的关切。以下从背景、当前局势、安全提醒的深层含义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5点安全提醒内容(基于公开信息)1. 避免前往冲突地区 明确提醒中国公民避免前往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