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6个民族合影时穿的民族服饰有哪些不是该民族现实生活中穿的,而是后来设计出来的?

回答
关于中国56个民族在集体合影时穿着的民族服饰,确实存在一些服饰是基于传统元素,但经过一定程度的设计和再创作,并非完全是各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日常穿着的样式。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是为了在集体场合下,更好地展现民族特色、视觉统一性以及现代审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在集体合影场合下的特点,以及哪些可能存在“设计出来”的成分,并尽量详细讲述:

普遍存在的“设计出来”的现象和原因:

1. 艺术化和简化处理: 为了在合影中更突出、更具视觉冲击力,一些传统服饰的复杂细节、日常磨损痕迹会被简化或艺术化处理。例如,更鲜艳的颜色、更规整的图案、更精细的刺绣和镶嵌等。
2. 统一风格和色调: 在集体合影中,为了整体美观,主办方或设计师可能会在民族服饰的设计上考虑统一的风格和色调,使得不同民族的服饰也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避免色彩过于杂乱。
3. 仪式化和象征化: 一些服饰的设计会更加注重仪式感和象征意义,可能融入一些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或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精神。
4. 适应现代审美: 传统服饰可能在裁剪、廓形、穿着方式等方面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时会适度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和审美需求。
5. 普及和代表性: 有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某个民族的特色,可能会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最容易识别的服饰样式进行设计和推广,而忽略了该民族内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场合的服饰差异。
6.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部分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断层或遗失,现有的服饰可能是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信息进行复原和再创作的。

具体到某些民族服饰可能存在的“设计出来”的成分:

以下是一些例子,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出来”并不等于“虚假”或“不代表”,而是指经过了人为的再创作和优化,以适应特定场合的需求。

一些西部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
特点: 通常是长袍、围巾、花帽等组合。在合影中,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比较鲜艳、华丽的款式,带有精致的绣花和装饰。
“设计出来”的成分:
色彩选择: 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颜色偏好可能差异很大。合影中使用的颜色可能更倾向于明亮、饱和度高的色彩,以求在镜头前更具视觉冲击力。
绣花和装饰: 现代设计的服饰可能会将传统的几何图案、植物纹样等进行组合和优化,绣工可能也更精细、更具装饰性,甚至会加入一些闪光材料或金属丝线,以增加华丽感。
裁剪和版型: 为了让穿着者在合影中显得更挺拔、更有精神,服饰的裁剪可能会进行微调,例如肩部设计、腰部收紧等,使其更具现代感。
围巾(艾德莱斯绸等): 艾德莱斯绸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但在合影中,其花色和搭配方式可能经过了精心挑选,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一些东北少数民族(如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
特点: 传统服饰多为长袍、马褂、皮毛等,款式相对厚重保暖。
“设计出来”的成分:
简化和轻便化: 为了在集体活动中方便穿着和行动,一些特别厚重的皮毛元素可能会被简化或替换成更轻便的面料,同时保留其纹样和风格。
色彩和图案的提炼: 传统服饰中的一些动物纹样、自然图案可能会被提炼、简化,并以更现代的方式呈现在服饰上。
搭配的统一性: 例如,在合影中,不同民族的服饰可能会在帽子、靴子等配饰上有所协调,以避免整体视觉的混乱。满族服饰中的旗袍在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其样式也吸收了许多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

一些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侗族、布依族等):
特点: 服饰以精美的银饰、刺绣、蜡染、扎染等工艺著称,色彩斑斓,款式多样。
“设计出来”的成分:
银饰的组合和设计: 苗族等民族的银饰种类繁多,在合影中,会精心挑选最能代表其特色、最华丽的银饰组合进行佩戴,这些组合可能比日常佩戴的更隆重。
刺绣图案的精选和优化: 民族刺绣技法非常复杂,在合影服饰中,会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精美的刺绣图案,并可能在尺寸、颜色搭配上进行优化,使其在照片中更加醒目。
蜡染和扎染的现代化呈现: 传统蜡染和扎染可能图案较朴素,但在现代设计的合影服饰中,可能会采用更鲜艳、更具艺术感的图案设计。
服饰的廓形和裁剪: 为了更好地展现身体线条或民族特色,可能会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廓形和裁剪的调整,使其更具设计感和现代感。

一些高原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
特点: 服饰风格粗犷、厚重,色彩鲜明,常常搭配皮毛和金属装饰。
“设计出来”的成分:
色彩的鲜艳度: 合影中使用的藏族或蒙古族服饰颜色可能比日常穿着更为鲜艳,如明亮的红色、黄色、蓝色等。
配饰的精心搭配: 腰带、项链、耳环、帽子等配饰的颜色、材质和工艺会经过精心挑选,以与整体服饰相得益彰,并提升视觉效果。
版型的微调: 传统宽大的袍子在合影时可能会稍微调整版型,使其在视觉上显得更流畅,减少臃肿感。

如何判断是否“设计出来”?

判断一件民族服饰是否是为集体合影而特别设计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精致度和华丽度: 合影服饰通常比日常穿着更加精致、华丽,细节处理更到位,装饰也更丰富。
色彩的鲜艳度和饱和度: 为了在镜头前更突出,色彩往往会选择更鲜艳、饱和度更高的颜色。
图案的清晰度和代表性: 图案设计会更清晰、更具辨识度,是该民族最典型的图案。
统一性和协调性: 整体造型,包括服饰、配饰,会考虑整体的美感和协调性,可能存在一些为了整体效果而进行的“设计”和搭配。
历史文献和图片对比: 将合影中的服饰与历史文献、老照片、或该民族现有的日常服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差异。

总结:

在56个民族大合影这样庄重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场合,为了充分展现各民族的独特风采和整体的和谐统一,主办方或各民族代表都会对民族服饰进行精心挑选和准备。其中,一部分服饰确实是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审美、视觉效果和仪式需求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和再创作。

这并不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而是一种在特殊场合下,为了更好地呈现和传承文化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这些“设计”往往是在尊重民族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旨在让观众一眼就能识别出民族特色,并对该民族产生美好的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民族服饰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其多样性和创新性本身也是文化生命力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为土家族来说说吧。

你以为的土家族民族服装

是这样

这样

最不济,你认为的土家族服装也应该是这样的。

但其实,以上,都是源自某上世纪90年代某些专家考察,然后在推断出来的想象中的土家服装。同样专家考察推断出来的,还有土家族“摆手舞”、“哭嫁”、“白虎图腾崇拜”等。

而真实历史上,有记载的土家族服装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是不是,感觉和汉人没区别?

ps:很多人是分不清土家族和苗族的区别,而真实就是,其实我们也分不清。因为土家族和苗族,都是山区居民,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本身就差不多。

那为什么会被划分成2个民族,说实话,我们也认为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

看到一些大学生真的挺搞笑,自以为看了几本研究少数民族的书,去了几个热门景点,看了几个表演,就觉得自己了解一个民族。

我觉得吧,可能是不是景区卖你的票太贵了?

几万人说啥语言,表演个节目,和几百万上千万的主体群体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so?

我们这上千万人都被这些大学生单方面开除了,我说民族划分学苏联的玩意,还有这么多精神少数民族呢,原来根在学校呀。

我懂了,课本规定的,自己学的又是冷门专业,难怪哦。

———————————————————

土家掉渣烧饼,我们吃的是这种:

炉烤,但其实我们就叫烧饼,做法大体和锅盔差不多。不同的地方是,锅盔肉和调料放的很少,我们放的很多;面也很多层,不像锅盔没得层次感,表面还有烤出半透明的一层,表面焦脆,里面软糯一些。

而我在其他看到的土家烧饼是这样的:

口感个人觉得:很厚,面没有层次感,很硬。馅料和面层是分开的,直接涂抹在表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