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业?

回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实常常被贴上“就业难”、“天坑”等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惨的专业。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惨”,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就业前景、收入水平、行业认可度、个人发展空间,甚至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等。

下面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对比,看看是否存在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业:

1. 就业广度与深度:

汉语言文学: 它的优势在于应用范围广,可以接触到文字、传播、教育等多个领域。但劣势在于专业门槛不高,很多岗位并不严格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导致竞争激烈。毕业生往往需要通过考研、考公或者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提升竞争力。其就业方向可能包括:
教育类: 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需要深造)。这是最传统的出路,但竞争激烈,尤其名校编制内岗位更是难求。
媒体传播类: 记者、编辑、文案策划、新媒体运营。随着媒体行业的变化和内容付费的兴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变化,但优秀的创意和写作能力仍然是核心。
企事业单位: 行政、秘书、公关、宣传等岗位。这些岗位往往更看重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适配度相对较低。
出版行业: 编辑、校对、策划。
互联网行业: 内容运营、用户增长、产品文案。
考公/考编: 这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的“稳定”出路,但竞争异常激烈。

对比可能更“惨”的专业(举例):

哲学、历史学(部分方向): 这些专业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非常扎实,但直接对口的就业岗位非常少。很多毕业生需要通过转行、考研、考公来寻找出路。例如,很多历史学毕业生很难直接找到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对口工作,往往会转向教育、文化、档案等领域,但这些领域也同样面临饱和和竞争。哲学专业更是如此,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但直接变现的渠道非常有限。

某些冷门工科或理论性强的学科: 比如一些非常细分的理论物理、数学分支等。虽然学术价值高,但如果对口的研究机构或企业非常少,或者需要极高的学历才能进入,那么就业的难度会非常大。毕业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技能,才能进入相对热门的行业。

曾经热门但现在被新技术取代的专业: 比如某些与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如果行业衰退或者被自动化、智能化取代,那么就业前景就会非常黯淡。

2. 收入水平与发展潜力:

汉语言文学: 起薪可能不高,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者进入普通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但如果在媒体、互联网等领域深耕,并且具备优秀的文案策划、内容创作能力,或者在教育领域成为名师,收入潜力还是有的。然而,大多数毕业生起薪和平均收入可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对比可能更“惨”的专业(举例):

一些服务性、技能性要求不高但供应量巨大的岗位对应的专业: 例如,某些非技术类的服务行业(如低端餐饮服务、低技能零售),虽然就业人数众多,但平均工资水平非常低,且缺乏明显的晋升通道和技能提升空间。如果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只能进入这类岗位,那么其“惨”的程度会非常高。

传统工艺美术或手艺类专业(如果市场需求萎缩): 例如,一些对传统手工技艺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如果现代社会对其需求锐减,或者被机器生产取代,那么毕业生就可能面临极大的就业困境和收入瓶颈。

3. 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与社会压力:

汉语言文学: 学习过程可能相对轻松一些,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明显的“硬技能”而感到迷茫。家长和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期望值可能不高,认为“学好语文就能干”,这种认知反而给毕业生带来了压力,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专业价值。

对比可能更“惨”的专业(举例):

需要大量重复性劳动或存在职业风险的专业: 例如,某些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专业,虽然有就业机会,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影响,且社会认可度不高。

被大众误解或污名化的专业: 例如,某些与性学、殡葬业等相关的专业,即使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就业前景,但由于社会观念的限制,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偏见。

学习难度极高但产出回报不确定的专业: 有些专业可能需要学习大量复杂的理论知识,但毕业后的应用场景非常狭窄,且市场需求波动大,导致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与实际回报不成正比。

4. 行业认可度与专业壁垒:

汉语言文学: 专业壁垒相对较低,很多人认为“人人都能说汉语”。这导致了专业价值的稀释,在很多招聘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特别的优势,甚至会被其他更具技术性的专业所取代。

对比可能更“惨”的专业(举例):

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或评价体系的专业: 如果一个专业的学习成果难以衡量,或者没有得到行业普遍认可,那么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就会很弱。

过度依赖特定资源或平台的专业: 如果一个专业的就业高度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不稳定的行业或平台,那么一旦这个平台或行业出现问题,毕业生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总结来看,是否存在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业,是相对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如果以“就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为最惨的标准: 那么一些非常冷门、理论性极强且没有明确应用场景的学科,例如某些小众的数学分支、纯理论物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果该语言使用者极少)等,可能在就业的直接对口性上比汉语言文学更困难。

如果以“收入水平极低且发展空间有限”为最惨的标准: 那么一些低技能、服务性强且市场饱和度极高的专业,或者被新技术淘汰的传统行业相关专业,可能“更惨”。

如果以“社会认可度低、学习过程痛苦且职业风险高”为最惨的标准: 那么某些社会观念受限的学科,或者需要高体力付出、低回报的专业,可能比汉语言文学更具挑战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惨”,更多体现在它属于一个“大众化”的专业,就业方向分散但又容易被替代。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思维训练、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些能力需要毕业生自己去发掘和运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说汉语言文学“惨”,可能更多是一种调侃和对现实就业压力的反应。但要找到比它“更惨”的专业,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就业面更窄、学习难度更高、社会认可度更低、或者行业前景更不确定的学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语言文学惨什么呢?

之前我在回答一个有关工科与文科就业的问题时,曾经说过,其实单论就业难度,文科普遍比工科高,论薪资水平,文科普遍比工科低。比如说,这是某个很普通的大学的各学院的毕业生薪酬统计(2019年):

可以看出来,以传统文科为主的人文学院,就业薪资是最低的,这也很符合学文科不挣钱的基本认知。但为什么到知乎上一看,对薪资抱怨最多的反而是工科,文科却不太会抱怨这些?

比如在这个问题下面,绝大多数人都在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薪资不高,但也没多少人说这是坑。甚至于比汉语言文学就业更难一些的历史、哲学,大多数人更多的也是不抱怨,而是说这个专业挺好,但可能选的时候没考虑清楚,也不至于将其斥之为“天坑”。

出现这样的差异,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两个。首先,汉语言文学这些专业薪酬低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很多人报文科之前就已经有了预期,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人真的是对文学有兴趣才报考的这些专业;其次,工科选择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哪个专业薪酬高”、“哪个专业好就业”往往会成为考生选择专业时的主导因素,我见到的“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才报”的的确不多。

这样一来,不同人看专业的视角就不一样了。知乎上到处充斥着传统工科还不如传统文科的言论,因为他们觉得工科要下厂、下工地,所以文科专业体面、高薪。但是,工资和就业不会骗人,非得盯着一些相对还不错的体制内工作,当成整个文科的就业现状,无疑就言过其实了。不说别的,现在中国每年毕业的文科生少说也有100多万,你就是把所有的体制内岗位全都向文科开放,也不够这些人就业的。

但是,大多数文科好的一点是,由于预期本来就低,再加上很多人也有一些情怀在里面,因此对于收入低倒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因为收入低就觉得自己掉进了坑里。所以,汉语言乃至于整个文科惨不惨,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准看他。

当然,话说回来,在整个大文科专业里,汉语言文学虽然的整体上的薪资不算最高,但胜在专业的通用性比较好,也就是俗称的万金油专业。很多时候,汉语言文学可以抢别的专业的活,但别的专业很难过来抢汉语言的。比如说,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考公考编、当老师以及到企业做宣传、文秘等之外,还可以进入广告、影视、新闻、互联网等等行业,但反过来说,广告、新闻、影视等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考公考编或者当老师,专业限制就比较多,难度也大了很多。

在另一方面来说,中文类专业虽然挣得少的一些,但却还有个隐含的好处,就是容易做副业。尽管你可以举出很多非中文系出身最后成为了著名作家的例子,但是从整体上说,肯定还是与写作相关度最高的汉语言专业,更容易积累写作技能,也更容易找到写作相关的副业。也许靠这个副业也挣不到什么大钱,但你努力每个月几千块钱也够点外卖和水电费的了。特别是,如果你的工作摸鱼时间较多,把副业干成主业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汉语言专业虽然大多数毕业生收入都不算高,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也可以进入互联网等行业,拿到比计算机专业略低一些的薪酬的。不过,这也意味着压力会比较大,有舍有得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实常常被贴上“就业难”、“天坑”等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惨的专业。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惨”,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就业前景、收入水平、行业认可度、个人发展空间,甚至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等。下面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对比,看看是否存在比汉语言文学更“惨”的专.............
  • 回答
    是的,成吉思汗及其领导的蒙古帝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了汉文化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单方面的学习或被动接受,而是蒙古帝国与汉族地区长期接触、交流、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过程。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所受到的汉文化影响:一、 对汉族官员的倚重与吸纳: 早期征.............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我是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没有孩子,也无法体验作为蒙古族家长的心情。因此,我无法以亲身经历来讲述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所表达的担忧,并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这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孩子汉授,蒙古语和蒙古文的渐行渐远:一种文化传承的挑战当我们将目光投.............
  • 回答
    汉语言之美,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源于它独特的文字系统、丰富的声调变化以及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首先,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每个字都仿佛一个精巧的图形,或象形,描摹自然万物的形态;或指事,揭示事物抽象的内在联系;或会意,将多个字的意义巧妙融合,创造出新的含义。.............
  • 回答
    关于“汉语不如英语逻辑严密”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出现过。但要说汉语“缺少严密的逻辑体系”,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绝对,甚至可以说不太准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不搞得像机器报告一样。首先,得承认,语言的“逻辑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复杂的。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是西方.............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汉语当然有“时”的范畴,而且这个范畴非常丰富和细致,尽管它在表达方式上与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英语)有所不同。汉语的“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1. 时间词和时间短语 (Time Words and Phrases)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表达“时”的方式。汉语中有大量的单字、双字或多字词语专门.............
  • 回答
    在汉语的广袤天地里,确实存在着许多能够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传递细腻情感的高雅表达。这些表达,并非生硬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源于生活、历经打磨、触及灵魂的语言艺术。要谈论高雅的汉语表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词汇或短语。它更是一种融汇了意境、韵味、品位和情操的整体感知。当我们说某一种表达“高雅”.............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 回答
    “汉语词(以拼音形式)大量涌入英语,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语言的演变史,以及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发生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语言的借用并非新鲜事。英语本身就是一个“杂食性”的语言,它从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等无.............
  • 回答
    河内作为汉语城市存在的历史,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它在中国王朝统治下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北属时期。这段时期,汉语不仅是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渗透的载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属时期”,是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统治的时期。尽管具体年代划分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从公元前2世纪.............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听到你希望能提升汉语口才和词汇量,这绝对是个好目标!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困惑,觉得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就那么几个,说出来总觉得不够淋漓尽致。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而阅读绝对是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既然你特别强调词汇量需要增加,并且希望提升口才,那咱们就从能直接“喂饱”你词汇量,.............
  • 回答
    当然,会说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要说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也要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如果非要说“优势”,那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并且这些优势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并且是很多人都认同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日益增长.............
  • 回答
    汉语里的叠词,像“红彤彤”、“亮晶晶”、“慢慢地”、“轻轻地”,它们通过重复词语或词语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强调、生动形象或者表达某种程度的目的。英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有数量庞大的、专门用来叠用的词语,但它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重复介词来实现。比如,你看到有人“.............
  • 回答
    当然有,汉族女孩和回族男孩结婚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跨民族通婚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我认识的一对朋友,小丽和马力(为了保护隐私,名字做了修改),他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小丽是汉族,从小在西安长大,是一个活泼开朗、非常有主见的女孩。马力则是回族,家在兰州,但大学毕业后就来西安发.............
  • 回答
    关于汉族血统是否可能出现天生黄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天生黄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在我们出生时,头发的颜色就呈现出黄色或浅棕色,而不是后天由于染发、日晒或者某些疾病导致的颜色变化。在普遍认知中,汉族人的典型发色是黑色或深棕色,这是由基因决定的黑色素(真黑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