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究竟有没有语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

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汉语语法“不显形”的特点,恰恰是它的语法“有形”的体现。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1. 顺序,汉语的“骨骼”:

如果说英语的语法靠词形变化来区分句子的成分和意义,那么汉语的语法更多地是依靠词语的顺序。你可以想象一下,汉语的句子就像一排整齐的积木,你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叠起来,就能组成一个稳固的结构,表达清晰的意思。

主谓宾(SVO)是汉语最基本的语序。 比如:“我吃饭。”(主语“我”+ 谓语“吃”+ 宾语“饭”)这个顺序是固定的,你不能说“饭我吃”或者“吃我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修饰语(定语、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名词、动词)的前面。 比如:“美丽的花园”(定语“美丽”+ 中心语“花园”),“认真地学习”(状语“认真”+ 动词“学习”)。这个位置关系一旦颠倒,意思就可能全变,甚至变得不通顺。
介词短语也通常放在动词前。 比如:“在公园里 散步”(介词短语“在公园里”+ 动词“散步”)。

这种顺序的固定性,让汉语在没有大量词形变化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你可以说,顺序就是汉语的“骨骼”,支撑着整个句子的结构。

2. 虚词,汉语的“关节”和“连接件”:

虽然汉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变化不多,但我们有一套非常丰富的虚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来帮助我们表达更细致的意义和关系。这些虚词就像是机械的“关节”和“连接件”,让句子更灵活、更生动。

助词:比如“的”(表示修饰关系)、“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变化)、“着”(表示动作的持续)、“过”(表示经历)。“我吃饭”和“我吃饭了”,意义就完全不同。“我的书”和“我书”的差别也很明显。
介词:比如“在”、“从”、“向”、“跟”。它们用来连接名词和动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方式等。“在家”、“从北京来”、“向你学习”。
连词:比如“和”、“但是”、“因为”、“所以”。它们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他和我”、“我来了但是他走了”、“因为下雨,所以没去”。
语气词:比如“吗”、“呢”、“啊”、“吧”。它们放在句末,表达疑问、确认、感叹、商量等语气。

这些虚词虽然本身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语法功能,连接了句子中的各个部分,并赋予了句子特定的含义和语气。

3. 词类和词性活用,汉语的“弹性”:

汉语的词类划分虽然不如印欧语系那样严格,但也有基本的词性概念。更重要的是,汉语的词性活用是它的一大特色。

名词用作动词:比如“我 上班”的“上班”本来是名词,但在“我上班”这个语境里,它就承担了动词的功能。或者“公司 融资”中的“融资”本来是动词,但在这里用作名词,表示“融资行为”。
动词用作形容词:比如“感人的故事”。
形容词用作动词:比如“白了头”。

这种词性活用,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精炼、灵活,但也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准确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这是一种“隐藏”在词语本身中的语法规则。

4. 句式,汉语的“模式”:

除了基本的陈述句,汉语还有各种不同的句式,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结构和表达功能:

疑问句:用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或者语气词(吗、呢)来构成。
祈使句:用“请”、“别”等词语。
把字句:将宾语提到谓语前面,强调对宾语的操作。“我 把书看了”。
被字句:用“被”、“由”等词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书 被我看了”。
判断句:用“是”、“不是”来表明判断。“他是我的朋友”。
数量词短语:比如“一个人”、“三本书”。

这些句式都有明确的结构模式,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语感和语境:

汉语的语法,很多时候也体现在语感和语境的运用上。很多时候,一个句子是否符合语法,取决于它在特定语境下的自然度和流畅度。这种“感觉”是长期学习和运用汉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比如说,有些时候,汉语的句子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只要上下文足够清晰,读者或听者能够理解。这看似“不完整”,但在汉语里却是非常自然和符合语法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汉语“没语法”?

主要是因为:

“显形”的语法特征少:不像印欧语系那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所以我们在对比之下,觉得汉语“简陋”。
对语法的理解框架不同:我们习惯了以西方语言为模板来衡量其他语言,而汉语的语法体系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有自己的逻辑。
“灵活”被误读为“无序”:汉语的词性活用、语序的灵活性,如果理解不够深入,容易被误认为是“混乱”或者“没有规则”。

总结来说,汉语不仅有语法,而且其语法体系是建立在词语顺序、虚词运用、词性活用以及丰富的句式结构之上的。 汉语的语法是一种“内敛”的、“弹性”的、高度依赖“组合”和“语境”的语法。它或许不像某些语言那样“张扬”地展示词形变化,但其内在的逻辑严谨性和表达能力丝毫不逊色。

所以,与其说汉语“有没有语法”,不如说汉语的语法“是怎样存在的”,它如何通过自身的规则体系,让我们能够如此顺畅地进行沟通和表达。而当我们深入理解汉语的这些特点,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精巧而富有智慧的语言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喵自来。在AMES蹭汉语二外习得seminar,马上蹭到第三年了,感觉和题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有点严重,所以还是不说什么不太好听的话了。总之题主你接好回答。

今儿我们不谈论王冕的爹和田中的妈,我们也不谈论大学老师怎么和学生们讲汉语的问题(真的不止一次在知乎上看到“我的大学老师说古汉语/现代汉语没有语法”的说法了,不是我针对谁,“我只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在大学教中文大多数得有个博士学位吧,这么民科的话也敢说出来我也真是吓得一身冷汗),我们就来讨论——或者以我那无可救药的乔派立场而言我们站在乔老爷子的肩膀上讨论——汉语他喵的到底有没有语法?如果现代汉语有语法,那么现代汉语的语法是不是受西化影响才形成的——就是说古代汉语没有语法?

问题一:英国人认为英语有没有语法?中国人认为汉语有没有语法?

第一个分问句很简单。有。第二个分问句也很简单。有。只是对于母语者而言,语法是一种高度内化的东西,你有的不是像语法书那样的成文的语法规则,而是两个字:直觉。

在以下的情况里,我会区分两种不同的标记:下划线代表一种直觉性的概念,而“引号内部”则代表概念的条文化。我知道这样写可能会有人被我绕进去,但是希望题主你最好不要。

你跟一个英国老外聊天,你说“Him drive to work every day”,一个英国老外出于礼貌或者鄙夷,大概不会直接跟你说“你英语说得好烂完全不讲究语法”,但是他的心里是别扭的;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语法训练的老外,他的心里也会是别扭的。他知道你想说的是“他每天开车去上班”,但是他更知道你应该说“He drives to work every day”。他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在主语位置应该用主格,他知道第三人称单数在一般现在时里动词必须变位加上-s词缀,但是他未必能跟你说出来“主格”、“第三人称单数”、“变位”。一个受过语法训练的老外也许可以告诉你这些名词,一个没受过语法训练的老外可能不会告诉你这些名词,但他知道你这句话有问题,他知道你应该说“He drives to work every day”,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大写的别扭。

同理。一个汉语学习者和一个在他眼中的“中国老外”——也就是你——聊天,他说“上个星期我的爷爷死过”,你出于礼貌,大概会首先安慰他一下,完全不去计较他的语法问题,但是如果我是你,我的心里是别扭的;假设有一万个平行世界,其中的三千个我受过语言学训练,五千个我受过高中程度的语法训练,两千个我是文盲,那么这一万个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是别扭的。这一万个我,都知道作为aspect marker(叫啥来着?语体标记对吧)的“过”通常是不能和“死”这种一次性动词搭配的(在修辞情况下除外),也都知道“死”在表示状态的时候应该搭配另一个完成的aspect marker“了”,但是只有三千个我可以讲出来什么叫做“aspect marker”,剩下的七千个我大概只能想到“上个星期我的爷爷死了”。然而,不管怎么样,这一万个我都知道这句话有问题,都知道应该说“死了”而不是“死过”,心中都有一个大写的别扭。

这就是母语者持有的语法——它不是以系统的条文模式构成的,而是以一系列直觉性的判断展现的。我们的脑子里并没有关于汉语的语法书,但是我们有着一套基础的结构,比如我们知道汉语的名词短语里形容词要放在名词前面(NP -> AP-NP),在没有强调的陈述句里宾语名词要放在动词后面(VP -> V-NP),动词和宾语名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case adjacency),提问的时候疑问词不需要挪到句子的最前面(wh-in-situ)……这些都是语法,只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你可以试试看违背这些规则说话:比如你说“姑娘漂亮的”——你听起来像个日本鬼子;你说“前天我小明打了”——大家会不知道是你打了小明还是小明打了你;你说“我和妹子喝了昨天下午三点半下午茶”——你的妹子大概会以为你在喝完茶以后被车撞了;你说“哪里你在买到了新的路由器”——算了连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我们还可以试试看更为hardcore一些的比较,就像这样:

1.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很开心。

2.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了很开心。

3.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很开心。

4. 听了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了很开心。

5. 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很开心。

6. 系主任的解释,我感到了很开心。

7. 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很开心。

8. 系主任的解释让我感到了很开心。

那么,聪明的你,如果还没有被我绕晕的话,现在觉得汉语到底有没有语法呢?(笑

问题二:汉语的语法从哪里引入的?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方法,可以把它理解为“汉语之前没有语法,现在有了语法,那么语法是从哪里引进的”,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目前讨论汉语语法的一套完整的术语体系是从哪里引进的”。当然,我这么解释是完全的一厢情愿,因为我真的只是单纯希望题主问的是第二个理解方法。汉语的语法术语体系发轫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借鉴的是拉丁语对于语法分析的概念。当前使用的古代/现代汉语语法术语和分析方式较为贴近印欧语系术语,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我在刚才那段话里反复强调了“术语”和“分析”,而不是语法本身;我们采用的是西化的手段,而不是西化的语法。这就像从邻居家借刀子来杀自己的鸡:刀子是人家的,但是鸡是你自己的,不能说因为借了人家的刀子合着鸡也是人家买来炖汤的了。

————

但是,我总觉得吧,很有可能题主想问的是第一个理解方法。

如果是真的的话,那我只能先甩一句话给题主了:甚矣,汝之不惠!

没错,汉语的语法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也就是在“甚矣,汝之不惠”诞生的时候、甚至是更之前开始的——确切地说,汉语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有语法。不管你分析不分析,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汉语有语法”这种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回我们反其道而行:先谈逻辑,再谈事实。

我们说的“汉语有没有语法”里的“语法”,指的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像之前这个问题一样,“语法”指的不是所谓的成文条例,而是一个在脑内高度抽象化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可以造出让母语者可以理解的句子,而母语者也是依靠语法来解析句子的;就像我上一个问题的回答里举出的结构的小例子一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结构,我才能够说出“我现在正在知乎上写回答”,你也才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规则,你只能把一个串理解为单纯的符号堆砌,而不会知道它该如何组合、切分,具有什么意义,也不会知道如何才能造出一个类似而不相同的串。这就是当前常见的descriptive linguistics所说的语法:分号之前是乔派对于内生语法的定义,分号之后则回归到了索绪尔对于语言和符号系统的论证,但是它们二者都指向一点:语言必然有语法,即使没有已经成文的语法规定,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隐的语法规则。拥有语法是一个符号系统可以被称为语言的基础之一,凡是语言,都有语法,如果一个符号系统不具备与自然语言相近的规则,那么它就不能算是语言。这是个简单的(至少我当年)高一就学到的逆否命题。

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了:

大前提:如果一样东西是语言,那么它就有语法。(语言学的定义)

小前提:汉语是一种语言。(定义+常识)

结论:汉语有语法。

完。

如果再需要加上一点的话,可以这么说:“汉语有语法”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汉语在哪一个阶段、是否已经有有关成文语法的记载、采取什么样的术语进行讨论等因素,完全无关。

空口无凭,我们来讨论一些事实吧。以下的“古汉语”特指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书面用语,也就是“文言”。

不管其他人持什么样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古汉语的句法的系统研究还是很落后,不管是在生成语法内部还是其他语法体系里。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古汉语至少在宋以后(含)就已经完全变成了书面语言,口语让给了古白话,传统定义上的“母语者”基本不存在,而在语言学大踏步发展的时候古汉语更是早就死得只剩祖坟了,而国内的语言学又不是非常侧重于这方面(相比之下philology多么热爱句法哦),所以没能大批量引起重视也几乎是个必然,而现在由于落后引起的落后又实在是令人痛心。我感叹这么多只是想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的论文辅助只能靠反证法了,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我们来看例子。

就拿“甚矣汝之不惠”来说吧。如果我们认为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这就是一串由六个字符构成的符号串,而如果我们认为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对这个符号串进行任意地切分而不影响对符号串意义的理解,就像pi可以说成“3.141 592”也可以说成“3.14 15 92”而实际上不发生任何改变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串是“甚矣 汝之不惠”,也可以是“甚矣汝 之不惠”,还可以是“甚 矣汝之不 惠”。——是的,这就和高考里的断句题完全一样。

我觉得大概有人看到后面两个切分法就要挠墙了——但是,如果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你为什么要挠墙呢?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规则给你挠墙的机会呀。这刚好说明了古汉语是有一套规则的,哪怕它不成文;这套规则告诉你“汝之不惠”应该被放在一起,甚至是“不惠”是肯定在一起的,而“甚矣”则是一个可以相对比较宽松的结构。

那么再来稍微长一点的语段,大家感受一下:

「大君者天之宗子其大臣则宗子之家相先生虑夫有司百职之不可以智术驾御也于是乎纳八政于三德虑夫黎民百姓之不可以刑法鞭笞也于是设为礼仪三千以救刑条三千之敝出礼则入刑出刑则入礼矣」

我故意把标点符号都删掉了,就是要制造一种“混沌的”符号串的感觉。如果古汉语没有语法的话,你确定你能明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吗?别忘了,如何把词组成短语,把短语组成句子,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是语法的内容哦,不信请看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里的说明。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从古汉语(文言文),到近代汉语(古白话),再到现在的现代汉语,实际上是有着一条完整的演化链的。近代汉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语法特征(比如基础语序、被动语序、topic-comment结构等),而这些又延续到了现代汉语的身上。我们作为现代汉语的母语者,哪怕没有受过系统的语法训练和古汉语的培训,在看近代汉语的作品时也至少能看懂(我大概小学高年级读的水浒传,初一读的红楼梦,之前我说过我到初三才知道主谓宾定状补到底是啥),在看完全陌生的古汉语的作品时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我相信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至少有能力弄明白课本里没有的史记其他篇目,不说百分之百至少也得有六七成),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如果汉语没有语法,如果古汉语没有和现代汉语有所关联的语法,我们是怎么能做到的这一点的?如果汉语是到了现代汉语阶段才有的语法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解释以前的汉语资料所体现出的在句子结构上的规律性,我们又如何解释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者共享的结构特征——没错,就是语法特征——呢?

别着急,慢慢想。如果想不明白的话,就再把之前的三段论念一遍。我不骗你,一切都是连起来的。

问题三:最能体现出汉语的语法的地方是什么?

……大半夜的parser不是很灵了,我没太明白题主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是说“最能体现出汉语的语法特别之处是哪个,和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日本琉球语系南岛语系乃至汉藏语系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的是哪个”,还是说“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汉语有语法”。

如果是前者的话,我只能说我一时半会儿真的找不出来任何仅属于汉语的parameter(没错又忍不住用术语了),因为我对其他的语言了解程度还远不足可以做到comparative syntax的水平——要是能做到的话我立刻要回伦敦去了。在我能想到的基础规则里,多少都和其他语言有所重合:比如SVO基础语序(“我吃饭”)、motion event结构(“摸着石头过河”)和英语类似;NP内部语序(“一架黑色的望远镜”)和德语类似;radical pro-drop(“[我]昨天走了二十公里”)、topic-comment(“西瓜我吃完了”)、wh-in-situ(“你昨天去哪里剪了头发”)和日语类似。一些复杂的规则可能是汉语特有的(未必,我也不知道全世界七千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什么样的),比如汉语的动词变化不描述时(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只描述体(动作进行到的阶段)且明确区分progressive / continuous imperfective(应该叫做未完成体的进行态和持续态吧,区别就是“他在穿衣服”和“他穿着衣服”),再比如说汉语的关系从句是堆在名词前面但是动词在最前的(这个在知乎上有回答,问题似乎是汉语结构有什么缺陷,不过我不觉得这是汉语句法上的“缺陷”就是了),再比如说汉语是SVO-Po-AN-GN(主谓宾、介词后位“桌子上”、形容词-名词“大房子”、所有格-名词“我的书”),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组合,整个欧亚大陆大概也就一只手数得过来。但是这样的东西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很难引入到(针对母语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教学里,所以只是我且一说你且一听。

如果是后者的话,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在第一部分回答里我给出的八句话。

(hint:“让”作为主动词,要求主语出现,“系主任的解释”作为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否则无法分配题元角色——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法特征,几乎所有语言里都能观测到;“感到了很开心”的问题是谓语形态和aspect marker冲突的问题,是一个汉语内部特有的特征,可以见我之前的一个回答,然而手机并不能贴链接)

或者,我曾经在知乎上举过好多例子,每一次都希望这一回就能让大家相信汉语有语法,就好像每个非洲LL玩家心中都有一个十一连变欧洲人的梦——

然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卵用嘛,下一发还是GG。

全剧终。

————不是我要写postscript,是有些人逼我写的————

“语法”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你看看这个回答里所有活跃在“语言学”话题下的答主,或者随便问一个和我专业背景类似的人,不管是生成、认知、功能还是其他我不知道的什么流派,给你的回答都只有一个:语法是一种语言在脑内高度抽象化的规则。至于这个规则什么样,有没有成文分析,那都不影响它是“语法”。而用来研究语法的体系、手段、术语、成文结果,也就是“语法学”,它不是“语法”,就如同“万有引力”不等于实际存在的万有引力一样。我们不能说在牛顿出生之前我们都飘在天上,同样,我们也不能说在语法学发展之前语言就没有语法。

我开头所说的“信息不对等”也就在这里:你以为你问的是A,但实际上你问出来的内容是B,你问出来的问题,在有着相关知识的人看来,就是一个针对B的描述,所以在有着相关知识的人看来,对于B的解释就是最贴切的回答。

然后有人站出来说:你们都跑题了,题主问的是A,你们都应该按照A来回答。——这样的情况我在知乎上至少遇到过三次,每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到底是应该遵循我的专业准则从而“偏题”,还是按照大众的观念“将错就错”?我到底需不需要破一些东西、立一些东西,还是说就这样得了反正该清楚的人清楚就行了?

再说了,有些人真的以为我就这么一根筋,没想过我在回答里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伏笔?说我没提到语法学问题的人,真的仔细看过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么?

所以我说了,就这种问题而言,下一发还是GG,每一发都是G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普通话的形成和历史渊源,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满化汉语”,我们需要先理解“满化汉语”这个概念,然后对比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判断。什么是“满化汉语”?“满化汉语”这个说法,通常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汉语受到满语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化。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
  • 回答
    传统汉字究竟该称「繁体字」,还是现在台湾所称的「正体字」?这个问题触及了汉字演变、文化认同和政治语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回答,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各方观点和背后的逻辑。一、 历史的视角:繁体与简体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繁体字”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形成的。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 汉字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皇汉”这个概念,试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觉得更亲切,像是跟一个朋友在聊天,而不是在看机器生成的报告。“皇汉”究竟是个啥?首先,你得明白,“皇汉”这个词,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历史悠久的、学术界一致认可的严谨定义。它更像是一个民间兴起、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的标签,用来描述.............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以及在集体场合如何展现个体特色等多个层面。当56个民族的大合照摆在面前,汉族同胞在服饰选择上,确实可以有很多考量,力求既能代表自身文化,又能融入整体的和谐氛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所以“汉族服饰”并.............
  • 回答
    汉服的脉络与新生:传承、意义与融汇之道汉服,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衣裳,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民族记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许多汉族同胞而言,穿上汉服,如同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根基。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汉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它所承载的意义也面临着重新审视和解.............
  • 回答
    汉族政权自古以来是否善战,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牵涉到漫长的历史、多样的政权形式、以及对“善战”的不同理解。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回答是,汉族政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军事表现呈现出显著的起伏和多样性,既有过辉煌的战绩,也有过令人扼腕的失利。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这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信仰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让我们审视“万恶之源”这一说法可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一种观点认为,缺乏.............
  • 回答
    中国历史:一场汉化与胡化的漫长交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似乎总是在“汉化”与“胡化”的两种力量拉扯中前行。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非“是”即“否”可以简单概括,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曲,不同乐章在不同时代奏响着各自的主旋律,又相互融合、彼此影响。“汉化”:文明的基石与融合的动力谈论中国历史的“.............
  • 回答
    “清粉”和“皇汉”这两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都指向一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清朝历史,持有特定观点和态度的群体。虽然名字不同,但深入探究其背后逻辑和表现形式,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截然独立,甚至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源性”或“互相借力”的现象。要说“同一个老板”,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背后并非真的有一个实.............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汉语词汇相对于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词汇是否带有更多感情色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总的来说,汉语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更“倾向于”或“更容易”在词汇层面融入丰富的感情色彩,但并非绝对。 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
  • 回答
    汉语是否可能成为世界语言,以及英语为何能成为世界语言,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技术以及语言自身的特性。 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汉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即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广泛使用、学习和理解的语言—.............
  • 回答
    汉语乘法口诀,又称九九乘法表,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创造,至今仍在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它的优势在于:1. 系统性与完备性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结构清晰,覆盖全面: 乘法口诀表将0到9之间的所有乘法运算都系统地组织起来。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每一项乘.............
  • 回答
    “汉语是否过于复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的学习经历和母语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汉字的复杂性: 象形与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字形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如山、水、日、月),或者通过组合表达概念(.............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缺陷”的方面。这些“缺陷”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其优势并存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汉语汉字存在的几点“缺陷”:一、 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数量庞大且字形复杂: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