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文)有什么缺陷吗?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
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饭我”在中文中都成立,但在英语中意义完全不同。这种灵活性可能导致学习者在理解句子时产生歧义,尤其是在跨语言学习中。
语序的灵活性使得中文的语法体系相对松散,依赖语境和语义来理解句子结构。

2. 量词系统的复杂性
中文的量词(如“个、只、条、块”等)必须与名词搭配使用,且有严格的搭配规则(如“条鱼”但“个鱼”不成立)。这种系统性规则对非母语者来说学习难度极大,尤其在词汇积累初期容易混淆。

3. 动词的灵活性与歧义
动词的位置可以灵活变动,例如“我吃饭”和“吃饭我”在中文中都成立,但英语中“我吃饭”是主动,而“吃饭我”则可能被理解为被动或疑问句。这种灵活性增加了语法学习的难度。



二、发音与书写系统的挑战
1. 声调系统
中文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错误可能导致意思完全改变(如“mā(妈)”和“mà(骂)”)。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声调的准确掌握需要大量练习,尤其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出错。

2. 汉字的表意性与复杂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由笔画和偏旁部首组成,学习者需要记忆大量字形、字义和字音,尤其对初学者来说,记忆汉字的笔画顺序、结构和书写规则极具挑战。
汉字的“多音字”现象(如“行”可读作“xíng”或“háng”)进一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3.实在的书写与输入障碍
汉字的书写过程需要手写技能,而现代输入法(如拼音输入法)依赖拼音与字形的关联,但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容易导致输入错误或歧义。



三、词汇与表达的局限性
1. 词汇的抽象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词汇多为单字词(如“爱”“美”),但组合成复杂概念时需要依赖语境和搭配。例如“美丽”需要结合“美”和“丽”两个字,但单独一个字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美丽”的含义。
成语、俗语等文化特定表达(如“画蛇添足”“对牛弹琴”)需要学习者积累大量文化背景知识,难以直接翻译。

2. 外来词汇的局限性
中文在借用外来词时多采用音译(如“咖啡”“沙发”),但这种音译方式可能与原词发音差异较大,导致理解困难。此外,现代外来词汇(如“二维码”“互联网”)的中文表达与原词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额外学习。

3. 表达的含蓄性与文化差异
中文的表达方式常依赖隐喻、委婉和文化背景(如“吃一堑,长一智”),这使得跨文化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中文中的“面子”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face”有本质区别。



四、学习与使用的现实挑战
1. 学习资源的不均衡性
中文的教材、学习资源主要面向母语者或华人社区,非母语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实践机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中文的语法和词汇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但许多学习者因缺乏语境或文化背景而难以突破瓶颈。

2. 方言与标准化的矛盾
中国方言众多(如粤语、闽南语、吴语等),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发音和用法差异较大,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标准普通话时面临“标准”与“实际”之间的矛盾。
方言的普及性可能削弱中文的国际通用性,例如“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可能影响跨区域交流。

3. 国际通用性不足
虽然中文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但其国际通用性远不及英语。许多国际组织、学术领域和商业场景中仍以英语为主,导致中文学习者在国际环境中面临沟通障碍。



五、文化适应性与社会因素
1. 礼仪与语境的复杂性
中文的礼貌用语、敬语体系(如“请”“麻烦您”)和社交礼仪(如“吃了吗?”的问候)需要学习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背景,否则可能因误解导致尴尬。
中文的“面子文化”使得直接表达负面信息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发误解。

2. 书写与输入的障碍
汉字的书写需要手写技能,而现代输入法依赖拼音与字形的关联,但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导致输入错误率较高。
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规则对非母语者来说是学习难点,尤其在书写考试(如高考)中容易因书写错误扣分。



六、历史与语言演变的挑战
1.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现代中文(普通话)与古汉语(如文言文)在词汇、语法和发音上有显著差异,导致学习者在学习古文或历史文献时需要额外掌握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如“宾语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可能让学习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感到困惑。

2. 语言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中文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文字改革(如简化字)和语言演变,导致学习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词汇和书写规范,增加了学习的长期性。



总结:中文的“缺陷”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中文的缺陷并非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其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语言结构的综合结果。例如:
声调系统是中文的自然特征,但对非母语者来说是学习难点;
汉字的表意性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但对非母语者来说是学习障碍;
文化隐喻是中文的表达特色,但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误解。

因此,中文的“缺陷”更多是学习者在适应其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时的挑战,而非语言本身的缺陷。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中文,同时尊重其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驳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

汉语是世界语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谓宾为主要语序但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的语言。这就造成修饰全句宾语的定语从句必须插在意义上紧密的谓语和宾语之间,这一点是违背语感逻辑的,直接造成汉语不能容忍太长的定语从句。而读过英文文章的应该能感觉到定语从句对于精细描写的重要作用。

1,一个从句插在意义上紧密的两个成分之间,这方面汉语算啥啊,德语的可分动词还没说话呢。汉语只是把成分插在谓语和宾语之间,德语是把一个动词,一个动词啊,掰成两半,中间插入无数的东西啊。(以下省略吐槽德语咆哮体一万字……)可是有人说德语不能容忍太长的从句,德语不精细严谨吗?

2,“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与其说是汉语本身的特征,倒不如说是翻译腔。

沈家煊《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

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汉语的特点应该是“定语在修饰词前”,而不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定语从句的位置是从“定语在修饰词前”这一条推出来的。然而自然地道的汉语并不使用这种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整个从概念到用法都是舶来品,自然地道的汉语习惯用的是后饰的零句、流水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

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正是因为并不是自然的汉语表达方式,所以我们才觉得太长了很难容忍(短的还可以勉强忍一下,但仍然能感觉到翻译腔、欧化腔)。长了很难容忍这一点那个答主是说对了,但他的原因和推理链不对。

正确的推理链是这样:

汉语习惯用后饰的零句、流水句——>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显得不自然——>这种定语从句太长了很难容忍——>应该用别的表达方式,比如后饰的零句、流水句,才是自然的

那个答主的推理链:

插入到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定语从句显得不自然——>这种定语从句太长了很难容忍——>自己没想到别的表达方式——>所以这是汉语的缺陷

非黑,不是针对那个答主个人,不过持他那种观点的人应该挺多吧,所以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user avatar

原作者@冷哲

原文链接lkong.net/thread-717090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

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文字,则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元音与其前后的辅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汉语Ba、Chuang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


二、语言的分类

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一种叫做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类型)。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 “了 ”“已经” “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再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或 Her love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

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

上古古汉语也曾是一种综合语。但是由于汉字的限制,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仅存在于口头中。比方说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时期,是需要在汉字发音前加“s-”音来标识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语的词形变化。

有人认为现在的汉语带有一定的黏着语色彩,他们认为加入诸如“了”、“的”这种助词实际上就是词的变形。这种看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地的口语都是从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虽然不能说分析语就优于综合语。但是这个趋势说明分析语的某种特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就是数据的压缩。


三、数据压缩:分析语的高超之处

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

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在交流时你需要时刻考虑时间、主格/宾格、数量、主动/被动。这对交流是有影响的。当然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之后会大大降低考虑这些的时间,但是即便熟练的综合语使用者还是会在这方面犯错。在上下文的帮助下,这些变化都可以省掉。时间变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时间状语完成描述,其后描述相同时间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虑描述时间了。这就是分析语的数据压缩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析语就优于综合语。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一句综合语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传递比较多的信息。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在单词、单句的条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显得越来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个主要语言纷纷向分析语靠拢。英语的屈折成分已经到了瓦解的末期,在北美大陆的口语中,诸多时态和词性越来越趋于分析语化,这点在美国影视剧 新闻视频与个人视频中都有体现。

另外,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是没有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实际交流中,上下文总是很丰富。这种变形的方式在单句下很有价值,但在实际交流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人类用视觉处理信息的需求度也早已超过了用听觉处理信息的需求度,一篇论文,你再怎么读也很难让听众听懂,几乎只能用看的。

关于各个语言的表意效率,信息密度,2011年法国里昂大学做了一个实验。time.com/time/health/ar

这个实验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语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汉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他们提供了20段文字,这些文字都翻译成各自的语言。然后请这些人分别用正常语速朗读。研究者全程录音。

然后研究者计算所有音节数量,计算朗读中表现的义项(表意的基本单位)的数量,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个实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现各个语言的差异,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定性的。

其中,汉语信息密度为0.94,位居第一。英语信息密度为0.91,位居第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分析语更远的法语(0.74)、德语(0.79)、意大利语(0.72)、西班牙语(0.63)的信息密度,都比到英语低。而日语信息密度为0.49,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日语的表意方式与其他语言不同。

此处信息密度是通过计算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来获得的。由于义项的数量是从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统计的。而翻译之后有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义项。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的扭曲造成数据标准不统一。各个语言的文本都被单独翻译为越南语,然后与各自越南语文本中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相除,最终得到比较公平的数据。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经过大规模注水的现代汉语信息密度还是这么高,那么文言文究竟已经高到了何种地步?很遗憾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加权平均,现代汉语平均每个词中的字数差不多是1.5左右。在文言文中,其中很多都是用单音节词表达的。折中一下,我猜想文言文的信息密度达到现代汉语的1.25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在古代更是个恐怖的数字。因为拉丁语可不是比现代欧洲各主要语言简单。受到古代文字记录空间的限制,汉语的显然在文字记录方面更加占优。这也许就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非常丰富的原因所在。

有人质疑说,有时候一个很长的音节意思很简单,而一个很短的单词意思却很复杂。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我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复杂事物的优劣都是一个统计概念,“高”并不是绝对在任何条件下都高,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如果一种语言平实交流平均下来就是比另一种语言多用一个音节,那么很显然其表意效率都是很低的。

还有人说,音节不能作为衡量信息密度的单位,因为不同的音节,发音长度很不一样。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下一节就要讲到英语与汉语发音长度的问题。英语单音节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长。因此在口语的信息密度方面,汉语的优势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汉字与读音是分离的,理解和朗读无法同步进行,所以用汉语朗读,就会比较慢。里昂大学的这个实验中,汉语朗读者每秒朗读5.18个音节。大大慢于其他语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西7.82)。因此在朗读中,汉语传递信息的效率比较低,换算出来的朗读信息传递效率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0.94、西0.98。

当然,以上里昂大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觉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按文中数据明明日语表意效率明显低,但作者又说其实一分钟内各个语言表达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四、传输的优势:声调

口语信息的传输,是通过声音完成的。声音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音质、音高、音长、音强。对于语言的一个音节来说,音质指的是其中辅音与元音的组合。其他三个都很好理解。

一般现代语言不太规定音强,因为这实在无法在各个人之间得到统一,而且受到说话人的距离、情绪、身体状态等影响。此处需注意,英语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变化。

而剩余的三个元素,则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我们拿汉语举例,音质很容易理解,就是发音除去声调。而声调本身则分为音高和音长两项。

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四种不同音高变化模式。一声是保持音高。二声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三声是音高从高到低再到高。四声是音高由高到低。虽然我们当年语文课里说轻声是没有声调,但实质上轻声是缩短音长。轻声一般是缩短音长的四声或一声(有时音高很低)。不过轻声很短,比较难以听清,所以普通话中仅作为特定用途使用(语气助词、复数标志等)。

英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的差异。所以严格地说,英语是有声调的。只不过英语的音调只有两个:高和低。但是英语中音调仅用于部分音节。除了表示疑问、强调等情况,通常英语单词不变调。除少量英语单词(如Record)外,英语单词不借助音调来区分不同的词义。英语的确使用音长要素(如Sheep和Ship)。由于英语一般只用音质和音长来区分词义,所以一般也认为是一种没有声调的语言。

首先从编码效率上,我们可以说汉语就是世界上编码效率最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使用音高来区分不同单词的语言。因此从编码上说,汉语发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语言高出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使用单个音节,汉语能够表达的不同信息的种类,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

为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发音学得这么辛苦,而中国人学英语发音则没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国人是已经掌握了在发音是音高变化,现在再去学简单的两个固定音高。而在学习汉语中,很多外国人最吃力的问题之一就是声调,因为只习惯于两个固定的音高,而没有听到过、练习过在发音时连续变化音高。

有人提出,声调本身会影响发音速度。这当然是存在的。比方说二声,要求发音时音调逐渐上升,要表现出这个,发音时要表现出两个音调,自然是要比单一音调要费事。但是声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同一组辅音和元音组合的基础上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发音,所以就不必借助更多的辅音来区别两个具有类似发音的词(比如英文life和light)。英文音节中,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发音确实比汉语略快。但是其他模式,诸如辅音-辅音-元音组-辅音(Blight),或辅音-元音组-辅音,往往就比汉语发音慢了。而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由于英语缺乏音调,所以数量远小于汉语。整体平均下来,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语。

对于“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语”这个结论,可能有的人觉得不是很信服。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

汉语所有数字均为单音节,其中6和9有两个元音(或按照国际学术便准,三个元音),发音稍慢;0有后鼻音,发音可能稍慢。还有几个带卷舌音,可能会稍慢。

英语所有数字,除7以外,全部都是单音节。其中覆盖了“辅音-元音”结构(如4)、“辅音-辅音-元音”结构(如3),“辅音-元音-辅音”结构(如5),“辅音-元音-辅音-辅音”结构(如6),元音-辅音结构(如8)、双元音结构(如0,注意一般数字里0读“ou”,不读zero,后者实在太费劲了),等等。可以说英语的这些数字大致包含了英语的各种单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当然这里还没有最神奇的辅-辅-元-辅-辅结构,但是那个和单元音结构一样比较少见。

那么平均下来英语的数字比汉语慢多少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换句话说,你能记住的数字位数,是由数字发音的总长度决定的。研究表明(见deepblue.lib.umich.edu/),中国人从小开始短期数字记忆能力就高过美国人。该文献说明美国大学生的数字记忆长度平均为7.2位,中国大学生为9.2位。美国大学生的短期数字记忆位数,是中国学生的78.26%。换句话说就是,英语数字的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数字高27.78%。去掉英文数字7(双音节)对平均音长的影响(10%),那么平均下来,单音节英语发音长度大概比汉语高17.78%左右。

更进一步,中国的数字都是彻彻底底的单音节,因此可以采用绝对逻辑的方式构建整个数字表。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就提高了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

顺便,还有人说,古汉语声调更多啊,难道汉语越发展越回去了么?这当然是错误的。有些音调受说话者情绪等条件的影响,在辨识的时候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抗噪能力一节中详细讲解。


五、信息论上的优势

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

比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00、01、10、11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200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91+2*3+3*3+3*3=115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高。

世界各主要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其词汇的长度分布,都比较符合信息论的要求。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

英文的单音节词非常丰富,实际上比中文的单音节发音要多,这是因为英文可以在一个辅音-元音组合的前后都添加辅音,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单音节发音。这样排列组合下来,英文的单音节词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词库了。但是这就有一个代价,就是抗噪性能低。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解。

按西方音节定义,英语的单音节词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根据统计分析。汉语使用者平均词长约为1.5字上下。(见《Reading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而成年英语使用者平均每词音节数约为1.4(见waisman.wisc.edu/phonol,这也得到了另一个研究的支持:分析10小时的发听录音,平均没词音节长度为1.38)。

所以,就音节数而言,汉语词平均比英语词长7.14%。然而,考虑到英语一个音节比汉语单音节实际上长得多(即便把上一节得到的17.78%折半,也有8.89%)。再加上汉语每音节信息含量大致比英语高3.30%(见第三节数据)。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基本上比英语高。(是的是的,我知道信息论的计算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只有平均值是不够。但是实在找不到啊,只能草草估计了。)

这一点也得到了另一个实验的验证(见ncbi.nlm.nih.gov/pmc/ar

这篇论文找了8个汉语使用者和8个英语使用者。然后让他们两人一组。一组之中,一个人描述图片(描述者),另一个人根据描述来绘制(绘画者)。最后对比图片的准确度。同时观察描述者的语言。

最后结果是,汉语描述者明显比英语描述者先开始描述。描述者开始描述与绘画者开始绘画之间的时间差,汉语使用者低于英语使用者。绘画时间,汉语绘画者低于英语使用者。整体时间,汉语组显著低于英语使用者。所以汉语组所有都比英语组快。而且越复杂的绘画,汉语组就快得越多。

绘画结果,144次绘画。汉语组平均每次犯8.1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个错误,绘画者犯4.4个错误。英语组平均每次犯13.25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个错误,绘画者犯4.75个。两者的差距仍然在统计误差之内。所以并不算显著。(嗯?刚才谁说汉语没有英语精确来着?)

之后,为了考虑绘画者的技巧差异。让每个绘画者直接对照原图绘画。结果汉语组反而慢于英语组。

绘画期间,汉语组使用音节数显著少于英语使用者。两组语速(每秒音节数)接近(这个结论与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结果一致)。

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实验,但是还是能看出汉语在交流上的优势的:用词更少,时间更短,描述精确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话)。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我国人民美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于欧洲主要其他语言,根据第三节提到的数据,它们发音频率比英语高,信息密度比英语低。要那些语言在这方面超过汉语,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六、组词逻辑

由于英语单音节词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均发音长度较长。所以你会注意到英语里单音节词比例高于汉语,而多音节词的使用比例就小于汉语。很多逻辑上非常相关的词由于不得不全部挤入有限的单音节词库,其发音就失去了联系。这就导致英语的常用词往往缺乏组词的逻辑。

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 “Hen”、“Chick”、 “Egg”,毫无联系。如果常用词要建立联系,那么英语就必须提高这些单词的音节数,那么平均词长就要上升,从信息论角度讲,信息传递效率就更低了。所以英语只能在组词的逻辑性上进行妥协。

相比之下,汉语就从容的多了,即便在当前这种信息效率下,汉语仍然能保证绝大多数词语构造具有逻辑性。因此相比于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记忆。这就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汉语的常用词汇量远远多于英语。

英文使用者的单词量和生词辨识能力可见1995年的以下论文:jlr.sagepub.com/content

其中,大学生平均自称单词量为16141,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够辨识其中71%的词汇。也就是说平均大学生词汇量估计为11460个单词。老年人平均自称单词量为21252,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辨识其中80%。也就是说老年人的词汇量大致为17002。对于从未见过的词的正确理解概率,大学生为30%,老年人为39%。

没有找到中国的相关研究。不过这里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表

大家可以进去看看自己的词汇量。我感觉大学生达到五万应该不成问题。而且这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单词量。不过这里面有些词是英语里几个词合起来的。所以中国人词汇量未必比美国人高这么多。但我觉得定性的结论还是可以下的。

另外里面可能有你没见过的词,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确含义……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确实没什么难度……

另外,汉语和英语都各自在组词上有一个弱点。汉语有大量的同音词,而英语有大量的多义词。汉语有“攻击”和“公鸡”,英语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会,当然还有相关的一些列动词含义。汉语中,曾经在文言文中大规模使用的单音节多义词现在大多变成了双音节单义词。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多义词(各个意思之间没有直观逻辑联系)是极少数。而英语里的同音词也是极少数。可以说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路径上都做了妥协。

由于英语多义词比例比较大,所以尽管英语使用者词汇量比汉语使用者低,也不能说明英语的描述能力不如汉语。另外注意到,美国大学生的词汇量远低于老年人,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已经记下了所有能见到的词汇,而是在那个年龄段,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记下。因此可以看出,英语一词多义很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英语单词的记忆难度比汉语大。

所以总的来说,由于汉语精简了发音,并且每音节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使得汉语可以有较长的平均词长,因此组词逻辑相比于英语就有了一定的优势。至于其他主要语言,信息传递效率与汉语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无法相比,这种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过话说回来法语之类组词逻辑比英语确实要好)



七、强劲的抗噪能力

前面讲到,英语依靠大量的单音节词才能够接近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

构造大量的单音节词,就需要在词汇中使用大量的辅音。辅音分为两种。一种属于响音,就是能够持续发音的,诸如m、n、ng(除这类辅音外,所有的元音也都是响音),一类叫做阻碍音。阻碍音本身发音短促、强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当阻碍音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强度比较大的音。

汉语普通话中,所有阻碍音都是与元音结合的。而英语以及欧洲所有拼音语言,都大量使用了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

事实上,古汉语中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是极度常见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的诸多方言都复杂。但是后来这种辅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体上古汉语的发音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虽然学界对上古汉语的具体发音还有很多争议,但古汉语音节的复杂度在那个朗读中体现得很好。

消灭独立的阻碍音,首先加快了发音速度,第二保证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其代价就是大大缩小了单音节词库。不过在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非常高。

那么我们继续一个前面提到的话题,是不是音调越多越好呢?

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

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

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语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北方官话/中原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逐渐把一些发音变得更加容易。

举一个例子,粤语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话是Bai2。粤语里尾部的这个k是一个不发音的舌头动作。这个动作略微改变了原来Baa的发音。但是这个音,如果不费力就很难造成Baa明显的变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发,双元音ai的发音是通过舌头跟随下颚动作完成的。我们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头大,运动也快。依靠下颚完成的ai音显然比依靠舌头完成的aak音要容易发。当然这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相比之下普通话Liu、Lang的发音难度与粤语Baak相近,但是这两个音的尾部都是响音,不需要费力就能发得很清楚。

与这个不发音的k类似的,还有粤语中p和t结尾。这种发音方式正式名称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亚洲很多国家和方言里都有。这应该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特点。这种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广泛、更频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难见到的,应该是已经演化成其他发音了。

粤语依具体方言不同,有6-10个声调。其音高变化模式并不超出普通话的四个音调。之所以多出来这么多音调,是因为粤语还引入了不同基准音高。比方说在一些方言里,粤语的第1、3、6声都是保持音高,但是这三个声调各自保持的音调高度不同。再比如粤语第2、5声,都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粤语总共有四种不同的基准音高,分别是do、re、mi和sol。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南方方言听起来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吴侬软语听起来很好听。

然而粤语音调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音调高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话音调高,有的人音调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低沉、平静、激动时,音调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与一个不熟悉的人说话,出现单独的一个音高或两个音高,都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声。必须要三到四个基准音高都繁出现,才能判断准确对方的音高究竟属于哪一声。而这些基准音高是否会频繁出现,这就是比较看人品的了。当然,就汉语的冗余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断不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这就让粤语发音多变的优势大大削弱了。

此外,粤语的7、8、9声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变化模式与1、3、6声没有区别。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长的发音,但它们的发音速度更快。不过在现今人类口语交流中,瓶颈是大脑的思维速度,发音速度太快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有人问到底多少个声调最合适。我觉得这很不好说。现在没有客观的评估。但是无论如何有声调的汉语(及其方言)总是要比没有声调的外语强。。

那么汉语的抗噪性能有没有什么证明呢?

有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张大、舌头的运动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来训练唇舌运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

首先汉语发音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而且由于舍弃了所有单独发音的辅音,所以一个音节里的元音就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觉得汉语说话比英语慢的缘故)。我们知道长时间保持一个信号,也有利于对抗随机噪声。发音强度大、元音维持时间长,这就导致,同等发音强度时,汉语的抗噪能力更加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同等噪音条件下,汉语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汉语使用者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


八、口语的速度

说到口语的速度,我们先来看这篇论文:ldc.upenn.edu/myl/llog/

其中图1显示,根据一些谈话样本,当去掉沉默与噪音占据的时间后,英语会话者每分钟一般能够说160-280个词。汉语会话者大致是250至400词(这里不是字)。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绪影响的最高语速。所以可以看出,汉语的理论最高信息传递能力是远远高于英语的。

但实际上受限于思维速度,两者的速度差距并不大。以下这篇论文研究了在不同语速下听众正确听得每个字的概率。Intelligibility and preferred rate of Chinese speaking

一般广播节目的语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钟260字上下。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能会听众接收语音时听错。从上文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对方语速达到约650字每分钟时(即吐字时间缩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确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会降低到约70%。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实际是受限于大脑的处理速度。中国好声音的华少,是47秒说350个字,也就是速度达到了446.8字每分钟。这个速度上能说得字字清晰,这是很厉害的。

英文新闻播音一般在150-180词每分钟(当然,也取决于词的长度)。根据10个小时的法庭录音的数据结果(Language Log),可以看出美国大众90%的情况下说话速度低于200词每分钟,99.75%的情况下低于250词每分钟。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词每分钟。(因为仅靠10小时庭审记录统计,所以不会特别准确,这里就是看个大概。)

所以,按照平均每词1.4音节计算,基本上英文新闻播音一般每分钟210-252个音节左右。这与庭审记录中平均一分钟226个音节接近。

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钟210-252个音节与汉语播音平均每分钟240-260字没有显著区别。

可以说,人类接受语音的速度,现在是受到了人脑处理能力的限制。上面的播音速度,都不是播音员最快的说话速度,而是为了保证观众正常收听才控制的速度。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人类说话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40年前美国一般语速是145词每分钟。如今是160-170词每分钟。中国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钟,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钟。这也许是信息的丰富让人脑的处理能力上升的缘故。


九、汉字:伟大的基础

汉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导致词形变化无法记录在纸上。最后词形变化就只能用额外的汉字来标记了。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逻辑规则,也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样汉语就逐渐变成分析语了。

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使得汉语的语音能够相对自由地发展。因此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

更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大量同音异形字,帮助汉语降低平均音节长度、提高组词的逻辑性。而且,虽然在口语上,汉语的同音异形词和英语的多义词都属于“同一发音可能包含不同含义”的情况,但写到纸面上,同音异形词就比多义词更容易辨识,减少歧义的可能。

有人可能会问,汉语口语交流,并没有多少歧义的问题。那为什么文字中会需要额外的消除歧义的能力呢?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口语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发现有可能有歧义,可以向对方询问,主动消除歧义。而文字往往是一种单向交流(不包括网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现歧义,就很难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义一般需要比口语更小。

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

另外,由于汉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类似字号的英文单词,同一个词要高而窄。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优势(行距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高而窄可以减少行数)。加上汉语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的书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页数少。


十、阅读速度的比较

和语音一样,阅读速度同样受到大脑处理速度的制约。所以各个主要语言区别不大。

在《Reading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专门讲阅读中英文时的眼球移动。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学的两位学者写的。这其中发现。熟练的中文阅读者能够每分钟阅读386个中文词汇(580个汉字),而熟练的英文阅读者可以每分钟阅读382个英文词汇。一般人可能会低100词左右。具体速度还取决于文章的复杂程度,文章简单的话阅读速度就更快。

汉语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1个词(2.57个汉字),每次凝视平均257毫秒。英文阅读者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5个词,每次凝视平均265毫秒。

总体上说,两者阅读速度不相伯仲。

在同一个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通过连续在同一位置显示不同的词(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运动。这样,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阅读速度约33%(从640字每分钟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见handwritten.net/mv/pape)。


十一、双线并行读取能力:更稳定

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时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一下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综述:pitt.edu/~perfetti/PDF/

阅读自己母语时,阅读汉语的人脑部激活范围比阅读英语的人大。英语阅读者在阅读时主要激活左脑的一些部分。而汉语阅读者同时激活左右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时序信号(语音就是个时序信号)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左脑,图像、空间信息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右脑。所以,很多人认为,汉语阅读者的阅读实际上有两个处理通道。就是说在阅读汉语时,我们总是一边通过图像来直接识别文字含义,一边通过图像转换为读音然后来识别文字含义。而表音语言只有一条显著的处理通道。

为了确认这个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一个夹杂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语言——日语。在阅读日语时,左脑在阅读平假名/片假名有优势,而右脑在阅读汉字时有优势。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读英语、日语时脑部活动与英美人士读英语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中国人长期阅读中文后,养成的图形、读音双路识别的习惯。不过快速阅读英文时右脑活跃度不高,可见此时主要依赖读音识别。具体内容可见下面这篇文章pitt.edu/~perfetti/PDF/

这些研究同时意味着,汉语的两大处理途径只有同时失效才会造成阅读能力低下。这个结论受到近年来的研究支持。如下面这两个报道:

It’s all Chinese to me: Dyslexia has big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yslexia Varies Across Languages -- ScienceDaily

学者研究了具有发展性阅读障碍(失读症)的中国儿童,他们大脑的处理语音的部分和处理图像的部分活跃度都比较差。而英文失读症的患儿,则不见得有图像处理问题。事实上,有一种疗法就是把英文发音用汉字表示,然后让患儿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可见1971年的这篇论文。

ERIC - 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Science, 1971

患阅读障碍的儿童比例也说明了中国儿童不易得阅读障碍。

guardian.co.uk/educatio

根据上面这篇报道,英语区阅读障碍者比例约为5-6%,而汉语区约为1.5%。百度的数据不知道哪里来的,居然说中国失读症患者和美国相当。我看到的英文文献没有一个说两者相当的。都是中国比英美低。可能由于标准不同,还有另一组数据:中国7%,美国17%。实在是没有见到哪里有说两者相当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病变区域也不同。所以具体的致病机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过患者的行为现象来论证。

也有人怀疑,正是由于汉语造成更大的脑部活动,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平均智商仍然高于欧美。关于全球各国平均智商,有两位作者写了很多本书。这些书的综述可见这里:Nations and intelligence

不过以上这个智商研究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多质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认真。


十二、不够严谨?

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

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1、在敌方没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国不会使用核武器。

2、中国在使用常规武器之前不会使用核武器。

3、中国不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很显然理解应该是1,但是并无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

但是英文难道就很严谨么?

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 带伞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 looked really evil. 哪个看起来很邪恶,车还是旗子?

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 nuclear weapon. 这应该是上面的解释1还是3?

Im turning right now 在右转还是正在转?

He saw a man on the road. 谁在路上?he还是man?

想要做到严谨,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阅读时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语句来消除歧义。(顺便推荐搞笑英语书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 Language》,里面收录了很多爆笑的歧义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

如果把上下文和韵律信息去掉,在印欧语中也能找到大量的歧义句,这是自然语言难以避免的。

所以,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话,差距也不大。

实际上,任何自然语言都会因其语法和词汇特征而造成歧义,根据语法形态的不同,歧义出现的位置和类型也会不同,而任何语言也都有能力去消除这些歧义。那些表示汉语“不严谨”的言论,往往是一种对事实的选择性裁剪,或者秉持着西方中心论,认为欧洲语言的句法形态是标准,而汉语与它们有一定差别,所以汉语就“缺陷”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有关所谓“汉语不严谨 无逻辑”的谣言,详见这位语言学博士的辟谣贴zhihu.com/answer/137973

再引用语言学博士@Chris Xia 的一段论述

不管我们用身为 分析语 的汉语、从综合语往分析语发展的英语、有着典型屈折变化的德语,甚至是多式综合语,都可以表达出各种简单或者复杂的不具有歧义的命题,并且在逻辑符号出现的时候进行逻辑运算。 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语言的外在形态能够影响其“逻辑性”,语言学界也并没有讨论过任何单纯和语素、句法形态有关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句法规则是无法用“是否逻辑”这样的字眼来表达的。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所有的自然语言在逻辑表达的能力上都是一样的 ,能不能表达出逻辑,并不在于这个媒介是否逻辑,还得看具体使用的人有没有逻辑;


十三、劣势:难以学习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

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

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

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当然,如前面所说,这也有使用上的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

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

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

当前的汉语用常用字组合造词,只要识得3500左右的常用字就可以阅读99以上的中文文本。

有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至少应当规范一下形声字,与时俱进的改造一下表意偏旁。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

十四、汉语与拼音文字的起源对比

最后讲个小问题。现在拼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认为这意味着拼音文字是更先进的文字,所以拼音文字战胜了表意/意音文字。事实上,单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是得不到这个结论的。

文字,从一开始是为了弥补口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只要能满足这个目的,那它就是合理且优秀的。所有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字,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话,都是象形文字。这个原因并不难理解。一开始大家可能只要记录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有几头牛之类。显然是画个东西上去最简单。中国、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玛雅,一开始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

从象形文字出发,一个文明可以发展出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但是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迅速增加,就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字形。这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字型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中国汉字在扩展时主要采用形声字策略。用形旁和声旁组合成一个汉字。而埃及的圣书体也与此类似,圣书体的一个单词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音,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意。

而欧洲现在主要文字都起源于拉丁文,拉丁文又起源于古希腊文。希腊人的字母表是腓内基人教的。而腓内基人的字母又是从古埃及文字的偏旁部首那里来的。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种可能是拼音文字的“前西奈字母”文字。这种文字与腓内基文字类似,也与圣书体有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腓内基文字就起源于“前西奈字母”,而“前西奈字母”则是圣书文的一种表音偏旁。

所以说白了,从腓内基开始,一直到现在欧洲诸国。其拼音文字的起源,大概都由古埃及文字中的表音部分演化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口语先于文字出现,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文字的时候,接触到外来文明,就容易用外来文明的字符体系来构建自己的文字。对于这些民族而言,最简单的就是用先进文明的字母体系来直接表达自己语言的发音,因为每一套意音文字都是为原生文明的语言量身定制的,并不完全适配其它语言。

因此,自腓内基而后的欧洲的次生文明自然纷纷使用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而原生文明的文字,无论是古埃及还是两河的古巴比伦 苏美尔,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表意的偏旁部首,没有变为纯表音文,原因无它,因为表意的偏旁部首确实很有用。

再比如,日本尽管很早就引进了汉字,但是汉字与日语并不完全兼容。日本为了能够真实记录自己的语言,最终用汉字偏旁和草书体衍生出了平假名、片假名以表音,后来这些就变成了日文的符号,契丹小字和韩语文字同理,都是借鉴汉字结构发展出的表音文,而且上世纪的韩语也依然保持着与日语相同的汉字 韩文混用,后来韩国人废除汉字是出于民族主义心理,与文字本身无关,契丹文也有表意的契丹大字。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次生文明在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象形文字体系就被原生文明文化入侵时。无论他们先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原生文明语言,最终都会走上使用拼音文字的道路。这样的拼音文字,同时也很适合直接囫囵吞枣地引进外语的词汇,方便向先进文明学习。这种特点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日文“计算机”就是Personal Computer的音译(实际上是PersoCom的音译)。而英文的各种疾病的名字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希腊语,比如肾炎Nephritis,就是从希腊语的肾炎经过拉丁文倒买倒卖而来的。

古希腊是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次生文明,正是因为它同时受到了两大原生文明的哺育,才在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它的优秀之处改变不了古希腊是次生文明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论述古文明的书籍中,希腊文明总比古埃及、两河、中国等原生文明低一个等级。

那么为什么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这么少呢?很显然,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来就那么几个,而次生文明却要多几个数量级。历史大潮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后,语言文字也就有可能消亡。所以,当今拼音文字多于意音文字,是因为原生文明就那么几个,而次生文明太多。

十五 复杂内容表述力

我们做一个小测验

现代汉语:由于A在B和C间造成的差值太大,相比于A在D和E间造成的差值以及F和G的差值,这个数值不该太明显。

Be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 and C caused by A is too large,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 and e caused by A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 and G, this value should not be too obvious.

德语:Da der durch A verursachte Unterschied zwischen B und C im Vergleich zu dem durch A verursachten Unterschied zwischen D und e und dem Unterschied zwischen F und G zu groß ist, sollte dieser Wert nicht zu offensichtlich sein.

文言:因甲致于乙、丙间差值太大也,比甲致于丁、癸及丑、亥之间差,其数不可太明。

可看出,关于这个复杂逻辑内容,文言文的表述力 简洁度 易理解度最强。四个语言在这个测验中的表述力排名大概是

文言>英语=现代汉语>=德语

这个测试并不全面和严谨,看看就好,如果换一个测试文本,可能结果就不同了。但该结果也基本符合前面的各项数据。

诺贝尔奖获得者司马贺(Simon,1986)曾引用两个有关人类是如何存储及提取信息以解决问题的实验。第一,某大学学生人数为教授的6倍,用S代表学生,用P代表教授,请根据这两个变量写出方程式。第二,食堂卖馒头(C)和包子(S),每人限买一个。如果有4人买馒头,就得有5人买包子,这样才能全部卖完。请写出表示两者数量关系的方程式。

实验分别在美国一所工科大学一年级与中国一所重点中学进行。两道题目的答错率,美国分别为27%与63%,中国则为9%与38%。司马贺分析其原因,一是回答太仓促,没把关系搞清楚。对此我们或许还只能认为,中国人因“应试”训练,解题更为细心,算不上什么优势。但他给出的第二个原因,恐怕就难免“几家欢喜几家愁”了:“英语的文字表达方法容易使人把这种问题的意思弄混淆了,所以在美国的实验结果错误的比例数大;而翻译成中文,问题的意思就清楚多了。美国学生的错误多是因为英文表达比汉语难一些。”

有人批评汉语没有从句,这其实是起源于民国的翻译腔,文言文反倒是有从句的,现代汉语在造长句时在宾语前面插入长修饰语,导致长句阅读相对难一点。不过我发现“其”和“...之...者”以及“在那or这里”基本可以实现汉语从句。比如“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具有xxx性质,可将某物xx化并用于xx的方法”改进后就成了“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方法其具有xx性,可将某物xx化并用于XX。 直接好读多了。 他昨天没吃饭的原因,改进后 原因之他昨天没吃饭者。例句3:小明被迅速送往医院,他很快就死在了那里。 改进后:小明被迅速送往医院,在那里他很快死去了。

这些在造长句时都很好用。

user avatar

汉语是世界语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谓宾为主要语序但是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前的语言。这就造成修饰全句宾语的定语从句必须插在意义上紧密的谓语和宾语之间,这一点是违背语感逻辑的,直接造成汉语不能容忍太长的定语从句。而读过英文文章的应该能感觉到定语从句对于精细描写的重要作用。

此外,汉语的定语从句和词语作定语都用“的”为标记,而又没有主谓一致关系,因此定语从句很容易发生层次划分的歧义,如“失去了监督的权力”可以解读为定语从句“失去了监督的-权力”,也可以解读为动宾结构套定中结构“失去了-监督的权力”,这一点也限制了定语从句的使用。

汉语话题优先且不严格区分主被动,导致许多“这个人谁也不喜欢”一类的歧义表达。

汉语的形容词或动词可以用原形充当名词,对于日常谈话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谈论抽象事物时很容易带来歧义,比如“永恒的意义”可以是eternal meaning也可以是the meaning of eternity。

user avatar

不算语言学上的缺陷,提一个使用文化上的,现代汉语中对他人的称呼缺乏一个明确的规范:

比如我现在有一个普通朋友,名字叫作于谦,我跟他说话的时候该怎么称呼他呢?

直呼其全名 于谦?显得有些疏远,而且很多时候直呼全名显得有点没有礼貌,对于三字名字来说更是如此

只称其名 谦?对于三字名字来说,只叫后两个字尚且显得有些过于亲昵,对于二字名来说这样叫简直可以用肉麻来形容了

叫 于先生?过于正式

总之,我们对于日常交往中认识的人没有有一个通用的,方便的令人舒服的称呼方式。

这种尴尬在熟人之间是感受不到的,但在半生不熟,点头之交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

这时候最可能叫的是“谦哥”之类的昵称(老于,谦儿之类的同理),甚至对方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可能也会加一句“大家都喜欢叫我谦哥”。

我猜想这可能也是中国的昵称,外号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读书时代班上几乎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专属的外号,用来代替其本来的姓名:小胖,狗哥,奶奶,X神,等等,其中很多外号都是基于对方的外貌来定的,这在很多别的国家看来相当政治不正确,但是在我国则再正常不过。这种文化延伸出去,不光是对于周围的人,我们对于各种中外明星,公众人物等等,也热衷于起各种九曲十八弯的外号,比如施一公要叫11g,这个外号只是施一公这个名字的一种谐音代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纯粹是为了避免直接称其全名而发明,我们其实潜意识里都在避免称呼一个人的名字。

然而虽然外号确实很好用,终归不是一个体面的方法,而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规范。在你不知道对方外号的情况下,还是无法自然地生成一个称呼。

我在美国实习的时候上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下至房东的小孙女,直接称其名即可,没有任何不妥。而之前在日本实习的时候,称呼大多数人是在名后面加一个后缀 “桑”,“酱”,“君”之类的,表示先生,小姐等等,在日语的语境中,非常正常,不会显得过于正式。

中国古代称呼他人方面使用的是称呼字,诸葛亮不称诸葛亮,要称孔明,只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才可称全名,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现代中国人不再保留起字的传统,又没有发展出新的标准的称呼他人的一套通用的法则,于是现代汉语在称呼上非常不适应,现阶段暂时还是只能用外号来应付。另外,似乎现在很多地方的年轻一代开始用英文名互称了,港台地区尤甚。


---------更新

这个回答发布几天,收获了很多赞同,同时也有一些知友在评论里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此我回应一些经常被提到的问题:

  1. 这不是汉语本身的问题:我在回答开头就说了这确实不是汉语本身的问题。但汉语的缺陷并不一定非要是语言学角度来回答的吧。我们当前汉语的使用习惯也属于汉语文化的一部分吧?我从现代汉语的文化角度来回答问题,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2. 这是答主自身的问题,我们平时使用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答主有社交恐惧症等等:第一,确实,每个人因自身社交能力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大不相同。但我想强调的是现代汉语里没有一个通用方便的称呼他人的方式。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你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案用得很舒服,但是也有很多社交能力不那么好的人,因为这一点在社交上有了更大的困惑与障碍。而很多别的语言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这个问题。第二,这个回答不到一月已有数千赞同,评论区也有不少知友表示有同感,怎么能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我说的是我自己个人问题呢?第三,很多人觉得日常使用没觉得有问题,不代表这个问题就完全不存在,一个人平时社交圈子基本固定,相互称呼早就习惯,产生这种不便的机会很少,有这种不便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其背后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你用你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称呼别人的时候,可能已经对别人产生了冒犯,只是你不知道。
  3. 称全名并没有不礼貌/只称名并不肉麻:这个确实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了。很多地方确实非常习惯只叫名或者叫全名。但也有很多地方不这么认为。
  4. 很多人提供了自己的称呼方案:包括老于,谦谦,谦儿,阿谦等等,以及针对各种情况的各种称呼。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恰恰证明了我们没有一个通用的称呼他人的方案。我的标准就是:某个场合新认识了一个朋友,你在得知对方名字之后,能否自然地生成一个称呼。另外,我不是真遇到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叫别人,我不需要有些人以一副家长的口吻教我七大姑八大姨该怎么称呼。(再补充一下:我说的是现代汉语社会没有一在通用的称呼方案,你当然可以立即发明或者总结一个很完备很完美,各种情况面面俱到的方案,这并不难,但没有推广普及,人人采纳,那就只是你自己的方案而已,谈何通用。)


12.30更新

由于本回答讨论回复过多,能说的观点评论里也都包含了,现关闭评论求个清静。

user avatar

因为源远流长的“避讳”风气,造成词义混乱,甚至经常能达到无词可用的程度。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伞兵”了。因为“傻逼”被禁,网友们便用其它首字母为s-b的单词替代,结果就找到了“伞兵”……然后大家就很熟悉了。


类似的,为了避讳“同性恋”,早年(受港台影响)叫他们“同志”……


再比如,“小姐”从纯洁美好的、对年轻女性的称呼,变成性工作者的专用称呼,几乎是一瞬间的事。以至于现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你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一位女性。


还有,现在如果你夸人“睿智”,对方马上会攥紧拳头,琢磨下是把这理解为“真心赞扬”呢,还是辱骂……抑或是阴阳怪气,总之犹豫再三,不知道是不是该打你个满面桃花开。


诸如此类。

user avatar

昨天看到了一个关于黑格尔的回答,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引起歧义本来就是中文最擅长的项目。(这就是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回答,我没跟您聊黑格尔,我也不敢)

对于看不懂人话的人,你们就多喝些便宜的酒,喝得人事不省吧,再好的酒你们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随便举个例子,就能扣个崇洋媚外的帽子的人,你们就少看书,多看短视频吧。

最后,我从来也没说英语没缺陷,不用你来告诉我英语的缺陷,你说的那些和我说的话无关。努力让自己少一些恶意,能奔跑的更快。

以下原回答。


中文里,“的”有时是个小问题。

有一部名著叫《愤怒的葡萄》,我想任何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到这个名字,第一反应肯定是——愤怒的,葡萄——葡萄是愤怒的——愤怒在形容葡萄——愤怒是葡萄的定语。

但是我前几天发现,原来愤怒的葡萄,原文不是Wrathful Grapes,而是,“The Grapes of Wrath”。这里愤怒和葡萄的关系,中文实在是太难准确表达了——葡萄是属于愤怒的。这里如果能给“愤怒”加一个姓,比如李,他们的关系就清晰了——《李愤怒的葡萄》,李愤怒一下子成了名词,我们一下子就看明白了,葡萄是李愤怒的。但是愤怒没有姓,它就是愤怒。所以中文里的The Grapes of Wrath字面上基本会被理解为Wrathful Grapes。

日语好像也能表达葡萄与愤怒的关系

但是中文里,愤怒的葡萄,只能是“愤怒的葡萄”了。

如果不是看到原文,我一直以为“愤怒的葡萄”是愤怒的葡萄。

就像愤怒的小鸟一样。

和这个有些类似,很久以前,我在豆瓣上写日记,有一句话是“我没看懂绝望的真相,也没看懂绝望的真正目的”,我自己读了几次,觉得这句读起来的意思,和我心里想的那个意思,好像不太一样,我怕自己以后看不懂自己想说什么,于是加上了一个注解,在后面我加了个括号,括号里是“the truth of despairs,不是the hopeless truth”。我当时想表达的就是,绝望是个名词,它有目的,有真相。但我写下来时怎么看都觉得,绝望是真相的定语,于是,一个人用中文写字,然后用英文解释一下,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对于有些人,既然你们不允许别人说中文有缺陷,你们干吗要花时间看这些回答呢。


更新一个我觉得中文里,不合理的汉字。

囗,这个字。

我想任何一个汉字单独拿出来,都不能以大小去确定它的身份,因为字的大小只能是相对的。哪怕是“曰”这个字,(没有“日”对比)单独拿出来,只要书写的扁平,我们也能判断这是:曰。

但是囗这个字不同,我们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下“囗”和“口”,我想怎么看都会觉得是在两张纸上写了同一个字。


说一个最近发生的,日常对话中出现的,一个汉字引起的小误解。

这个字是---“会”

对话里,小白是女朋友,南瓜是她让我帮她照顾的猫

你到底会,还是不会?

user avatar

鼻音多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名字里面都有n/ng

user avatar

可用词语比较少,大量词只能用谐音梗和英文字母。而且容易违规。

user avatar

我觉得汉语没有什么值得紧张的缺点,真的没有

试着量化一下,尽量客观

1、语音

没有复辅音,韵尾只剩n、ng(普通话),导致Beckham两个音节要译成 贝克汉姆

音译外国人名地名,比西文困难麻烦

不过这个还好了,反正这些词又不是什么实词

绝大多数实词,汉语用意译,汉字绝对扛得住(反而如果有一天东方词汇大规模输入西方,西方语言会招架不住)

2、词汇

这个谁都不要跟汉语比,汉语因为有汉字,构词要素全球最最庞大,造词能力在地球上是一骑绝尘

3、语法

答案基本上集中在这一块,然而【语法缺陷论】的问题在哪呢?

(1)欧美中心论。因为你觉得他才是标准的,所以跟他不一样的当然就缺陷了

(2)忽略了 句法-形态-语音 3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 西文跟中文,语法确实差异很大,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欧语系从古到今,形态都在以缓慢的速度往分析语(如汉语)的方向演化,屈折程度减弱,英语则是其中分析化程度最高的

==> 现代英语的句法,跟古英语有巨大无比的差别,变得更像汉语了。原因很简单,从古英语的高强度屈折,到现代英语的靠近分析化,句法会一直逐步的调整

==> 巴尔干地区扭成一团的 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也经历了大幅度的分析化,最后甚至进化出了跟汉语一样的【有没有】【去不去】的结构,这在俄语这样的语言里是无法想象的

==> 屈折语也有优势,比如 historic 和 historical 意思就不同,但这只是少数例子,大部分的屈折词缀完全是累赘的存在,否则也不至于印欧语系一直在砍掉这些屈折

==> 汉语的老祖宗——原始汉藏语,也是一种屈折语,然而商代的汉语已经是分析语了,当时还有一些残留,比如 见=keens=及物动词,现=geens=不及物动词,保留到了今天

反正分析到这里,完全不觉得汉语谈得上有什么缺点

至于英语,英语其实也算是相当没有缺点的

真正有缺点的是日语这种语音过于简单的语言,或者韩语、越南语这种把祖宗肩膀砍掉的语言

未来人类还需要学习无限多的知识,但这些语言的【脑容量】真的很快就要走向瓶颈了

请参考

日语有哪些缺陷? - 林霄的回答

日琉系(日语、琉球语)和 波利系(塔希提、萨摩亚、汤加、毛利、夏威夷)

这两者是世界上罕见的演化到【五十音系统】的语言

他们进化树都爬错了,语音的过度简化和人类认识丰富世界的目标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

****************************************************************************

2016/7/23 补充

【汉语的缺陷】这个话题,忍不住答着答着就变成了汉语的优点

客观来说,语音上,一旦走上了汉语这种【单字声调】的道路,或者是日语这种【五十音】的道路

语音就会在路径依赖下,走向极简,这个其实是不好的,

一方面语音的信息在大幅度削减,一方面变成对汉字重度依赖

但是很神奇的是,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

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被视觉大大甩开了

你去朗读一篇论文,不管用哪种语言,听众都很难听懂了,只能用看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汉字的后劲开始出来了,连带惠及日语

表音文字 只对扫盲有优势

(然而即便是这个也取决于其他因素,台湾和菲律宾,谁扫盲快呢?)

西文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

汉语和日语已经自行演变成了深度依赖表意文字的语言(语音高度简化)

不仅这是一条跟表音的西文不兼容的道路

而且 日语的极简发音、汉语演化出的声调,都是跟表音文极度不合的语音

这就使得东方人可以难度较小地意译西文、学习西文,

但西文要接纳东方的词汇、学习东方语文

就面临非常大的难度

音译——语音信息太少;意译——自身词根堆叠又太繁琐;汉字——更难

虽然说拉丁文作为一门古典语言,词根、词缀的数量,是相当雄厚的

但是一来,他还是比不过汉字的储备,

二来,近代以来,西方人灵活运用拉丁词缀的能力也在大幅下降(尤其是前缀)

比如com+词根 构成的一大堆词汇,95%都是罗马帝国时期就有的,

后期只能通过后缀有限地扩展意思:compute(计算),computer(电脑);

但西方人基本已经失去了把 pute(修剪) 变成 compute 的能力了,

com-在他们看来,也已经太过抽象

归根结底,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本身也一直在往分析化的方向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人其实越来越在用汉语的方式构词(分析化),罗马、希腊一起上阵

比如 tele-vision,tele-phone,bio-logy,geo-graphy,geo-logy,geo-metry

但是比这个,哪里比得过汉语呢?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参考

为什么汉字圈长期行用宽泛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而非表音文字?如何看待西方称拼音文字的出现是文字的民主革命? - 林霄的回答

******************************************************************************

2016/7/29 补充

现代汉语的正式文本,许多僵硬模仿西文的定语从句,确实会常常造成难以辨识的句法

比如我最近看的一个合同有这么一句话:

【甲方承诺将转让标的交易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债权收益权所获得的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 这句话本身是很不通顺的,【将。。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应改为【将。。资金用于符合相关规定的方面】

但是之所以起草合同的人会写出这种不通顺的话,跟前面的定语过长,导致他已经失去了语感有关

这个算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缺点了,

这句话,改成【转让标的交易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债权收益权所获得的资金,甲方承诺其使用将符合相关规定】才比较好一点

但这个可以说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而是僵硬模仿造成的水土不服

user avatar

嘛类似的问题几乎肯定会变成大型民科秀场,毕竟基础教育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的涉及基本为0。

懒得多说什么,就提两点。

  • 汉语唯一能算得上“问题”的地方基本只有“言文分离”。因为3000年的文言积累太强势,导致使用音韵系统非常简化的现代汉语的人们有时候需要看一下汉字才能理解某个书面词的含义。(这也是普通话白话文无法废除汉字的原因。)
    不过考虑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识字率接近100%,这也算不上什么实际的问题。
  •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欧美语言学”或“汉语言学”,只有一种语言学——人类的语言学。不同的语言现象最终都会汇集到“语言规律”这一统一的课题之下。
user avatar

汉语本来是有逻辑的。毁于三板斧:普通话、简体字、现代文。

(1)比方“悬”是形声字,吴语里跟“县”一个读音。但普通话只能死记。又比方“切”也是形声字,吴语里跟“七”一个音。普通话只能死记。例子多了。就是说没有逻辑的、胡化的普通话把汉语给代表了。-------- 所以年轻人越来越看不起汉字。

(2)同理还有简体字。“趙”懒得写,用个“X”表示。“歡”懒得写,又用个“X”代替。汉字文盲到就像结绳记事。-------- 所以年轻人越来越看不起汉字。

(2)原来私塾教文言。比方汉语族内,吴语区跟粤语区通信,写出来都是一样的书面语。比方疑问词前置,介词短语后置,跟英文很像。结果推广现代文了,口语化的书面语,学生背书那个苦啊,不是多个“的”就是少个“了”。-------- 所以年轻人越来越看不起汉字。

user avatar

现代汉语,有个大毛病,称呼人很困难。

因为没有字和号了。

称名不尊是刻在基因里的潜意识,即使没人教,你也绝对不会直呼老爸或上级的名字。

user avatar

先不说有什么缺陷,想提醒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完全用西方语言学和语法的固有模式去考量汉语,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比如以下的所谓缺陷和论据,其实更多的是汉语的特点,但不是缺陷。

1、“汉语没有长句能力”

的确,汉语受自身语法和语言习惯影响确实很少有长句,但是这个是不是缺点呢?长句就一定优于中式的多短句表达吗?一种语言,尤其是对于口语来说,是否经济不是说一个句子的信息量越大就越好,主要还是要看是否便于理解。前面我看到有的答案中提到杨绛先生在翻译的时候把外语长句译成更符合汉语习惯的短句,反而更加流畅。

2、“词无定性”…

这个就更不公正了。目前的语言学研究基本还是以西方语言学体系为基础的,而汉语与印欧语差别较大,所以直接套用就有各种不适用。像英语的词性和语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动词就是只做谓语,名词只做主宾语,但汉语不是这样,比如大多数的形容词都可以做谓语,部分动词也可以做主宾语。所以五十年代汉语语法直接套用西方,就提出了“动名词”“词无定性”这种说法,其实现在看来很没必要。这让人觉得,怎么这样咧!汉语词性跟语法成分不匹配啊!词无定性啊!这多麻烦,还不是缺点?

换个角度想想,这其实是就是用印欧语的语法去解剖汉语了,不是汉语词无定性,而是汉语词性本来就跟印欧语不同,形容词本身就有做谓语的功能,而不是随意活用,也是有许多规则要遵守的。

就像中学语文学文言文那种方法一样,把现代汉语的语法套在古代汉语上,就产生了大量的“词类活用”“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之类的“术语”,结果让学生们大呼头疼,觉得古代汉语太诡异太难懂了,其实是文言文本来就那么表达的,是常规现象,只是跟现汉不一样了人们不熟悉而已。

3、翻译语言和科技、学术语言

有些朋友用翻译语言和科技学术语言来证明,其实也不太恰当。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是融合文言文、白话、外语等多方面影响才形成的,语法已经不纯粹。其次,书面语跟口语本来是两个体系,汉语以前是由文言文和口语白话分别承担的,但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废止了文言文,但彼时白话文还不足以承担起书面功能,正式一点的文体都比较艰难。所以借鉴了外语,一直到现在发展时间也比较短,还是有很多别扭生硬的地方。

翻译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原语言影响,译出来的语言跟直接用汉语写出来的是很不同的。这跟译者的文字水平有较大的关系,毕竟翻译属于二次创作,一个人如果自己都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也就不指望他的译作有多好。个人觉得好的翻译家的作品让人觉得文字流畅,不生硬,就像是用母语写的一样,但又有异国风韵。

学术、科技语言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翻译外文,一种是汉语母语者所写。

第一种跟翻译文学的语言有所类似,但是比文学语言更晦涩怪异,甚至有的时候觉得,读翻译还不如读原文好懂。这也不能全怪汉语,说到底,还是中国现在的技术学术水平不到家,有些东西只能学习人家的,科技学术又不同于文学,必须精确无误,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保留一些原文的句式,即使这样的句式很生硬,宁可不合中文语法,也要展现原貌。

第二种母语人写的,比如学术论文之类的,我想一般人也不会像论文里那样说话。但是中国的现代科学学术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模式,所以难免学术语言要受西方影响,自己不知不觉就那样写了。科技落后,连带着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学术语言体系,如果格式、术语都是人家的,又怎么会好用。

4、“歧义多”

额,抛开语境谈歧义都是耍流氓。

插播洗脑,是时候祭出现代汉语之歌了。。

“台上坐着主席团山上架着炮,

鸡不吃了鱼不吃了牛也不吃了,

大肉猪肉骆驼肉,

yoyoyoyo hey we go”

这是现代汉语教材中常用的例子,包括“咬死了猎人的狗”之类的,有很多都是为了体现汉语的语法特点编出来的“歧义句”,其实有了语境就没歧义了。

再说稍稍转换说法就能化解歧义,人在交流时除非想玩文字游戏故意为之,是不会产生歧义的。至于书面容易出现歧义和语病?科技文不严谨?参见上面几条。

暂时想到这些,主要是就看到的一些答案提出质疑,有问题希望大家讨论。

—————————————12.24 没想到我的答案也会有更新的一天————————————

1、关于抛开语境是否是耍流氓:

前边我开个玩笑说抛开语境谈歧义都是耍流氓,额然后有朋友说遇到问题就拿歧义当挡箭牌才是耍流氓。。好吧,要是这样踢来踢去,就没完了,所以再说点有关这个的看法。

我的老师曾经说,语言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可见它处于交错地带,身份很有趣,不完全是主观的产物。一般来说你想表达的意识是主观的,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则不完全是主观的。正因为人类大脑中就有那么一小块地方叫做语言中枢,所以语言是一个看似无形的意识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个实体有形的客观存在。就像你身体的某个器官一样,自然受到你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控制它,但同样的,你也被它所限制,并不能随心所欲。

我不能同意借助语境化解歧义是一种语言本身的缺陷,语言不等同于文字,文字可能有歧义,言语会根据语境做出调整,但作为语言来说,它是不会有歧义的。语言是一种工具,使用起来当然要考虑经济性,也就是能偷懒就偷懒(偷懒促进科技发展啊)。语言的经济性可以从两个方向实现,一是听者的经济,说白了就是让听者省力,说更多的话,解释得越复杂越完整,就越有助于听者的高效理解;另一个则是说者的经济,也就是说的少,表达更简洁,让说者高效省力地表意。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两者都有所体现,要么让听的人偷懒,要么让说的人偷懒。而当语境存在时,人们可以选择一个更加“偷懒”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这种表达就可能兼顾听者和说者两个方向的经济性,但不能单独拎出来,否则就会有歧义。如果没有这种语境,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通过改变说法化解歧义,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能动性的体现,又怎么能说是缺陷。

我所认为的缺陷应该是这样:一个意义在这种语言中有且仅有一种方式表达,而这种表达无法化解歧义。

然而汉语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汉语中暧昧的语义是人故意为之,或者是社会文化习俗使然,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可以好好地直白地说话的,只不过我们非要模棱两可。这就已经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内容了,文化使然。

2、我是否是带着民族情绪来抬杠的:

学语言最忌讳有色眼镜,所以我不会带着情怀看问题,说什么某种语言最美,最完美无缺,比如这个问题,纠结东西方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汉语和印欧语差别太大了,而现代语言学基本是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同属于东方的印度,由于也属于印欧语系,就没这么多麻烦。西方本位和汉语本位都不太客观,我已经尽量避免,但我只是个入门级别,也不会第二外语,只是对汉语熟悉一点就多说几句,所以我只能说,尽力了。

语言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小众的、陌生的话题,很多人对于它是人文还是社科还是理科都搞不清楚,也有很多人看起来对汉语(甚至是古书、文言文、繁体字)很热心,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嘴上说着是在讨论汉语,实则满篇情怀,略有涉猎便张口闭口复兴中华文化,为繁体字的式微痛心疾首,自卑又自大。

如果说我有一点民族情绪,让我说一点情怀的东西,那就是不要那么盲目,现代汉语的生命力有多强,融合能力、造新词能力有多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造出来的新词,先别评价好不好、低俗不低俗,经过时间的洗礼,好的自然就沉淀下来成为“民族的世界的”,我们一个个历史的过客,没什么权利也没什么能力选择它们,少操点心。时至今日,现代语言早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语言,汉语是,英语也是,保持所谓汉语的纯洁复古就像呵护一个没落的贵族血统一样可笑,注定只能成为“悲剧英雄”。好吧,扯远了,够情怀了吧。

就事论事,看到这个问题,没什么补充说明,也没有限定范围,以至于有些答主的回答显得偏颇,我的答案的作用就算是帮大家解题吧,有了大前提和小前提,我们才能好好回答讨论不是吗,也不算没有任何帮助纯粹抬杠吧-。-

3、我赞同的所谓汉语缺陷

一是我认为汉语表意文字的符号性较弱,没有抽象符号系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举个例子,中国数学停留在实用主义阶段,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去,而传统语言学也一直停留在训诂释义上,未能关注到语言本体的东西。而引入了罗马字母以后就解决了好多问题。

二是就现在的推广和国际化需求来说,非母语者学习汉语难度较大,当然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语言都是印欧语系,与汉语差异较大导致的。不过这个困难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双方的,汉语越成熟、越发达,学习的难度就越大。现在汉语国际化的需求还是挺大的,外汉教师这个职业看起来很棒但做起来很难。汉语不是形式语言,没有变位和语法标记,即便是母语者,尽管大家学了多年语文,却依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语语法(所以高考语文病句题才难倒一片吧),整个汉语教学行业几乎还处于混沌状态,筚路蓝缕好艰辛的。

user avatar

这个帖子是对汉语有什么缺陷吗? 的回答,因为不知不觉写长了,就单独列成一个答案

在原帖中答主举了一个例子:

“Let's start with part one, where you'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being a victim of a crime.”->”让我们从第一部分开始,在第一部分,你会听到一个关于成为一个案件的受害者的对话。“

答主的翻译完美地展现了『翻译腔』,字对字翻译,完全不考虑中文习惯,这种翻译方式在法律界是正确的,原因是案件审理中非常强调信息不遗漏、可对照,远比语言通顺习惯重要的多。也就是说,这是在特殊要求前提下的结果,拿这个来做语言对比就太不严谨了。要讨论语言的严谨性,自己首先就要严谨起来,对吧?

现在来具体说一下翻译的毛病:首先是代词泛滥。英语中大量使用形式主语/宾语,这是英文的语法习惯,中文则倾向于省略,特别典型的是祈使句中的you——这个词简直是英式语法中毒的标志,包括我自己在内,当英语说多了之后,往往不自觉地就会在说中文中冒出『你』来,一旦强行把脑袋切回中文模式就会发现这个『「你」会听到』的『你』在中文语境下感觉生分,只要不引起歧义,这些形式主宾在中文中都应该尽量省略。

其次是『的』字泛滥。中文与英语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英语可以给中心词前置后置加上一堆的修饰语,语感上没有问题还显得考虑的很周到,很多初入门的译者就会将这些修饰语全部译成『XX的』,然而中文中对于修饰语的个数忍耐上限是很低的,一个中心词上加两个『的』就感觉有点儿累,三个就要抓狂了,我曾经看到某本计算机教材(烂翻译重灾区)上看到过一句话出现七个『的』的情况,那真是了不起的挑战。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能合并则合并,不能合并就用分句。

第三就是句子组织的问题,这个我说不出太多理论,但真正的翻译一定需要调整句子结构,越是在一种语言中地道的用法,在翻译时越不应该直译,否则就会很难理解。

基于这三点,我试译如下:咱们先听第一部分,这段谈的是案件中的受害者。

—— 原帖评论到此结束 ——

以下是一些感想。

有人说太多人只学了英文,还未必学的地道就急于评论语言的差别,我倒觉得无妨,把意见发表出来,让大伙儿都议议,各种观点碰撞一下,思想才能深化。这方面中国的学校中做的不够,在论坛上应该补上这一课,善莫大焉。

答主的问题在于先有刻板印象,遇到了几个符合刻板印象的例子就不由自主地强调出来,这跟『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之类的说法类似,作为脱口秀的笑料或许不错,但最好也就将它们留在脱口秀中,千万不要在真遇到法国人英国人的时候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否则害人害己。

就像上面说的形式主宾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你看,英语语法确实严谨』,如果这就叫严谨的话,那么法语比英语更夸张,形式主宾更是满天飞,随便举个例子

Il s'est couché à 22 heures et s'est levé à 8 heures du matin.
He went to bed at 10pm and got up at 8am.
他晚上十点睡,早上八点起

法语里那俩s'就是形式宾语,而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睡觉和起床都是『不及物动词』,完全无需宾语。那是不是英语又不够严谨了?反过来日语里省略的现象比中文还要严重的多,很多句子省主语省宾语,或者干脆说一半剩下的自己体会……比如DeepL上同一句话译成日语是

22時に就寝、8時に起床。

是不是震惊了?请问主语跑哪里去了?

问题在于,一种语言主要的作用是母语者之间的交流,就像彼此之间的约定一样,他们之间觉得有必要明言的信息那就是必要,他们觉得省略了也无妨那就是无妨,与严谨不严谨没半毛钱关系。

再比如情人节刚过,下面这句话的中英文想必都被念叨了无数次了

我爱你
I love you

要是表白的速度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的话,法国人显然做到了极致,要不说人家浪漫呢

Je t'aime

意思一点没少,主谓宾一个没丢,但只要两个音节,牛不牛?日本人……

私、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

咳咳,那必然是黄花菜都凉了。日本小伙儿这嘴皮子得多利索啊……但素,人家也可以说的很简单

愛してる

主语、宾语全不要了,就四个音节,日本人也是挺拼的,表白嘛,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就算拿掉主语宾语又会有什么歧义?这其实也就说明了一点,就是语言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一种语言的母语者真觉得是个问题,随时可以调整,觉得不够简洁就简化,觉得不够严谨就说清楚,哪儿会有什么真的做不到的事儿?

user avatar

摘自《语法答问》(

语法答问 (豆瓣)

客: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弄不很清楚。今天想听听你的意见。
主:特点因比较而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所以要问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先要问你是拿汉语跟哪种语言比较。

客: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那末照你看,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在哪里呢?
主:要是细大不捐的话,可以举出很多条来。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都是笼统的说法,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的特点。

……由于百分之八九十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能够做定语的名次百分比更高,这就等于说绝大部分实词的词类都可以转化,因此只能得出词无定类的结论。有的汉语语法书所以会走上这条路,根本的原因是受了印欧语语法观念的束缚,看不见汉语自己的特点,不知道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不像印欧语那样,一种词类只跟一种句法成分对应。

所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汉语有这些缺陷,而是多年来许多学者受了印欧语语法观念的束缚,看不见汉语自己的特点。

user avatar

普通话每个字的音调被限死(四音固定),不能自由变化语调来表达强烈的语气,只能变音量和语速,导致听上去没有很多语音的夸张效果(比如美式英语),始终比较平淡。当然这与中华文化不鼓励感情强烈外露很相符。但是说话者有表达感情需求时因为不能变音调,很容易导致一激动就嗓门很大……

user avatar

我是民科,只说我说汉语时遇到的几个问题。

现代中文受到了印欧语系影响,中文有一定程度的欧化现象,期中一个欧化现象是喜欢用抽象名词做主语。传统中文有非欧化的表达方式,可有时候不用抽象名词,句子的意思会产生微秒的变化。

例:他收入的减少导致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他收入的减少”做抽象名词主语。如果改成正经汉语“他因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意思看似相同,但侧重点有区别,前者是抽象名词做主语更倾向于“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是人做主语强调的是“他变了”。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前者更像是一项research中样本的调查结果,后者像是散文中表达的世事变迁。

另一个例:火箭的发射标志了国家的强大。

如果要改正正经汉语,应该说“火箭发射了,标志着国家变得强大”。前者也是表示一种逻辑关系,发射=强大;而后者则一定程度上指过去跟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变了,它强了”。这种差别非常细微。

按照高票答案,把定语从句和抽象名词改成主句零句和流水句。会发现标点符号不太够用。

欧化中文:我把明末清初时期的盘子打碎了,但父亲没有责备我并问我是否有受伤。------只有2段,逗号表转折。

主句零句:我打碎个盘子,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但父亲没有责备我,而是询问我是否受伤。------也就是4段。A,B,C,D。

B是A盘子的修饰,C是转折,D是C的补充。也就是说逗号既要修饰,也可能是补充,没准还是个转折。其实多数情况可以选择用分号来表示转折和补充;但这个标点符号在基础教育中几乎不讲,大家写字也几乎不用。

逗号、分号、句号,可以理解为数学中的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在层层嵌套状态仍然可以有逻辑地梳理句式,汉族是分析语,多一项标点来表明逻辑关系很重要。

------

另一点是中文现代词汇中出现好多“XX化”“XX性”。数字化、一体化、一次性、永久性,多数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已经完全地渗透到我们日常交流的词汇中;但这类词汇在过去作家的书中几乎看不到。

“说话带有侮辱性”=说话无礼/说话侮辱人。

“更有前瞻性”=更有远见。

“答案可读性高”=引人入胜。

“王维的作品十分中国化”=王维的作品具有中国韵味。

在过去是没人这么讲话的,但当下中国这种欧化汉语的例子非常多。他们是可以用更巧妙的传统汉语说出来的,可一旦习惯了欧化汉语的表达方式,会发现句子转化仍带会有细微的差别。甚至有一些词没法转化。

比如“一次性内裤”,你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可如果不让你用“一次性”,你要半天才想得到如何转化成传统汉语“即弃内裤”。“全球化”“国家化”“商业化”,这些词正常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可很难用传统汉语的方式表达。你只要知道这个名词,什么是一次、什么是全球、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商业、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可读,那后面加一个“化”或者“性”就自然地基于名词派生出了新词汇。

这些词便于理解,但这是印欧语言影响下发展出的语法现象,并非固有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算不上缺陷。可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思维产生了细微变化。甚至这个“一定程度”也是欧化中文,过去没这说法。

高票答案所说的汉语欧化问题,以零句和流水句对主句进行补充的表达方式我认为是正确的。可欧化中文与传统中文句意并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个人倾向于保留当下欧化中文的表达方式。

user avatar

最大的缺陷是,使用汉语的民族,在人类的军事、科技、工业等的话语权,依然不够重。

user avatar

突然想到两个比较弱的地方:

第一个,

无法支持复杂的编码以实现加密,尤其在现代化改造之前。

回想一下,比较流行的加密方式如替换(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排序(我为秋香),虚化(石牛对石鼓,中间藏着成都府)等常见的形式。

而字母语言天然有这种优势,两者的寻址方式差异大。

不知道是否有古代军事爱好者注意过这一块,我记得蒙元时期有音字分离的金牌,比如A语言的发音元素,B语言的读音。另外我很好奇清末怎么收发电报。呵呵。

还有一个应用是商业上的,当年的山西银号如何实现商业信息的保密传递。


第二个,

汉语与图画或者短动画有联动,比如TOP答案的“点绛唇”,一般会在大脑中闪过嘴部特写,可能是正在抿红纸动态图像,可能是典型的点红唇妆静态图像。这种实体化的联动,会影响虚拟空间的构建。而英语或者带“格”的语言,会清晰的分离静态和动态。

同时汉语的造词强调引用和关联,大部分的主流字母语言则是独立定义甚至不惜新造词。这种方式在描述非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的时候有优势,比如数学空间,逻辑链条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近几年,汉服和旗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经历了显著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它们从曾经的“复古”符号,逐渐跃升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承载了更多现代人的情感与认同。汉服: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舞台”要说近几年变化最翻天覆地的,汉服绝对是焦点之一。 从边缘到中心: 几年前,提起汉服,大多数人可能脑.............
  • 回答
    近期关于汉族人口在本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锐减趋势预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不仅关乎民族的传承,更可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老龄化加剧: 人口结构的老龄.............
  • 回答
    中国其他民族对汉族和汉人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这其中夹杂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也受到个体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剥离掉笼统的标签,去探寻背后更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历史的印记:功过是非交织的记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关于前一段时间中韩网友关于“汉服之争”,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文化认同、民族情感以及现代网络传播的诸多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并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一、 争论的起因与核心这次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韩国媒体和部分韩国网友在报道或展示与中国传统服饰相似的服饰时,使用了“韩.............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伦敦街头,三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熙攘的人群中,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出售的却不是寻常的纪念品,而是精美的汉服。她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在异国他乡赚取多少利润,而是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又深沉的愿望——“吆喝”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明。听到这样的故事,我心里涌起的首先是.............
  • 回答
    现在游戏中的繁体中文(繁中)和简体中文(简中)是否只是单纯的繁转简?如果不是,繁转简和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请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涉及到游戏本地化(Localization)的深层工作,答案是:繁中和简中并非总是单纯的繁转简,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并且“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从1644年什么时候才有了汉服自由”这个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特别是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和服饰文化意味着什么。1644年,一个分水岭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开启了长达268年的统治。这次朝代更迭,不仅带来了.............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说起汉语音变,咱们平时说话,嗓子里的那点儿气儿,总想着怎么走个“近道”,顺顺当当的,于是乎,很多原本分开的音节,就这么“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更省劲儿的读法。这种“粘合”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例子,是怎么发生的。一、 连绵词:天然的“粘合体”最典型的,得数那些本来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 回答
    要说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融入日常交流,却又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词汇。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汉语的肌理,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比如说,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扑腾”,这个词,细品一下,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那种小东西挣扎着、翻腾着,想要摆脱束缚的样子,用“扑腾”.............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