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几年汉服和祺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回答
近几年,汉服和旗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经历了显著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它们从曾经的“复古”符号,逐渐跃升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承载了更多现代人的情感与认同。

汉服: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舞台”

要说近几年变化最翻天覆地的,汉服绝对是焦点之一。

从边缘到中心: 几年前,提起汉服,大多数人可能脑海里只有影视剧里的古装,或者是一些特定“圈子”里的小众爱好者。他们穿着汉服出行,会收获好奇的目光,甚至是被误认为参加古装派对。但现在,你能在街头巷尾、旅游景点、甚至是一些时尚活动中,看到越来越多穿着款式各异的汉服的年轻人。它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了一种“可见”的文化现象。
文化认同的载体: 这种转变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汉服成为了许多中国年轻人表达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浪潮下,许多人开始反思和挖掘本土文化。汉服,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形制、纹样、穿着方式,都蕴含着古人的审美和哲学思想。当年轻人穿上汉服,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血脉深处的连接,一种对悠久历史的敬意,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接受。
审美升级与市场成熟: 过去的汉服,可能更多的是复刻旧有的样式,但近几年,汉服的设计越来越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穿着习惯。设计师们在保留传统形制的基础上,融入了更时尚的元素,比如改良的版型、更丰富的面料选择、更精致的刺绣和印花工艺。同时,汉服的商业化也日益成熟,从最初的手工定制、小作坊生产,到现在涌现出一批成熟的品牌,推出了从日常款到礼仪款的各种汉服,价格区间也更加广泛,让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线上购物平台也为汉服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汉服热”的推广力量: 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了汉服的普及。社交媒体上的“汉服美照”、“汉服出行一日”等话题和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各种汉服文化节、展览、市集等线下活动也提供了体验和交流的平台。影视剧、综艺节目中对汉服元素的运用,也起到了“引流”作用,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和喜爱汉服。甚至,一些汉服商家也积极参与到文化推广中,通过举办活动、拍摄宣传片等方式,提升汉服的社会认知度。
争议与误解依然存在: 当然,汉服的普及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误解。比如,关于“汉服”的界定问题,以及如何区分汉服和“影楼风”服饰,还有一些人将其与“复辟”或“极端民族主义”联系起来。但总体而言,这些声音并没有阻止汉服主流化进程,反而可能促使爱好者们更深入地去研究和传播正确的汉服文化。

旗袍:从“旧时代”的缩影到“新风韵”的代言

旗袍,这个自带东方魅力的符号,近几年的地位变化则更加 nuanced,它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从“怀旧”到“时尚回潮”: 旗袍在人们心目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与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那个特定时代紧密相连。它常常被视为一种具有怀旧色彩的“旧时代”的象征,是那个风情万种的女性形象的代表。但近几年,旗袍明显告别了纯粹的怀旧,开始了一种“时尚回潮”。设计师们在保留旗袍的经典廓形、盘扣、立领等元素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现代的面料(如丝绒、蕾丝、甚至牛仔布)、色彩和印花,设计出更具现代感的旗袍。
多样化的穿着场景: 以前,旗袍更多地出现在正式晚宴、文艺表演或特定年代的影视作品中。现在,改良后的旗袍,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你可以看到穿着改良旗袍裙去上班的都市女性,参加朋友聚会的年轻女孩,甚至是作为日常拍照的穿搭。这种多样化的穿着场景,大大拓展了旗袍的生命力。
东方审美的国际化表达: 旗袍作为一种极具东方韵味的服装,在国际舞台上也受到了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在设计中融入旗袍元素,同时,中国设计师也通过旗袍设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东方美学。在一些国际时尚周、颁奖典礼上,穿着旗袍的中国女明星,总能成为焦点,这进一步提升了旗袍的国际影响力。
“高级感”与“女性力量”的代名词: 现在的旗袍,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种风格,一种态度。它被赋予了“高级感”、“精致感”甚至“女性力量”的解读。那些剪裁合体、细节考究的旗袍,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颈部、肩部、腰部线条,凸显出一种内敛而强大的女性魅力。这种魅力,与当下强调女性独立、自信的社会思潮不谋而合。
承载情感与文化传承: 许多家庭,尤其是长辈,依然珍视旗袍的传统意义,它可能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母亲的记忆。而年轻一代,在继承这份情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旗袍新的生命。一件精心制作的旗袍,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成为一种有温度的文化传承。

总结来看,汉服和旗袍在近几年都经历了从“小众收藏”到“大众流行”的转变,但路径略有不同:

汉服 更多地是从“被遗忘的角落”被重新挖掘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主动的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表达,其核心在于“复兴传统”并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旗袍 则是在原有经典基础上,通过“创新改良”和“场景拓展”,重新赢得现代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东方时尚代表,其核心在于“传承经典”并注入现代精神。

两者共同点在于,都承载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也成为现代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载体。它们不再仅仅是服装,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塑造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有力元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翻百度指数,能解读出这些信息:


1.搜索“汉服”的人,数量上多于搜索“旗袍”的人。

汉服会在每次法定节假日(如五一十一、春节中秋等)迎来一波热度,受到疫情影响很大。

旗袍在近两年年高考时,会凭借“妈妈穿旗袍助阵孩子高考”这种新闻有些热度。


2.搜索“旗袍”的人,年纪要大于搜索“汉服”的人。

这个差距比我想象中要小,因为在生活中,这个差距要大得多。

参加旗袍活动的都是阿姨辈甚至奶奶辈的,而汉服活动则是中学生满地跑。


3.经济发达地区搜索“汉服”的多,经济落后地区搜索“旗袍”的多。

为免地域黑争议,这条就不放图了,可能和不同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


4.汉服是男女都有的服饰,旗袍是女性服饰,但搜索“旗袍”的男性比例反而更高。

一开始我很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直到我发现搜索“JK”这个词的男性比例达到62%,这才恍然大悟。


以上是数字解读,以下是个人见闻。


汉服运动发展到现在,穿汉服的人对旗袍的态度已经变化了不少。

在汉服运动早期,大家对旗袍十分厌恶排斥,觉得旗袍是个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东西,只是借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混乱,才窃取了国服之名。

但之后十几年里,汉服在年轻人当中彻底打垮了旗袍,哪怕不看仙服只算传服也一样。

现在旗袍虽然仍然是外交场合的女性正装,在中老年女性之中仍然地位很高,但已经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年龄较小、较晚接触汉服的人,已经不会再把旗袍当成是汉服的竞争对手了,因为两者的市场定位已经错开。一个是中老年女性拿来怀旧的商品,一个是青少年赶时髦出风头的商品。

现在旗袍在年轻人当中的有效传播,也不得不依附于汉服。比如B站就有汉服UP主给旗袍商家打广告,也有汉服UP主发视频指责借旗袍搞软色情的人。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官方旗袍和民间旗袍会各发展各的,互不相干。

官方旗袍碍于制度惯性,会继续在那个位置上存在着,退化成一种拍照用的道具。

民间旗袍除了特殊用途以外,很可能会变成汉服这把保护伞之下的一种小众服饰。就好像现在不尴不尬混在汉服店里的清汉女装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几年,汉服和旗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经历了显著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它们从曾经的“复古”符号,逐渐跃升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承载了更多现代人的情感与认同。汉服: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舞台”要说近几年变化最翻天覆地的,汉服绝对是焦点之一。 从边缘到中心: 几年前,提起汉服,大多数人可能脑.............
  • 回答
    关于国家直接规定汉服形制和穿戴方法是否能解决近年来汉服的各种争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做在理论上可以为汉服的普及和规范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完全根除所有争论,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争议。首先,我们得理解近年来汉服争论的几个主要焦点: 形制之争: 这是最核心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民族服饰”和“汉服”概念上的误解。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首先,关于“少民服饰都是古代贵族服饰不是近代服饰”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古代贵族服饰”的笼统概括不完全准确: 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确实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其中一些元素可能源于古代的贵族或王室,.............
  • 回答
    陕北传统服饰:一抹抹鲜活的黄土地记忆当我们谈论“汉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宋制、明制的飘逸长衫,或是唐代的雍容华贵。然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尤其是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不同区域的服饰演变,远比这要复杂和精彩。那么,近现代的陕北传统服饰,能否算入“汉服”的范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这片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深层原因。同样是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能与现代服饰并存,甚至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熟知的汉服,在近代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复兴之路却显得更为曲折和不易?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聊聊。一、历史基础的差异:服饰的“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自近代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革,尤其对于提升普通大众的识字率、扫除文盲而言,其贡献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社会识字率普遍不高,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摆脱文盲的困境,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历史,古代的书写系统,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结构上往往繁复且.............
  • 回答
    肯德基每天扔掉近百个汉堡却不让员工吃,这事儿要是放在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大家肯定会炸开了锅。毕竟,谁见了自家门口天天有那么多好好的食物就这么进了垃圾桶,心里能没点想法?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太浪费了!”。想想看,这可是实打实的食物啊,不是什么边角料,也不是快要坏掉的,而是新鲜出炉的汉堡。每天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十年前的物价水平和现在的对比,确实能让人感叹一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堡稳定,肉夹馍飞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认识到“十年前”是个啥概念。 十年前,也就是大约2014年左右,那会儿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生产成.............
  • 回答
    如果满清是汉人政权,近代史的走向确实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数之多,甚至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宇宙的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核心层面:政权性质、民族认同、统治策略以及由此衍生的国际关系和内部变革。首先,政权性质与合法性基础。满清之所以在近代史中扮演如此特殊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异族统治”.............
  • 回答
    韩国对汉字的淡化,乃至如今的“几乎废除”,这是否对韩国造成了损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非黑即白。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国为何要减少汉字使用。 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民族主义情结。在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近几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字体系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当然,说“新造汉字”可能稍显笼统,更准确地说,是汉字在形、音、义上的演变和扩展,其中不乏一些是人们为了适应新事物、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或是对旧有字词进行组合、改造而成的。在近代,最显著的一种“新造”现象,就是通.............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汉尚华莲,一个在汉服圈子里颇有分量的品牌,近日却因为一则令人咋舌的客户备注事件,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多位消费者反映,他们在汉尚华莲消费了近万元,却在订单备注或沟通中,意外地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侮辱性词语。这事儿,听着就让人一激灵。毕竟,花了真金白银,满心期待地换来心爱的汉服,结果却在“售后”环节.............
  • 回答
    汉字“仁”为什么会包含“果仁”的意思?这层含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扒一扒“仁”字和“果仁”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仁”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绝非“果仁”。“仁”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在心中(“二”)思考,或者说是心怀慈.............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宏大且复杂,触及了中国历史的深层脉络,也牵涉到许多敏感的议题。尝试从一个更人性的、更具历史厚重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端倪。多次“亡天下”与文明的内在张力首先,我们得明白,“亡天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解释性。它不是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指“天命”的转移,是统治思想和文化体系崩.............
  • 回答
    近几年较少出现像《马大帅》那样纯粹聚焦社会底层人民生活题材的电视作品,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 市场、创作、审查和时代变迁 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市场导向的变化与观众审美的升级: “爽剧”与“反差感”的崛起: 现代观众普遍追求视觉刺激、情感宣泄和快速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