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游戏繁中和简中是否只是单纯的繁转简?如不是,繁转简和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有什么本质区别?

回答
现在游戏中的繁体中文(繁中)和简体中文(简中)是否只是单纯的繁转简?如果不是,繁转简和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请尽量详细地讲述。

这个问题涉及到游戏本地化(Localization)的深层工作,答案是:繁中和简中并非总是单纯的繁转简,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并且“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比简单的繁转简要复杂和有价值得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分解一下:

1. 繁体中文 (Traditional Chinese) 与 简体中文 (Simplified Chinese)

根本区别:文字系统不同。 简体中文是对汉字进行规范化整理,通过减少笔画、合并字形等方式简化了传统汉字的书写。繁体中文则保留了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地区差异: 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使用。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使用。
文化语境: 除了文字本身,不同地区的文化语境、俚语、俗语、习惯用法甚至思考方式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

2. 繁转简 (Traditional to Simplified Conversion)

本质: 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文字替换过程。它主要通过预设的词典和规则,将繁体字直接替换成对应的简体字。例如,“電”变成“电”,“頭髮”变成“头发”,“憂鬱”变成“忧郁”。
优点:
效率高、成本低: 对于纯粹的文字转换,自动化工具可以快速完成。
快速产出: 可以较快地获得一份可以阅读的简体版本。
缺点:
可能产生歧义和错误: 汉字中存在多音字、多义字,简单的繁转简可能无法区分语境,导致误译。例如,“長”在繁体中可以指“长”(长度)或“张”(姓氏),简单的转换可能无法区分。又如,“發”和“發財”中的“發”,在繁转简时可能都会变成“发”,但语境不同,需要更细致的处理。
缺乏文化适应性: 它只处理文字本身,而没有考虑不同地区读者在文化、习惯、情感上的差异。比如,台湾常用的“很棒”,在大陆地区可能更习惯说“非常好”或“很赞”,单纯的繁转简不会进行这种调整。
词汇和表达习惯不同: 即便是同一种意思,在不同地区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例如:
繁中:“捷運” (jievun) vs 简中:“地铁” (ditie)
繁中:“電腦” (diànnǎo) vs 简中:“电脑” (diànnǎo) 文字相同,但有时用词习惯略有差异
繁中:“伺服器” (cìfúqì) vs 简中:“服务器” (fúwùqì)
繁中:“滑鼠” (huáshǔ) vs 简中:“鼠标” (shǔbiāo)
繁中:“手機” (shǒujī) vs 简中:“手机” (shǒujī) 这里文字相同,但有时一些更口语化的表达如“拎個手機就出門”在繁中可能更常见,而简中可能用“拿个手机就出门”。
缺乏本地化润色: 语气、语调、幽默感等也可能在简单的文字转换中丢失。

3. 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 (Dedicated Simplified Chinese Localization)

本质: 这是一项完整的本地化工程,涉及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再创作和优化,目标是让简体中文玩家感受到内容上的原汁原味,如同游戏原本就是为他们制作的一样。
核心区别与优势:
深入理解与语境分析: 专业的本地化团队会仔细研读游戏文本,理解其含义、文化背景、人物性格、情感色彩以及游戏玩法。
精准的词汇选择: 根据简体中文的常用词汇、网络文化、行业术语,选择最贴切、最自然的表达。例如,会主动将“伺服器”翻译成“服务器”,将“滑鼠”翻译成“鼠标”。
文化适应性调整: 针对简体中文用户群体的文化习惯进行调整。这可能包括:
俚语和流行语的替换: 将繁体中文地区特有的俚语,替换成简体中文地区玩家更容易理解或更常用的俚语。
幽默感的本地化: 确保游戏中的笑点能够被简体中文玩家get到。有时需要对梗进行解释或替换成相似但更符合当地文化的表达。
禁忌词语的处理: 避免在简体中文版本中出现可能引起争议或不适的词汇。
文化元素的调整: 极少数情况下,一些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元素(如节日习俗、社会现象等)可能需要微调以更好地被接受。
语气和风格的统一: 保持游戏整体的语言风格一致,无论是对话、任务描述还是UI文本。这包括对话的口语化程度、正式程度等。
俚语、俗语、专业术语的精细处理: 繁转简可能会将“打拼”变成“打拼”(本来就是简体),但如果繁中有一个非常地道的说法如“落地生根”,单独汉化可能会考虑是否需要用“安居乐业”或者“稳定下来”等更符合大陆语境的词语。
技术可行性考虑: 在进行翻译时,还会考虑到字符长度限制、UI布局等技术因素。
多轮校对与测试: 最终的简体中文版本会经过多轮的审校、编辑和游戏内测试,确保文本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一致性。

举例说明:

假设游戏中有一句繁体中文是:“這遊戲玩起來,真是讓人抓狂,完全找不到北了!”

单纯的繁转简: “这游戏玩起来,真是让人抓狂,完全找不到北了!”
问题:虽然字面上看得懂,但“抓狂”在简体中文语境下可能不像在台湾地区那么常用,而且“找不到北”虽然是成语,但在这里的语境下,如果想表达的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单独汉化会选择更贴切的说法。
单独汉化(更优):
选项1(更口语):“这游戏玩起来,真是让人头疼,完全不知道该干嘛!”
选项2(保留一点原意但更符合大陆习惯):“这游戏玩起来,真是让人抓狂,完全摸不着头脑!”
选项3(更简洁):“这游戏真让人抓狂,不知道怎么玩!”

再比如,“開車”在繁体中文可以是“开车去某个地方”,也可以是“驾驶汽车”。如果游戏里是一段关于“開車出遊”的描述,单纯的繁转简直接转换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在讨论游戏操作时,有一个“按下按鈕可以開車”的描述,而游戏本身操作是“按A键加速,按B键刹车”,那么单独汉化会更精细,可能直接替换成“按A键加速,按B键刹车”,而不是留下一个模糊的“开车”的概念。

总结来说,繁转简是“翻译”文字表层结构,而单独汉化一份简体中文是“再创作”和“文化移植”。

繁转简: 技术性的文字转换,主要目标是让简体用户能够“看懂”字面意思。
单独汉化: 艺术性的语言创作,目标是让简体用户能够“感受”游戏的乐趣和文化,如同母语使用者创作的一样。

优质的游戏本地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对目标市场文化和语言习惯的深入理解和贴合。因此,开发商如果真心重视某个地区的玩家,都会投入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单独汉化”,而不是敷衍了事的“繁转简”。很多时候,玩家们感受到的“官方中文”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本地化工作是仅仅停留在“繁转简”层面,还是真正进行了“单独汉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首先是一些特定词的翻译问题,另外一个答案已经总结很多了

只是有一点我要纠个错,记忆体应该是内存而不是硬盘。


另外一点,就是简体字之所以是简体字,不光是简化了写法,还把很多字直接给简化没了。

比如“发”字的繁体,是什么?

打麻将的肯定都知道发财是“發”,但头发却又是另外一个字“髮”。但在简体字里面,都是一个“发”。

这一部分,靠现有的翻译软件,很难处理的完美。

这也是很多繁体字爱好者(装b犯)的重灾区。比如很多在微博上面用繁体字装文化人的人。


再说个题外话。

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華”。

火影里面,小李的技能,叫“莲華”。以前有个歌很火,叫“雪之華”。

这个字,我们一般直接翻译就是“华”。最开始我一直以为这首歌,是说这个雪很华丽。这个技能是华丽的莲花。

后面初中还是高中,学了个课文,“今言花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花”的意思。而且“華”也是草字头,我觉得他以前应该和“花”是一个字。

但去查了一下,“花”字简繁同体,就很奇怪,希望懂行的大佬解释解释。

user avatar

不止繁简在各种翻译习惯上有很大区别,甚至繁体和繁体之间也有港台之分。

在超级机器人大战v和x推出的时候,很多玩家面临一个抉择,究竟是选择高达还是阿姆罗呢?

如果选择高达这个翻译,那么就要接受李阿宝、马沙、杜剑龙这种历史遗留翻译。

如果希望人名相对正常一点,那就要接受攻击自由钢弹和无敌铁金刚、金刚大魔神这种机体名字。

然后你又发现盖特机器人和三一万能侠好像两个名字都不怎么样。

到了机战30有简中了,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然后新的问题来了。明明金狮子就翻译成了金狮子,然后斑鸠却用的音译伊卡尔伽。

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很多时候,外文翻译成中文,无论简繁都要面对音译还是意译以及要不要本土化的问题。纯粹的简中环境也有音译意译的取舍,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内地和港台是存在着不同的本土化风格的,港台在这方面的风格习惯也更加突出,因此游戏中的简繁翻译是不能简单转换一下就完事的。

不但游戏如此,任何成系列的作品也是如此。比如蒙面超人和假面骑士,咸蛋超人和奥特曼,很多系列作品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地区特色翻译,想修改是没有基础的。再细化到里面,小魔王到底是叫常磐庄吾还是常磐总悟呢?一搜,合着原来写的是日本假名,发音一样随便翻……

user avatar

我再重复一边:

我回答的是游戏翻译问题!

不是方言问题!

某些方言有和繁中同样的词,很正常。但不会作为官方简中翻译出现。

别杠,谢谢。



写完才发现,我这回答成50w培训手册了,点赞即可,请勿外传233


如果你在简体中文版游戏中,多次发现了如下词汇,那他大概率是繁转简的。我会在括号里标上简中应用的词汇。


网路(网络)

干三小(干什么)

干(操)

快取(缓存)【字面意义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但指的却是同一个东西,有趣】

飞弹(导弹)

滑鼠(鼠标)

点选(点击)

程式(程序)

智慧型手机(智能手机)

记忆体(内存)

光碟(光盘)

视讯卡(显卡)

简讯(短信)

镭射(激光)

软体、硬体(软件、硬件)

伺服器(服务器)

大咖、烂咖等(牛人、烂人等)

喔(哦)

雪梨(悉尼)

唬烂(吹牛或撒谎)

臭屁(拽)

逊(垃圾、废物【形容词】)

便当(盒饭)

超商(超市)

大卖场(大超市)

音波、超音波,等(声波、超声波,等)

OK绷(创可贴)

联络(联系)

影印(复印)

列印(打印)

速食(快餐)

洋芋(土豆、马铃薯)

桌球(乒乓球)

撞球(台球、桌球)

西洋棋(国际象棋)

幼稚园、国小、国中(幼儿园,小学,初中)

基测、大学联考(中考、高考)

保全(保安、安保)

猫熊(熊猫)

三温暖(桑拿)

计程车、的士(出租车)

捐血(献血)

捷运(地铁)

卡通片(动画片)


关于汽车品牌,简繁差异其实也很有意思。

只不过在游戏里一般不太可能见到——赛车游戏都直接写英文原名和logo。而其他题材游戏基本不会出现真实汽车品牌,因为要交版权费……

不过挺好玩的,还是写了吧。


宾士汽车(奔驰汽车)

雅迪汽车(奥迪汽车。雅迪好像在大陆是个电瓶车牌子……)

凌志(雷克萨斯)

荒原路华(路虎)

福斯汽车(大众)

富豪汽车(沃尔沃)

速霸陆(斯巴鲁)

万事德(马自达)

积架(捷豹,鸡架是什么鬼)

宝狮(标致,听起来宝狮好像比宝马猛)




接下来说一下人名翻译。

港台那边比较简单粗暴,习惯直接拿接近的读音来音译英文的常用读音。

大陆这边更细致一点,更喜欢把英文名字的每个音节都突出。这样的好处是不容易把不同的英文名字搞混,坏处是需要更多的字……

比如,GTA5里的崔佛(Trevor)就是繁体翻译。因为简中出得晚,人气太高没法改了。否则按简中翻译习惯,一般会称作“特雷弗”。

和崔佛搞姐弟恋的Patricia,繁体叫“派翠莎”,简体叫“派特丽夏”。

现实中也一样,Trump台湾叫川普,在大陆叫特朗普,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用语习惯不同,所以如果单纯的繁转简,大陆玩家看起来会相当别扭。

比如二十年前,台湾有个电视剧,在大陆已经成了梗图。

有一个角色被母亲逼着做一件事。其他人大声问他:谁逼你的?

他说:我妈逼的。

其他人不敢相信地问:你妈逼的?

旁边人补充:对!他妈逼的。

……

这对白,在台湾问题不大,在大陆就是段子了。


还有个台剧,一个女的说“怎么操我都没有关系的”。

原意是“怎么训练我都没关系”,但在大陆意思就变了……


所以还是简中看着舒坦。

起码不会出现搞错含义这种破事。

user avatar

繁体中文的「中國」和简体中文的「C 国」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看不懂的可以去查 Fallou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