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量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汉语的量词,这东西,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计数符号,也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渗透在语言的肌理里,让表达更生动、更精准,也更富有文化韵味。

首先,量词让“数”这件事变得具体可感。

你想想,咱们说“一本书”,跟说“一 पुस्तक”或者“一件书”,感觉就不一样。“本”这个量词,一下就把书本的形态给勾勒出来了,那种纸张叠在一起、可以翻阅的样子就浮现眼前。“个”呢?虽然万能,但用在人和一些小物件上,也自有它的道理。一个苹果,一个孩子,都很形象。

汉语不像一些语言,直接用数字加名词,那样虽然简洁,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量词就像一个拐杖,扶着数字,让它能更稳当地站到名词旁边,而且还给了名词一个“身份证明”。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叠加,更是对事物性质、形状、大小的一种概括和确认。

比如,你不会说“三匹石头”,对吧?“匹”这个量词,天然就和马、匹布这些可以卷、可以展、有一定长度和形状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所以,用“匹”来形容石头,就会让人觉得怪异,因为石头不是那种可以“匹”的东西。反过来,你说“一块石头”,那个“块”就很好地体现了石头的坚硬、块状的特点。

其次,量词是汉语精细化分类的体现。

汉语里量词种类繁多,这背后其实是古人观察事物入微的智慧。不同的量词,对应着事物不同的属性。

形状: 圆形的用“个”、“个”、“轮”等等,长条形的用“条”、“枝”、“根”,片状的用“张”、“片”,堆积的用“堆”、“摞”。
性质: 活的生物常常有“只”、“头”、“条”,死的物体则可能用“块”、“片”、“根”。液体用“杯”、“碗”、“瓶”,气体用“股”、“缕”。
用途: 衣物用“件”、“件”,书籍用“本”、“册”,车辆用“辆”、“部”,武器用“支”、“把”。

这种细致的划分,使得我们在描述事物时,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它的关键特征。就好比画家用不同颜料和笔触来描绘对象一样,量词是语言的“细描工具”。用对了量词,表达就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浑然天成;用错了,则可能显得粗糙,甚至贻笑大方。

再比如,“一封信”和“一页信”。“封”强调的是信件的包装和整体,而“页”则突出信纸的纸张特质。虽然都与信有关,但侧重点不同,传达的意境和信息也略有差异。

第三,量词是文化积淀的载体。

很多量词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比如,“匹”这个量词,最早可能就是从马匹数量来引申的,强调事物的长度和价值感。而“幅”用来形容画卷、布匹,则与古代绘画和纺织品的习惯有关。

还有一些量词,带有更深厚的文化寓意。例如,“首”用来形容诗歌、歌曲,本身就带着一种“开头”、“领头”的含义,也暗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独特性。“篇”则更侧重于文章的结构和篇章。

这些量词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本身也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基因。在汉语中,使用恰当的量词,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准确,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此外,量词还有助于理解和学习汉语。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量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个挑战,让他们对汉语的精妙有了更深的体会。掌握了量词的使用规则,就如同打开了汉语的一扇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观察角度。

可以说,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让语言不再是生硬的数字堆砌,而是充满了韵味、色彩和温度的艺术。每一次说出或听到一个恰当的量词,都是一次对汉语细微之处的品味和感知,也是一次对事物本质的精准捕捉。

所以,与其说量词是“存在的意义”,不如说它是汉语的“灵魂所在”的一部分,是让这门语言如此鲜活、如此迷人的关键要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为口语做冗余校验。

语言都有量词,但一般只用于描述不可数名词的量,如一把米、一束花。

而汉语的独特性在于为可数名词也加了量词,而且最过分的是居然为每种名词都配上固定的量词!让老外非常头疼。

比如:一只猪、一头牛、一匹马、一条鱼...

这有甚用?还每种不重样?!


为此看到过一种语言学的解释,认为一些语言中故意设置冗余信息,是为了校验信息的完整性,确保沟通无误。
举个例子:
1. 一头驴 VS 一条鱼
2. 一张床 VS 一面墙
对于可数名词,数词+名词就可以让语意完整,量词并没有增加信息量。

但量词和名词的固定搭配,形成了相互校验。名词一加上“头、条、张、面”等量词,自动就脑补出画面感了,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把“一驴”听成“一鱼”,“一床”听成“一墙”了。

考虑到中文发音很短,这种谐音发生的概率比其它语言更高。这种解释就显得更合理了。

感觉这位语言学家一定是搞通讯协议的,而且还是图像压缩传输协议的。 :)


ps:补充一个论据。

在文言文中普遍不使用量词搭配可数名词,但古白话中用法与现代口语一样。这佐证了量词搭配可数名词可能与避免口语谐音有关。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赤金首饰共一百二十三件,珠宝俱全。珍珠十三挂,淡金盘二件,金碗二对,金抢碗二个,金匙四十把,银大碗八十个,银盘二十个,三镶金象牙筋二把,镀金执壶四把,镀金折盂三对,茶托二件,银碟七十六件,银酒杯三十六个。黑狐皮十八张,青狐六张,貂皮三十六张,黄狐三十张,猞猁狲皮十二张,麻叶皮三张,洋灰皮六十张,灰狐腿皮四十张,酱色羊皮二十张,猢狸皮二张,黄狐腿二把,小白狐皮二十块,洋呢三十度,毕叽二十三度,姑绒十二度,香鼠筒子十件,豆鼠皮四方,天鹅绒一卷,梅鹿皮一方,云狐筒子二件,貉崽皮一卷,鸭皮七把,灰鼠一百六十张,獾子皮八张,虎皮六张,海豹三张,海龙十六张,灰色羊四十把,黑色羊皮六十三张,元狐帽沿十副,倭灰色羊四十把,黑色羊皮六十,刀帽沿十二副,貂帽沿二副,小狐皮十六张,江貉皮二张,獭子皮二张,猫皮三十五张,倭股十二度,绸缎一百三十卷,纱绫一百八十卷,羽线绉三十二卷,氆氇三十卷,妆蟒缎八卷,葛布三捆,各色布三捆,各色皮衣一百三十二件,棉夹单纱绢衣三百四十件。玉玩三十二件,带头九副,铜锡等物五百余件,钟表十八件,朝珠九挂,各色妆蟒三十四件,上用蟒缎迎手靠背三分,宫妆衣裙八套,脂玉圈带一条,黄缎十二卷。潮银五千二百两,赤金五十两,钱七千吊。”———《红楼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的量词,这东西,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计数符号,也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渗透在语言的肌理里,让表达更生动、更精准,也更富有文化韵味。首先,量词让“数”这件事变得具体可感。你想想,咱们说“一本书”,跟说“一 पुस्तक”或者“一件书”,感觉就不一样。“本”这个.............
  • 回答
    谈论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汉语识字量和词汇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首先要明确,“识字量”和“词汇量”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测量起来也并非易事,所以即便提供数字,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平均值。关于识字量:识字,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并理解汉字的形、音、义,并能将其用于阅读。对于中国普通.............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扎实的识字和词汇基础,真是太棒了!这说明他在语言学习上非常有天赋和潜力。关于您提到的“优先读汉语书还是英文书”,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早期语言发展阶段。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您孩子的具体情况、您的家庭目标以及长远规划来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我.............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隐藏着无数如珍珠般温润、似流水般灵动的美丽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更是情感的载体,意境的描摹,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凝聚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有些词语的美,在于它勾勒出的画面感。比如“疏影横斜”。单单是这四个字,你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那样一幅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下,几.............
  • 回答
    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就好比分辨一道菜里的“主料”和“调料”。一个提供动作的核心,一个则提供动作发生的场景、方式或对象。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因为词形相近而让人困惑,但仔细观察它们的“职责”和在句子中的“地位”,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核心区别:动作的发出者 vs. 动作的连接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
  • 回答
    “来着”,这个词在咱们的口语里用得可多了,尤其是在回忆或者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它就像一个无声的钩子,把你的思绪轻轻拉回那个特定的时刻。要说它的根源,得从“来”和“着”这两个字说起。“来”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方向感和动作感,表示从别处到这里,或者事情的发展。而“着”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动作正在进.............
  • 回答
    汉语里,有些词语、词组,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俗语,它们的本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微妙的演变过程,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可能已大相径庭。这种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在人们的使用和传承中一点点“走偏”或“拓宽”了。就拿“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说,我们现在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非常.............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汉语海洋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用于总结、概括的表达方式。在众多词汇中,“总的来说”、“总得来说”、“总地来说”这三个,究竟哪个才是我们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更常见、更规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迷雾,探寻究竟。核心的辨析:谁是“主流”?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总的来说” 是最为常见、最被.............
  • 回答
    汉语中确实没有“笨子”这个普遍且约定俗成的称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笨子”可以指代“笨的人”,但它在实际的汉语使用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汉语中没有“笨子”这种叫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语中形容“笨”的词汇体系和习惯用法:汉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汉语里突然没有了“马”这个字,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可不是件小事,从日常对话到文化传承,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不是简单的少了一个词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表达上的局限。我们熟悉的很多词语都会变得难以启齿。比如“马上”这个词,我们习惯说“马上就到”、“马上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
  • 回答
    汉语中的多音字现象,说实话,是个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事情。爱它,是因为它让汉语的表达更灵活、更有趣味,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恨它,则是因为它确实给学习者,尤其是外国人,带来了不少困扰,背起来头疼,读错了闹笑话。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个多音字。一、 多音字的成因:历史的沉淀与演变多音字的出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要说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融入日常交流,却又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词汇。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汉语的肌理,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比如说,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扑腾”,这个词,细品一下,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那种小东西挣扎着、翻腾着,想要摆脱束缚的样子,用“扑腾”.............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