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是「总的来说」,还是「总得来说」,还是「总地来说」?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汉语海洋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用于总结、概括的表达方式。在众多词汇中,“总的来说”、“总得来说”、“总地来说”这三个,究竟哪个才是我们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更常见、更规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迷雾,探寻究竟。

核心的辨析:谁是“主流”?

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总的来说” 是最为常见、最被广泛接受且最符合语法习惯的表达方式。它清晰地表达了“从整体上看”、“概括而言”的意思,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显得自然流畅。

“总的来说”的地位: 这个表达就像是汉语里一个老道的说客,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把事情的整体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分析一个现象、总结一段经历,还是给出最终的结论,它都能胜任有余。
例句感受:
“这次会议讨论了很多问题,总的来说,大家意见比较一致。”
“读完这本书,总的来说,我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总的来说,还是带把伞比较稳妥。”

为何“总得来说”和“总地来说”不太常用?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个词:“总得来说” 和 “总地来说”。

“总得来说”: 这个词在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可能有所体现,或者在一些非常口语化的、非正式的场合偶尔会出现。但从规范的汉语语法和词汇体系来看,它并不属于主流。它听起来总有一种略微生硬或者不那么自然的感觉。如果非要解释它的“意思”,可能是在强调“必须得”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但这层意思并不鲜明,反而显得多余或不准确。
“总地来说”: “地”字通常用在状语之后,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等。例如:“他高兴地笑了”。而“总”字在这里更多的是一个副词,表示“总共”、“总是”或“从整体上”。“总地”的组合,虽然在形式上勉强可以构成一个状语,但放在“来说”这个动词短语前面,显得不那么贴切,也缺乏说服力。如果硬要往“总地来说”上靠拢,大概是想表达“在总体的地点(语境)上来说”,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深层原因探究:词汇的演变与习惯

汉语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往往受到历史演变、文化习惯以及社会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词语之所以能流行开来,是因为它们在表达上更精准、更顺畅,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模仿。

“总的来说”之所以成为主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符合了汉语中“副词+的+动词”或“副词+的+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模式。这里的“总”是副词,用来修饰“说”这个动词,而“的”则起到了连接作用,使整个短语更加完整和自然。

而“总得来说”和“总地来说”则未能很好地契合这种普遍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传播和接受程度上就逊色不少。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们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的存在,但从推广和规范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不是首选。

总结一下:

所以,当你想表达“从整体上来看”、“概括而言”的意思时,请毫不犹豫地选择“总的来说”。它不仅是最规范的表达,也是最能让你的话语充满说服力、最接地气的选择。记住它,用好它,让你的汉语表达更加地道、更具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得[ de ],用作助词时,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总”即非动词亦非形容词,所以说“总得来说”是有语法错误的。


“得”基本释义:

  • [ dé ]
  • 1. 得到(跟“失”相对):取~。~益。不入虎穴,焉~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些好处。
  • 2. 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六。五减一~四。
  • 3. 适合:~用。~体。
  • 4. 得意:自~。
  • 5. 完成:饭~了。衣服还没有做~。
  • 6. 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就这么办。~了,别说了。
  • 7. 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这一张又画坏了!
  • 8. 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擅自动用。
  • 9. 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完。 [1]
  • [ de ]
  •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门来。 [1]
  • [ děi ]
  • 1. 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多少人力?
  • 2. “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
  • 3. 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挨淋。
  • 4. 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汉语海洋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用于总结、概括的表达方式。在众多词汇中,“总的来说”、“总得来说”、“总地来说”这三个,究竟哪个才是我们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更常见、更规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迷雾,探寻究竟。核心的辨析:谁是“主流”?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总的来说” 是最为常见、最被.............
  • 回答
    汉语的量词,这东西,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计数符号,也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渗透在语言的肌理里,让表达更生动、更精准,也更富有文化韵味。首先,量词让“数”这件事变得具体可感。你想想,咱们说“一本书”,跟说“一 पुस्तक”或者“一件书”,感觉就不一样。“本”这个.............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来着”,这个词在咱们的口语里用得可多了,尤其是在回忆或者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它就像一个无声的钩子,把你的思绪轻轻拉回那个特定的时刻。要说它的根源,得从“来”和“着”这两个字说起。“来”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方向感和动作感,表示从别处到这里,或者事情的发展。而“着”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动作正在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对于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外语发音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难点。这些难点往往源于普通话本身的发音系统与目标语言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元音的细微差别与数量: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几个清晰的音位上,.............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白族语,就像许多经历了漫长历史交融的语言一样,其汉语元素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其出现和渗透的时间也并非整齐划一。简单地说,这些汉语元素是白族人民在与汉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文化交流、政治统治以及宗教传播等多种互动中,逐渐吸收和融合进自身语言体系的。要追溯这些汉语元素的具体“何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非常实在。不过,要说现代各地的方言中,哪一种是“纯正”的“汉语”,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它指向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答案,远不是简单一句“A方言最纯正”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汉语”本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汉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不断演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点出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一个“不存在”的音。你问得非常具体,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曾经遇到的、或者听别人讲过的关于发音的趣事和纠结。先说说为什么说“fai”在普通话里不存在。普通话的声母里没有“f”,也没有“ai”这个韵母。我们说“爱”,发音是 "ài",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 "a.............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类比和历史语境,要找一个完全贴切的“汉族文化”类比来形容亚速营在子弹上涂猪油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侮辱”的解读和形式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寻找一些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汉族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亚速营涂猪油这个行为的核心意图.............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韩国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全斗焕,一位以铁腕和毫不妥协著称的军人出身的政治强人,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英国唐宁街10号,与那位以他的唇枪舌剑、权谋机变和对官僚体制的娴熟掌控而闻名的常务次官、汉弗莱·阿普比爵士狭路相逢,那画面,简直可以写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讽刺剧。首先,得说这两人在气质上就是两个极.............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如果弗兰克·安德伍德(《纸牌屋》主角)有机会在英国政坛与汉弗莱·阿普比爵士(《是,大臣》中的常任秘书)共事,那将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博弈的盛宴,其结果将是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甚至可能超越我们在任何一部剧集中见过的。以下是详细的设想:1. 起点与定位:弗兰克·安德伍德不太可能直接成为一名英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