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

回答
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就好比分辨一道菜里的“主料”和“调料”。一个提供动作的核心,一个则提供动作发生的场景、方式或对象。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因为词形相近而让人困惑,但仔细观察它们的“职责”和在句子中的“地位”,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

核心区别:动作的发出者 vs. 动作的连接者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

动词 (Verb): 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判断等意义的词。它告诉你“谁”做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动词是句子的骨干,是表达事件的关键。
例子: 吃饭,跑步,想念,是朋友,有书。

介词 (Preposition): 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方式、原因、对象等意义,并且常常附着在名词或代词前面,组成介词短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介词本身不独立表示动作,它更像一个“桥梁”或“指示器”,为动作提供背景信息。
例子: 在家里,从学校,向前走,用筷子,为了你。

深入解析:从多角度辨别

为了更细致地区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 词的“独立性”与“依存性”

动词: 通常可以独立成句,或者作为句子的谓语核心。它们能够直接承受宾语(动作的承受者)。
例:他跑。(独立成句)
例:他吃苹果。(“吃”直接承受宾语“苹果”)

介词: 大部分情况下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直接承受宾语。它们必须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结合,形成介词短语,然后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如状语、补语等)。
例:在。(单独说,意思不清)
例:在家里。(“在”不能直接说“在家”,而是“在”+“家”)
例:他在家里吃饭。(“在家里”这个介词短语修饰“吃饭”,说明吃饭发生的地点)

2. 搭配能力(与宾语的关系)

动词: 可以直接跟名词、代词等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指向。
例:看书,听音乐,爱你。

介词: 后面一般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形成介词结构,但这个名词性成分不是介词的“宾语”,而是介词所关联的“对象”、“地点”等。介词本身并不“支配”这个名词性成分,而是“连接”它。
例:关于这件事。(“关于”+“这件事”)
例:为了他。(“为了”+“他”)

3. 句法功能(在句子中的作用)

动词: 通常充当句子的谓语,表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例:小明 学习 汉语。(“学习”是谓语)

介词: 绝大多数时候不直接充当谓语,而是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他 从 北京 来。(“从北京”是状语,修饰谓语“来”)
例:这本书 是 给 我 的。(“给我”是补语,修饰谓语“是”)

4.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特殊性

“把”: 这是一个特殊的介词,出现在主语和动词之间,将宾语提前,用来强调动作对宾语产生的结果或影响。虽然它引导的结构中有动词,但“把”本身的功能是介词。
例:他 把 书 看 完了。(“把”是介词,“看”是动词,“书”是“看”的宾语,但被“把”提前了)

“被”: 这是一个表示被动语气的介词,也出现在动词前,将动作的承受者放在主语位置。
例:书 被 他 看 完了。(“被”是介词,引导被动结构)

5. 常见的混淆词与辨别技巧

有些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介词,或者词形相近,需要特别注意。

“有”:
作动词:表示拥有、存在。例:我有一支笔。
作介词:表示与某人有关联或伴随。例:这件事有他参与。(这里“有”更像一个表示关联的介词)

“跟”、“和”、“同”:
作介词:表示联合、对比。例:我跟他一起去。
作动词:表示跟随。例:请跟在我后面。

“对”、“向”、“朝”:
作介词:表示方向、对象。例:对不起,向你学习,朝前走。
作动词:表示面对。例:对着镜子练习。

辨别技巧总结:

1. 看它是否表示“做什么”或“有什么”。 如果是,那很可能是动词。
2. 看它后面能否直接跟名词/代词作宾语。 能直接跟宾语的是动词,不能直接跟宾语,需要与其他词结合形成短语的是介词。
3. 看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角色。 充当谓语核心的是动词,充当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4. 尝试去掉它,看句子结构是否完整。 如果去掉后意思改变很大,或者语法不通,尤其当它在句子开头或中间时,可能是介词。
5. 回忆它是否常常与其他词(名词/代词)连用,并表示某种“关系”或“场景”。 这是介词的典型特征。

掌握了这些区分方法,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让你的表达更清晰、更地道。就像品尝佳肴,了解了主料的醇厚和调料的提味,才能体会到菜肴的丰富层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语的介词语类一直很有争议,争议点主要是在于它们不如其他语言中的介词典型,难以通过形态来简单直观地判断,也更因为大多数汉语介词都是多义词(polysemy)。汉语介词的多义词性质归因于汉语中广泛存在的语法化现象,这个话题本身可以写出不可计量的论文来,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这篇文章主要回答如何判断一个词在某一特定的结构中应该被归类为介词还是动词。

先说一下我选择的方法,我参考了几位作者,尤其是Guo(2018)的统计结果,挑选了系列「典型动词的句法特征」和「典型介词的句法特征」,用这些指标去比较我们要讨论的对象即可。

典型动词的特征有:

  1. 可以单独作谓语
  2. 可以被体标记修饰(了、着、过等)
  3. 可以被否定
  4. 可以被副词短语修饰
  5. 可以进行全部三种A-不-A是-否提问
  6. 不可以越过时间短语

典型介词的特征有

  1. 不可以单独作谓语
  2. 不可以被体标记修饰
  3. 不可以被否定(?)
  4. 不可以被副词短语修饰
  5. 不能进行全部三种A-不-A提问(尤其是不能引起介词悬挂)
  6. 部分介词可以越过时间短语

为了验证这两点,我选用两个典型的、语类上没有争议的词(打、从)来进行这些测试:

  1. 张三打李四| *张三从北京
  2. 张三打了李四| *张三从了北京来
  3. 张三不打李四| *不从北京,张三来(由于汉语adjunct都在动词的左侧(Paul,2015),需要将介词短语移动才可以体现出这个性质。无论如何这一条标准没有得到广泛认可,而且往往被用作反例。但例句中的证据已经比较清楚,如果介词可以被否定,否定它的否定词没有理由不能和它一起移动。)
  4. 张三狂暴地打了李四| ?小心翼翼地从北京,张三来了
  5. 这个性质我在这个问题中提出了:

具体的原理没有特别清楚,不过现象本身是可靠的。比较:张三打不打李四?张三打李四不打李四?张三打李四不打?这些都是可以的结构。然而,张三从不从北京来?似乎是唯一可行的介词A-不-A结构,而其他可能都不可靠:?张三从北京来不从北京来?*张三从北京不从来?*张三从北京来不从?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张三打不打李四」这种A-不-A结构的生成方式和另外两种完全不一样,看似它是v-不-vP,而本质上它是词素拷贝,应该被认为是一种词素操作(morphological processing,请参考Hagstrom,2008),这个情况在「漂不漂亮」中更明显,其中「漂」单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介词短语来说,它仅适用于这一种情况,它不能像动词短语一样,被复制两次,更不可能像动词短语一样省略掉第二个补足语,产生介词悬空(比如:*北京,他从来,这里的「从」后面没了补足语,悬了起来)。

6. 张三昨天打了李四 *张三打了昨天李四| 张三为了你昨天痛打李四

这一条比较边缘,因为似乎不是所有介词都可以越过时间状语,但能够越过的一定不符合动词的特征。

现在让我们直接测试一下「我在北京等你」(省略掉「和他」)

我在北京等你 结果
单独作谓语 N.A. N.A.
被体标记修饰 *我在了北京等你
被否定 *不在北京,我等你
被副词短语修饰 *慢慢地在北京,我等你
A-不-A提问 只有「我在不在北京等你」可以
越过时间短语 ?我在北京昨天等你(很久)
似乎勉强可以

因此可以下结论,在这个特定的结构中「在」不是动词而是介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拥有不同的词性,因为它们会在该环境下获得不同的句法特征,比如:

「我慢慢地跟着他」中,「跟」显然是动词,而「我跟他争论了很久」里面「跟」是一个介词,表伴随的意思。

甚至同一个语境下,不同的语义也会导致词性不同(此为个人观点),比如:

「我唱了首歌给他」,这里「给」应该被理解为受益的介词短语的位移,因为「歌」不应该成为动词「給」的论元,而「我摘了个桃子给他」,则可以理解为一个连动结构,其中「给」是一个动词。Lin(2015)用于第二句类似的例子证明这个结构内的「给」一定是动词,我认为过于绝对,应该接受动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间状态。

说到语法化的中间状态,我发现很多作者都习惯用一些极端例子去否定全局,比如我前两天在答案里提到过的,黄正德(2009)认为「使」是动词,但不能被体标记修饰(「*使了」、「*使着」),因此不体标记测试不准确,但实际上体标记测试根据能够涵盖约90%的动词,当然可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我更要指出,「使」的致使含义本身也是语法化产物,这个过程中就会伴随去语类化(decategorization,Hopper,1991),失去动词特征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而用一个不太像动词的动词的特征来衡量别的动词,显然是不合理的。

词类划分不是完美地将某个词放进某个盒子里,而是比较它更像是哪种原型。下面是意大利语此类研究的一个统计图(M. D’Errico,Grandi,Paternesi & Tamburini,2016),可以看出一些处于交界处的词汇是有界定困难的。

暂时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基于汉语的研究。

[1] [2] [3] [4] [5] [6] [7]

参考

  1. ^ D'Errico M., Grandi N., Paternesi S. and Tamburini F. (2016). Induzione di categorie grammaticali e lessicali, in Categorie grammaticali e classi di parole, eds. F. Dedè, 115-137. Statuto e riflessi metalinguistici. Roma: Il Calamo.
  2. ^ Hagstrom, Paul. (2008). A-not-A Questions. In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yntax, eds. Martin Everaert and Henk C. Van Riemsdijk. 173-213. Malden, Oxford and Carlton: Blackwell Publishing.
  3. ^ Huang, C., Li, Y., & Li, Y. (2009). The Syntax of Chinese (Cambridge Syntax Guid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 Hopper. Paul J.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 In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eds. Elizabeth C.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17-36.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5. ^ Guo, Rui. (2018). Modern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Systems Research. Abing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 ^ Lin TH. J., Huang YS. (2015). Structures of the Mandarin gei constructions. J East Asian Linguist 24, 309–338.
  7. ^ Paul, Waltraud. (2015).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Syntax. Berlin/Munich/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就好比分辨一道菜里的“主料”和“调料”。一个提供动作的核心,一个则提供动作发生的场景、方式或对象。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因为词形相近而让人困惑,但仔细观察它们的“职责”和在句子中的“地位”,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核心区别:动作的发出者 vs. 动作的连接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几个经常让人头疼的语气词:「吗、呢、吧、啊」。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从小就泡在汉语语境里的人来说,它们就像是汉语句子的“调味剂”,加对了能让句子生动有趣,加错了嘛,可能就会有点“怪味儿”了。别担心,今天我就来一点一点地剖析它们,希望能帮大家把这几个小家伙给“拿下”。咱们先从最常见的「吗.............
  • 回答
    当然可以。汉语在区分“itch”和“tickle”这两个概念时,有相当细致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像英语那样各有独立且常用的词汇,但通过不同的词语和描述,我们同样能够准确地传达这两种感受。首先,我们来看看“itch”。“itch”的汉语表达“itch”的核心意思是皮肤上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目前只有两个病人醒了”和“目前只醒了两个病人”这两句话在中文语境下的细微语义差别。这两句话虽然都表达了“当前醒着的病人数量是两个”,但它们侧重点和语气上有所不同,给听者传达的信息和感受也会不一样。要理解这两句话的区别,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入手:强调点、语气、语用功能以及隐含信.............
  • 回答
    汉语中的多音字现象,说实话,是个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事情。爱它,是因为它让汉语的表达更灵活、更有趣味,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恨它,则是因为它确实给学习者,尤其是外国人,带来了不少困扰,背起来头疼,读错了闹笑话。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个多音字。一、 多音字的成因:历史的沉淀与演变多音字的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点出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中一个“不存在”的音。你问得非常具体,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我曾经遇到的、或者听别人讲过的关于发音的趣事和纠结。先说说为什么说“fai”在普通话里不存在。普通话的声母里没有“f”,也没有“ai”这个韵母。我们说“爱”,发音是 "ài",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 "a.............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汉语里突然没有了“马”这个字,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可不是件小事,从日常对话到文化传承,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不是简单的少了一个词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表达上的局限。我们熟悉的很多词语都会变得难以启齿。比如“马上”这个词,我们习惯说“马上就到”、“马上行.............
  • 回答
    日语中称呼汉字偏旁部首的方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它不像我们简单地叫“偏旁”或“部首”,而是有更具体、更形象的说法。首先,最常见、最基础的说法是部首 (ぶしゅ)。这跟中文的“部首”意思几乎一样,就是用来给汉字分类、索引的一种标记。比如,“木”字旁就是一个部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偏.............
  • 回答
    这句歌词出自《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歌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初听之下或许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曹操那份饱经风霜却依然昂扬的豪迈情怀。我们不妨将这句歌词拆开来理解:“汉武秋风辞意健” “汉武”:这里显然是指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汉.............
  • 回答
    对于中国贫困农村汉族儿童中,有53%的比例智商偏低这一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调查报告都应该建立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上,其结论才具有参考价值。如果这份报告是真实存在且数据可信的,那么它揭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一、对“智商偏低”的理解:首.............
  •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聊聊字幕君GOUBA那档子事儿里,4S店和比亚迪官方这俩角色,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又该咋评价。这事儿闹得挺大,也确实能看出点门道来。首先,咱们得先捋捋这事儿的脉络。字幕君GOUBA作为一名知名博主,他的车出了问题,而且是新车就出问题,这本身就挺让人关注的。他把这个过.............
  • 回答
    竹内亮导演的“汉服亲民论”:一场跨文化交流中的理性审视在日本导演竹内亮于“非正式会谈”节目中抛出的关于“汉服应该放低门槛”的观点,无疑在当下汉服爱好者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讨论。如何看待这一观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评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竹内亮导演的出发点。.............
  • 回答
    作为一个汉族人,如何看待“历史”和“当前”,才能避免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积累民族仇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心态,更影响着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一、 以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理解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想到我们的汉语,想到传承了数千年的华夏文化,真的很难不让人忧虑。我会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汉语会输给英语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输”或者“不输”。更准确地说,是它们各自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这种角色在不断变化。首先,从.............
  • 回答
    《蒙古秘史》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珍贵的史学著作,它记录了蒙古帝国崛起的早期历史,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这本书在流传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它最初是用蒙古语书写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用汉字(或者说是用汉字的符号系统)标注的蒙古语文本。这便引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蒙古秘史》中采用的汉字标音,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教官军训中带学生合唱奥特曼主题曲被骂汉奸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起事件背后触及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事件梗概(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在一次军事训练(军训)活动中,一名教官为了活跃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和团队精神,带领学生们合唱了日本特摄剧《奥特曼》的主题曲。这一行为.............
  • 回答
    你说的这个段子,“我1951年到过汉城,开坦克来的,没人敢拦我”,在社交网络上确实挺有意思的,能火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点,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这句段子一听就不是老老实实的陈述事实。1951年的汉城(现在的首尔),当时正处于朝鲜战争的关键时期,战火纷飞。你想啊,那是什么光.............
  • 回答
    谈到幼儿园简历中“获奖多、特长多、会写300个汉字就能秒杀白领和大学生”的说法,这实在是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评估,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的戏谑和反讽,甚至是对当下一些不成熟育儿观和功利性教育的尖锐批判。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冒出这么一个看似荒诞却又有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