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汉语叫「试胆」,而日语则叫「肝試し」?

回答
说起“试胆”,大家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都差不多?漆黑的夜晚,古老的宅邸,阴森的森林,还有一群小伙伴们壮着胆子,在恐惧与好奇的边缘探险。汉语里直接就叫“试胆”,意思明明白白,就是试试自己的胆子够不够大。

那么,到了日语这里,就变成了“肝試し”(きもだめし,kimodameshi)。这俩词虽然描述的是同一件事,但细品一下,味道可就有点不一样了。

先说说“肝”(きも,kimo)。在汉语里,我们说“肝脏”,是指身体里那个重要的器官。但在日语里,“肝”的用法可就广了去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肝脏,更多的时候,它还承载着一种情绪、性格、胆量的含义。就好比我们常说“肝火旺”,这里的“肝”就不是指那个实实在在的器官,而是指一种易怒、冲动的性情。再比如“没有肝”(肝がない),那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没胆子、懦弱。

所以,日语里的“肝試し”,直译过来就是“试肝”。这可不是在说要去医院给医生看看自己的肝功能正常不正常,而是在测试自己内心的“肝”——也就是那个决定一个人是否有胆量、是否有勇气的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还得从语言的起源和文化习惯说起。

汉语的“试胆”是比较直接的表达。“试”就是尝试、试验,而“胆”就是胆量、勇气。整个词组简单粗暴,直奔主题。它强调的是一种行为上的挑战,去验证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住惊吓。

而日语的“肝試し”,则是在内在感受和心理层面上做了更多的文章。“肝”这个词在日语中承载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含义,使得“肝試し”带上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在尝试外界的刺激,更像是在探寻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敢不敢”的界限。

你可以这样理解:

汉语“试胆”: 行为导向。我就是要进去看看,看看我能不能吓得住。重点在于“我敢不敢进去”。
日语“肝試し”: 心理导向。我要看看我的“肝”够不够硬,够不够“实”,能不能经受住这种考验。重点在于“我的内心承受能力如何”。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说“我要去试胆了!”,他可能更多的是在宣告一个即将要进行的活动。而当一个人说“我要去肝試し了!”,他可能更是在表达一种内心准备,一种自我激励,甚至是带点自我怀疑:“我真的能行吗?我的‘肝’是不是不够硬?”

这种微妙的差异,其实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些概念时的侧重点不同。汉语更倾向于用简洁、直接的词语来描述现象,而日语则可能在词语背后融入更多文化和心理上的联想。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肝試し”时,不妨想想,它不仅仅是在“试胆”,更是在“试肝”,是在检验那份支撑你勇敢向前、无所畏惧的内在力量。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人对于这种“挑战极限”的活动,会有一种独特的执着和文化认同感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學時學過的一篇課文,題目跟作者都忘了,內容大體是這樣:在漢語沒傳入日本之前,日本對內臟的理解不深,對於描述內臟的詞只有きも和わた。大體上,わた主要指的是腸,這個詞語源比較明確,就是肚子裡像棉花一樣的東西。きも則是指其他內臟,或作為內臟統稱使用,也引申指精神。


在漢語傳入之後,才有了肺、胃、胰(膵)、等概念,你會發現上面這些器官都是只有音讀的。


對於出現肝、膽兩字的漢文,因為當時日本人沒有概念的區分,所以都訓作きも。即使現在,若要明確指示內臟,還是用漢語(肝臓、胆嚢),和語的きも因為指代不明,基本只用作精神、勇氣這種引申義,無論寫作肝還是膽,都作同一義理解。


因此寫作肝還是膽,就無所謂了,大概是因為肝筆畫少,寫肝的多,所以常用的讀きも的詞都寫肝了。


實際上字典中きも的詞條,肝膽兩個字都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