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共主邦联,为什么西班牙统一了而奥匈帝国解体了?

回答
西班牙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名字都曾承载着“共主邦联”的辉煌,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西班牙走向了统一,而奥匈帝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崩离析。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西班牙的统一之路:王权的 consolidation 和 national identity 的萌芽

要理解西班牙的统一,我们得回到公元15世纪。当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王国在收复失地的斗争中逐渐壮大,其中,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联姻,是西班牙统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并非简单的联姻,更是一场精巧的政治运作,通过婚姻联盟,两个最重要的王国得以合并,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王权的集中与强化: 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夫妇非常有远见,他们没有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联合,而是积极推行王权集中。他们改革税收制度,建立常备军,限制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并通过宗教裁判所来巩固思想统一。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集中,为西班牙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提供了可能。
共同的宗教认同: 天主教在西班牙的统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驱逐犹太人和摩尔人(收复失地运动的最后阶段),强化了西班牙作为“天主教王国”的身份认同。这种共同的宗教信仰,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感纽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域的隔阂。
语言的推广: 卡斯蒂利亚语(也就是现代西班牙语)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官方语言。虽然不同地区仍然保留自己的方言,但卡斯蒂利亚语的推广,有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外部的压力与共同的敌人: 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使得半岛上的基督教王国形成了共同的敌人——伊斯兰势力。这种外部的压力,客观上促进了内部的团结,让人们更容易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
早期殖民帝国的扩张: 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迅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帝国的扩张,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国际声望,进一步巩固了西班牙王室的权威,也让人们对“西班牙”这个概念有了更强的集体自豪感。

尽管西班牙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不同地区(如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地区)的自治权在历史上也曾被不同程度地保留,但总的来说,西班牙走的是一条王权集中、文化同化和共同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使得“西班牙”作为一个国家实体,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固的民族认同。

奥匈帝国的解体:多重民族、先天不足的整合与外部的冲击

相较之下,奥匈帝国则是一部截然不同的历史剧本。1867年,奥匈帝国(即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的建立,是“共主邦联”的一种形式,它是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帝国为了安抚日益强大的匈牙利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妥协。然而,这种妥协,却埋下了日后解体的种子。

先天不足的“二元”结构: 奥匈帝国并非由一个核心民族主导,而是由两个主要民族(奥地利日耳曼人和匈牙利马扎尔人)联合统治。然而,在这个“二元”帝国中,还有大量的其他民族,如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等)、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等等。这些民族在数量上远超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并且有着各自强烈的民族诉求。
民族主义的浪潮: 19世纪以来,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奥匈帝国恰恰是这种思潮的温床。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摆脱帝国统治。尤其是斯拉夫民族,在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下,对日耳曼和马扎尔人的统治充满了抵触。
缺乏强大的“共同体”意识: 与西班牙不同,奥匈帝国并没有一个能够压倒一切的共同语言、共同宗教或共同文化。虽然皇帝是共同的君主,但帝国境内的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差异巨大。没有一个强大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我们”的认同,仅仅依靠一个共主的头衔,难以维持长久的统一。
内部的政治博弈与妥协的局限性: 奥匈帝国的政治结构,更多的是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而非真正意义上让各民族都满意。在帝国议会中,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从未停止。即使帝国政府试图推行一些改革,往往也难以触及到深层的民族矛盾,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一战的致命一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了压垮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战争的压力,不仅加剧了内部的民族矛盾,更重要的是,外部的协约国(特别是希望削弱奥匈帝国的俄国和塞尔维亚)积极支持帝国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战争的失败,使得奥匈帝国失去了对外扩张和转嫁内部矛盾的能力,也暴露了其结构的脆弱性。

对比的总结:

简而言之,西班牙的统一,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政治框架下,通过王权的强化、宗教和语言的推广,以及外部的共同威胁和对外扩张,逐步构建起一个相对统一的民族认同。而奥匈帝国,则是在一个先天缺乏整合力的“二元”结构中,面对着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未能建立起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最终在外部战争的冲击下分崩离析。

西班牙的统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尽管也经历过分裂和冲突,但最终朝着一个相对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奥匈帝国的解体,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瓦解过程,它本身就内含着无法弥合的深刻矛盾,只是在历史的某个节点爆发出来。

所以,同样是“共主邦联”的名义,其能否走向长久的统一,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超越地域和族群界限的、更深层次的共同认同和国家凝聚力。而奥匈帝国,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居然从来没有思考和对比过,但是很有意思,我现在来想一下

西班牙和奥地利,从15-20世纪的确经历了相似的经历,也就是从传统的王朝联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最后西班牙成功转变为了卡斯蒂利亚、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利西亚等多民族的国家,而奥地利在一战后则失去匈牙利、克罗地亚、捷克等民族,变成了日耳曼人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就是两国统一或解体与否,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取决于他们在这几个世纪统治者实行不同的整合政策以及国际背景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如何面对来自贵族、资产阶级和民众们对统一秩序的反对。

15-17世纪,两个国家的经历还大致相同,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的费尔南多联姻,伊比利亚大婚,后来王位又传到了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手中,也就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不仅让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的王冠落在一人头上,还把德意志的领地也带到一人的控制之下。当然后来查理五世自己罢免了自己,并且把帝国一分为二,其中西班牙、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归了腓力二世。

与此同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联姻关系统治了波西米亚,并且在1526年,由于在莫哈赤之战中,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被奥斯曼人打死,奥地利国王斐迪南继承王位,联统了匈牙利及其统治下的克罗地亚等地,当然为了实际控制这些地方,还跟奥斯曼帝国进行一个半世纪以上的角逐,最后在1699年奥斯曼被迫放弃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给奥地利。

这一时期,与民族国家不同,国家完全等于王朝,等于君主制。领土还是属于国王的私有财产,所以我们看到领土可以通过联姻继承或分割,不同民族的臣民被不同民族的君主统治着,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意识、语言、风俗习惯。对于各个民族的控制,不是取决于一套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与君主个人的能力紧密联系,君主强势或懂得拉拢地方贵族,则靠拢,君主弱势,并不善于拉拢地方贵族,则容易分散。

这一时期,虽然西班牙和奥地利各有一位君主,但是君主统治各民族地区依赖着地方贵族的合作,而不是有效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模式,地方贵族把持着当地的行政、司法等权力,拥有各种自治和特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使用他们自己而不是君主的语言,通过议会与君主进行协商,而不是直接隶属于中央。若是君主能够给予地方贵族各种免税、贸易或战争的好处,他们便会支持君主;若是地方贵族不同意,他们很可能不满足中央的纳税、征兵的义务。若是君主要剥夺他们的特权,超越他们容忍的程度,则很有可能触发叛乱。

比如西班牙腓力二世非常尊重地方贵族的权利,尊重他们对地方议会的控制,即使西班牙在他统治下加强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也没有越过这条线,保持着与地方贵族的合作。而腓力四世在三十年战争后期,穷兵黩武,国力耗尽,开始打破对地方贵族的尊重,开始剥夺地方自治特权,大肆征税和征兵的时候,加泰罗尼亚的贵族们便纷纷揭竿而起,反对卡斯蒂利亚的统治。

而奥地利从16-17世纪,随着君主权力的增强,国王逐渐把司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改革中央对财政的管理制度,使其能够进行军事革命,拥有一支庞大的,使用火器的常备军,在与奥斯曼帝国在多瑙河角逐的时候,保护哈布斯堡领地的安全。尤其是1683年维也纳解围后,对奥斯曼展开大反攻,匈牙利、克罗地亚、捷克等民族的贵族也踊跃参加了这一斗争,并且展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以及保护基督徒的能力,使哈布斯堡王朝在各民族贵族心中的地位也很大提高。

18世纪可以说是一个转折,这一时期,西班牙和奥地利未来统一与否的命运开始有所不同。

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国王卡洛斯二世死后无嗣,引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将其孙腓力五世扶上王位,建立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班牙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和卡洛斯三世两位君主,模仿旧体制波旁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加强君主权力与中央集权,通过打击叛乱或者威逼利诱等方式,在一个世纪中,卡斯蒂利亚的军队能够压制住阿拉贡等地的反抗,逐步取消了阿拉贡等地的自治特权,削弱了当地贵族议会对行政、司法权力的把持,建立相对统一的卡斯蒂利亚领导的行政、司法、财政制度。并且,取消了税收的减免,派遣卡斯蒂利亚的监察官来监督和管理当地的税收、治安、军政事务,使得阿拉贡等地能够为西班牙提供更多的税收和兵力。除此之外,还通过立法,在阿拉贡等地的行政管理、教育等领域要求使用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禁止使用加泰罗尼亚语,这显然为之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而奥地利,与此同时,虽然奥地利王位战争前后,玛利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也像其他18世纪开明专制的君主一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与教会的特权,改善行政管理,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并且奥地利在这一时期压制了匈牙利贵族的反叛。但是与西班牙相比,奥地利对匈牙利贵族特权的打击较弱,他们还保持着自己的特权以及军事上的优势,奥地利也希望利用他们强大的骠骑兵部队增强军事力量,而且并没有试图从文化上强制向匈牙利等民族推广德语,禁止匈牙利语等当地语言,这使奥地利在整合国家上开始有明显劣势。

19-20世纪的经历则证明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反对,与他们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阶层地位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即使存在相似的反对力量,不同的政策使得西班牙保持统一和奥地利解体不可避免。

19世纪西班牙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拿破仑战争打破了传统的秩序,启蒙主义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扩散启发了西班牙的自由派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梦想。1833年随着多次复辟的保守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去世,克里斯蒂安摄政决定与自由派结盟,推行一系列自由主义、反教权主义改革,包括废除贵族的封建特权、关闭宗教裁判所,没收和拍卖教会土地,并且真正把国号改为西班牙,认同民族国家而不是联统王朝的理念。与此同时,保守派反对这些改革,开始了所谓的卡洛斯战争,试图恢复旧秩序,借助萨利克法典不允许女君主的惯例,拥立支持绝对君主制和天主教教权的唐.卡洛斯继位。卡洛斯派的骑兵借助在农村、山地地区的群众基础,展开机动地游击作战,让自由派政府军疲于奔命。此时,由于阿拉贡、巴斯克等地保守的贵族、教会势力强大,阿拉贡、巴斯克贵族反对卡斯蒂利亚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文化同化,与他们反对自由主义改革,坚持旧秩序的目的结合起来,使得卡洛斯战争既有自由保守之争的一面,也有阿拉贡、巴斯克反对卡斯蒂利亚的统一的一面。

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自由派与保守派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内战,直到第三次卡洛斯战争时期,由于自由派拥立了阿方索十二世,并且学习德国军事制度进行改革,购买克虏伯火炮,用炮兵击败了卡洛斯派擅长的机动作战的骑兵部队,在西班牙再次重建中央集权。1876年宪法的颁布,使得西班牙暂时稳定了君主立宪制度,并且对阿拉贡、巴斯克、加利西亚等地一方面通过移民改变人口比例、利用教会进行教育、文化控制、派遣官僚直接统治、驻扎军队压制等方面加强同化与控制,另一方面也通过怀柔政策,发展巴塞罗那、潘普洛纳等地的工业、商业和矿业,并且招募加泰罗尼亚志愿军参加非洲摩洛哥的殖民战争来增强国家认同,甚至往古巴、菲律宾等殖民地移民来缓解国内的贫困与矛盾,尤其是加利西亚去古巴的移民很多。

当然西班牙这样构建民族国家,加强文化同化政策,自然激起了各民族的反对。随着19世纪后期,尤其是1898年美西战争惨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贵族、教会保留一些经济和地方行政的特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文化管制严厉,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加剧。而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又是西班牙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的剧变造成了阶级的分化,社会问题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

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地的资产阶级开始发起语言运动,学习和研究自己的语言,创作文学、历史,并且以此唤起民族意识,反对西班牙脆弱的君主立宪制下封建专制的残余以及文化同化政策,要求自治甚至独立,反对卡斯蒂利亚国王的统治。

而工人、农业工人、矿工等民众,也把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不满,对政治、经济权利的诉求,对国王、军官、资产阶级、地主和教会的反对,与反对卡斯蒂利亚的同化政策,要求本民族的自治甚至独立结合起来。比如1909年,在摩洛哥战事吃紧使得西班牙再次向加泰罗尼亚征兵,巴塞罗那的群众反对征兵,逐渐演变成对卡斯蒂利亚的行政部门,对资产阶级住宅与教堂的冲击,最后在西班牙军队的打击下悲惨结束,被称为“悲剧的一周”,可见当时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地的独立运动已经体现出了各个阶层的参与。

西班牙动荡地到了1923年,发生了普里莫.里维拉将军的政变,建立了七年的军事统治,特别强调了国家力量对社会的管理,再次软硬兼施地压制住了各地的独立运动。在此期间,西班牙的保守势力,尤其是长枪党的元老安东尼奥.里维拉,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认为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地的社会运动与独立运动已经结合起来,前者会威胁西班牙社会秩序,后者会威胁西班牙民族与国家的统一,他呼吁卡斯蒂利亚加强中央集权与文化同化,同时压制激进的社会运动,以宗教、祖国的传统维护国家的统一。

然而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里维拉的统治走向崩溃,1931年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海外,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左派很快把社会运动与自治、独立运动付诸实践,不仅进行了土地改革、保障工人权益、取消军官特权,进行反教权运动,而且同意了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的自治,自治政府自己也展开了建立农村公社、工人自治、平民教育等社会改革,并且保障加泰罗尼亚等语言的使用权利。

后来第二共和国几经波折,保守派再次反扑,压制社会运动,最终随着人民阵线赢得选举,1936年佛朗哥等军官叛乱,西班牙内战开始。内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说了,总之,最后佛朗哥的国民军赢得了内战,第二共和结束,佛朗哥开始了36年的军事统治。在统治期间,佛朗哥实行最为严格的文化同化政策,不仅彻底取消了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非卡斯蒂利亚地区的自治,使用官僚与军人进行统治,利用国家控制下的天主教会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控制,而且彻底禁止了加泰罗尼亚、巴斯克人在教育、出版等方面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除了严酷的统治模式与同化政策以外,佛朗哥自50年代开始的西班牙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美国等国投资下高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暂时抑制了民族自治、独立的情绪。

当然,随着冷战时期,佛朗哥投靠资本主义阵营,同意北约设立军事基地,使得西方世界也能支持西班牙的统一,而不是支持有着左派色彩的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分离主义者。

但是要记住,佛朗哥时期,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分离主义者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目的,继续把左派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治、独立结合起来,反对佛朗哥的统治。在70年代,西班牙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这些运动再次兴起,尤其是巴斯克人的埃塔组织最为活跃,多次实行武装暴动,甚至暗杀了佛朗哥的重要部下布兰科。

最后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逐渐走向民主化的进程,1978年宪法正式确立了西班牙的民族自治制度,建立了一系列自治区,并且立法保障了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此时,虽然埃塔这样的组织仍然有激进者没有放弃使用暴力,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民族也没有被完全同化,但我们可以看到西班牙几个世纪以来,统治者使用的统治策略,强硬的手段能够压制分离主义者,温和的手段也能够拉拢不同民族,加上国际形势的有利,使得西班牙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转型,延续至今。

在19-20世纪的奥地利,统治者的统治策略和国际形势就对帝国不是那么乐观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拿破仑战争终于结束,复辟秩序建立起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仅确立了欧洲的势力均衡与保守统治,还在国内加强君主专制,文化控制政策。到了1848年,奥地利同样面临着来自资产阶级、民众的社会运动与民族自治、独立运动的双重压力。

1848年革命前夕,匈牙利、捷克、意大利等地的资产阶级就掀起研究本民族语言、历史的运动,塑造民族认同,为自治、独立造势。他们还提出了要结束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制,废除农奴制等封建特权,建立自由主义的国家。

1848年欧洲许多国家发生革命,奥地利帝国境内,维也纳、布达佩斯、威尼斯、米兰等地都爆发革命,革命者们一度夺取政权,制定宪法,召开议会,宣布改革。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开明的贵族、资产阶级宣布独立,并且进行社会改革。但最终在奥地利联合克罗地亚人,外加欧洲宪兵,尼古拉一世统治的俄国出大军干涉,匈牙利军队被击败,裴多菲阵亡,科苏斯等重要精英流亡海外,匈牙利的独立失败。

但是此时,奥地利也无能进行文化同化,也无力真正削弱匈牙利贵族的势力,只能用官僚、军队强力压制。到了1867年由于前一年普奥战争,奥地利军队被俾斯麦的普鲁士打败,国内矛盾再次激化。匈牙利的贵族们向维也纳发难,要求更多的自治权。于是在国际形势恶化,无力应对国内危机的情况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被迫同意匈牙利人拥有与日耳曼人平等的权利,建立二元君主制的奥匈帝国。

在奥匈帝国,匈牙利贵族拥有与日耳曼人的平等权利,跃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与此同时,奥匈帝国皇帝还承认了匈牙利贵族在地方的各种行政、司法等方面的自治与特权。匈牙利贵族还实行大马扎尔主义,加强了对其所统辖的克罗地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民族的文化同化政策,强迫他们学习马扎尔语。匈牙利人的成功,使得捷克人也借助他们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实力,向帝国索要同样平等的权利,可以说走到这一步,帝国已经无心实行同化政策,也不是靠奥地利的政治军事优势,而是靠与匈牙利人的妥协生存下去,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这时奥匈帝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中也出现了类似西班牙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社会阶级的分化使得社会民主党这样的政党十分受欢迎,民众对哈布斯堡王朝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满,希望社会改革,甚至走向革命。

后来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一战爆发。奥匈帝国卷入残酷的总体战,为了对抗人数众多的俄国人,奥匈帝国被迫征召来自不同民族的上百万大军,他们战斗力不强,而且在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号召下,许多斯拉夫人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使得奥地利在东线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战争中帝国无力加强管控,外加对地方精英的妥协,使得各个民族精英开始积累统治的经验,开始酝酿从帝国自治或独立。四年的战争,使得奥地利粮食短缺,人们蒙受饥饿之苦,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奥匈帝国被迫投降退出战争。

从奥匈帝国的遗体上,奥地利保留了日耳曼人,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组建未来被称为南斯拉夫的王国,克拉科夫并入波兰。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在独立时,明显地社会运动与民族独立运动结合起来,匈牙利苏维埃在贝拉.库恩领导下建立起来,实行土地改革、工人权利保障、建立赤卫队等改革措施,最后被罗马尼亚等协约国联合绞杀。

可以说奥地利自18世纪以来,变得跟西班牙有所不同,并没有像西班牙那样实行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策略与文化同化政策,来创造共同的民族认同,尤其是自1867年后也认同了多民族多元存在下的妥协,没有像西班牙那样有腓力五世与卡洛斯三世、自由派、里维拉、佛朗哥那样真正用武力压倒性优势地压制分离主义者,通过官僚、教会建立有效的行政统治,削弱或废除地方自治、特权,整合分散的国家各地区,并且强制推行文化同化,塑造共同的民族意识(这尤其是奥地利缺失的)。当然在温和手段拉拢这方面,奥匈帝国在推行工业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上,和保障地方精英权益上是不输给西班牙的。此外国际形势上,卡洛斯战争时期的英法葡自由派、西班牙内战后的轴心国和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阵营都是支持西班牙统一的,而奥地利则倒霉地赶上了普奥战争和一战的前沿,从外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