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匈帝国为何执意要吞并波黑,进攻塞尔维亚?

回答
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进攻塞尔维亚,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野心交织的产物。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长久以来矛盾积累和战略考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 的渴望与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腹地,紧邻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奥匈帝国领土,如达尔马提亚。控制波黑意味着奥匈帝国能够:
扩展海岸线和海军影响力: 亚得里亚海是奥匈帝国重要的海上通道和战略方向。吞并波黑可以显著扩大其海岸线,增加海军的活动空间,并可能获得新的港口。
封锁塞尔维亚的出海口: 波黑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效限制塞尔维亚向亚得里亚海的扩张,从而削弱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
阻碍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力: 俄国一直视自己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支持塞尔维亚的独立和扩张。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可以将自己的势力前沿推进到巴尔干深处,直接对抗俄国的势力范围。

“三元君主制”的构想与民族主义:
自1867年奥匈二元君主制建立以来,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民族一直存在不满。许多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都认为,如果将斯拉夫民族的地位提升,帝国将更加不稳定。
然而,也存在一种“三元君主制”的构想,即在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之外,增加一个斯拉夫王位,例如波希米亚国王。
奥匈帝国的一些政治家,特别是支持斯拉夫民族地位的保守派,认为如果能够将波黑等斯拉夫人口占多数的地区纳入帝国,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帝国境内斯拉夫民族的不满,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在帝国框架内发展的机会。
吸引斯拉夫民族: 吞并波黑,特别是其中占多数的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拉拢策略,试图通过将他们纳入大帝国来对抗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

历史遗留问题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奥匈帝国与波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波黑期间,奥匈帝国就一直觊觎该地区。
1878年的柏林会议,在俄土战争后对巴尔干的势力划分进行了重新调整。虽然奥匈帝国获得了管理波黑的权利(以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主权为条件),但其政治目标始终是完全吞并。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衰落,维也纳方面认为吞并波黑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该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并巩固自身在巴尔干的地位。

二、 对塞尔维亚的敌意与遏制:

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扩张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高涨。在获得独立后,塞尔维亚的政治目标是将所有南斯拉夫民族统一在一个国家之下,即“大塞尔维亚”的构想。
这个构想直接威胁到奥匈帝国境内的南斯拉夫人口,特别是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波黑的塞尔维亚人。如果塞尔维亚成功地将这些地区纳入其版图,奥匈帝国将面临领土的严重缩水和民族构成上的巨大挑战。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作为“地区强权”的担忧:
塞尔维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陆地国家,与奥匈帝国在南方接壤。其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被奥匈帝国视为直接的威胁。
奥匈帝国担心塞尔维亚会在俄国的支持下,继续煽动其境内斯拉夫民族的分离主义情绪,甚至直接挑战奥匈帝国的统治。

波黑吞并后的直接冲突:
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了波黑,将此前仅有的管理权变为完全的主权占有。这一举动激怒了塞尔维亚,因为它剥夺了塞尔维亚将波黑纳入“大塞尔维亚”的希望,并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吞并波黑使得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在地理上更加靠近,也使得潜在的冲突更容易爆发。

三、 对塞尔维亚发起进攻的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尽管对波黑的吞并和对塞尔维亚的遏制是长期的战略考量,但导致奥匈帝国在1914年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直接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索菲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奥匈帝国的愤怒与报复: 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政府对此次刺杀事件负有责任,因为普林西普属于一个名为“黑手会”的秘密军事组织,该组织得到塞尔维亚军方和情报部门的纵容甚至支持。
寻求“一劳永逸”的解决: 刺杀事件给了奥匈帝国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执行其长期以来对塞尔维亚的强硬政策。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许多政治家认为,这是彻底解决与塞尔维亚之间矛盾,并遏制其扩张野心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认为,与其继续忍受塞尔维亚的挑衅和威胁,不如通过一场战争来“教训”塞尔维亚,并重塑巴尔干的格局。
德国的支持(“空白支票”): 在决定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前,奥匈帝国得到了其盟友德国的明确支持。德国向奥匈帝国开出了“空白支票”,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支持奥匈帝国。这极大地增强了奥匈帝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因为它认为自己不必独自面对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是俄国的潜在干预。

总结来说,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最终进攻塞尔维亚,是其长期的地缘政治野心、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扩张的恐惧、以及对帝国稳定和斯拉夫民族关系的复杂考量所驱动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触发器,将这些长期存在的矛盾推向了最终的爆发点,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奥匈帝国对波黑的控制,不仅是扩张领土的需要,更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地缘战略优势,并试图以此来应对其国内日益严峻的民族问题。而塞尔维亚的崛起,特别是其“大塞尔维亚”的构想,被奥匈帝国视为对其生存的直接威胁,因此对其进行遏制和打击,成为了帝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有意思的问题是波黑对谁来说有什么用。在吞并波黑这个问题上帝国的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意图。

首先奥匈是二元君主国,kuk这个东西有人译成帝王国,或者帝国和王国,这样翻译是问题不大的。如果这么翻译的话奥匈就应该叫奥帝匈王国了。那么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部分在波黑问题的态度是什么呢?

匈牙利是坚决反对吞并的,原因也很简单吞并了这片领土算谁的呢?算内莱塔尼亚呢还是外莱塔尼亚呢?算内莱塔尼亚匈牙利为什么要支持?算外莱塔尼亚,匈牙利不知道你们安的什么心?

匈牙利能有这样明确的立场是因为匈牙利有一个能说了算的强大势力,这就是马扎尔自由党或者后来的民族工党。他们在匈牙利除了少数时候基本上是一言堂。

那奥地利又如何呢?奥地利可不是一言堂。奥地利是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局面。奥地利自由党也是坚决反对吞并的。因为他们到这个时候已经因为1873年股市崩盘遭到了沉重打击。自从辛苦积攒投到证券、股市里的财产毁于一旦之后。奥地利资产阶级最次也要偷税漏税。连弗洛伊德都虚报收入,何况那些掌握着权力的自由党大佬呢?所以各种徇私舞弊、贿赂腐败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丑闻一旦公开自由党和人民之间短暂的联盟也告吹了。那他们还剩下什么呢?就剩下一个能打的牌了那就是反专制、反王朝、反帝国主义。

奥地利自由党反对夺取波黑、也反对吞并波黑,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这个视为自己重新获得人民信任的机会。但塔菲伯爵看出了他们虚弱不堪,直接把他们踢出了内阁。1867年以来王朝和自由主义的蜜月期就是这么结束的。

那塔菲为什么想要波黑呢?原因在于皇帝想要。弗朗茨·约瑟夫皇帝1848年继位以来连遭打击。1859年、1866年两次战败。损失了大片领土。托管波黑是皇帝统治期间难得的一次扩大领土的机会。

但托管只是开始为什么帝国要吞并波黑呢?这就必须谈到另一个对帝国末期的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皇帝的侄子弗朗茨·费迪南大公。

大公和皇帝在性格上很相似,但比皇帝更执拗,而且没有吃过皇帝那么大的亏,所以他对皇帝从1867年以来所采取的那种积极的无所作为的风格非常不满,他认为帝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必须采取行动。

这种观点是他和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一批强硬派文官和军官的共识。而他们的主张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改革二元君主国。

奥匈妥协原本应该是帝国整体联邦制改革的第一步,但却因为波希米亚人要价太高成了联邦制改革的最后一步。匈牙利人利用王朝在波希米亚受到的挑战为自己争取到了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1:1的优越地位。

帝国所有的事务都需要双方批准,这在客观上就赋予了匈牙利在任何重大问题上以一票否决权。尤其在匈牙利由被掌握在马扎尔自由党手里的情况下,就等于赋予了马扎尔自由党以一票否决权。

而且到吞并波黑的时代,奥地利自由党衰退了、马扎尔自由党其实也衰退了。他们独霸国家几十年同样为了捞钱无所不用其极。奥地利自由党靠反对王朝当救命稻草,那马扎尔自由党靠什么呢?当然是有限选举权了。那在有限选举权之外怎么煽动舆论给自己加分呢?当然就是反奥地利了。“虽然我们腐败、虽然我们贪婪、但我们反奥地利啊!我们有民族精神啊!”“虽然我们是狗娘养的但我们也是马扎尔的狗娘养的!”

所以到这个时期匈牙利的政治局面已经让二元君主制成了一种对帝国有百害无一利的制度。那要改革这种制度该怎么呢?当然只能沿着半途而废的联邦制改革继续前进。

那帝国之内可能选择的新“邦”有谁呢?说到底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首先是波希米亚,它们高价太高,而且因为要价太高失败之后实际上它们已经失去了重新妥协的机会。波希米亚内部愿意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和帝国妥协的势力已经要么干脆和帝国合作了,要么被更激进的势力荡平了。波希米亚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个政治极端化的过程。愿意合作的人大量离开布拉格逃往维也纳。跑不了的就在布拉格城里武斗或者像卡夫卡那样抱怨“布拉格母亲迟早要撕烂孩子们的胸膛”。

那如果波希米亚不能成为帝国的新邦,剩下就是加利西亚。但加利西亚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的矛盾太大。乌克兰人内部有分成亲帝国的和亲俄的两派。把它提升为与奥匈并列的一元并不能保证它会站在奥地利一边。

那么一个铁定亲王朝的反匈牙利的选择在哪呢?当然就是克罗地亚了。克罗地亚的地位本来就特殊。奥匈是二元君主国,但匈牙利其实也有二元性,克罗地亚就是匈牙利之内的一个特殊邦,虽然马扎尔自由党一直想要否认这一点。

而且克罗地亚人历来亲哈布斯堡,因为匈牙利人总是压迫他们。那个著名的笑话是匈牙利议员郑重宣布“匈牙利人讲匈牙利语是天赋的自然权利!”于是参加匈牙利议会的克罗地亚代表就问“那克罗地亚人呢?”匈牙利议员回答“克罗地亚人当然也得讲匈牙利语!这也是匈牙利人的自然权利!”

所以1848年克罗地亚人是众多坚决站在王朝一边反对匈牙利的邦之一。但1867年斯洛文尼亚成了内莱塔尼亚,克罗地亚却成了斯蒂芬王冠领土,哈布斯堡唯一为克罗地亚人争取到的就是他们在匈牙利的特殊地位。这就进一步激起了克罗地亚对匈牙利的不满。

这时候你再来看斐迪南大公的选择就再正常不过了,克罗地亚人是亲哈布斯堡的,克罗地亚在匈牙利的宪法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波黑虽然被托管给帝国了但它的地位也悬而未决。即使吞并之后它依然是所谓的帝国直辖领土地位依然悬而未决。

悬而未决就意味着有机可乘。大公完全可以借解决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的机会彻底改革帝国的二元体制。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结合在一起建立帝国之内的南斯拉夫王国。让它和奥地利、匈牙利并列成为三元君主国。

这样帝国的重大事务就是三国委员会决定,而主导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又强烈仇恨匈牙利,这就可以实现2:1压倒匈牙利的目的。

而且一旦迈开了改革帝国的第一步,就可以以此类推进一步推行帝国的联邦制改革。这时候马扎尔自由党对匈牙利王国的少数民族的压迫就会被消除。帝国最大的分离主义根源就会被斩断。而一旦帝国的各民族得到了公平的权力,而且在一个统一的欧洲强国之下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帝国就不再被巴尔干小国吸引。相反帝国会反过来吸引巴尔干各国。

尤其是如果帝国能够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进一步“向爱琴海挺进”。夺取萨洛尼卡港,帝国就会成为巴尔干主导性的势力。那时候塞尔维亚就有可能被并入帝国。

这就是“美景宫”提供的内政外交全面改革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什么塞尔维亚人认为斐迪南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威胁而必须加以铲除的原因。

因为马扎尔人对斯拉夫民族的压迫是巴尔干问题的真正原因。匈牙利的斯拉夫人受压迫,波黑悬而未决,这些问题如果塞尔维亚解决了,塞尔维亚就会成为大塞尔维亚。而如果奥匈帝国解决了,塞尔维亚就可能被并入一个未来的南斯拉夫王国。

奥匈帝国的内部改革依赖于吞并波黑,而塞尔维亚的扩张甚至生存其实也以奥匈帝国改革失败为前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