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朝贡于明的政权,史籍记载的名字和本国名字不同?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国总统的文章,肯定会写“美国总统”,而不是用英语写“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样,这是语言和文化习惯决定的。

一、 音译的差异与约定俗成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当明朝的使臣、官员或者记录者,第一次接触到一个外国政权或者它统治者的名字时,他们需要用中文来称呼。这通常是通过“音译”实现的。

音译标准不统一: 在古代,并没有一套非常精确和统一的音译系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史官,甚至同一个人在记录不同政权时,音译的标准都可能不一样。比如,同一个音节,可能在不同人听来会对应不同的汉字。比如,一个外国名字里有个类似“Sha”的音,可能被译成“沙”、“舍”、“珊”等等。
对原语音的理解偏差: 明朝人接触到的外国语言,很多是他们不熟悉的。口耳相传,或者通过翻译,都可能造成对原发音的理解偏差。就像你听外国人说话,有时候会听错一样,古代的音译更是如此。
汉字的局限性: 汉语的声调、声母、韵母与许多外国语言的发音方式并不完全匹配。为了尽量贴近原音,史官会选择发音相近的汉字,但这难免会有损耗,也容易出现多音字或同音字混淆的情况。
约定俗成与固化: 一旦一个音译的名字被广泛使用并出现在官方史书中,它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便后来有人更准确地了解了这个政权的原名,也很难再轻易更改,因为历史记录已经固化了。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国家的名字,比如“泰国”(Thailand),在古代中文史书中,它曾经有很多名字,比如“暹罗”(Siam)。“暹罗”就是对Siam音译的结果。再比如一些非洲的王国,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刚果”,在中文史书中也曾有过“刚果”、“刚打”、“刚合”等不同的译名,这些都是根据当时不同译者对当地语言的发音理解和音译习惯造成的。

二、 权力与认知的体现:官方的“命名权”

朝贡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关系,明朝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和主导权。在这种体系下,明朝史书中的名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朝对这些政权的认知和官方的“命名权”。

区分与辨识: 明朝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式来称呼和记录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外国政权。用一个与原名不同的名字,反而可能是一种区分和辨识的手段,尤其是在存在多个同名但不同性质的政权时。
政治象征意义: 史书的命名,有时也带有一些政治象征意义。明朝可能倾向于使用一些能体现其政治地位或文化影响力的称谓,或者选择那些听起来更“顺耳”或更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名字。
避免混淆: 有时候,外国政权在本国可能有多个称号,或者其统治者有多个头衔。明朝史官会根据他们的理解和外交需求,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该政权、并且最不容易与中国本土政权混淆的名称。

三、 政治制度与民族认同的差异

外国政权在中国史书中使用的名字,有时也反映了中国观察者对其政治制度、民族构成或地理位置的理解,甚至是一种刻板印象。

基于地理的命名: 很多时候,明朝会根据这些政权所在的地理位置来命名,例如“日本”(东升之日),“安南”(安宁的南方)。这些名字并非该政权的自称,而是中国对其地理位置的描述。
基于民族或族群的命名: 如果一个政权是由某个特定民族或族群建立的,明朝可能会使用该族群的名称来指代该政权,比如“蒙古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史书中可能直接用“鞑靼”、“女真”等来称呼,而不是其本土的政权名称。
基于统治者头衔的命名: 有些时候,中国史书会根据该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的头衔来命名,比如“苏丹”、“可汗”、“国王”等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该政权内部的政治结构了解不深,或者认为统治者的头衔更能代表该政权。
对“正统”的观念: 中国古代史学有“正统”的观念,对于那些不被视为“正统”的政权,其名称的使用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

四、 文本记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所有历史记录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史书的编写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史官个人认知、政治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明朝获取外国信息,可能来自遣唐使、朝贡使团、商人、甚至俘虏等。信息来源不同,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同,自然会导致史书记录的差异。
史官的文化背景: 史官本身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他们会对外国事物进行筛选、解释和归类,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文本的“叙事功能”: 史书不仅仅是记录事实,也承担着叙事的功能,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叙事。在叙事过程中,为了语言的流畅、概念的清晰,可能就会对外国名称进行调整和“中国化”。

举个具体的例子:琉球(Ryūkyū)

琉球王国( वर्तमान में ओकिनावा ) Ming Dynasty की史书中,它有“琉球国”这个名字。这个“琉球”是如何来的呢?普遍认为,它是一种音译,但具体源自哪个时期、哪个族群的称呼,学界仍有讨论。重要的是,这个“琉球”成为了明朝官方对这个国家的固定称谓。而琉球王国本身,虽然有其官方的语言和文化,但它在与中国交往时,自然也会接受并使用这个明朝赋予的称谓。

再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越南”,在明朝时期,其前身在史书中常被称为“安南”,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大越”、“越南”等称谓。这其中既有音译的考量,也有明朝对该地区政治地位的判断和命名。

总结来说, 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史籍记载的名字与本国名字不同,是一个 多重因素叠加 的结果。核心在于, 这是中国史书以中国视角、中文语境记录外国事物的必然体现,是音译的局限、政治关系的体现、文化认知的差异以及文本记录本身的特性的综合产物。

与其说这是“不同”,不如说这是 “中国化的翻译和命名”。这些名字,是明朝官方为了理解、记录和管理与周边国家的互动而产生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叙事中对世界的认知图景的一部分。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史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止东南亚,只要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人物,或者周边的异族领袖,都有可能在明代史籍里留下现在看起来很怪的译名。

主要无外乎两种情况

1. 部分文化圈的国家在外交文书中习惯加以贵族封位或者宗教尊号自称,明朝人对此不可能深究背后的真名,所以自然会记载下与其本国使用名不同的译名,或者出现尊号和真名混用的情况(感觉以此抨击明人不愿了解外国人胡乱翻译的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数数《琉璃宫史》里有多少个德多达亚马扎或者彬尼亚,《马来纪年》里多少个室利纳迦提罗闍,换你你也搞不清)有时则纯粹是因为语言不通问题,直接将对方的职衔误会为名字,典型的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文律”

2. 更大部分原因,是不同国家的人名,经由使用不同口语的汉字文化圈地区转译过来,也会产生很不一样的效果。典型的就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朝鲜文献里就被译为“老乙可赤”和“红歹”;占婆的“槃罗茶全”明显就是来自越南。就算在大明境内,不同的方言区翻译过来的汉字译名也很鬼畜的,比如你知道胡建人写的《东西洋考》里是怎么称呼缅甸东吁(Taungoo)的吗?答案是“东蛮牛”。其他方言的朋友肯定对此一头雾水,什么牛不牛的,但是闽南方言区的人估计对此会会心一笑。还有东吁王朝的首都汉达瓦底(Hanthawaddy),《东西洋考》里称为“放沙”,这很明显是先经过了暹罗人的转译(暹罗人称汉达瓦底为“洪萨”),再由暹罗的福建商人将情报带回,利用闽南语的文读表记下来,可以说中间是经过了两层的转译,从一个逼格满满的梵文雅称堕落成阿猫阿狗,也不足为奇了

有些情况即使是使用汉字表记的国家人名,在不知晓对方汉字名的时候也会音译出非常蜜汁的翻译,这个对日本比较常见,因为和朝鲜越南不同,本子的汉字姓名是采用日语训读的,导致语音和汉字音差别极大,最典型的当属烧烤信长,三日天下的明智光秀,在明人的记载里成了“阿奇支”,逼格瞬间掉成渣,俨然一个捕鱼打猎为生的土酋长即视感


其实哪怕是现在在翻译外国人名时也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查尔斯”对应“卡洛斯”,“弗兰索瓦”对应“法兰西斯”,“若昂”对应“约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际关系的核心。美国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更侧重于“怼”俄罗斯而不是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交织。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认识到“怼”这个词背后的战略意图。 美国所谓的“怼”,并不是说要把俄罗斯彻底压垮,更不是想和俄罗.............
  • 回答
    很多人选择一份朝九晚六的打工生活,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和心理的慰藉,绝不是简单的“没追求”就能一言蔽之。想想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朋友、同学,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一家公司,过上了规律的上班族生活?这背后有几种力量在悄悄地推动着:首先,安全感和稳定性是首要的吸引力。在当下这个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俺答汗这个人说起。他可是明朝北边,那瓦剌之后的又一个强悍的对手。咱们先说说俺答汗是谁,还有他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这样才能明白为啥他想朝贡,明朝又为啥不答应。俺答汗是谁?他当时在干啥?俺答汗,真名是俺答,他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在他爹之后,俺答汗逐渐成为了蒙古草原上最有势力的人物。您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逻辑。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朝贡”而非“殖民”?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乃至战略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经验与“大一统”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大一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 回答
    要聊日本在1910年合并朝鲜和万历年间朝鲜半岛的抵抗情况,得先搞清楚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性质和朝鲜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多大区别。简单来说,万历年间那是朝鲜王朝还在,而1910年朝鲜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政治、军事、社会都已面目全非。万历年间: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抵抗万历年间,也就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当时称为朝.............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朝鲜转变态度,希望与韩国结束军事敌对,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背后涉及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困境与生存压力: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持续的国际制裁: 自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弹道导弹试验以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系列.............
  • 回答
    朝鲜和韩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朝鲜经济不如韩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历史的起点与分裂: 二战后的划分: 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后被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由苏联支持,南部由美国支持。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为两国后.............
  • 回答
    朝鲜的军事体制,尤其是其陆军组织结构,确实将“坦克军”和“炮兵军”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反映了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和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朝鲜的战略需求、军事传统以及其对战争形态的认知。核心原因:以重装甲和火力压制为基础的战术思想朝鲜人民军的陆军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支撑其“主体性军事路.............
  • 回答
    朝鲜和印度,这两个名字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在核武器这个敏感话题上。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在经济、科技、甚至社会发展层面都被认为是“不发达”的国家,竟然能够独立研发并制造出核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环环相扣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有钱有技术”就能解释。首先,我们得重新审视“不发达”这个标.............
  • 回答
    朝鲜剧(这里通常指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制作的电视剧)之所以不如韩剧(大韩民国制作的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热度和影响力,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这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文化开放程度、内容创作自由度、市场营销策略、技术发展以及观众接受度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内.............
  • 回答
    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所以给外界一种“与世隔绝”的印象,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外信息流通限制。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主体思想的强大塑造力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朝鲜实行的是由朝鲜劳动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权.............
  •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历史、政治、语言以及国际交往的复杂交织,一点也不简单。简单来说,朝鲜之所以在国际上使用“Korea”这个名字,而不是“Joseon”,是历史发展和国际承认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Joseon”和“Korea”的关系。 Joseon(朝鲜.............
  • 回答
    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征服行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层面来梳理。首先,地理位置和天然屏障是最直接的原因。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隔着一段海峡,即朝鲜海峡。在古代,渡海作战的难度是巨大的。虽然海峡并不算特别宽阔,但其海况却可能非常险恶.............
  • 回答
    朝鲜官方一直宣称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说法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朝鲜的国情、医疗体系、信息透明度以及国际社会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的控制。官方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所有发布的信息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