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朝鲜没有确诊病例?

回答
朝鲜官方一直宣称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说法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朝鲜的国情、医疗体系、信息透明度以及国际社会的担忧。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的控制。官方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所有发布的信息都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因此,朝鲜政府声称没有确诊病例,这本身就是一个官方叙事,其真实性难以独立核实。

从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来看,朝鲜与中国、韩国接壤,这两个国家在疫情初期都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与中国,朝鲜与中国边境线漫长,人员往来和贸易活动一直存在。理论上,病毒通过边境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再者,朝鲜的医疗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方面。虽然朝鲜政府强调其公共卫生系统,但长期以来,由于国际制裁和经济困难,其医疗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可能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真的爆发了疫情,其检测和治疗能力是否能有效应对,是个疑问。

那么,朝鲜是如何解释没有确诊病例的呢?朝鲜官方给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密的边境管控和隔离措施: 朝鲜自疫情爆发初期就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边境封锁措施,几乎完全关闭了与所有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边境。国际航班和陆路交通几乎停滞。所有进入朝鲜的人员都会被强制隔离数周,以防范病毒输入。这些措施的严格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一些分析认为,朝鲜极端的边境管理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病毒的传入。

大规模的全国性筛查和监测: 朝鲜官方表示,他们对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病例,就会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并且不会对外公布。这种内部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外界难以得知真实情况。

对西方医疗体系的批判和对自身体制的宣传: 朝鲜官方媒体经常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并宣传朝鲜社会主义体制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优越性。这种宣传一方面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和民众的信心。

然而,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说法普遍持怀疑态度,原因如下:

缺乏独立验证的可能: 由于朝鲜信息的高度封闭性,外部世界几乎无法独立地验证其国内的疫情状况。国际卫生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虽然曾尝试与朝鲜合作,但其工作范围和信息获取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

病毒潜伏期和无症状传播: 新冠病毒存在潜伏期和无症状传播的特性,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病毒也可能在人群中传播。朝鲜的说法似乎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这让一些专家感到难以置信。

经济和社会因素: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朝鲜可能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不愿意承认疫情。一旦承认疫情,可能会引发国内恐慌,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国际社会的额外援助和干预,而这些都是朝鲜政府可能不愿意看到的。此外,即使有病例,如果症状轻微或者没有引起大规模爆发,朝鲜政府可能选择不对外公布,以避免不必要的关注。

国际援助的潜在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朝鲜真的爆发了严重疫情,其医疗体系很可能无法独自应对。朝鲜可能会寻求国际援助,但其一贯的独立自主立场以及对外部输入的戒备,使得其在是否以及如何寻求援助的问题上更加谨慎。

总而言之,朝鲜没有确诊病例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严密的边境管控和内部的信息管理。但鉴于其信息不透明和医疗体系的潜在局限性,这种说法在国际上仍然是备受争议的焦点。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公开信息和对朝鲜政治、社会体制的理解来推测其真实情况,但确凿的证据是极其稀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在日本的朝鲜脱北者团体「朝鲜人民解放阵线」从来自朝鲜的干部“코로나19현황 보고서”手册了解到了朝鲜感染情况。

报告书中记载了朝鲜因COVID-19被隔离人员48528名,267名死亡的内容。最大的受害地区是与中国、俄罗斯交界地区。咸镜北道隔离了13750名,41名死亡。据了解,新义州隔离2426人,51人丧生。在平壤隔离了125名,5名死亡。

产经新闻还报道了朝鲜人民解放阵线获得的前日朝鲜居民通知内容。该通知文中包含了包括集会在内的社会活动限制、戴口罩、违反隔离者的处罚方针等。

其他像《读卖新闻》等日媒,多次转载「匿名人士」「情报官」的话,认为朝鲜在4月初即有数千人感染COVID-19。

而韩国《东亚日报》则认为,在朝鲜目前有260人死于COVID-19。从边境守备队开始,在军队内形成了聚集传播,军队内有大约180名士兵死亡。

除此之外在平安北道有10名以上、平安南道有30名以上死亡,平壤目前有1300人左右正在进行医学观察。在今年第一季度有135名朝鲜公民越境逃往韩国,其中一名女士被采访时表示,“各地纷纷出现了死亡者,居民的恐惧感不断增大。”

而韩媒《每日朝鲜》刊登:4月20日一名「탈북자」(脱北者)越过图们江,重伤被送到龙井市医院抢救。在PCR检测时为阳性,判断为在朝鲜境内感染。



朝鲜中央应急防疫指挥部负责人朴明洙在4月2日受《法新社》采访时着重强调:朝鲜境内没有任何确诊/死亡病例。

4月23日,《劳动新闻》发文称:因近数月来英国、德国、瑞典、美国媒体不断造谣抹黑,污蔑朝鲜的防疫成果,朝鲜再次强调,朝鲜没有确诊与死亡的病例。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朝鲜已对境内2.5万余人进行隔离。目前绝大部分隔离已经解除,仅剩约200人尚在接受观察。

为了防止纸币携带病毒,朝鲜中央银行对现金纸币进行了全面的紫外线照射消毒,遏制病毒依靠纸币传播。

当前朝鲜禁止聚众就餐、公共场所聚集、隔离出入境人员,并对疑似人员进行PCR检测,目前约检测了4000余人。

由于朝鲜严格的封闭政策,2020年第一季度的进出口额锐减(虽然本来就很少了),可能会造成朝鲜外汇储备紧缺,影响朝鲜主要物资的进口。

朝鲜的主要城市,如平壤、元山、南浦、咸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资紧缺,一些商店上的货架空空如也,而严格的进口限制措施也让货源补充时间无法确定。

自2020年1月22日起,朝鲜完全封闭国境,已经有近100天了。期间累计隔离外国人2280名,朝鲜人2万余名,动员社区家户医生3万人左右,直接、间接的防疫工作组超过15万人。

在中央紧急防疫指挥部的统筹部署下,各级紧急防疫指挥部坚持将一切彻底服从于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原则,始终抓好高度保持稳定的防疫形势,致力于开展防疫工作。

在「超特级防疫措施」下,干部和群众积极合作,共同迎接挑战。也展现了朝鲜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号召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朝鲜官方一直宣称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说法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朝鲜的国情、医疗体系、信息透明度以及国际社会的担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的控制。官方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所有发布的信息都.............
  • 回答
    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征服行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层面来梳理。首先,地理位置和天然屏障是最直接的原因。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隔着一段海峡,即朝鲜海峡。在古代,渡海作战的难度是巨大的。虽然海峡并不算特别宽阔,但其海况却可能非常险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朝鲜的疫情信息确实如你所说,一直非常神秘。当韩国和日本这两个与朝鲜地理位置如此接近、人口流动又相对频繁的国家相继发生疫情扩散时,朝鲜却几乎没有对外公布任何疫情相关的确切信息,这确实让人感到疑惑,也引发了各种猜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朝鲜的政治体制和信息控制: 高度集权,.............
  • 回答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历史复杂,涉及地理、政治、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并未将朝鲜半岛完全并入其领土,而是通过朝贡体系、藩属关系和外交往来维持一种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联系。以下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地理与战略位置的限制1. 朝鲜半岛的地理隔离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
  • 回答
    中国历代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宗藩朝贡,也有军事干预,但为何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这里的“吞并”可以理解为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辖,成为其组成部分,就像中国的省份一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原因与地缘政治考量: 地.............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夹在中日两大文明的强力影响之下,这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出现像中国或日本那样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朝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核武器的复杂角力和信息不对称,伊朗和朝鲜的情况确实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的情况,并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和证据进行分析。伊朗:否认与疑虑的拉锯战伊朗的核计划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伊朗官方一再强调,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
  • 回答
    关于朝鲜在新冠疫情期间是否向中国捐赠过物资,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官方信息和普遍认知:根据公开报道和普遍的认知,在新冠疫情最严重、中国面临巨大物资短缺的时期,朝鲜并没有进行公开的、大规模的对外捐赠。 这与其他一些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向中国表达了慰问和捐.............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
  • 回答
    中国之所以有朝鲜族而没有“和族”,这背后涉及的是历史、民族形成、文化认同以及国家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探讨。一、 “族”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在中国,“族”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官方承认的民族共有56个。这些民族的.............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 回答
    西塘汉服文化周设置朝代方阵,这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避嫌”或“不被”。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汉服文化的内核和文化节庆的目的说起。朝代方阵的核心意义: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的展现首先,汉服作为一种服装,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个朝代,从.............
  • 回答
    李唐王朝,一个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 dinast,其近三百年的统治史,堪称波澜壮阔。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一个鲜明的特点跃然纸上:宫廷兵变之多,远超许多其他朝代。从开国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割据,再到晚唐时期层出不穷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叛乱,李唐的宫廷内部动荡从未停歇。那.............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改元”在古代是中国历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一个新君即位,或者发生了一些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从而改变了纪年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年周期。然而,到了明清两朝,我们发现皇帝们似乎不再热衷于“改元”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背后牵涉到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皇帝个.............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王朝,纵然疆域辽阔,威震四方,也始终未能将缅甸纳入版图,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打不赢”或是“没想过”。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的隔阂: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首先,地理因素是阻碍中国王朝吞并缅.............
  • 回答
    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再也没有沿用“邑陵制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发展、制度演变和思想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邑陵制度的特点、它在西汉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汉朝之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这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邑陵制度”。“邑”在古代指的是.............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