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举制度创立之初作为一种先进制度,为什么隋唐两朝都没有超过三百年?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创立,虽然在机制上是先进的,但它的确立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而隋朝的国祚本就短暂。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破关陇集团的势力,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治理国家。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分科考试”的先河。然而,隋朝过于急躁的改革,加上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激起了民怨,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杨广更是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这些都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举制度存在,也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更何况,隋朝的科举制度尚处于初创阶段,其影响力和成熟度与后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它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唐朝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唐朝超过三百年,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并非全然同步,而是受到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政治层面来看,尽管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了上升渠道,但皇权与士族、功臣之间的权力博弈从未停止。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叛乱不仅重创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也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倚重地方节度使,这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往往培植亲信,形成自己的官僚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中央的科举选官制度。虽然科举考试依然在进行,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尤其是在地方,已经不再完全由科举出身的官员担任。

经济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虽然科举制度在理论上是公平的,但事实上,贫困家庭的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依然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使得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竞争中占有天然的优势。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限制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也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进而可能削弱了制度的生命力。

军事上的衰落同样不能忽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军事实力大不如前。边疆的危机,内乱的频发,都使得国家的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混乱和动荡的环境下,即使是优秀的科举人才,也可能因为缺乏实际的军事才能或者在权力斗争中失利,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社会思想和文化也在变化。唐朝后期,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影响,以及各种思潮的涌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仕途的看法。虽然科举依然是主要的升官途径,但其他一些“入仕”的路径,比如依靠家族势力、军功等,也并未完全消失。

最关键的是,王朝的兴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科举制度只是其中一个面向。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回应时代挑战,能否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保持平衡和发展。唐朝虽然有科举制度的加持,但当它在应对藩镇割据、财政危机、内部腐败等问题时力不从心,它的衰落就成为一种必然。而科举制度,作为王朝制度的一部分,也自然会受到王朝命运的牵连。它或许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表象,但无法逆转整个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所以,说科举制度在隋唐两朝没有超过三百年,并非说制度本身就衰亡了,而是指孕育和实施这一制度的王朝,其寿命没有达到三百年。这恰恰说明,再先进的制度,也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当王朝的根基动摇时,即使是制度的精髓,也难以独善其身,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望一个选官制度就能保平安,这也只能算是想瞎了心吧。

制度、法律之类的东西只能算是软件,硬件坏了软件再好也是白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是最“愚蠢”的发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科举制度的本质、其历史作用以及其长远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举制度是什么。科举制度,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
  • 回答
    这问题太有意思了,一上来就抛出“最天才的发明”这种说法,让人忍不住想掰扯掰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搅动了多少风云,影响了多少代人啊。说它是“最天才的发明”,我觉得吧,用“伟大”或者“影响深远”来形容更贴切些,毕竟“天才”这词儿太跳脱了点。不过,如果非要往这个方向聊,那它身上的闪光点确实不少,.............
  • 回答
    谈到科举制度,不能不提它对于中国历史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才选拔和官员任用方面。但任何一种制度,在它漫长的生命周期里,都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问题,科举也不例外。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可能就是它的僵化性。虽然科举初衷是打破门阀,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内容被严格限定在八.............
  • 回答
    寒门崛起,王朝革新: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脉络隋朝,这个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的王朝,不仅以其统一六合、再造乾坤的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更以一项划时代的制度——科举制,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此前数百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深厚土壤,是历史发.............
  • 回答
    日本没有全盘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日本“不学习”,而是它选择了另一条更符合自身发展轨迹的道路。一、历史的隔阂与自主的演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没有科举,我们必须承认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互动并非单向的“学习”。日本虽然深受中.............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清朝的落后是否“因为”明朝科举制度的不合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但直接将其归咎为“原因”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明朝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确实可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间接或长期地体现在了清朝时期,并与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何“改革科举制损害旧贵族、大官僚利益”这一因素,在导致改革进程受阻甚至失败时,虽然触及了核心矛盾,但往往不是那个“急切”或“直接”的导火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摆脱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认为触及了利益就一定会立即引发激烈反对。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利益的博弈往往是长期、隐蔽且.............
  • 回答
    科举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选官制度,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哪些争议。科举制的“善”:一把双刃剑的闪光点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科举制在打破贵族垄断、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虽然整体氛围严肃,但其中也隐藏着不少“好玩”的考题。这些考题往往在考查考生学识的同时,也考验其临场应变能力、文学素养,甚至隐藏着出题人的智慧和幽默。以下我将结合史料和考据,为您详细讲述一些科举考试中的“好玩”考题,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一、 文字游戏与联想力.............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科举制度下培养出的官员,到底是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书呆子?而这种能力,又怎么能用来治国?咱们得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围绕着儒家经典、诗赋文章。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印.............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并非一条直通车式的固定路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与制度演变紧密相连的过程。他们不像进士那样通过八股文一统天下,而是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融合了早期教育、师徒传承、实践经验以及对特定朝廷需求的响应。以司天监正和河道总督为例,我.............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誉——状元,一旦金榜题名,其人生轨迹便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然而,状元们是否都会选择当官呢?答案并非绝对,但选择仕途、入朝为官是绝大多数状元的必然归宿,也是他们读书做官这一人生目标的最终实现。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的本质、状元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古人的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来细.............
  • 回答
    古代科举考试,那可真是个“一本通吃天下”的年代,竞争异常激烈,读书人寒窗苦读,图的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说到“五三高考”这类的辅导书嘛,那可得换个角度看了。严格来说,古代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印刷精美、按章节划分、附带大量习题和解析的“辅导书”。毕竟,那会儿的印刷术还没有普及到这个程度,更别提什么“五.............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一旦考中了进士,对自己的名次不满意,是否可以重新考呢?这其中涉及到不少考究和复杂的制度规定,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是“得官”和“显名”。而进士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首先,看考试内容,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