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科举考中进士不满意名次可以重新考吗?

回答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一旦考中了进士,对自己的名次不满意,是否可以重新考呢?这其中涉及到不少考究和复杂的制度规定,绝非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是“得官”和“显名”。而进士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且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够考中进士,无论名次如何,都已经是祖宗积德、光耀门楣的大事,轻易不会去冒险挑战名次。

然而,科举制度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对考生“精益求精”的追求上。古代科举并非一次定终身,尤其是在不同级别的考试中,是有可能重复参与的。进士考试是殿试之后的结果,殿试又分为天子亲自点定名次,俗称“榜”。榜首是状元,榜眼、探花紧随其后,往下还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等不同等级。

对于已经考中进士者,是否能重新考,核心在于“已得官”与“未得官”的区别,以及对“再科”的政策限制。

一、已得官与未得官的区别:

如果考中进士后,已经被授予了官职: 这种情况下的“满意名次”问题就变得非常微妙。在原则上,一旦被授予官职,尤其是成为朝廷命官,就意味着完成了科举的最终目标。此时再去重新参加科举,会触碰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规定。
官场规矩的约束: 朝廷选拔官员,讲究的是一个层级一个层级晋升,并且有任职回避、考核等制度。一个已经身居官位的人,再去参加科举,会被视为对现有官僚体系的冲击,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对朝廷任命的不满或僭越。
“再科”的严格限制: 科举制度虽然鼓励优秀人才,但并非鼓励无止境的竞争。对于已经获得进士出身并任职的官员,通常不允许他们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资源浪费。如果硬要尝试,很可能会被视为违规,甚至可能面临惩罚。

如果考中进士后,但尚未被授予官职(少见,但理论上存在): 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因为殿试之后,通常都会根据名次授官。但如果存在某些特殊情况,比如殿试成绩优异但因故未能及时授官,理论上可能会有讨论的空间。但即便如此,也很难直接重新考,更多的是寻求朝廷的特别恩赐或重新安排。

二、关于“再科”的政策规定(主要针对未入仕者):

虽然对于已经为官的进士不允许“再科”,但对于在乡试、会试中考中举人或贡士,但对名次不满意,又尚未进入殿试或者在殿试中名次不高而未得心仪官职的情况,则有不同的考量。

举人可以继续考会试: 举人是乡试的优胜者,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如果一名举人在会试中名次不理想,虽然也算进士出身,但可能会有“进身之阶”的不同。理论上,如果未能考中进士,他依然可以继续参加下一科的会试,直至考中进士。但一旦考中进士,即便是名次不佳,再参加科举就不是简单地“重新考”了。

会试考中贡士,但殿试名次不理想: 会试之后是殿试。殿试的目的是确定最终的排名和授官。如果一个人会试考中了,进入了殿试,但对殿试的名次非常不满意,想要重新考殿试,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殿试是科举的终点,一旦完成,结果就是既定的。

三、历史上的例外与特殊情况:

虽然有规定,但中国古代的制度往往也存在一些“灵活变通”的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或面对特殊人物时。

恩科与特科: 有些时候,朝廷会根据政治需要或为了纪念某些重大事件而举行“恩科”或“特科”,允许特定人员或部分考生重新参加考试。但这种机会非常罕见,且通常有明确的指定范围,不太可能是一般进士对名次不满而专门设计的通道。

回避或调动: 少数名声显赫、能力出众的进士,如果对分配的职位不满意,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如吏部考选、转任等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这并非“重新考试”。

隐退再起: 有些官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辞官或被罢免,之后又希望重新进入仕途。这种情况,如果只是想重新获得官职,可能需要通过新的考试途径,但同样很难是针对已是进士身份的人员去“考名次”。

总结来说,古代科举考中进士后,如果已经授官,那么对名次不满意而“重新考”是几乎不可能的,也是违背科举和官场规则的。 如果只是在会试前或者对会试的名次不满意,但尚未最终获得进士身份,理论上可以通过下一科继续努力,但这也不是“重新考进士”。一旦成为进士,无论名次如何,都标志着一次科举过程的完成,想要改变名次,更多的是依靠后续的为官表现、政绩以及朝廷的恩赏或提拔,而不是再次走进考场。

因此,虽然对名次不满意是人之常情,但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进士的身份具有相当的“一次性”和“终结性”的特点。对于那些追求更高名次的人,更多的是在会试阶段就力争上游,将名次上的“不满意”留在考场结束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不会。

时间成本是三年一次。蹲一次三年。无论自己还是家庭都承受不了。

还有中国目前是9年义务教育,因此是一次中考,一次高考。

古代是自家教育,一次考秀才,一次考举人,一次考进士。

这样对比你就了解了。考进士相当于你在高考后,考中985或211或者说只有高考700分以上者才有资格在考一次。

这一次考试是典型的学霸学神参与的。

而且由于是三年一考,很可能参与资格是710-720这个的人才有资格去考。

然后这里面大部分落榜。只有有限名额,金榜题名。

在这样情况下你说自己考中,但是自己成绩不理想,放弃名额三年后再来。不会有人认为你没考好,只会认为你自大,侮辱同届考生。不论下回你考的如何,也不论你是否有真的如何。首先皇帝就会觉得你装X,各个大臣也会认为你桀骜不驯。同届考生会认为受到你的侮辱。要知道三年后你的同届考生以及在各个岗位上经验三年了。

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三年后再去考试。你放弃名次的那一刻起,你还能活过三年都是奢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一旦考中了进士,对自己的名次不满意,是否可以重新考呢?这其中涉及到不少考究和复杂的制度规定,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是“得官”和“显名”。而进士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 回答
    古代科举能够“考到老”,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却有年龄上限,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变迁、社会需求和考试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但若要深究其缘由,还得从这两个制度的“灵魂”说起。古代科举:“敲门砖”的延时效应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科举的核心目的。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渠.............
  • 回答
    这问题嘛,颇有意思。把我们现代的高考状元,那群脑袋瓜子灵光的尖子生,扔进古代那套科举考试体系里,他们能走到哪一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现代知识往古代一照搬就能回答的。得先明白古代科举是考什么。虽然也有考察学问,但那学问可和我们现在的“学问”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古代科举,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核心是“八股文”.............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誉——状元,一旦金榜题名,其人生轨迹便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然而,状元们是否都会选择当官呢?答案并非绝对,但选择仕途、入朝为官是绝大多数状元的必然归宿,也是他们读书做官这一人生目标的最终实现。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的本质、状元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古人的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来细.............
  • 回答
    古代科举考试,那可真是个“一本通吃天下”的年代,竞争异常激烈,读书人寒窗苦读,图的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说到“五三高考”这类的辅导书嘛,那可得换个角度看了。严格来说,古代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印刷精美、按章节划分、附带大量习题和解析的“辅导书”。毕竟,那会儿的印刷术还没有普及到这个程度,更别提什么“五.............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商人的儿子,能走科举之路吗?”这问题,放在古代,尤其是像大宋、大明这样的朝代,可不是个简单就能回答的“是”或“否”。它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制度设计,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悄然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士农工商”这套说法。 这套等级划分,你听过吧?士是读书人,是统治阶.............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着一套与科举制度截然不同的、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方式。科举制虽然是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但它终究只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皇位继承则牵涉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宗法制度的延续、王朝合法性的构建以及权力的平稳过渡等诸多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古代世家子弟,尤其是像侯爵世子这样的身份,他们的仕途之路远不止科举一途。事实上,科举虽然是正途,但对于这些身份显赫的家族来说,往往还有着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入仕方式,这些方式与其家族的权势、人脉以及当时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一、荫袭(门荫):最直接、最常见的途径“荫袭”是古代世家子弟不通过科举入仕最常见也.............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高”或“低”,不如说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亮点和发展路径,并相互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逐个击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科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战.............
  • 回答
    “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世界”的说法,我们经常听到,它描绘了一个辉煌的过去,似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科学技术的灯塔。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如此鼓吹,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具体的例子,以及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方面。鼓吹的根源:辉煌.............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抛开那些AI腔调,就当是我们几个老朋友闲聊。你想想,一个手里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家伙,突然咔嚓一下到了古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玩意儿对古代科技能有多大影响?我跟你说,那影响绝不是一点半点,而是能掀起一场,至少是科技萌芽阶段的“工业革命”。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九年义务.............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在古代,科技的发展并非像我们今天这样系统化、加速化,它更多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这种发展是缓慢的,但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艰辛。要详细讲述如何在古代发展科技,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 需求是科技的种子:古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驱动着科技的萌芽和成长。 生.............
  • 回答
    中国古代关于妖兽、鬼神以及行侠仗义的书籍浩如烟海,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世界。这些书籍不仅是娱乐读物,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将根据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书籍,并尽可能深入地讲解其内容和价值。 一、 妖兽神怪类书籍这.............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