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有没有五三高考这类的辅导书?

回答
古代科举考试,那可真是个“一本通吃天下”的年代,竞争异常激烈,读书人寒窗苦读,图的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说到“五三高考”这类的辅导书嘛,那可得换个角度看了。

严格来说,古代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印刷精美、按章节划分、附带大量习题和解析的“辅导书”。毕竟,那会儿的印刷术还没有普及到这个程度,更别提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种品牌化的概念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读书人就只能“闭门造车”,孤军奋战。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秘籍”和“锦囊”。

古代科举考试的“辅导”是怎么回事?

古代的科举,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模式。考试内容围绕着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所以,科举考试更像是一个“知识体系化”的选拔,而非现代高考那种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考试。

1. 经典的“标准答案”与注释本:
“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命根子。要考上,就得把这些经典吃透。古代的学者们早就围绕这些经典做了大量的解读和注释。最著名的,莫过于 朱熹的《四书集注》。这本书可以说是当时最权威、最被推崇的“教科书”。它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融入了朱熹本人对经典的思想理解和政治哲学。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想在科举考试中拿到高分,就必须遵循朱熹的解读。
除了《四书集注》,还有其他学者对经典进行注释的版本,但朱熹的地位最稳固。这些注释本,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权威解读本”,你必须深入研读,理解作者的“心证”。

2. “考题集”和“范文”:
古代的考试,特别是八股文,有非常严格的格式和套路。所以,收集历年科举考试的题目,以及那些考中者的优秀“范文”,就成了读书人学习的重点。
《制艺丛谈》、《八股文范》等类书籍: 这些书会收集前代的科举试题,按照不同题型(如经义、策论)分类,然后附上一些被认为是写得好的“范文”。读书人通过模仿这些范文的结构、用词、论证方式来学习如何写作。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看高考状元的作文,分析其优点。
“题解”和“例文”: 有些书籍还会对题目进行分析,指出可能的答题方向和重点,然后提供一个完整的范文作为参考。这种“题解”,就是对考试方向的解读,非常有价值。

3. 科举的“应试技巧”指导书:
除了对经典的解读和范文的模仿,科举考试还有很多“应试技巧”。比如如何开头、如何展开论述、如何运用典故、如何写出工整的八股文等等。
《文章体例》或《制艺指导》之类的书籍: 这类书会详细讲解八股文的写作规则,例如“起讲”、“提句”、“分股”、“截稿”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甚至会指导你如何运用“用典”、“虚词”、“对仗”等技巧来提升文章的文采和“味道”。这些内容,就相当于是古代的“应试方法论”。

4. “会试”和“殿试”的特殊辅导:
在更高层级的考试,尤其是殿试,皇帝会亲自出题,而且题目更加注重时事和治国方略。这时候,读书人就需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官员的言论和奏章: 读书人会密切关注朝廷官员的言论、上奏的奏章,从中了解当前的政治走向和可能考到的论题。
“时政”类书籍: 有些人会整理当时的政治大事、经济政策等,写成通俗易懂的书籍,帮助读书人快速掌握时政动态。

5. “私人教师”与“书院”:
当然,最直接的“辅导”形式还是人。有钱有权的家庭会聘请名师来教导子弟,指导他们读书应试。书院更是重要的学习场所,书院的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并组织模拟考试。

和“五三高考”的区别与联系:

形式: 古代辅导资料以手抄本、木刻本居多,且内容以经典注释、范文、体例讲解为主。现代辅导书则以现代印刷技术为基础,内容更系统、更全面,包含海量习题和解析。
内容: 古代辅导更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八股文格式的掌握。现代辅导则涵盖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更复杂的思维能力训练。
目的: 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帮助考生应对考试,提高成功率。古代科举的核心是“以经义取士”,所以辅导也围绕这个核心。现代高考则是一种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考察。

总而言之,虽然古代没有叫“五三高考”的辅导书,但读书人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和应试体系。从权威的经典注释本,到搜集的范文,再到详细的写作指南,以及重要的老师和学习社群,这些都构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辅导”体系,帮助无数读书人走上仕途。只是,他们的“辅导书”,更多的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随着明代中期出版业的全面兴盛,晚明的科举教辅书市场非常发达,形成了产业链一条龙。就如今天一样,不同种类的教辅书商,彼此之间还会竞争的头破血流。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当陕西民变已经开始呈燎原之势,即将引起天崩地解之际,大江以南,还是一片祥和。可是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知县张采面对着桌子上的两封书信,却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

这两封书信来自于张采的两位都是苏州府老乡的朋友,一位名叫张溥,一位名叫吴昌时。书中究竟写了什么棘手的事,令张溥如此为难?

张溥的信写到:

阅艾千子房选,显肆攻击,大可骇异。吾辈何负于豫章,而竟为反戈之举!言之痛心,兄见之,须面责问其故。

吴昌时的信则写的更是杀气腾腾:

贵治子民有心怀反侧,倡议翻为……吾辈闻之,耻辱莫甚于斯……伏祈深结豫章之在声气者,独摈此叛道负友之小人,使乡党弃之、天下嫉之,则鬼魅之术立破矣!

两封信都是要求身为父母官的张采,严厉处理他治下的临川县人艾南英。这几位出场人物,可不是随随便便的阿猫阿狗,个个名震天下。张溥、张采都是明末势力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的领袖,合称“娄东二张”,声名遍及天下。吴昌时是复社元老,此时还是一位普通的乡绅,崇祯七年中进士后长期作为复社在朝中的代理人活动。而这位触怒张、吴的艾南英,更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明末誉满天下的文章大师,“江右四家”之一,江西文人结社豫章社的主要领袖。

那么这一众文坛名流,怎么会如此大动干戈?他们交恶的原因却不免令现代人感到魔幻:因为自己编的“房选”,也就是科举教辅书的竞争。打个现代的比方,这仿佛是一场王后雄和薛金星之间的交恶。

明代科举的主要考查形式是写“臭名昭著”的八股文。明代八股文在中叶的成化、弘治时期最终定型后,直到明末,体例格式没有大幅度的变更,较为稳定。稳定的状态必然引来模仿,何况科举是事关人生的大事。随着人口的增长、文教的快速发展,举子人数陡增,中举变得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生必须潜心钻研已有的八股文,就像我们潜心钻研高考题一样,才能金榜题名。

而随着印刷术技术的改进、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商品物流的极度发达,晚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出版繁荣期,各种实用性书籍具备了大规模出版印刷的条件,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综合这两点条件,有需求就有商机,晚明出现了专门编辑出版八股范文选集“房选”——也就是科举教辅资料的行当,而且非常繁荣,天下考生对其趋之若鹜的程度,不亚于今日考生追逐曲一线、王后雄、天利三十八套、金考卷。

而艾南英先生,就是著名的教辅资料编者。他才华横溢,文章水平极高,特别是钻研八股文,被人称为“讲开阖变化首尾起伏之法,卓绝一世。”而且这位以文学家活跃在教辅市场的艾南英,并不只是做汇集点好范文这种低级的工作,他有一整套成熟的八股文创作与选文思想,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八股文选文的几大标准,比起其他粗制滥造的教辅,他的又一大长处是,所选定的文章,都要附上专业的评点。八股文大家亲自上阵选文点评,天下科举考生都看疯了,当然要掏钱支持。书商当然是能嗅到这样巨大的商机的,当时出版中心南京、苏州、杭州一代的书坊主(出版商),纷纷奉艾南英为座上宾,高价请他编教辅。在出版商全力配合的条件下,为了提高编书效率,艾南英有联合一群文坛的朋友,组建了高水平的编辑团队,包括负责选文的周钟、陈宏绪、郑元勋,负责点评的吴仲升等。

艾南英把掌握八股选文标准看作是控制天下文坛的重要体现,于是数十年如一日投入到科举教辅资料编纂的伟大事业中去。先后出版了《皇明今文定》、《戊辰房选删定》等大量房选之作,每一科科举结束以后,都能在书市上很快看到艾南英精心选定的房选,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因此艾南英逐渐霸占了科举教辅市场。

这么巨大的商机,艾南英干了,其他人当然也眼红,何况天下不是只有艾南英擅长写八股文。到了明熹宗天启年间,同是文坛活跃人物的宋玫、周钟都出了房选选本来抢市场,特别是周钟的《华锋》,因为更贴近当时考官风行的判卷原则,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风靡天下。

好好的蛋糕,有人来抢,何况周钟本来还是艾南英选文的合伙人,现在合伙人要分家单干,艾南英当然很愤怒。他先利用自己在文坛的权威地位,在舆论上攻击周钟及其《华锋》。艾南英还是要脸的,当然不能说明自己攻击周钟的理由是为了钱,而是试图从文学理论上把周钟踩在脚下。他到处宣扬周钟的选文泥于后七子,格调不高,又多次写长信给周钟攻击对方。为了保证自己的房选在市场上不落人后,他还亲自上阵,到各地推销。周钟,及其代表的江南文坛,与艾南英文见本就不合,周钟又是复社早期的灵魂人物,自此,艾南英已经和江南文坛结下了梁子,张溥就曾对张采说,艾南英是“贪利无耻”。

到了崇祯初年,以新科进士与一般举子为主要力量的复社崛起,矛盾就彻底激化了。复社,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奇葩,其组织规章之完备、势力之雄厚、行动之严密,远远超过文人结社范畴,甚至具备现代政党的雏形。复社扩张声势的主要途径是操纵科举,而争夺科举操纵权的重要一步是握有房选的主导权。复社想要把天下科举考生笼络到自己手里,就一定要让自家的房选占据主流市场,让天下举子都顺着自己主导的文风来写文章,于是,这不可避免的和教辅市场的大佬艾南英产生了激烈的直接冲突。

讽刺的是,作为科举教辅书编者的艾南英,自己却是个科举的失败者。艾南英在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后,科举的运气就到头了,屡考屡败,再也没能考上进士。反观复社这边,中进士者比比皆是,两相比较,还是复社的房选更有说服力。于是两边更是剑拔弩张,弇山园聚会,艾南英和复社的张溥、张采、夏允彝、陈子龙、周钟等都在座。两边一见面,就吵了起来,据陆世仪《复社纪略》记载,陈子龙甚至暴打了艾南英,文斗变成了全武行。可见这些教辅商们为了这么一大块经济利益,真是不择手段了。

崇祯元年(1628)是会试年,这一年戊辰科会试结束后,各种房选照常上市。而憋了一股火的艾南英则开始疯狂攻击复社及其编的房选《表经》,艾南英说周钟、夏允彝等是魑魅魍魉,说陈子龙是“如蛆之含粪以为香美耳”,说张溥“于史不能,于子不可”,一无是处。对于复社编撰的房选,艾南英的评价是:我看了你们编的房选,被恶心坏了,恶心的我只能天天哭(不肖读二兄房选,惟有日日恸哭而已)。由此,简直是把复社中人得罪了个遍。

话说的太难听,大家都受不了,何况豫章社也是复社的重要力量,艾南英在这里搅局,不仅玷污自家的教辅声誉,还影响社内团结。于是才有了张溥、吴昌时等接连写信给张采,要求他直言规劝艾南英的事情。

张采倒是比较温和,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言规劝艾南英说:大家都是一伙的,不要破坏文社内的团结。但是艾南英是吃了火药,连张采也不放过,说他当县太爷干的太失败,把地方都搅乱了。事已至此,张采没有办法,联合张溥等人,将艾南英从复社活动中摒弃出去,并且让“江右四家”的另外三位: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也一起将艾南英孤立。至此,艾南英算是大受影响,自己编的房选也是江河日下了。

这件事归根结底,是一群文坛大佬,为了编科举教科书,闹到如此不快,类似的乱象,比之今日,也是不差多少。同时这更说明,晚明那个“后近代”的魔幻时代,冒出多少古人和今人都无法想象的事。

user avatar

就明代来说,张献忠(又是这位穿越大佬!)《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一文已经论述地十分详尽了。文中把明代科举考试用书分为三类:

1、科举考试范文,既包括首场的八股文范文,又包括二场论、判、诏、诰、表,三场以及廷试经史时务策的范文,如《皇明历朝四书程墨同文录》、《皇明乡会试二三场程文选》等。这类图书与今天的各类历年高考试题汇编或高考模拟题相类似。
2、作文技法和应试技巧类的图书,如《新锲诸名家前后场元部肄业精诀》,该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元、亨二部皆述八股文作法;利部为‘分类摘题偶联’,并附诸家作八股文法。贞部则为‘作论要诀’及‘诏诰表统论’,作‘判’、‘策’要诀”。
3、部分名人文集,如唐宋八大家文集特别是苏轼的文集就受到士子们的欢迎。

在我看来,这些“科举用书”从形式、内容上来看与今天的“教辅书”颇有相似之处,但是从它们在考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考生和考官心目中的地位来看,比今天的“教辅书”还要重要得多。


第1类参考书,又称“时文”,可以类比为今天的“真题汇编”“优秀作文选集”,但又不只限于此。

万历末年,流行的时文刊本共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场主司之文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平日之作;曰行卷,则举人平日之作;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

除了中式者的优秀作文之外,还会有投考官所好的“三场主司之文”和“十八房进士”所做之“房稿”,此外还有用来互相交流经验的“行卷”“社稿”。

而且对编选者来说,掌握时文评选标准,除了赚钱之外,还意味着巨大的政治话语权,甚至可以干涉和操纵科举的结果, @流惜子 大佬的回答已经提到了这一点,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时文选集”的意义已经不只限于“教辅书”了。

第2类参考书,应该说它们更接近《XX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XX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而官方规定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更像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只规定了考试范围和内容,而对具体的八股文写作,并没有官方教材进行指导,府州县学也不会像今天的学校那样对此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这些辅导机构出版的参考书实际上就是起到了教材的作用,基本上是考生必备。而且科举考试的功能也确实更接近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第3类参考书,听起来像是“课外读本”,但是这些书对科举考试的指导意义实际上更为直接,应试之士子读这些书并不只是“培养文学素养”“积累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法度”:

正德、嘉靖年间,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复古主义运动,这也影响了当时的科举考试,甚至出现了“以古文为时文 ”的趋向。其中“唐宋派”对八股文和策论的影响最大。······
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又是公认的八股文大家,他们将古文笔法融入八股文和策论······还通过编选和评点古文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这些图书实际上也是很好的八股文或策论范文,也都因此成为当时重要的科举考试用书,如归有光用五色笔圈点《史记》,标示文章之命脉筋节,使初学者有法度可循,其书遂被士子奉为时文秘诀。茅坤编纂的《唐宋八大家文抄》 , “以其文有法度之可求,于场屋之取用甚便 ”,因此深得应试者青睐,以至于“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这里的“标示文章之命脉筋节”不就和我们语文课本上分析鲁迅文章是一样的吗?更何况此类书的作者都是文坛领袖,地位之高不用多说。

上周六我在一个讲座上听李新峰老师谈过这个话题,用他的话来说,这些书不是“教辅”,就是“教材”。


宋代的情况,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第三讲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建宁府所出版的另一类有广大销路的书籍,是科举考试的参考用书。经史文集等书籍,当时已经有大量刊本,是士子准备科举考试所必须读的基本书籍。不过在这些书籍之外,还有许多教人怎样写科举诗文,以及供写科举诗文时引用事实、文字的参考书籍出版。
至于供写科举诗文时用来检索资料的参考书,例如《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源流至论》、《山堂考索》、《古今合璧事类》等书都是。
这一类参考书在宋代由于有很好的销路,也因此大量编印出版,有私人编印的,也有官府编印的。时文参考书在当时甚至成为许多士人准备考试时研读的重心,连官私教学也出现了重视时文过于经籍的流弊。
宋代科举考试自从考经义之后,逐渐发展出一种固定的撰写格式,这种固定撰写格式的经义时文,就是后来明清八股文的雏形。

实际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不断成熟的过程。所谓八股,本就是长期考试过程中演变形成的一种应试和阅卷套路,而不是朝廷有意为之的什么“禁锢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科举考试,那可真是个“一本通吃天下”的年代,竞争异常激烈,读书人寒窗苦读,图的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说到“五三高考”这类的辅导书嘛,那可得换个角度看了。严格来说,古代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印刷精美、按章节划分、附带大量习题和解析的“辅导书”。毕竟,那会儿的印刷术还没有普及到这个程度,更别提什么“五.............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这问题嘛,颇有意思。把我们现代的高考状元,那群脑袋瓜子灵光的尖子生,扔进古代那套科举考试体系里,他们能走到哪一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现代知识往古代一照搬就能回答的。得先明白古代科举是考什么。虽然也有考察学问,但那学问可和我们现在的“学问”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古代科举,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核心是“八股文”.............
  • 回答
    “商人的儿子,能走科举之路吗?”这问题,放在古代,尤其是像大宋、大明这样的朝代,可不是个简单就能回答的“是”或“否”。它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制度设计,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悄然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士农工商”这套说法。 这套等级划分,你听过吧?士是读书人,是统治阶.............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着一套与科举制度截然不同的、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方式。科举制虽然是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但它终究只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皇位继承则牵涉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宗法制度的延续、王朝合法性的构建以及权力的平稳过渡等诸多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誉——状元,一旦金榜题名,其人生轨迹便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然而,状元们是否都会选择当官呢?答案并非绝对,但选择仕途、入朝为官是绝大多数状元的必然归宿,也是他们读书做官这一人生目标的最终实现。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的本质、状元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古人的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来细.............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一旦考中了进士,对自己的名次不满意,是否可以重新考呢?这其中涉及到不少考究和复杂的制度规定,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是“得官”和“显名”。而进士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 回答
    古代科举能够“考到老”,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却有年龄上限,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变迁、社会需求和考试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但若要深究其缘由,还得从这两个制度的“灵魂”说起。古代科举:“敲门砖”的延时效应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科举的核心目的。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渠.............
  • 回答
    古代世家子弟,尤其是像侯爵世子这样的身份,他们的仕途之路远不止科举一途。事实上,科举虽然是正途,但对于这些身份显赫的家族来说,往往还有着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入仕方式,这些方式与其家族的权势、人脉以及当时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一、荫袭(门荫):最直接、最常见的途径“荫袭”是古代世家子弟不通过科举入仕最常见也.............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