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考科举都能考到老,为什么公务员只能考到35?

回答
古代科举能够“考到老”,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却有年龄上限,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变迁、社会需求和考试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但若要深究其缘由,还得从这两个制度的“灵魂”说起。

古代科举:“敲门砖”的延时效应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科举的核心目的。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理想的实现路径。在那个时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主要方式。一旦踏上科举之路,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共同体”。

1. 考试的“非即时性”与“积累性”: 古代科举的考试周期非常长,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再到最终的殿试,每一步都可能耗费数年。而且,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需要的是对经典的熟读、背诵、理解和阐释。这种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深化,是需要时间“磨”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考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读书上,年龄自然而然就增长了。

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励志叙事: 科举制度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长期主义”的鼓励。那种“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都在强调为了科举可以付出一切,包括青春、精力,甚至生命。因此,一个考生即便已经中年,只要他有决心和毅力,仍然可以继续尝试。对他们来说,科举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种毕生的追求,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实现。

3. 对“德才兼备”的模糊界定与“人脉”的潜移默化: 虽然科举强调“才”,但古代社会同样注重“德”和“经验”。一些官员的选拔,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科举成绩。年长、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读书人,在某些时候也可能因为其“德望”或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捐纳、举荐)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而且,即使未能通过科举,一些在地方上有声望的读书人,也可能因为积累了人脉和资源,在日后获得某种任用。这种“考到老”的现象,也反映了古代选拔机制的某种“弹性”。

4. 社会结构与认知: 古代社会信息不发达,不像现在有如此多样的职业选择。读书成为少数人能够接触到的上升通道,一旦进入这个通道,就很少有人愿意轻易放弃。对于许多人来说,科举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自然会投入毕生精力。

现代公务员考试:效率、竞争与职业属性的权衡

相比之下,现代公务员考试,尤其是国内的公务员招录,其初衷和运作逻辑就大不相同了。

1. “效率”与“及时性”的考量: 现代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新鲜血液和活力。公务员队伍需要的是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高效执行任务的年轻人才。长时间占用考试资源,不利于人才的快速流动和更新。35岁的年龄上限,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新录用人员的精力和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要求。

2. “激烈竞争”下的“公平性”筛选: 如今,公务员是很多人眼中的“金饭碗”,报考人数远超录取人数。为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相对公平的筛选,考试需要更具“甄别性”。年龄上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筛选工具”,它能相对有效地排除那些可能面临家庭、健康等因素影响,或者已经拥有稳定事业、对公务员职位并非“首选”的人群,将机会留给那些更有动力、更年轻、更有可塑性的求职者。

3. “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导向: 现代公务员更强调职业的专业性和持续性。一旦被录用,就被视为一名职业公务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并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发展。35岁通常意味着一个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果此时再跨界进入公务员体系,可能会面临一些适应性问题,或者与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不符。

4. “激励机制”与“人才梯度”: 设定年龄上限,也是为了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年轻人更有机会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进入公务员队伍,通过努力和考核,逐步晋升。如果允许高龄人员随意进入,可能会打乱现有的晋升体系,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

5. 社会认知与“稳定”的平衡: 尽管我们鼓励终身学习,但现代社会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单一路径有很大不同。35岁左右,很多人已经组建家庭,有稳定的生活重心。如果让他们为了一个考试“重新开始”,可能不符合当下社会对个人发展和家庭稳定的普遍认知。

总结来说:

古代科举“考到老”,是因为它是一种漫长的人生投入,一种理想的实现,一种社会通道的唯一性。它不排斥年龄,甚至将年长读书人积累的“学问”视为一种资本。

而现代公务员考试设年龄上限,则是一种效率导向、竞争筛选、职业属性管理的体现。它更关注的是人才的即时性、可塑性、职业适应性,以及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梯度化”。

两者看似都是选拔人才,但其背后承载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一个是为了“进入”而穷尽一生,一个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服务”而设定门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科举不一定能做官。他只是具有做官的资格所以只要资格够随便考。

而即便是进士及第,也需要去六部观政三年,三年以后再考试合格的人才会授官。补缺

而具体官职则都有岁数的限制,不符合岁数要求的人不安排官位,给你一个举人,进士名头回家候缺去吧!等到死也轮不上他

而国考是缺额补进。所考试都是对应岗位缺额。当然会对于岁数有所限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科举能够“考到老”,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却有年龄上限,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变迁、社会需求和考试制度设计上的根本不同,但若要深究其缘由,还得从这两个制度的“灵魂”说起。古代科举:“敲门砖”的延时效应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科举的核心目的。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渠.............
  • 回答
    这问题嘛,颇有意思。把我们现代的高考状元,那群脑袋瓜子灵光的尖子生,扔进古代那套科举考试体系里,他们能走到哪一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现代知识往古代一照搬就能回答的。得先明白古代科举是考什么。虽然也有考察学问,但那学问可和我们现在的“学问”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古代科举,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核心是“八股文”.............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古代世家子弟,尤其是像侯爵世子这样的身份,他们的仕途之路远不止科举一途。事实上,科举虽然是正途,但对于这些身份显赫的家族来说,往往还有着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入仕方式,这些方式与其家族的权势、人脉以及当时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一、荫袭(门荫):最直接、最常见的途径“荫袭”是古代世家子弟不通过科举入仕最常见也.............
  • 回答
    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誉——状元,一旦金榜题名,其人生轨迹便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然而,状元们是否都会选择当官呢?答案并非绝对,但选择仕途、入朝为官是绝大多数状元的必然归宿,也是他们读书做官这一人生目标的最终实现。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的本质、状元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古人的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来细.............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那么,一旦考中了进士,对自己的名次不满意,是否可以重新考呢?这其中涉及到不少考究和复杂的制度规定,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科举考试的最高目标是“得官”和“显名”。而进士出身,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商人的儿子,能走科举之路吗?”这问题,放在古代,尤其是像大宋、大明这样的朝代,可不是个简单就能回答的“是”或“否”。它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制度设计,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悄然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士农工商”这套说法。 这套等级划分,你听过吧?士是读书人,是统治阶.............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高”或“低”,不如说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亮点和发展路径,并相互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逐个击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科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战.............
  • 回答
    “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世界”的说法,我们经常听到,它描绘了一个辉煌的过去,似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科学技术的灯塔。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如此鼓吹,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具体的例子,以及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方面。鼓吹的根源:辉煌.............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抛开那些AI腔调,就当是我们几个老朋友闲聊。你想想,一个手里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家伙,突然咔嚓一下到了古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玩意儿对古代科技能有多大影响?我跟你说,那影响绝不是一点半点,而是能掀起一场,至少是科技萌芽阶段的“工业革命”。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九年义务.............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在古代,科技的发展并非像我们今天这样系统化、加速化,它更多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模仿。这种发展是缓慢的,但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艰辛。要详细讲述如何在古代发展科技,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 需求是科技的种子:古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驱动着科技的萌芽和成长。 生.............
  • 回答
    中国古代关于妖兽、鬼神以及行侠仗义的书籍浩如烟海,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世界。这些书籍不仅是娱乐读物,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将根据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书籍,并尽可能深入地讲解其内容和价值。 一、 妖兽神怪类书籍这.............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