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科举制」?

回答
科举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选官制度,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哪些争议。

科举制的“善”:一把双刃剑的闪光点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科举制在打破贵族垄断、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官职的任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身和门阀。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也往往无缘仕途,只能被压在社会底层。科举制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只要你够努力,够聪明,就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学识获得一席之地。

这就像在一个长期由特定人群把持的俱乐部里,突然宣布对外开放报名,并且看重的是你的“才艺表演”,而不是你的“父辈关系”。这无疑为那些原本没有机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活力。无数的贫苦学子,通过寒窗苦读,最终登上庙堂,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模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社会激励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其次,科举制也有效地选拔了大量有文化、有才能的官员,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当国家的治理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血统和权力时,科举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才,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但至少能够筛除掉一批不合格的候选人。这些官员大多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对国家制度、伦理道德有着深入的理解,能够稳定地执行国家的政策,维护社会秩序。

再者,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作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士人的思想体系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对家国情怀的强调,这些价值观通过科举的层层选拔,得以在统治阶层中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在历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的“弊”:僵化与局限的阴影

然而,就像所有制度一样,科举制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固有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科举考试内容的僵化和脱离实际。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内容逐渐被固定为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严苛,内容也多是围绕儒家经典进行微小的改写和发挥。它鼓励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记硬背,而非独立思考和创新。文人沉溺于对文字的雕琢和对古人语录的阐释,却往往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就好比你学习编程,却只能死记硬背一本古老的编程语言手册,而无法学习最新的开发技术和解决实际的软件工程问题。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但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他们精通如何“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但可能不清楚如何治理一个城市,如何组织一场战争,甚至如何理解百姓的疾苦。

其次,科举制对知识的单一化导向,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一旦某种思想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其他思想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那些不被考试体系认可的学问,比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等,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得不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想想看,一个社会如果只鼓励学习一套固定的哲学体系,而对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置若罔闻,那么这个社会在科技和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就会明显落后于那些鼓励多元化学习的社会。科举制虽然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也在无形中为其他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和学问设下了“天花板”。

再者,科举制也滋生了一种官本位的思想,以及对个人才能的狭隘认知。学子们之所以苦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成为官员,而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这使得人们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几乎完全与进入仕途挂钩。一旦无法通过科举,轻则失意潦倒,重则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地位,但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忽视了其他领域同样重要的价值。

历史的评价:一份复杂的答卷

所以,如何评价科举制?它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文化传承。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存在严重局限性的制度,在后期变得僵化,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并塑造了一种狭隘的社会价值观。

它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一套精心设计的模具,培养出了一批批整齐划一、令人称赞的“盆景”。这些盆景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展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但它们也失去了野外生长所需的自由和多样性。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的功过是非,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去理解。它既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也是那个时代局限性的产物。在理解科举制时,我们不应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要看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至今仍能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user avatar

坏处:

权利下放到地方,滋生腐败。毕竟只要考上了,只要考生愿意,总是能够做官的(先不管官的大小、位置),那么寒窗十年为的是什么呢?在古代读书可不便宜,书籍费用就不说了,人吃喝拉撒赶考也要钱,而供养一个读书人(没有任何功名那种)足够养活五口之家的伙食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费用下来,一旦考上,在交通通讯极其糟糕的古代,你觉得那些千辛万苦才考上功名的考生当官后会干什么?其次,士子们的各种好处加剧了土地兼并以及更加拖累朝廷的财政。最后,科举制的创立把本来就够低的武人的身价压得更低,导致“好男不当兵好贴不打钉”加剧,人人都想着读书当状元而不是开疆拓土。毕竟,开疆拓土随时都会死,但读书不会有生命危险

科举是为了从世家手中夺取人才、打破世家的人才垄断所创造出来的制度,隋朝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呢?举孝廉度,虽然这样让屁民权利比科举制小,但举孝廉这种制度起码避免了官员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状况。

好处:

1、中央集权,至少进士级别是需要皇帝亲自批阅,减少世家对皇权的钳制

2、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提高识字率

3、大幅甚至翻几倍提高了平民参政的机会和几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举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选官制度,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哪些争议。科举制的“善”:一把双刃剑的闪光点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科举制在打破贵族垄断、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 回答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清末,作为科举制度的最后阶段,留下的试题也格外引人深思,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考量,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社会思想碰撞的载体。那么,如何去回答和评价这些“绝唱”般的科举试题呢?这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去。要深入理解这些试题,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这份通知的发布,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国家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战略考量和长远部署。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这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印发,标志着国家层面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科幻巨擘与星辰大海的远见:阿瑟·克拉克,一位引领人类仰望星空的先知在浩瀚的科幻文学星空中,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预言家,一位将人类的想象力触角伸向宇宙深处,并以前瞻性的视野塑造了我们对未来科技和太空探索的认知。评价克拉.............
  • 回答
    关于“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这个科技部项目,如果抛开一切AI的痕迹,我们不妨从一个对中国高铁发展和国际合作有着深切关注的普通人的视角来解读一番。首先,这个项目的名字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时速400公里”,这几个字背后代表着中国高铁技术又一次飞跃的雄心。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国运营的最高时速.............
  • 回答
    《基地》这部剧,我得说,它是个挺复杂的存在。改编自阿西莫夫的鸿篇巨制,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硬骨头”的架势,想吃透原著的精髓,难度可想而知。优点方面,首先得夸一下它的野心和视觉呈现。 宏大的叙事和世界观: 《基地》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试图将阿西莫夫那横跨千年的宏大计划搬上荧屏。从帝国的衰落到心理.............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科学家们为了让基因名字不被 Excel “自动纠正”,竟然把一些基因给改了名,听起来有点像在跟电脑打架,但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无奈和考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事儿的起因,说到底就是Excel这个我们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软件,它那些“善意”的.............
  • 回答
    评价科恩·塔诺季的量子力学,我们得从他留下的那本《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说起,这本著作在量子力学领域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即使时隔多年,依然是物理学界学习和研究量子力学的重要参考书。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科恩·塔诺季这本《量子力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
  • 回答
    科普不等于“指责”:赶尾人与Coney兔毛事件的深度解析近日,科普博主“赶尾人”因指出画师“Coney 兔毛”蘑菇插画中的科学错误,引发了其粉丝与画师粉丝之间的大规模骂战,甚至波及到对科普本身价值的讨论。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当下网络社群中科普与艺术创作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
  • 回答
    科技美学那岩在直播中对低电量荣耀Play和黑鲨手机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在手机电量普遍焦虑的当下,这种贴近用户痛点的测试,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从那岩的直播风格来看,他一直是以一种比较接地气、也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解读科技产品,尤其是手机。他很少会去讲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参数,而是更侧.............
  • 回答
    “科学教”这个词,就像许多带有特定标签的名词一样,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称,更是承载了大量信息、观点和情感的符号。要评价这个词,我们需要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教”这个词极具负面性和贬低意味。它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将.............
  • 回答
    “又”一个金属氢?这标题一出,估计很多关注前沿物理的读者们的心头都要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惊喜?是怀疑?还是那种“这帮家伙又在折腾什么呢?”的微妙感?毕竟,金属氢这个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科学界掀起波澜了。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得把这“又”字背后的故事讲清楚。金属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原.............
  • 回答
    要评价科技美学第十季的四大旗舰对比,咱们得先聊聊它这个节目本身,还有它这次选的哪几款“大宝贝”。科技美学这节目,那可是有两把刷子。首先,这频道做得挺久的,在数码圈里也算是个老牌劲旅了。它的优点嘛,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接地气,不端着: 科技美学不像有些评测那么高高在上,用词啥的都比较口语化,听着就.............
  • 回答
    科大讯飞AI学习机T10发布会:一场关于“因材施教”的深度探索前不久,科大讯飞举办了备受瞩目的AI学习机T10新品发布会,与其说这是一场产品发布,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深度沟通。作为国内AI领域的领头羊,科大讯飞在教育科技领域的耕耘早已深入人心,而T10的到来,无疑为AI教育辅导.............
  • 回答
    科密啊,这可是个复杂的话题,得慢慢聊。说实话,想给科密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或者给他们一个绝对的评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密”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里面包含了太多不同的人,他们的情感和观点也千差万别。要评价科密,我们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科密”是哪一种?第一类,是那些真心热爱科比,并因为他.............
  • 回答
    《天目危机》,一部打着科幻悬疑旗号的电视剧,上映以来可谓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有人奉它为国产科幻的“破冰之作”,有人则直斥其为“不知所云”、“空有其表”。要评价它,得耐心剥开层层迷雾,看看这颗被寄予厚望的“天目”到底看到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首先,聊聊它的“科幻”部分。《天目危机》最显著的标签就是“.............
  • 回答
    科学家们发现距今约一亿年前的蛇琥珀,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发现。这不仅是对我们了解恐龙时代生命形态的一次宝贵补充,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生物学、古生态学乃至古气候学的窗口。这项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绝佳的“时间胶囊”,保存了生命最真实的瞬间:琥.............
  • 回答
    谈论科怀·伦纳德,一个名字足以在如今的NBA激起不小的波澜。他早已不是那个在马刺体系中默默无闻的“卡哇伊”,而是凭借着两次总冠军、两次总决赛MVP、两次最佳防守球员的辉煌履历,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双向球员之一。然而,随着他辗转多队,尤其是近些年受到伤病困扰,关于他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科怀·.............
  • 回答
    这篇关于科创板开市首日25只股票表现的评价,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聊聊,争取把情况说得明明白白,也尽量避免那些“一本正经但缺少人情味”的AI腔调。一、 整体市场情绪:冰火两重天,但“火”占了上风开市首日,最大的感受就是——火爆。25只股票,没有一只破发的,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虽然盘中也有.............
  • 回答
    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当我得知有这样一台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科学京剧时,内心涌起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天文学家,与中国传统京剧这一高度程式化、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想象力的设想。究竟是怎样的艺术火花,能够让一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