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

回答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是最“愚蠢”的发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科举制度的本质、其历史作用以及其长远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举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度,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并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其核心在于打破了以往的门阀世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为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政治地位的途径。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以及当时的文学和行政知识。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愚蠢”的?我们必须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1. “八股取士”对思维的僵化和压抑: 尤其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发展出“八股文”的形式。这种文体格式僵硬,要求考生遵循固定的结构、起承转合,甚至对遣词造句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极大地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和创新,鼓励了对经典条文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而非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八股文的技巧,而不是去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或探究新知识。

2. 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发展脱节: 科举考试的内容长期以来以儒家经典为主,虽然儒家思想本身有其深刻之处,但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当国家需要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应对新兴的挑战时,考生所学的知识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近代的科技和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官员往往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素养,难以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

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导向: 科举制度的成功,使得读书做官成为社会上最受尊崇的职业,其他行业,如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等,在社会地位和价值上都受到歧视。这导致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被吸引到官场,而其他领域的人才则相对匮乏,不利于社会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4. 考试作弊和人情关系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旨在公平竞争,但历史上也充斥着考试作弊、舞弊和依靠人情关系疏通的情况,这削弱了制度的公正性。

5.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科举制度侧重于考察考生的文学和记忆能力,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但对于实际管理能力、领导才能、创新精神、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考察相对不足。一个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士子,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或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家。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这些作用使得将其简单地定性为“愚蠢”显得过于片面:

1. 打破门阀世族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这是科举制度最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它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门阀世族对官位的世袭垄断,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增加政府的代表性,并为国家选拔了更广泛的人才。

2. 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其政治忠诚度和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感通常较高,因为他们是通过中央政府的考试进入仕途的。这有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推广了儒家思想和文化: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相较于以往凭籍血统或推荐任官的制度,科举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即使考试内容有局限性,但能够通过层层选拔的士子,无疑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

5.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选拔体系: 尽管存在弊端,但科举制度毕竟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和长期的官员选拔和考核机制,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有一定规范性的方法来填充国家机器的运行。

那么,如何理解“愚蠢”与否?

将科举制度简单地称为“愚蠢的发明”,可能过于简化了其历史的复杂性。

从时代局限性来看: 在其诞生的初期和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发明。它解决了当时社会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效率。相较于同时期甚至更早的其他文明,中国在官员选拔制度上的设计是相当超前的。
从其发展后期来看(尤其是明清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部世界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其僵化、脱节、对创新的压制,确实让它变得“愚蠢”——即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甚至阻碍了社会进步。在近代化转型时期,这套制度的局限性被放大,成为阻碍中国前进的因素之一。
从“最佳发明”的角度来看: 如果我们用“是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有效的、最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发明”来衡量,那么科举制度显然不够格。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发明,任何制度都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

总结来说:

科举制度并非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发明,因为它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尤其是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它确实存在显著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期,由于内容僵化、形式主义以及与时代发展脱节,它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它是“最愚蠢的”,但也不能否认它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其“愚蠢”的一面。

更恰当的理解是,科举制度是一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后期逐渐僵化并显露出严重弊端,最终被时代淘汰的制度发明。 对它的评价,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全面考察其功过得失。它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制度,它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转型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清代的科举。

1、清朝按历代王朝传统开设科举,

从中选拔汉人人士。

清朝科举考试中还制定了满不点元、旗人不列鼎甲等防止旗人参加科举考试与汉人竞争的优待政策,

在此政策下,终清一朝,除开朝满汉分榜时期有两位满人状元外,状元这一最高殊荣全部给了汉人。

2、自清朝入关以前,就重要汉族大臣例如范文程,洪承畴等等,

清朝入关以后第三天,多尔衮便下令:

“大张榜示,与诸朝绅荡涤前秽”。

“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多尔衮宣布一切田产“归还5本主”,“前朝勋戚赐田、已业,俱备照旧”。

这些针对的是明朝汉人文武大臣及地主乡绅读书人的政策。

1645年正月,吏科都给事中的一份奏疏:“去岁(1644年)五、六月间,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落寞。乃摄政殿下宽仁好善之意,播于远迩,暨圣主膺篆御图以后,瑞叶天人,然后东西响应,多士云集,乃有今日,岂易易哉。”

顺治时期灭掉李自成和南明政权主要依靠的是汉人大臣及官兵。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汉人大臣官兵也是主要力量之一。

收复台湾是施琅。

清朝中期白莲教起义,清末的太平天国、捻军的镇压主要我是依靠汉人大臣及汉人官兵。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全是汉人大臣。

3、清朝固然有文字狱压制,但是也不能否认清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时代。

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绿园的《歧路灯》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此外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邦额的《夜谭随录》、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志怪鬼神小说。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清朝末期,谴责小说的登场,给这个时期的小说增添了光彩。代表作为《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如果清朝完全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怎么能能产生这么多伟大、优秀的文学创作。

4、清朝入关以后,对明朝民间的岁时节日风俗完全延续下来直到清末。

5、清朝皇帝对孔子的尊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

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

雍正在即位的第一年(1723),就下诏追封孔子以上的五代先祖王爵。

雍正曾在一封上谕中点出了他大力尊孔的原动力,“使为君者不知尊崇孔子,亦何以建极于上而表正万邦乎?”。

乾隆晋谒孔庙次数则位居历代帝王之冠,前后曾有九次之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是最“愚蠢”的发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科举制度的本质、其历史作用以及其长远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举制度是什么。科举制度,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
  • 回答
    这问题太有意思了,一上来就抛出“最天才的发明”这种说法,让人忍不住想掰扯掰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搅动了多少风云,影响了多少代人啊。说它是“最天才的发明”,我觉得吧,用“伟大”或者“影响深远”来形容更贴切些,毕竟“天才”这词儿太跳脱了点。不过,如果非要往这个方向聊,那它身上的闪光点确实不少,.............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清朝的落后是否“因为”明朝科举制度的不合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但直接将其归咎为“原因”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明朝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确实可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间接或长期地体现在了清朝时期,并与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并非一条直通车式的固定路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与制度演变紧密相连的过程。他们不像进士那样通过八股文一统天下,而是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融合了早期教育、师徒传承、实践经验以及对特定朝廷需求的响应。以司天监正和河道总督为例,我.............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从张定宇的转变,看何谓真正的科学态度近些年,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变出现在公众视野——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这位在新冠疫情初期冲在最前线的抗疫英雄,从一位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中医黑”,到后来公开承认并积极推广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甚至被誉为“中医粉”。这并非简单的立场摇摆,而是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和可贵.............
  • 回答
    寒门崛起,王朝革新: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脉络隋朝,这个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的王朝,不仅以其统一六合、再造乾坤的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更以一项划时代的制度——科举制,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此前数百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深厚土壤,是历史发.............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何“改革科举制损害旧贵族、大官僚利益”这一因素,在导致改革进程受阻甚至失败时,虽然触及了核心矛盾,但往往不是那个“急切”或“直接”的导火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摆脱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认为触及了利益就一定会立即引发激烈反对。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利益的博弈往往是长期、隐蔽且.............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科层制组织结构”这个玩意儿。说白了,这玩意儿就像是个金字塔,从上到下层层分明,各司其职,规规矩矩。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大公司,最上面坐着董事长、CEO,他们掌握着最高决策权。往下,就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比如销售总监、生产经理、财务主管等等。再往下,就是各个部门的骨干员工,再下面可能还.............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下面我来详细梳理.............
  • 回答
    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模式,说实话,跟咱们印象中的“王室”和“科举”都有些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说说那个“王室”问题。马穆鲁克王朝,顾名思义,它的核心是“马穆鲁克”(Mamluk),也就是奴隶士兵。但这个“奴隶”可不是咱们理解的那种被随意买卖、毫无地位.............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谈到科举制度,不能不提它对于中国历史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才选拔和官员任用方面。但任何一种制度,在它漫长的生命周期里,都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问题,科举也不例外。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可能就是它的僵化性。虽然科举初衷是打破门阀,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内容被严格限定在八.............
  • 回答
    日本没有全盘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日本“不学习”,而是它选择了另一条更符合自身发展轨迹的道路。一、历史的隔阂与自主的演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没有科举,我们必须承认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互动并非单向的“学习”。日本虽然深受中.............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科举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选官制度,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滤镜,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哪些争议。科举制的“善”:一把双刃剑的闪光点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科举制在打破贵族垄断、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 回答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虽然整体氛围严肃,但其中也隐藏着不少“好玩”的考题。这些考题往往在考查考生学识的同时,也考验其临场应变能力、文学素养,甚至隐藏着出题人的智慧和幽默。以下我将结合史料和考据,为您详细讲述一些科举考试中的“好玩”考题,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一、 文字游戏与联想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