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学说主要是伦理学,经过伦理学教育后,科举考试选出的进士们为什么就可以治国?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

下面我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逻辑链条:

一、 儒家伦理学为何成为治国之本?

首先,要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人怎么做个好人”,而是“如何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孔子和孟子等先贤的思想,虽然以“仁”、“义”、“礼”、“智”、“信”等个人品德为出发点,但这些品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1. 人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家”组成的。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秩序。如果家庭内部能够和谐,那么这种和谐的精神就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国家层面,形成君仁臣忠、民敬官爱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所以,从“孝”和“悌”出发,可以推导出“忠”和“敬”。

2. “德治”理念: 儒家强调“德治”,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治国的根本。一个君主如果能“修身”以德服人,那么他的臣民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国家自然就能安定。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正是被认为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对儒家伦理的深刻理解,他们被寄予了成为“仁君”或“贤臣”的希望,能够以身作则,感化民众。

3. 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 儒家学说中的“礼”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礼节,更是一整套社会规范、政治制度和道德准则。它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模式和责任义务。懂得“礼”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辨明是非,遵守规矩,维持秩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些“礼”的考核,确保选拔出来的人能够理解并维护现有的社会政治架构。

4. “道统”的传承: 儒家学说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道统”的传承。通过教育,将先贤的思想、政治智慧、治国理念传递给下一代。成为进士,意味着成为了这个“道统”的继承者,被认为能够理解国家的根本大法和长远发展方向。

二、 科举考试如何确保进士能治国?

科举考试的设计,正是为了从亿万读书人中挑选出最符合“治国”标准的人才。虽然考的是“伦理学”为核心的儒家经典,但这背后蕴含着对治国能力的层层考察:

1. 经典研读是“案例分析”: 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以及后来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非只是枯燥的道德说教。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评价、政治制度、外交策略、经济政策等内容。读书人需要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深入研读和理解,掌握“古之圣贤”是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的“案例分析”。

2. 策论是“施政方案”: 科举考试后期逐渐成熟的“策论”(或称“时务策”),是进士们展示治国能力最直接的环节。考生需要针对当时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具体问题,运用儒家思想和经典所阐释的道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赈济灾民、如何整顿吏治、如何应对边患、如何发展农业等等。出色的策论,需要展现出考生对国情的了解、对儒家原则的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论述能力。这与现代社会选拔人才需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通的。

3. 对“人”的理解与选择: 儒家强调“选贤与能”。科举考试通过考察士人的学识和见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他们的品德和性情。虽然不能绝对保证,但经过长期系统儒家教育的人,通常被认为更懂得“忠君”、“爱民”、“体恤民情”等道理。一旦他们进入仕途,更容易被引导去践行这些理念。

4. “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鼓励士人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下。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变数,但这种价值导向是古代统治者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被选拔出来的进士,被认为是认同并愿意为“公”而奋斗的人。

三、 进士的治国路径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重文轻武的倾向: 儒家学说更侧重于政治、伦理和文化,对军事、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导致古代中国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情况,对国家在军事和科技发展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儒家思想是高度理想化的,而实际治国则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一些进士可能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僵化与保守的风险: 如果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过于刻板,而缺乏创新和批判精神,那么整个政治体系就可能变得僵化和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总结来说:

古代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进士,并不是因为他们仅仅是“伦理学”的学习者,而是因为儒家学说本身就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治理理念。这种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了士人成为有道德、懂规矩、有见识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科举考试通过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策论的考察,旨在选拔出那些能够将“修身”所得应用于“治国”实践的人才。他们被视为国家政治肌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依靠对这套思想体系的掌握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有坚定党性的文盲和一个精明的反动派,你觉得谁危害更大?

文盲可以学文化,蒋介石可以投身革命吗?

更何况考进士有策论科目的,学子们也会关注国事。另外基本上能考上进士的都是有家学渊源的,要么就是百年难遇的天才。最后进士是学历不是官职,有职场实习考核期。

user avatar

所以中国两千年进步不大啊。

儒家学说浪费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天才的智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下面我来详细梳理.............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文化土壤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敬。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首先,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是将爱心推己及人.............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要系统地学习儒家学问,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条悠长而丰厚的河流中溯游而上,需要耐心、专注,以及一套清晰的路径。很多人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孟子》等等,但“系统”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钻研。关于是否必须先读《四书章句集注》?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必须.............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水户学,作为德川幕府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将水户学的某些元素推向了极端。然而,将水户学直接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唯一”或“根本”源头,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水户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其.............
  •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
  • 回答
    “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这个问题,直白说,是个挺扎人的问题。当下社会,思潮涌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干脆将其视为历史的糟粕。那么,究竟学儒与不学儒、甚至反儒的人,在道德层面上,谁能站得住脚跟?这个问题的答案,怕是不能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