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科举时代技术官僚如司天监正,河道总督是如何培养的?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并非一条直通车式的固定路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与制度演变紧密相连的过程。他们不像进士那样通过八股文一统天下,而是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融合了早期教育、师徒传承、实践经验以及对特定朝廷需求的响应。

以司天监正和河道总督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技术官僚培养的端倪。

一、 司天监正的培养:天文、历法与神秘学的融合

司天监,职能涵盖天文观测、历法编纂、吉凶推断,甚至是风水堪舆等。这需要从业者掌握极其专业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并非普通科举能够触及。

早期传承与家族垄断: 早期,天文历法等知识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并且掌握在少数家族手中,形成一种“传男不传女”、“内学外传”的模式。这些家族世代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研究,将技艺和知识秘密传授给家族子弟。例如,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他的父亲僧一行,就体现了这种家族或师徒的传承方式。
专门的学校与机构: 随着朝廷对天文历法需求的增加,一些机构开始承担起人才的培养。例如,唐代设立了“太史局”(后发展为司天监),宋代则有“天文院”、“司天监”等机构,它们不仅是观测和研究的场所,也承担着教学和培训的功能。这些机构会招收有志于此道的年轻人,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内部的资料学习,系统地传授天文学、数学、历法学知识。
科举的间接影响与渗透: 虽然司天监的职位并非通过科举直接选拔,但具备一定数学和算学基础的人,更容易在其中脱颖而出。科举考试中的算学、阴阳五行等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进入天文领域的人士打下了基础。有时候,一些在科举中屡试不第,但具备出色算学天赋的读书人,也会被引荐或转入司天监任职。
实践与经验的积累: 司天监正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并重。长期的天文观测、数据记录、日食月食的预测、节气的计算,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的过程。一位优秀的司天监正,需要对天象变化了如指掌,并能从中找出规律,这些都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经验。
“术士”与“学士”的结合: 司天监的职责还包含“推步”和“占候”,这部分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需要学习星象学、五行学等。这使得司天监的培养融合了“学士”的严谨与“术士”的灵性。有时,朝廷也会从民间延揽有此技艺的术士,加以规范和任用。

二、 河道总督的培养:水利、工程与治理经验的复合体

河道总督的职责是管理国家的河流和水患,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深厚的工程技术、地理知识、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水文规律的深刻理解。

早期学习与实践: 与司天监类似,早期河工的技术传承也多依赖于经验丰富的工匠和世代相传的技艺。一些有志于此道的年轻人,会跟随有经验的河工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学习,从最基础的筑堤、疏浚、测量做起,在实践中学习水性、土性、工程材料的运用等。
官办学校与培训: 随着国家对水利事业的重视,特别是黄河、长江等大河的治理,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水利机构,并伴随着相关的培训。例如,宋代有“提举常平仓”等与水利相关的官职,虽然不直接等同于后来的河道总督,但其职能中已包含水利调度的内容。明清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水利官员体系,并开始出现相关的“水利局”、“河道总督府”等机构,这些机构会定期考核和选拔有能力的水利官员。
“工匠”到“官僚”的转化: 很多河道总督并非科举出身,而是从基层有能力的工匠、水利工程师或地方官员中提拔上来。他们因为在某次重大河工中表现出色,或者对某项水利技术有独特见解,而被朝廷注意到,逐步获得晋升。
科举的间接通道: 科举考试中的一些科目,如《周礼》中的工程制度、《考工记》等,虽然是理论知识,但为后来从事河务的官员提供了基础的制度和技术认知。一些在科举中落第但对实用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士人,也可能通过地方推荐或实际表现进入河务系统。
对地理、水文的深入研究: 河道总督需要理解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水文变化规律。这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工程技术,还要具备对河道走向、泥沙淤积、降雨量、水位变化等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在长期实践中,通过与河流“打交道”而培养出来的。
组织与管理能力: 河道治理涉及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调配,以及复杂的组织协调。因此,一个优秀的河道总督,还需要具备出色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管理各级官员、工匠和民夫。这些能力很多是在实际任职过程中,通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复杂矛盾而锻炼出来的。

总结来说,中国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绝非单一模式,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早期知识垄断与传承: 许多专业技术早期掌握在特定家族或师徒手中。
2. 机构化培训与教育: 随着国家对技术需求的提升,出现专门的学校或机构进行系统培训。
3. 实践经验与基层提拔: 很多技术官僚是从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技术人员或基层官员中选拔出来的。
4. 科举的辅助与间接影响: 科举考试中的某些科目,为技术官僚提供了基础知识,同时科举也为部分有能力但未及第的读书人提供了进入技术领域的可能。
5. 个人天赋与长期钻研: 技术官僚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对特定领域的浓厚兴趣、超凡的天赋以及长期的刻苦钻研。

他们的培养路径更像是从学徒、助手、基层技术人员,一步步通过实际功绩和经验的积累,最终被委以重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型官员。这种培养模式,与我们今天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有着显著的不同,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说明代的情况吧。

先说钦天监:世袭为主、考取为辅。

钦天监的功能主要是观测天文气象和制定历法,早在周代已有相关官职名为“太史”,历代皆有类似职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官僚机构,或可称之为科研机构。明初即设太史,首任太史令为刘基。建立明朝后在洪武元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洪武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洪武三十一年罢回回司天监,一并归入钦天监。

钦天监设有如下职位:

监正,正五品;

监副,正六品;

主簿,正八品;

官正,正六品,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正八品;

五官保章正,正八品;

五官挈壶正,从八品;

五官监侯,正九品;

五官司历,正九品;

五官司晨,从九品;

漏刻博士,从九品。

钦天监的工作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钦天监不仅掌管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除此之外还掌管占卜、推步、司晨昏等事。日月星辰、风云气色,凡是异象均要报之以闻。上到皇家,下到黔首,每日该做什么,何日才是吉凶,都要听钦天监的推算。

钦天监凡四业:天文、漏刻、回回、历,均是专业度很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十分之高。因此,钦天监的公务员,以世袭居多。按照洪武六年颁定的祖制,凡是钦天监工作人员,子孙只能学习天文和算术,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如有不学者发海南充军。对于钦天监子弟,特设专门的教师讲授知识,学有所成者则可以遇缺进补;如资质较平,则可等父辈去世或满六十后递补进来。但是并不是说生在天文世家就有铁饭碗了,每一年末会对天文生子弟进行考试,考好者有赏,考不好者除了责罚以外,其授课教师也会受到惩罚。

除了世袭以外,钦天监也会接纳非世家出身的官员;当然,对这些官员的入官要求非常高,并不是通过科举进入这个机构的。元代起,地方设置了官方的教育机构教授天文及数学知识,被称为“阴阳学”,在县、州、府分别设阴阳学训术、阴阳学典术、阴阳学正术,教授天文及数学知识,其毕业生称“阴阳人”。阴阳人可由地方州县保举至中央,由吏部交礼部进行专门的考试选拔。考中者则可进钦天监工作,考不中者则发回原籍为民,保举官员也一并处罚。而一旦进入钦天监,也就意味着后人也只能在钦天监工作了。

除了钦天监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以外,题主提到的河道、漕运、粮仓,在明代分属工部和户部管辖,而工部和户部均属于普通的官僚机构,主要从行政层面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

漕运,属户部管辖,由侍郎总督粮储。自永乐定都北京,国需军需皆仰赖东南,故有漕运一事,也是帝国命脉。地方漕运拨粮及运送属各省布政司、按察司之事,运粮多由军运。粮仓和漕运相关,也属户部总管,地方由布政司管理,京粮由内府光禄寺管辖。粮食的事在古代大部分就是记账算数,收多少、支多少,层层上(tan)报(wu),户部核定数之后再下发漕运数额。

河道,属工部总管拨款,由地方自行整理修缮。一般来讲,是地方行政官员想到我要修河道或桥梁,有钱就修,没钱问中央要,中央给了钱以后,先自己贪污一部分(划掉)然后交给专门干工程的施工队去做。

户部和工部,包括地方行政均是科举生员,没有经过特定知识的培训,有关经济、工程的知识,应该是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吧。另外,至明代为止,已有大量科学、工程类书籍可供参考,也有大量前人文集可供学习,一个科举生员在考试之前已经有了相当量级的知识储备,到了特定的岗位上,也自然会有典籍可供参考。

古人的博学程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因为毕竟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学到“全部的”知识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也远比现在要少得多。例如晚明时著名的儒学家、西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农学家、军事学家,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天主教教友和护教士,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和内阁次辅的徐光启就是刷成就一把好手,在各个领域均留下了传世著作,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姑妄一答,抛砖引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并非一条直通车式的固定路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与制度演变紧密相连的过程。他们不像进士那样通过八股文一统天下,而是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融合了早期教育、师徒传承、实践经验以及对特定朝廷需求的响应。以司天监正和河道总督为例,我.............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无疑是中国科幻绕不开的丰碑,它不仅在中国掀起了科幻热潮,更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然而,正如任何一个时代的标杆人物一样,他的成功也给后来的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后刘慈欣时代”的中国科幻,也恰恰是刘慈欣成功所投下的巨.............
  • 回答
    科举制下,高中状元,那绝非易事,其难度堪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试想一下,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他们的人生希望,家族的荣耀,全都寄托在这无形的科考之上。而状元,更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抹最耀眼的金光,是无数考生梦寐以求却寥寥可数的荣誉。要理解状元的难,咱们得一步步拆解开来看。第一道坎:门槛高到云端——童试.............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新石器时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文明曙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乃至精神信仰的深刻转变。这段时期,从粗糙的石器时代迈向了更加精细化的农业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最终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跨度:黎明到曙光初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起止时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论,这很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问题,尽量把它们讲得透彻明白,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今时之考试制度,较于科举有何异同?同: 选拔人才,公平竞争的初衷: 这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古代科举,还是今日的考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众多竞逐者中,公平地选出那些具备特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栋梁。科举是为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高”或“低”,不如说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亮点和发展路径,并相互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逐个击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科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战.............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炼丹术与西方现代科学之间的深层对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道士的炼丹术确实是一门非常古老且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技艺。它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医药学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矿物、金属、草药的处.............
  • 回答
    关于中国空间站内部整洁、国际空间站(ISS)线路杂乱,以及“裸露线更容易查找问题”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内部环境的特殊性。空间站是一个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高效的生命维持和工作环境。其中,电缆和线缆的布置是至关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核心的历史议题:为什么在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蒸汽机这样一个看似“不依赖科学理论”的机器,却没有被发明出来?首先,“不需要科学理论”这个说法,咱们得稍微掰扯一下。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那些粗糙的实验品,确实不像后来的内燃机那样,在设计之初就建立在严谨的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科幻作品中,设定事件发生时间已经过去,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创作时设定为“未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时设定的“未来”已经变成了“过去”。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也是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第二种情况:作品本身就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在其中融入了科幻元素。 这种设定下的科幻.............
  • 回答
    在广袤的科幻宇宙中,要找到能与战锤40k时期人类帝国相抗衡的势力,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帝国,即便在衰败之中,依然是宇宙中一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存在——横跨百万星系,拥有数以兆计的士兵,以及足以扭曲现实的灵能和机械造物。它的统治建立在对异端和外星生命的无情压制,以及对一个千年帝国荣光的执着怀.............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清末,作为科举制度的最后阶段,留下的试题也格外引人深思,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考量,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社会思想碰撞的载体。那么,如何去回答和评价这些“绝唱”般的科举试题呢?这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去。要深入理解这些试题,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如此,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科研水平很高。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总体来看,中国的科研水平正在快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中国科兴公布其新冠疫苗(灭活疫苗)加强针针对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阳性率达到 94%,这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核心解读:这句表述的核心意思是:接种了科兴疫苗加强剂的人群中,有 94% 的人在血液中检测到了能够有效抑制奥密克.............
  • 回答
    在中国科研领域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虽然中国在推动女性参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性别歧视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对女性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中国科研领域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1. 显性与隐性歧视的并.............
  • 回答
    最近,中国科兴宣布成功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了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更精准的病毒“画像”,助力疫苗研发升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模样、它的特点,就很难制定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