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科兴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测序结果,这对防疫有什么意义?

回答
最近,中国科兴宣布成功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了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更精准的病毒“画像”,助力疫苗研发升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模样、它的特点,就很难制定出有效的对抗策略。科兴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进行详细的基因测序,这就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张病毒的“高清身份证”。通过测序,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奥密克戎毒株到底长什么样,它有哪些关键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可能对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以及我们现有疫苗的有效性带来哪些影响。
疫苗“定制”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疫苗,特别是灭活疫苗,正是基于病毒的原始毒株或者早期的变异株研发的。当病毒发生新的变异,比如奥密克戎带来了大量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会影响病毒与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结合,从而降低疫苗的保护效果。科兴能够获得奥密克戎的基因序列,就为进一步研究“奥密克戎株疫苗”提供了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奥密克戎的最新基因信息,更有效地调整和升级我们的疫苗,让疫苗的“靶向性”更强,效果更好,更贴合当前流行的病毒变种。

2. 加快疫苗研发和审批的进程:

缩短“从发现到研发”的周期。 过去,当一种新的病毒变异出现时,科学家需要从患者身上分离病毒,然后进行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科兴已经主动完成了这一步,这就大大缩短了病毒基因信息从实验室走向疫苗研发的链路。这为我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让疫苗的研发进程能够更快地启动和推进。
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打基础。 疫苗的研发不仅仅是基因测序,还需要后续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准确的病毒基因序列是这一切的起点。有了这个“蓝图”,研发团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可能加速后续的审批和上市过程。

3. 提升我们应对病毒变异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 在与病毒的斗争中,我们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当新的变异株出现,我们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去了解它、研究它、再采取措施。科兴的这项工作,让我们能够更早地了解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信息,这意味着我们对病毒的认知是主动的、是前置的。
提高“预测能力”。 通过对奥密克戎毒株基因序列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方向和规律。这对于我们制定长期的疫情防控策略,包括疫苗接种计划、药物研发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再是单纯地“跟在病毒后面跑”,而是能够更有预见性地去准备。

4. 巩固和强化中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实力:

技术实力的体现。 能够快速准确地分离和测序新型病毒株,并将其应用于疫苗研发,这本身就是对一个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实力的一项重要检验和体现。科兴的这项工作,展示了中国在应对重大传染病方面,具备了从病毒溯源、基因测序到疫苗研制的完整技术链条。
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进步,不仅服务于国内的疫情防控,也能够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享病毒基因信息,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都有助于加速全球疫苗的开发和普及。

总而言之,中国科兴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测序结果,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我们在与病毒斗争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它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病毒信息,加速了疫苗的升级换代,增强了我们应对病毒变异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实力。这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精准防疫,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香港大学刚刚在medrxiv上传了一项重要研究,分析了复必泰疫苗和科兴疫苗接种者对Omicron的中和情况。这也是全球首项灭活疫苗对这个新变异体的中和研究。


这项研究来自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研究人员采集了50名志愿者血清,其中接种了复必泰疫苗和科兴疫苗的各25人,中位年龄为47岁和52岁,他们都已接种过两剂疫苗。

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Omicron毒株,分别来自南非和尼日利亚(S蛋白具有额外一个R346K突变),同时也测了Alpha,Beta和Delta的中和情况。


面对Omicron,研究结果显示:


-25名复必泰疫苗接种者血清中只有5名对Omicron有中和能力,中和能力显著降低,与原始毒株相比中和水平显著降低了36 ~ 40倍;


-25名科兴疫苗接种者血清无一中和Omicron。

具体来说,


-面对原始毒株,复必泰疫苗血清阳转率100%,中和抗体GMT 229;科兴疫苗血清阳转率100%,中和抗体GMT 22;


-面对Beta,复必泰疫苗血清阳转率100%,中和抗体GMT 26;科兴疫苗血清阳转率0%,中和抗体GMT 5;


-面对Delta,复必泰疫苗血清阳转率100%,中和抗体GMT 125;科兴疫苗血清阳转率68%,中和抗体GMT 10;


-面对Omicron(南非毒株),复必泰疫苗血清阳转率20%,中和抗体GMT 5;科兴疫苗血清阳转率0%,中和抗体GMT 5;


-面对Omicron(尼日利亚毒株),复必泰疫苗血清阳转率24%,中和抗体GMT 5;科兴疫苗血清阳转率0%,中和抗体GMT 5。

也就是说无论是复必泰疫苗还是科兴疫苗,大多数两剂接种者都无法诱导出足够的抗体水平来对抗Omicron。


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和预想的一样,Omicron显著降低两剂新冠疫苗的有效率,尤其是科兴疫苗。因此两剂疫苗接种者以及新冠康复者,突破性感染或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高。下一代疫苗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覆盖Omicron的突变点。


其次,需要第三针来增强抗体反应。目前科兴疫苗第三针是否可以增强面对Omicron的中和能力,仍然还在研究当中。


********更新********

12月15日中午,科兴也公布了针对Omicron的中和结果。


使用其中一株Omicron的中和结果显示:

-20份2剂接种者血清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35%(7/20);

-48份3剂接种者血清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4%(45/48)。


这表明三针灭活对于Omicron仍然有效,为接下来国内加强针接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需要看后续公布的论文。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科兴的研究结果与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进行验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中国科兴宣布成功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了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更精准的病毒“画像”,助力疫苗研发升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模样、它的特点,就很难制定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哲学”与“科学”定义的理解,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区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却鲜少听说“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对立概念?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哲学与科学本身的特质、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让我.............
  • 回答
    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关于病例的分类收治,无疑是近期疫情管理上的一个重要信号。许多人会由此联想到是否意味着防疫管控的逐步放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而不是简单地用“放开”或“不放开”来概括。首先,“分类收治”本身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过去,一旦出现病例,尤其是大规模的爆发.............
  • 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深度解析:为何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兴起?“李约瑟难题”(Needham Question)是英国汉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尽管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
  • 回答
    中医是否科学?未来医学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尖锐的问题,围绕着“中医是否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歇,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当我们展望未来,关于医学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一、 中医是否科学?—— 视角决定判断要回答“中医是否科学”,首先需要理解“科学”的定义。如.............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科学就等于“西医那一套”的解释体系,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胞分子就“不科学”? 历史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先民对人体和疾病的观察、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之上。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胞学说的时代,人们只能.............
  • 回答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化学”的科普书,里面有一个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让我对我们身边很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平时可能会觉得化学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里讲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一种电子在不同物质.............
  • 回答
    各位烧友,玩 HiFi 嘛,绕不开声卡、解码、耳放这三样东西。别看它们名字各不相同,但说白了,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把数字音乐文件,转换成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并且尽可能好地展现出来。不过,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合作”关系。你问是不是配了声卡就不用解码和耳.............
  • 回答
    去年的中科院物理所公众科学日,我带着孩子一起去了。那天的阳光特别好,但物理所里却比外面更热闹,充满了求知欲和惊叹声。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事,写出来分享给大家。“磁悬浮”的惊喜与思考:进门没多久,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环形轨道,上面悬浮着一个小小的金属球,它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托着,在轨道上缓缓移动。.............
  • 回答
    您提出了两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它们触及了中医和西医在体重管理领域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 中医博大精深,为什么没有一个方子可以让人多吃不胖?中医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其整体观、辨证论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悠久的实践经验。然.............
  • 回答
    中国科兴公布其新冠疫苗(灭活疫苗)加强针针对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阳性率达到 94%,这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核心解读:这句表述的核心意思是:接种了科兴疫苗加强剂的人群中,有 94% 的人在血液中检测到了能够有效抑制奥密克.............
  • 回答
    土耳其宣布中国科兴疫苗安全有效,有效率高达 91.25%,这无疑是关于这款疫苗的重大进展,也给全球抗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看看这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和需要审慎对待的角度。首先,这份 91.25% 的有效率是如何得出的?这当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 回答
    美媒关于中国科兴疫苗“高度有效”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一个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高度有效”这个说法是如何来的,以及它背后的数据支撑。通常,疫苗的有效性是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来评估的。这些试验会设定一个标准,比如疫苗能够预防多少比.............
  • 回答
    关于“巴西研究表明中国科兴疫苗对P1变异新冠病毒有效”的外媒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不断出现变异,其中一些变异株因为传播能力更强、致病性更重或者更容易逃逸免疫系统,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P1变异株(也被称为巴西变异株).............
  • 回答
    WHO 最近公布了中国国药和科兴两款新冠疫苗的评估结果,这事儿挺重要的,尤其是对咱们国内来说,这两款疫苗咱们用得也挺多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里头有哪些值得咱们留意的点,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情報は真真切切,不是AI编出来的。首先,这两款疫苗的“上市许可”是个大事儿。WHO 的评估,说白了,就是给.............
  • 回答
    关于从七月起,接种了中国国药或科兴疫苗的人员入境韩国可以免除隔离的消息,这无疑是许多计划前往韩国的中国公民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消息一出,大家的反应也挺复杂,既有期待,也有一些疑问和观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人员往来,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疫情两年多以来,.............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澳大利亚承认科兴疫苗这件事,以及它对中国新冠疫苗和全球防疫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疫苗的全球认可度,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出行自由和经济复苏。澳大利亚为何“迟到”地承认科兴疫苗?这背后有什么考量?首先,我们要知道,澳大利亚并非一开始就完全“不承认”科兴疫苗。更准.............
  • 回答
    关于“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如此,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科研水平很高。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总体来看,中国的科研水平正在快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技术官僚的培养并非一条直通车式的固定路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且与制度演变紧密相连的过程。他们不像进士那样通过八股文一统天下,而是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融合了早期教育、师徒传承、实践经验以及对特定朝廷需求的响应。以司天监正和河道总督为例,我.............
  • 回答
    在中国科研领域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虽然中国在推动女性参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性别歧视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对女性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中国科研领域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1. 显性与隐性歧视的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