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不学习科举制度?

回答
日本没有全盘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日本“不学习”,而是它选择了另一条更符合自身发展轨迹的道路。

一、历史的隔阂与自主的演变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没有科举,我们必须承认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互动并非单向的“学习”。日本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唐朝时期,但这种影响是选择性的吸收和在地化的改造,而非全盘复制。

早期接触与借鉴: 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确实学习了中国的很多制度,包括官僚体系的雏形,以及部分士人通过文章能力获得仕途的观念。遣唐使们带回了大量的典籍和制度知识,这无疑是早期影响的来源。
贵族政治的根基: 然而,日本早期政治的核心是“氏族”和“门阀”制度。权力并非完全基于个人能力,而是与出身、家族背景紧密相关。天皇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权力常常被藤原氏等强大贵族家族所掌握。在这种以血统和门第为重要考量的社会结构中,一个纯粹以个人才能为标准的选拔制度,即使有引入的种子,也很难扎根并发扬光大。贵族们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家族的利益和世袭特权。
地方势力的崛起: 随着平安时代后期中央权力的衰落,地方武士阶层逐渐崛起。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武士阶层成为新的统治力量。武士的选拔和晋升更看重武艺、忠诚和实际的战斗能力,而非笔试成绩。这种重“实”不重“虚”的倾向,与科举制度的精神有所不同。

二、不同社会结构与选官理念

中国科举制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打破了门阀的束缚(至少在理论上),并且能够为中央政府选拔大量具有文化素养的官员,以应对庞大而复杂的帝国管理。日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日本的“家”与“主人”文化: 日本社会有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家”的概念,以及对“主人”的忠诚。这种关系渗透到官僚体系中,形成了一种基于个人忠诚和庇护关系的上下级网络。武士道精神强调对主君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的评估方式与考试制度是两回事。
职业官僚的局限性: 尽管有贵族和武士的参与,日本的官僚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更像是一个围绕着特定家族或集团运转的系统,而非一个完全开放的职业官僚选拔机制。即使有考试,也往往是为特定阶层、特定家族服务。
文官与武士的分野: 日本历史上,文官和武士的界限虽然不绝对,但早期武士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地位,使得以文化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难以成为选拔主流统治人才的唯一或主要途径。武士的晋升更多是通过战争功绩和主人赏识。

三、对“学问”的理解差异

虽然中国科举重视“学问”,但这种学问主要是儒家经典和经世致用的文章。日本对“学问”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问”的狭窄化: 在日本的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幕府时代,所谓“学问”可能更多地与汉学、佛教经典、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特定知识领域相关,而非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
实用性导向: 日本社会,尤其是武士阶层,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与科举制度所侧重的“制艺”等虚体文章相比,实际的军事技术、管理能力、甚至某些艺术技能(如茶道、花道等)在特定阶层中具有更高的地位。

四、明治维新后的改革与路径选择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制度改革是面向西方现代化的,而非回头重拾中国的旧制度。

学习西方模式: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时,广泛借鉴了西方国家(如普鲁士、法国等)的经验。他们引入了文官考试制度,但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基于学科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试,与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内容、形式和目标上都有显著区别。
目标与中国不同: 中国科举制度的初衷之一是打破门阀,实现阶层流动。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也强调能力,但其文官考试的重点在于选拔具备现代国家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和建设现代化国家。
保留部分传统: 尽管引入了西方模式的考试,但日本的官僚体系依然保留了一些与“家”文化、人际关系相关的特点。例如,大学毕业生的就职往往也受到校友关系、内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与纯粹的成绩至上有所区别。

总结来说,日本没有全盘照搬科举制度并非因为“不学习”,而是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选官理念以及后期的现代化选择。

1. 历史的惯性: 日本长期的贵族政治和武士阶层的崛起,使得基于个人才华的选拔模式难以成为主流。
2. 社会结构的差异: 日本强调“家”和个人忠诚的文化,与科举制度试图建立的中央集权下的知识分子官僚体系有所不同。
3. 学问理解的侧重: 日本对“学问”的理解以及对实用性的追求,也影响了其对人才选拔方式的选择。
4. 明治维新后的现代化路径: 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日本选择向西方学习,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文官考试制度,这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后见之明”,即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吸收全球先进经验,而非简单模仿近邻。

日本选择了一条融合自身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这使得它在吸收外来制度时,会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改造,而非简单复制。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但在日本的土壤中,它并未能以原有的形态生根发芽并成为国家选官的主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也学了啊,不过后面玩成大贵族之间的过家家游戏了,失去了实际意义。

科举在日本被称之为“貢挙”(コウキョ)

在日本学习唐朝并导入律令制以后出现,在“大宝律令”里的“学令”章节有明确的规定。内容方面基本沿袭与我国,都是学生通过学习并考试获取官职。

不过呢,随着后面大贵族藤原氏独揽朝政,整个贡举制度就成了他们家内部互相推荐的一种形式主义了,至此该制度可谓是名存实亡。

比如藤原氏规定了参加考试的学生们必须是正五位以上官员,首先就剃掉了一大堆渴望求知的小贵族。然后整个学习过程需要9年,而且要学习古代中国典籍,也就意味着必须要精通中文,这对于中层贵族来说又是一道坎,反而藤原氏可以靠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轻松夺得头筹(藤原氏盛产文豪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学颇有造诣,比如紫式部藤原香子)。

于是乎整个贡举制度就真的失去意义了,因为每次考上的几个人都是藤原氏的....

当然除了考试以外还能靠一种名叫“挙状”(きょじょう)的推荐信当官,不过呢这个制度很快又被藤原氏给独揽了,变成了他们家内部互相写推荐信的游戏。比如我推荐我儿子去我兄弟手下当官,我兄弟推荐自己的儿子来我这里当官等等。不过虽然内容被改了,但是这个制度却完整的保留下来直到幕府时代,成为了早期日本诉讼状/承认土地私有文件的原型。



哦对了额外提一下在几百年后的江户时代,由于那时候儒学(朱子学)在日本大行其道,再加上德川幕府对教育非常重视,开设了各种学校使得科举制度被再次搬上舞台。不过江户时代的科举制度再次沦为武士阶层们互相玩过家家的游戏,因为整个江户时代即便开设了各种学校,然而武士阶层的学校与农民阶层的学校所教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能考上去的基本都是武士,这就导致了整个幕府官僚体系的极度庞大-----人人有官当。

不过缺点就是由于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导致了办事效率极低.....比如老板叫我买包烟,按照江户幕府的官僚体系来看,老板得先对总经理讲,总经理再对部长讲,部长再对科长讲,科长再对组长讲,组长再对我讲,等我买好烟以后再给组长,组长再给科长,科长再给部长,部长再给总经理,总经理再拿给老板。

然而老板因为没烟抽已经死了。


至于江户时代的科举制度我正在看一篇论文,等看完了有时间再来慢慢写罢。

user avatar

学了。

唐朝以荫举为主,科举为辅,很多科举考出来的也是士族出身。

宋朝科举才成为主流,但实际上荫举出身的文官还是比科举多,只是比较难升官。

明朝科举才彻底压倒荫举。

考虑到日本学习的是唐朝,而且人家也搞了贡举啥的,怎么能说人家没有好好学习呢?

事实上,玄宗之后的唐朝,科举出身的高级文官才超过了门荫,宪宗之后门荫出身就很难成为高级文官了,不过中级和低级文官还是门荫出身为主——人家日本当然是学玄宗之前的盛唐啦!

唐朝荫举制度: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
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
郡、县公子,视从五品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没有全盘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日本“不学习”,而是它选择了另一条更符合自身发展轨迹的道路。一、历史的隔阂与自主的演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没有科举,我们必须承认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互动并非单向的“学习”。日本虽然深受中.............
  • 回答
    日本电车一直以其准时、高效和舒适的服务闻名于世,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拥挤是许多常客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度,看到那些挂满车厢、几乎人贴人的景象,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借鉴印度电车在高峰时段出售“挂票”,让更多人能挤上去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日本社会文化、安全标准.............
  • 回答
    关于“禁韩令”这个话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不一定都是“禁”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禁韩令”这个词会出现在讨论中。这其实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情绪,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比如音乐、电视剧、电影)在另一个国家非常受欢迎,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时,原有的本土文化产业从业者和一部分观众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举办奥运会,确实让不少人对成本效益产生了疑问。您提到“在疫情时期办奥运肯定是亏本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担忧,但要说“肯定”亏本,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不过,关于“勤俭节约办奥运”,日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的做法,确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视角。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亏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跨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文化接受度。简单粗暴地套用华为在某些市场上的宣传模式,对微软来说,不仅效果存疑,还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微软不会这么干,以及其中的逻辑。首先,得明白华为当年那种“XXX不是XXX人”的口号,它背后是什么样的语境和.............
  • 回答
    关于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的说法,以及日本人因此“不顾颜面”地公正对待,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信息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曲解。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并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避免 AI 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 蒋百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他在毕业时的排名是“优等毕业”,而非“第一名”.............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很值得探讨,日本大学院在世界建筑排名中“不太显眼”,但日本的建筑设计水平却享誉全球,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实力与排名不符”,而是涉及评价体系、教育侧重点、行业发展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一、排名体系的局限性:侧重学术研究而非实践与影响力首先,我们必须理.............
  • 回答
    “国漫不学日漫学韩漫”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国漫在借鉴和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日漫的深远影响,也有来自韩漫的日益增长的启发和吸引力。 而且,这种“学习”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后进行本土化创新。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日漫的深远影响与国漫早期发展.............
  • 回答
    吉利、奇瑞等中国品牌在中国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至今仍未正式大规模进军美国市场,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市场准入、品牌认知、产品适配、成本控制、法律法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战略等一系列挑战。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一、 产品层.............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已经把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 pretty much 掌握了,变量、数据类型、循环、条件语句、函数,还有 DOM 操作,好像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做一个简单的日历,展示一下月份、日期、星期几,再加点高亮选中之类的,应该不在话下吧?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让.............
  • 回答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之所以允许大量中国留学生进入其军校学习,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仅仅是出于教育的善意。这是一种精明而具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旨在巩固其在东亚的支配地位,并利用中国自身的资源为己所用。战略目标一:培养“亲日派”和潜在的“代理人”日本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输出,在.............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分裂、动荡但同时又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由一系列短命的王朝轮替,如宋、齐、梁、陈(这四朝史书上常并称为“南朝”),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的统治。在.............
  • 回答
    哎呀,听你这么说,真是能理解那种心情。计划了这么久的日本留学突然泡汤,肯定五味杂陈。不过呢,别灰心!这反而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学点真正有用的东西,为未来的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咱们一起来好好盘盘,接下来该学点什么,该做点什么,争取把这“意外的空窗期”变成一个增值期。首先,咱们先.............
  • 回答
    亨廷顿将日本文明划为独立文明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西方学界对东亚文化的认知演变,但将其简单归咎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则略显片面。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在理解和分类全球文明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随着研究深入而出现的视角变化。理解亨廷顿的视角:文明的“本体论”划分塞缪尔·亨廷顿在.............
  • 回答
    在中国开设的日本学校,主要目的是为在日本企业工作的外籍日籍人士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确保他们能够接受符合日本国家标准的教育,以便他们将来能顺利衔接日本的学校教育系统。为什么会有日本学校? 满足外籍日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需求: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设立办事处.............
  • 回答
    中国国内关于“日本风情街”的出现和日本学校的增加,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模仿”或“崇日”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文化互动、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时代变迁交织下的现象。日本风情街的兴起:从商业驱动到文化符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多数“日本风情街”的出现,本质上是商业驱动的结果。开发商或者.............
  • 回答
    日本学生喜欢带便当,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学校有没有食堂?当然有,但便当的魅力,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是食堂很难完全取代的。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日本的文化、教育方式,甚至家庭生活都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聊聊日本的“便当文化”。这可不是随便在饭盒里放点剩菜那么简单。在日本,便当(弁当,bentō)是一种精心准备.............
  • 回答
    日本皇室成员在学校遭受欺凌的传闻,与其说是普遍现象,不如说是特定事件和围绕皇室的特殊舆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皇室成员毕竟是极少数,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普通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通常会进入私立学校,无论是为了安全考虑,还是为了获得更精英化的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