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朝为什么没有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占有土地,更包含了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制度、文化、经济乃至潜在资源的有效控制和整合。金朝虽然灭亡了辽朝,但它更多的是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进入,而非完全的继承者。

1. 金朝的战略重心与“得陇望蜀”的顾虑:

金朝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女真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对辽朝长期压迫的反抗。其最初的目标是摆脱辽朝的羁縻,发展壮大自身。当他们通过与宋朝的联盟成功灭掉辽朝后,金朝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深入西辽故土,还是巩固已有的胜利,伺机再图?

地理阻隔与统治难度: 辽朝的疆土辽阔,横跨今日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及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土地,尤其是北部和西部,地形复杂,人口稀少,并且多为游牧民族聚居区。对于以森林渔猎为生的女真人来说,要有效统治和管理这片广大、分散的区域,其难度是巨大的。金朝的统治基础和行政能力,当时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他们更熟悉的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对汉族地区的掌控之上,而非对遥远边疆的深度管理。
人口与文化差异: 辽朝的统治主体是契丹人,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女真人有显著不同。而西辽故土上,还存在大量的其他民族,如奚人、渤海人以及更西边的各部落。金朝如果试图“全盘继承”,意味着要处理与这些民族的关系,如何安抚、同化或控制,这对初建的辽朝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更何况,金朝本身也需要一个稳定和能够提供税赋的统治核心,这核心显然是在汉族聚居的燕云十六州及以南地区。
对宋朝的策略: 金朝与宋朝是联合灭辽的盟友,但双方的本质是互相觊觎。宋朝一直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而金朝则希望借机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如果金朝将辽朝的全部疆土纳入手中,会极大地增强自身实力,这必然引起宋朝的警惕甚至敌对。金朝需要维持与宋朝的“盟友”关系,至少在短期内,以获取宋朝的经济支持和战略便利,并避免过早与强大的宋朝发生正面冲突。过度的扩张,可能会导致宋朝反噬,让金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2. 辽朝残余势力与“分而治之”的策略:

辽朝的覆灭并非一蹴而就,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结构和地域分布。在金朝灭亡辽朝的过程中,辽朝的残余势力并未完全消灭,反而分散在更广阔的西部地区。

辽天祚帝的逃亡与耶律大石的西迁: 辽朝最后一个皇帝耶律延禧(天祚帝)在辽朝灭亡后,并没有立即被俘,而是率领残部继续抵抗。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活动表明辽朝的残余势力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辽朝宗室耶律大石选择了西迁,并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又称喀喇契丹)。这批辽朝残余力量,虽然地理位置远离金朝核心区,但却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并且具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甚至一度能影响中亚的政治格局。金朝如果要追击耶律大石,意味着要深入更遥远的西方,这无论是从后勤、情报还是军事打击能力上,都是极大的挑战。
“分而治之”的现实选择: 对于金朝来说,放任耶律大石西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一方面,它将潜在的军事威胁(辽朝残余势力)转移到了远离金朝本土的区域,削弱了对金朝统治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它也让金朝不必花费巨大的成本去追剿一个已经失去本土、但依然有一定战斗力的敌人。金朝可以通过观察、接触甚至有限的往来,来管理这一潜在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将其纳入自己直接的统治之下,承担管理其混乱的责任。

3. 宋朝的介入与地缘政治的微妙平衡:

宋朝作为金朝的盟友,其最终目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金朝在灭辽之后,必然要考虑宋朝的反应和诉求。

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 灭辽之战的签订协议,宋朝出兵牵制辽朝的北方兵力,金朝则答应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然而,在灭辽之后,金朝并没有完全按照协议行事。他们首先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并且在与宋朝的交接过程中,设置了诸多障碍。金朝深知燕云十六州对于宋朝的重要性,也明白如果将这片富庶、战略地位重要的土地完全交还给宋朝,将极大地增强宋朝的实力,而这对其自身的长远利益构成威胁。
金朝的“得陇望蜀”: 金朝在灭辽后,看到了宋朝的虚弱,也看到了自身军事力量的强大。在这种情况下,金朝的战略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南方,而不是继续向西深入经营辽朝的广大西部地区。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能够产生直接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宋朝身上。如果金朝因为处理辽朝西部残余问题而分兵,或者因为过度扩张而导致自身统治不稳定,反而可能给宋朝留下可乘之机。

总结来说,金朝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疆土,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权衡:

自身统治能力的局限: 金朝作为新生的政权,其行政、经济、军事力量尚不足以有效统治辽朝广阔而复杂的西部疆域。
战略重点的转移: 金朝的战略目标更侧重于巩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并伺机南下灭宋,而不是深入经营遥远的西部游牧地区。
对辽朝残余势力的处理: 耶律大石的西迁,实际上是将部分辽朝残余势力“外包”给了中亚地区,减少了金朝的直接管理成本和政治风险。
与宋朝的复杂关系: 金朝需要利用与宋朝的联盟来达到灭辽的目的,但同时也要警惕宋朝的力量,并且希望利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议题来制约宋朝。过度扩张,可能会导致与宋朝关系的恶化,影响其南下战略的实施。

因此,金朝虽然灭亡了辽朝,但它更像是将辽朝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汉族聚居的燕云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而对于辽朝更西部的、统治难度更大的疆土,则采取了一种更务实、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即:不主动去继承那份沉重的包袱,而是让其在其他地方自生自灭,或者成为新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棋子。这并非因为金朝做不到,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更符合其现实利益和长远战略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辽金相比,金在西南、东南、西北三个方向有所收缩,但是多了南边一大块领土。

分开来说,西南方向丢失的是黄河以北的天德军、云内州西部,黄河以南的金肃军、河清军、宁边州。

但辽代天德军、金肃军、河清军、宁边州四城的具体地址是有争议的,比如按石坚军等几位老师的考证,天德军实际上就在丰州,金肃军和东胜州隔条黄河,而宁边州就在金代宁边州的位置,河清军和宁边州隔条黄河,那么这几个州实际上就是这样:

但无论如何,金肃军、河清军落入西夏是不争的事实,金朝在西南有所收缩也是事实。

东南方向,主要是鸭绿江以东四城,以及曷懒甸。

辽时期,高丽与辽的西北边界只有在鸭绿江口才摸到了鸭绿江,鸭绿江以东尚有辽的四个城。但是到了金朝,边界线一度变成这样:

其实五代时契丹和高丽的边界要远比图中的更为靠南,大抵是以清川江为界。统和十一年(993年)高丽向辽表示臣服,辽赐以鸭绿江下游以东之地,高丽在此修筑了图中的兴、铁、通、龙、龟、郭六州。统和二十八年辽再次攻高丽,虽然高丽在辽出兵之初就表示臣服,但辽并未收手,次年班师之后开始向高丽索取江东六州旧地,但高丽不给,于是开泰三年再次攻高丽,并成功获得了鸭绿江东的部分土地,割裂了高丽和鸭绿江的关系。定州前身定东军,本来是在鸭绿江以北,但在开泰三年辽攻取高丽江南地之后,就把定东军改在了鸭绿江以东,并升为定州,保州也是如此,宣州和怀化军作为保州的支郡,实际上鸭绿江东的四城就是以保州为核心。

江东四州,实际上就是辽征高丽的战利品(虽然这地方本来就是辽的,可惜前期不懂事送人了)。这样辽在江东有四个钉子,背后还留了一个来远城作为支撑点,只要他们有意东征,随时可以通过这四个城开展攻势,所以高丽对此四城的态度一如北宋对于燕云的态度。

天庆六年,女真崛起并接连攻陷东京诸州,再加上渤海人高永昌也反了,鸭绿江两岸的这五个城成为孤立无援的几个据点。不久,金兵攻取开州,高丽王派出使者找金太祖,说保州“本吾旧地”,希望金朝能归还与他们。当时金朝的目标主要还是西南方向的辽中京、上京,对于西南的偏僻小城并不感兴趣,甚至都不知道这几个城在哪儿,于是告诉高丽人“尔其自取之”,乘机攻取东岸的宣州、定州、保州、怀化军,甚至还拿下了西岸的来远城——此时高丽已经扩张到了鸭绿江西岸。

但等金朝略定西南,并把燕山府卖给北宋之后,迎来了大概不到两年的较为和平的时期,在图中的“西女真”地方设了一个婆速路,“东女真”的位置设了曷懒路,一如蒲峪路、胡里改路这种管理猛安谋克女真人的路级单位,这时候金朝发现了问题——我那么大一个保州呢?于是又设了一个保州路,作为对鸭绿江东保州旧地的声索,就保州的问题和高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交涉。

天会八年,金宋交兵最激烈的时期,金朝不再想计较保州这一隅之地了,于是和高丽签订了关于保州及鸭绿江边界的协议,正式承认了高丽对鸭绿江保州四城的所有权,“保州封域始定”,同年撤销保州路,将鸭绿江东的土地改由婆速路管辖。高丽将保州改名义州,沿用至今。而辽代的鸭绿江东四城就此丢失。

曷懒甸问题。曷懒甸实际上是辽代丢失的,在金太祖阿骨打掌权之前就丢了。阿骨打的哥哥康宗乌雅束主政时曾经就曷懒甸的归属问题跟高丽进行过联络,但高丽肃宗此时还不承认女真拥有独立谈判的地位,于是扣押女真代表,于是引发了金康宗主持的收复曷懒甸七城的战争。随后高丽武力干涉,出兵曷懒甸,遭到了女真的反击,高丽兵“陷没死伤者过半”,只好与女真讲和,女真就此控制曷懒甸。乾统七年,高丽叛盟不宣而战,兵分五路攻击曷懒甸,毫无防备的女真人损失惨重,次年高丽在此筑咸州、英州等九座城池,准备长期占领。

此时曷懒甸部女真已经属于完颜女真主导的联盟中的一部分了,消息传来,关于是否应该出兵曷懒甸,女真内部争议很大,大部分认为不宜出兵,表示新生的女真政权亟需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不具备出国作战的条件,而且女真军和高丽军在装备上也有一定差距,敌我装备悬殊太大,如果贸然出兵,很可能引火烧身。再者,如果出兵是否会激怒辽国,引发第三次东北亚大战,所以还是不出兵为好,为了一个曷懒甸,而打烂一个拥有数万人口的女真,不划算,即便出兵,也可以采取“出而不战”的策略,屯于曷懒甸北部,能不打就不打,观察局势变化,这是上策。也有人提出可以让曷懒部女真退入统门水一带打游击。

但阿骨打对这种观点很反感,太祖认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现在不出兵曷懒甸,届时离心离德,更为被动。支持出兵的女真大将斡赛表示,老虎是一定要吃人的,它什么时候吃,取决于它的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最终金康宗拍板,由斡赛出兵曷懒甸。斡赛在曷懒经过前后五次战役,高丽军“诸城陷没,死伤不可胜数”,成功地把高丽打回了谈判桌上了,于是再次和女真议和,约定双方边界以高丽定州、长平一线的长城和都连浦为界,成功遏制住了高丽北侵势头。在金朝末年,高丽趁着女真人被蒙古打了个头朝下,于是再次打起了曷懒甸的主意,结果被一个新兴的叫东夏的政权吊打一顿,不仅没能占领曷懒甸,还丢了永兴,后来元朝在这儿搞了个双城总管府,元末此处除了个枭雄,夺了高丽的江山,此为后话按下不表。

西北边界,核心是西北路招讨司所在的镇州,以及周围的维州、防州、招州。这个属于金朝没打下来的地方,怪不了谁。要知道而金朝不仅没能攻下镇州,耶律大石甚至还以镇州为大本营,两次击败金朝。天会九年金军进攻镇州,结果被大漠阻挡;天会十三年金军再次进攻,被耶律大石击败,之后其率部西迁,但镇州仍然为西辽所统治,二十年之后的海陵王正隆元年,金朝北征曷董城,还在这里发现了西辽的游骑数百人。

女真人虽然没拿下克鲁伦河流域曷董城的乌古迪烈统军司,但还是把乌古、迪烈两部蒙古收了,并在嫩江流域一带庞葛城重建乌古迪烈统军司。

金世宗大定五年,乌古迪烈路改名东北路,与泰州路合并。

综上,金朝由于把主要的扩张方向和国防精力放在了对南方的宋朝势力上,而相应地忽略和放弃了在西南、东南的注意力和进取性,导致其在辽代的基础上东南、西南有所收缩。大漠又阻隔了金朝对于草原深处的征服,使得其西北疆域基本止步于漠南漠北分界线。最终出现了金朝疆域在西北止步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南部疆域则止步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西南止步于高原高山气候区的局面。

user avatar

西南失三军二县一州于党项,东南失三州一军于高丽,西北失军城十余座、边墙上千里于阻卜等部。

这第一,是西夏趁势崛起,蚕食了原属辽的西南边疆。灭宋的时候,为了取得党项人的支持,完颜粘罕许诺将割让原属辽的“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八馆之地”,换取党项人东进攻打麟州牵制河东宋军。后党项便从金肃军、河清军一带渡过黄河,天德云内以及武州、河东八馆(八个产稻的寨子)尽数沦陷于西夏。结果金人随即毁约,带着数万大军以打猎的名义又从夏人手中夺回了武州、云内等地,但是位于黄河以西、鄂尔多斯高原内的金肃军、河清军未能夺回,党项遂得以占据之。

要指出的是下图契丹最西边的天德军位置存在争议,有可能与呼和浩特东边的丰州系一地。如是的话,则金夏边境在黄河北岸与辽夏无异,两国都是在云内州一带与夏对峙,而党项人则趁着金灭宋之机一度吞并了前套平原与山西西北的广大地区。无论如何,原本形势并不乐观的党项人成功的在原属辽宋的鄂尔多斯、河套平原、西海固、横山、河湟等地全面出击,甚至可能又长期领有绥德,达到了版图的最巅峰。

这第二,是高丽人又北进了。

哈喇契丹与高丽一直存在着边境争议,为此耶律隆绪时期曾三次攻打高丽。契丹人虽然未能夺回“六州之地”,但却在鸭绿江东岸,今朝鲜新义州一带建成三州一军,即保州、定州、宣州、怀化军。这块鸭绿江以东的契丹前进基地令高丽人如骨鲠在喉,时刻试图拔除。女真起兵后,鸭绿江东被女真、渤海隔绝与中央失去联系,高丽人遂趁机来书索要保州(高丽称抱州)与来远城,随后又派大兵攻打,与金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守将耶律宁遂被迫献城于高丽。后来女真与高丽展开交涉,虽拿到鸭绿江西要地、在今辽宁丹东的来远城,却终于还是“赐鸭江为界”,承认了高丽对鸭绿江以东三州一军的占领。

高丽人的北进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第三,就是蒙古与女真俱兴。

关于契丹与女真在漠北的经营,主要看下面两个回答就好了。虽然有一些问题,但对辽金史事的叙述是很准确的。

在此谈一点别的,从边防城与边墙的角度说一下契丹在漠北的势力。

跟女真不同,契丹汉化程度很低,保留了浓重的内亚游牧旧俗,其和西域诸蕃的贸易十分繁荣,又从建国伊始便大举西征,后期更是不停的对漠北用兵筑城,成效不小,当然对国力的损耗也很巨大。

辽在历代内亚王朝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为热衷于在草原上修城,其在热河一带的城市建设堪称当地古代史的一个极高峰。同样,其在控制力较强的漠北东部与中部草原,即额尔古纳-克鲁伦河谷与鄂尔浑-土拉河谷之间也是大力修筑城池,岭西漠北主要的边防城,包括西北路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的镇、防、维、招四州和窝鲁朵城,与乌古敌烈路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流域的静边、河董、皮被河、塔懒王、巨母古五城。这些边防城基本是军事建制,居民多为军户,而民户多为被流放来的女真、渤海等。契丹人对蒙古草原使用的是军镇移民与游牧部族军相结合的手段。

最主要的蒙古国契丹考古遗址包括下图右侧克鲁伦河的Zuun kherem,Baruun kherem,Bars khot和中间鄂嫩河流域的Uglugchiin kherem,以及左侧土拉河-鄂尔浑河内的Khar Bukhyn Balgas, Chintolgoi Balgas(青陶勒盖,一般认为即西北路招讨司治所镇州城), Ulaan Kherem 和Khermen Denzh四个大城。四城北处为防御堡垒Emgentiin kherem。

除此以外,在蒙古高原有三段所谓的“成吉思汗长城”,其一是蒙古国西南戈壁滩中的党项长城(西夏北疆实际上比谭图更加向北),其二是从蒙古国东南中蒙边境一带又沿大兴安岭北伸到黑龙江的女真长城,其三就是自中国呼伦贝尔-俄国外贝加尔-呼伦贝尔-蒙古东方省-肯特省走向的契丹长城。

契丹长城,中方称其属于金界壕北段,但俄国学者对此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女真人不可能深入东部草原修建边墙。

契丹长城是项了不起的大工程,这是一道长约746km的土堤,每修一米大约就要耗费10m³土,连接了额尔古纳河到鄂嫩河(斡难河)之间的森林草原,从一片泰加林的尽头来到另一片泰加林的开端,阻隔了外贝加尔游牧民的南下入侵。各堡垒相距6-30km,圆形与方形堡垒成对配置,样式非常多样,一般在外面都有一条护城河,建在交通要道与水源充足处。这既是一道契丹的北方边界,又是一条通往更西部的草原深处,鄂尔浑河-土拉河间四大据点的通路。


至于大金,不要说杭爱山东侧的鄂尔浑河了,还是先把大兴安岭西侧的海拉尔河弄好再说吧。

user avatar

契丹人是半游牧的民族。在草原有大量驻军(牧民)

女真是半渔猎半农耕民族。没有在草原游牧的传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没能最终灭掉南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如果非要给一个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金朝自身出了问题,而南宋则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要详细地讲,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 金朝自身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夹击的必然结果。1. 战略上的“饮鸩止渴”:从辽东到黄河,步子迈得.............
  • 回答
    金朝的灭亡,与其说是突然的天灾人祸,不如说是长期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层层叠加的必然结果。这个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鼎盛时期雄踞一方,但其灭亡的速度,确实称得上是“迅速”,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一、根基不稳,汉化带来的“双刃剑”金朝的统治者,也就是女真人,是来自东北的渔猎民族。他们以强大的骑.............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提到“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猜测,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如果”。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回到南宋时期,那个金国与南宋对峙的年代。当时,金国虽然强盛,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南宋的骚扰,边境战事不断。而南宋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国力虽然不如巅峰时期,但在岳飞等名将的带领下,也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把清朝的“金钱鼠尾辫”和金朝联系起来,觉得都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怎么发型差这么大呢?其实啊,这中间的缘由可不止是“女真族”这三个字那么简单,涉及到的文化、历史、政治以及民族融合等好几个方面。首先得捋清楚点,清朝和金朝虽然都由女真族建立,但她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外部环境、.............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金朝时期女真人确实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汉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建立的王朝本身。当女真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起金朝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拥有悠久文明、发达文化和成熟政治制度的汉人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女真人不得不吸收汉族的先进经验,包括文字、官制、法律、儒学教育以及社会习俗等等。这种汉化.............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要说富裕的南宋为何打不过相对穷困的金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因素了,不是简单的谁更有钱谁就能赢的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 根本的战略和建国思路上的差异南宋继承的是北宋的衣钵,这个北宋啊,虽然经济发达,但骨子里就透着一股“重文轻武”的劲儿。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
  • 回答
    说到金朝的服饰和造型,那可不是一般地精彩!这可是个融合了女真族传统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时期,想当年,他们的装束可是威风凛凛,充满了草原的豪迈和中原的雅致。总体的风格:粗犷中的精致,实用里的华美金朝的服饰,你得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看:一是女真族本身的特色,二是受汉族文化影响后发展出的样式。 女真族底色: .............
  • 回答
    关于金朝和南宋谁是正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朝代的视角去套用,而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各方势力的认知以及后世学者的评价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统”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统治的合法性,更包含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是对于.............
  • 回答
    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地理范围与统治疆域: 统治区域: 金朝(1115年—1234年)是由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其疆域相当辽阔。在鼎盛时期,金朝不仅统治了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还征服并统治了华北地区、今陕西部分地区、河.............
  • 回答
    金朝统治下的汉族人的生存状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需要明确的是,金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对汉族人的政策和对待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变化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汉族人在金朝的统治下,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压迫和艰难,但也并非全无生存之道。初期的高压与民族矛盾:金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征.............
  • 回答
    金朝女真人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这可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因为史料上的记载往往不那么直接,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可以拍着胸脯说就是这个数。咱们得抽丝剥茧地去理解。要说金朝女真人有多少,咱们得先看看金朝的疆域和统治策略。金朝是从女真族崛起,最终建立的一个强大王朝。它北至黑龙江,南抵淮河一线,疆域辽阔。统治这.............
  • 回答
    金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其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女真人。作为一个以游牧和渔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确实存在关于“剃发易服”的要求,但其性质、范围和影响,与后来的清朝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了解金朝的“剃发易服”,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民族认同、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直接说“矛盾”或者“不矛盾”可能过于简单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金朝和元朝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金朝:由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包括北方汉族地区在内的广大疆域。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也在吸收汉族文化.............
  • 回答
    要论述辽朝和金朝的综合国力孰强孰弱,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套用列表。这两者都是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的辉煌与局限。先说辽朝。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其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辽河,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至河北中部。辽朝的军事力量尤其值得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