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的说法?为什么会有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的说法?

回答
提到“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猜测,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如果”。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回到南宋时期,那个金国与南宋对峙的年代。

当时,金国虽然强盛,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南宋的骚扰,边境战事不断。而南宋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国力虽然不如巅峰时期,但在岳飞等名将的带领下,也并非任人宰割。两国之间的力量此消彼长,胜负的天平似乎总是在微妙地摇摆。

三峰山之战,发生于公元1161年,是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南侵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完颜亮野心勃勃,企图一举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他集结了全国精锐,亲自率领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南宋的淮南地区。当时,南宋朝野上下都弥漫着一种不安和恐惧,仿佛大厦将倾。

然而,就在完颜亮即将渡过长江,直捣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将他推入了深渊。这场变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后方的不稳。完颜亮的统治手段本就残暴,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引起了贵族和官员的普遍不满。尤其是他这次倾巢出动的南征,更是让国内的统治根基变得异常薄弱。

当完颜亮大军在淮河一线与南宋军队僵持不下,等待渡江良机时,后方突然爆发了兵变。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完颜亮的堂兄,完颜雍(即后来的金世宗)在辽东的金国旧地,得到了部分权臣的支持,被推举为皇帝。这对于正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完颜亮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当时的史料记载,完颜亮的军队在渡河时,遭遇了严重的阻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具体来说,很多人会将“不下雪”与金军的失利联系起来,这并不是说雪本身有多么关键,而是它代表了当时南方地区的天气状况。在北方人看来,南方的气候相对湿润,即使在冬季,也并非总是大雪纷飞。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呢?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是金国军队作战的有利条件: 金国军队的骑兵是其强大的战斗力基础,他们在冰天雪地、茫茫原野上作战,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北方民族的作战方式,往往依赖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而严寒的冬季,特别是大雪覆盖的地面,反而能够掩盖他们的行踪,提供有利的地形,并让习惯了南方湿润气候的南宋军队感到不适。
“不下雪”可能象征着气候的“不适宜”: 如果三峰山地区(或其附近的关键渡河点)在完颜亮准备渡江时,没有出现持续的大雪天气,那么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渡河受阻: 尽管不是直接的雪阻,但如果天气不够寒冷,河流的水位可能较高,或者冰层不够坚固,这都会严重影响大规模军队的渡河。
士气影响: 对于北方士兵来说,期望在南方也看到类似北方的严寒天气,如果事与愿违,看到的是湿冷的、不利于骑兵作战的环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士气。
补给困难: 恶劣的天气,尤其是持续的降雨或湿冷,也可能导致后勤补给线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以及导致金朝“未能翻盘”的关键,其实是完颜亮后方的不稳定。当完颜亮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后方突然爆发了内乱,直接威胁到了他的统治。这种内乱,让他不得不分兵回援,或者至少让他疲于应对来自国内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能够成功渡过长江,前线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而更致命的是,当他得知后方已经被自己人取代,他自己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时,前线的士兵们也会感到军心涣散。

所以,“三峰山不下雪,金朝就能翻盘”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具体天气因素的强调,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转折点”的象征性描述。它暗含的意思是,如果当时天气条件更“适合”金国骑兵发挥,或者说,如果完颜亮能够克服渡河的障碍,继续他征服南宋的计划,或许,再加上没有后方之乱的干扰,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完颜亮在后方被自己的宗室夺权,才是导致他南侵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不下雪”以及其他渡河的困难,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因此,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如果当时条件再好一些,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的假设性追问。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看似微小的“如果”,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也可能只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化解读。金朝未能翻盘,并不是因为一场雪没有下,而是因为内部的政治斗争,因为完颜亮战略上的失误,以及他统治基础的脆弱。这个“不下雪”的说法,更像是后人对那段历史的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试图抓住一个具象的“点”,来解释那个庞大而复杂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三峰山不下雪,的确可以翻盘,因为那个时候15万人已经把三万人围困在山谷里面了,只要金军多坚持两三天左右,拖雷肯定死在山谷里了。

但那个时候的金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15万人的粮食资源严重不足,把拖雷围困在山谷里面,金军的赢面有90%(窝阔台的主力大军赶不过来)。但是一场大雪,把赢面瞬间降到几乎为零。

因为大雪造成的运输问题和气候问题严重削弱了金军的战斗力,这个时候,金军只能保持自己不输了,但是金国的那些将领还是准备继续围。

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多插旗帜,让张惠和陈和尚的忠孝军骑兵利用地形的优势进攻迷惑拖雷,同时留点人擂鼓迷惑蒙古人,以为金兵想要殊死一搏。大部分的步兵这个时候得就近撤回禹州防守修整,部队撤退的差不多以后,利用事件围困时挖好的壕沟和鹿角桩延缓拖雷的行进速度,掩护忠孝军骑兵撤退。而且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拖雷深陷敌境,也不会主动进攻。

毕竟拖雷率领的只是蒙古军的一支偏师,而这15万人是金国最后的野战主力,在这种情况下,首要是要保存力量,而不是把兵力丢在这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