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富裕的南宋为何打不过相对穷困的金朝?

回答
要说富裕的南宋为何打不过相对穷困的金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因素了,不是简单的谁更有钱谁就能赢的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

一、 根本的战略和建国思路上的差异

南宋继承的是北宋的衣钵,这个北宋啊,虽然经济发达,但骨子里就透着一股“重文轻武”的劲儿。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深知武将权力太大容易篡位,所以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极大地削弱了武将的实权。这导致了宋朝军队的军官大多不是从基层爬上来的,很多是文官出身,缺乏实战经验和带兵的魄力。而且,宋朝的军队指挥系统也比较复杂,文官干预军事指挥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相比之下,金朝是女真人起家的。女真人是游牧民族,自小就生活在马背上,崇尚武力,军队的组织和训练都非常强调实战性。他们的建国初期,就是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步步征服了辽朝和北宋。金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早期的皇帝,本身就是优秀的军事统帅,他们对军队的控制力和对战场局势的判断都远超南宋的文臣。金朝的军队结构也更直接,武将的地位和权力相对更高,更能发挥战场上的灵活性和决断力。

二、 兵员素质和战斗意志的差距

南宋虽然富庶,但大部分兵源来自于农民,很多是被征召入伍的,训练时间有限,而且军饷和待遇也并不总是足够优厚。一旦遇到硬仗,很多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士气就会出现问题。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文官指挥,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命令,让士兵们更加迷茫和不满。

金朝的金军主力是女真精锐,他们是契丹和汉人的混合兵种,但核心战斗力始终是女真人。这些女真人从小接受骑射训练,体魄强健,作战勇猛。他们习惯了在恶劣环境下作战,而且打仗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是掠夺财富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他们的战斗意志非常顽强。

三、 战略上的被动与主动

金朝之所以能灭掉北宋,并且长期压制南宋,是因为金朝拥有战略上的主动权。他们占据了中原地区,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和人力资源。而南宋则是在偏安江南后,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他们的国土面积小,兵力相对分散,而且防守的战线也比较长。

在具体的战役中,金朝经常能够主动选择战场,并且利用骑兵的优势发动闪电战。而南宋则常常是被动应战,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指挥失误或者兵力不足而处于劣势。例如,南宋在多次北伐中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遭遇惨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战略规划和执行都存在问题。

四、 内部的政治腐败与派系斗争

别看南宋经济发达,但内部的政治斗争却异常激烈。文官集团内部有各种派系,为了争权夺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比如,一些主张和议的大臣,为了讨好金朝或者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会阻挠主战派的行动,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这种内耗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整体国力。

金朝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他们的统治基础是军事力量,并且早期的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军队和文官集团。相比之下,南宋的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力更大,也更容易形成派系斗争,对国家战略的统一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五、 军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 骑兵的劣势: 南宋的国土主要在江南地区,地形多山林水泽,不利于骑兵的展开。而金朝则是以强大的骑兵著称,他们擅长野战和突袭,这种兵种优势在很多战场上都让南宋吃尽了苦头。即使南宋有一些骑兵部队,也难以与金朝的骑兵抗衡。

2. 火器发展的局限性: 南宋在火器方面是领先于世界的,他们发明了突火枪、震天雷等早期火器。但是,这些火器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来,火器的制造和维护成本很高,无法大规模装备;二来,火器在战场上的战术应用也比较单一,往往只能作为辅助武器,无法形成决定性的力量。而金朝虽然在火器方面不如南宋,但他们可以通过夺取南宋的火器来弥补,并且更加注重传统战术的运用。

3. 战役指挥的失误: 南宋在军事指挥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过于依赖局部优势,缺乏全局观念;决策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将帅之间配合不畅,甚至互相倾轧。这些都导致了许多本可以胜利的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

总结一下,南宋虽然经济富裕,但这种富裕并没有转化为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国理念和制度的根基不同: 南宋继承了“重文轻武”的传统,而金朝则以军事立国。
军队的构成和战斗意志有差距: 金军的精锐兵源和强大的战斗意志,让南宋难以匹敌。
战略上的被动与主动: 金朝占据战略主动,而南宋则一直处于被动防御。
内部的政治腐败与内耗: 文官集团的派系斗争,严重削弱了南宋的国力。
军事战术和实践上的劣势: 骑兵的劣势、火器应用的局限以及指挥上的失误,都让南宋在战场上屡屡受挫。

所以说,一个国家能不能打仗,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得看它的制度、军队的素质、将士的战斗意志,以及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南宋虽然有钱,但在这些关键的方面,相比于金朝来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叶思泰 ,没人严肃回答,我来异常严肃地回答一次。题主思考到了国力,但是题主应该思考国力到军力中间的一些东西,经济财政兵制的南北差异,农业-经济-组织架构-战争形态一起捋一遍,内容太多看黑字就行。

一.两个农业数据6-4 30%-70%

自宋以后,中国南北耕地基本维持4:6,北方耕地多于南方。而金宋人口比例呢?5000多万比7000多万。这意味着北方人的人均耕地面积比南方高,然而,产量则相反,北方农民一亩的旱地,产量往往不如南方农民三四分的稻田产量高。

南方产量高的代价是什么呢?

一年两季,精耕细作。也就是说南方农民要投入更大的劳动量,去丘陵中做小型水利、种地、种蔬果。

第一个后果,北方农民比南方农民闲。

第二个后果,北方30%的农户是地主的佃户,南方70%的农户是地主的佃户。这是清朝统计数据,一半认为南北一直都有这种明显差异。那么,为什么呢?

南方要求精耕细作,1. 一个家庭劳动力略有损失,收成就会大幅减少,只能去借贷-破产-卖身投靠地主。2. 南方土地肥沃,地主很容易就能积累起大量资金。3.南方商业发达,高利贷普遍,农民很容易沦入借贷-破产,而地主很容易放贷-积累资金-买地。4.南方土地肥沃,便于管理。一个地主管理范围和他经济状况有关。北方100亩地的地主并不多富裕,雇工不够,不敢随随便便收购10亩土地,南方100亩地的地主已经很富裕了,雇工很多,扩张容易。

二.农业对军队成分的影响

通过上面介绍,募兵中有什么不一样呢?

北方:冬天农闲时候,有大量的自耕农赋闲在家,这就是活脱脱的兵员

南方:大量的佃户人口根本不可能服兵役,而且南方精耕细作,根本没人有空当兵。但是优势在于经济好,可以招募更大规模的职业兵。

也就是说,你看起来南7000万北5000万的人口,服役人口却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金朝很容易组织起庞大军队。

职业兵,基本都是少量城市居民+流民+流氓,地痞,土匪、罪犯。这些人优势是好勇斗狠,劣势是顽劣奸诈,经过一定训练,做职业兵还是不错的,但临时征募下往往不可靠。

所以,金宋军队是不一样的。

宋:部分职业兵+部分临时募兵。

金早期:女真契丹军队+大量签军(拉的壮丁)

金朝大定十年,发现签军耽误农业生产,开始募兵,物力钱五十贯以上招职业兵。此后金朝为

金:少部分少数民族骑兵+少部分女真/汉族职业兵+大量临时募兵。

如果金宋对比,你会发现。

金朝的职业兵少于宋,且金朝的职业兵精锐主要靠诸游牧部落。

金朝在冬天农闲时能招募出大量的临时兵,而宋临时招募的往往不堪一战。

三.纸面上的实力对比

叶思泰已经说很清楚了,农业社会主要,人口5000多万vs7000多万,土地和商业南方都要肥沃一些,宋国力是金1.5倍甚至以上是很靠谱的,说宋比金富裕绝对是对的。财政收入上,由于金朝统治粗放,可能财政收入效率比宋还要低,但支出较少,很难估算。所以军队支出上,金朝是宋一半或者2/3 不是很离谱的估计。

四.实际的实力对比

题主可以看上一两本研究明清基层的论文,基本就是无官不贪、无吏不奸。表现在军队上,就是吃空饷,一个人领两个人的饷是常态,领三个人四个人都很正常。哪怕韩世忠这种名将,也能吃一半的空饷。南宋纸面上五十万上下的军队,实际能有二十万的人就已经不错了。

我倒不认为宋军战斗力差,毕竟是多年训练的职业兵,要说比北方农民差是不大可能的,可能甚至不输于北方游牧。但是吃空饷+兵油子。这帮人确实人少,而且打顺风仗争先恐后,打逆风仗不敢坚持是肯定会的。你看金宋两万人打得来来回回,实际可能是两万个北方农民和八千职业兵打得来来回回。

五.实际的战争组织与战争形态

以1217-1221年的金宋战争举例,之前的很多都是类似的形态,当然史书过于宣扬人物,以这段叙述不会触及一些撕逼的人,最安全。

起因是1217年,金朝受蒙古压迫,南宋趁机不交岁币,金朝为保持自己上国地位,发动的战争。

战争基本组织架构如下,金朝主力是唐蔡郑行元帅府,在河南-安徽北部,中心是河南驻马店周口一带。泗州行元帅府,在苏北的盱眙,基本是防御作用。但注意,金朝这两机构是临时机构,只有战时存在,而什么是战时冬天征募农民时+南宋打过来时候,甚至南宋打过来时候都不一定设。金朝战略大致:冬天农闲时候以周口为中心招大量农民,向湖北或安徽线一波进攻。

南宋的京湖,两淮战区是南宋职业兵的主力,中心分别在湖北襄阳和两淮南京一带。宋朝战略大致:一年多数季节主要秋收前,京湖、两淮职业兵向河南进攻,或向江苏北部进攻。

1.金朝四月袭击和南宋还击

金朝四月的袭击,宋朝多认为是因为失地于蒙古,所以取偿于宋。其实目前不少研究都表明,主要是要求宋交岁币,顺便收一波麦子,主要原因未组织行元帅府,未动员大量农民,四月份作战,金朝处于劣势,不大可能是大规模战争。

完颜赛不1217年4月入侵,5-7月,宋两淮战区各路全面还击,攻克颍州,涟水后撤退。注意这是农历,所以五月份是收麦季节。

2.金朝组织唐蔡郑行元帅府

在宋两淮战区入侵了六个月之久后,1217.11月,金朝组建唐蔡邓行元帅府,表明决心对宋开战,可能是战机问题,一直拉锯到1219年,金朝选择了泗州行元帅府做了一次攻击。

泗州行元帅1218年冬和1219年冬进行了征募,在滁州兵败。

3.金朝仆散安贞南征

1221年冬,仆散安贞为主,征募大量农民,对宋南征,直达长江,这是金朝自世宗、章宗两次击败宋以后的最后一次大胜,但是无实力继续南征,且已经入春,撤军,次年冬,完颜讹论,时全南征,在淮河兵败。

当然还有很多拉锯我没贴出来,我们能从这里发现什么呢?

1.金朝入侵均在农闲,且由于人数众多,通常势如破竹,一旦难以继续战果,到第二年开春必定回军,战败会撤,战胜也可能会撤。

2.金朝灭亡前夕,1221年动员的临时兵。宋朝职业军队仍然不敌或没有自信去击败对方。

3.南宋入侵一年四季,多选在五月收麦,基本为拉锯战,由于吃空饷,战力有限,往往小规模进攻。

4.金朝除冬季的大部分时间内军力都不强,但南宋却很少进展,也说明这些职业兵没有尽力去组织进攻。

(应该把下面一段去掉,千防万防,都提1217-1221这个绝对不会有人认识的时间段了,还是有人来开撕。是因为“南宋诸将领(张刘杨)”徒有虚名,还是说“高宗不愿坚持的话就看不见复国希望”了?就变成造谣先烈扭曲历史了。连原因都不知道,好厉害好厉害。诶~好好看书好好学习6/4)

这个其实在金初更明显,签军是直接拉壮丁,不像后期很多是征募的。所以你也就知道金兀术屡战屡败,甚至说兀术是南宋将领经验包。为什么还一直是金兀术主动进攻,南宋屡战屡胜,为什么还求和?因为金兀术拉壮丁不能维持太久,一旦战果无法继续发展就会撤退,而南宋诸将领往往把对方的主动撤退归结于自己的“大胜”。在这些战役中,可以说除岳飞吴玠之外,金兀术的精锐女真契丹兵损伤不大,来年再拉一波壮丁,包括岳家军在内的南宋职业军队都不能保证可以击败这种优势。所以高宗不愿坚持的话就看不见复国希望。


那么南宋有没有可能战胜金朝呢,当然有。唐朝与高句丽就是现成的例子。方法就是用职业兵持续不断的进攻、骚扰,就是不同金朝讲和,一到秋天就割金朝的麦子,把它耗死。寻找到金朝疲惫地战机,再用几次大的会战消灭金朝。

但是南宋统治者完全没有坚持下来的精神和气度,纯粹是消极防御。这种消极防御只会让这些职业兵很清楚的,打不过就耗就撤,只要战果不大,来年开春金军大概率会走的,何必主动求战。

所以从中兴四将,包括岳飞,到南宋后期孟拱之辈,所有的宋将,主动进攻的机会都有限,不一定是他们自己不想进攻,纯粹因为国家大战略就是消极防御。但职业军队面对大量临时兵作战,其实相当于用短处对长处。直到发现蒙古灭金大局已定,这些南宋统治者才真正组织进攻来。

user avatar

因为中原文人的史书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打不过对手,就刻意丑化,恨不得把他们描述成食人魔。

要是鸦片战争现在我们只看清朝官员的史料,恐怕也会纳闷一帮红毛鬼怎么横扫天朝军队的

实际上南宋方面较为客观的史料,都承认自己军队相比金兵才是穷困落后的一方。

三朝北盟会编:

其用兵,则戈为前行,人号曰硬军,人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人携不满百。

以仲熊所亲见,黏罕寨有兵五万人,娄宿孛堇寨有兵万人,皆枪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皆全副甲,腰垂八棱棍棒一条,或刀一口,枪长一丈二尺,刀如中国屠刀,此者骁卫之兵也。

弓矢在后,设而不发,弓力不过七斗,箭多者不满百只。

但是还是有破甲之法的,契丹人就是靠着大棒锤得金人不能自理,往前数唐末五代也是拿着破甲锤

金贼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所以枪箭不能入。契丹昔用棍棒击其头、项、面,多有坠马,请仿而行之,欲令骑兵半持棍棒。

再来看看宋朝军队,说是有甲吧,但是大概也就六七成有甲,忠义军这种就是穿纸甲,民兵也是,而且宋朝后勤运力不济,金人一人三马,还有牛有车来搬运装备,宋兵只能自己扛着到战场。而且你发铁甲其他衣服也不发,冬天不冻死么

夷狄之兵自来以全装衣,甲士自来止于前后掩心、副膊,有皮笠子而无兜鍪,故怯战。

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
虏人取胜,全不责于签军,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
不以多寡,约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
居长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间牵之,待敌而后用
又有一贴军曰阿里喜,如遇正军病,即以贴军代行至兵。金军配置一人三马
《上边事备御十策》(建炎二年):臣尝观金人之军,兵器便利衣甲坚密所以多胜;中国之军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坚密所以多败。何以言之?金人之军皆是民兵,平时赋敛至薄而缓急以丁?军。

器甲鞍马无非自办,平时家居日逐擐甲胄,而习弓矢,所以器甲各适用。中国之军莫非黥卒,器甲从官给,身躯短小者或得长甲;修长者或得短甲;力能挽七斗弓者或授以一石弓;力能胜两石弩者或付之以三石弩;致弓弩不适用反与短兵同。寒饿之卒无力自办器甲,可胜叹哉!昔马燧制衣甲,必分三等,盖有深意。
晁错曰:“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射不能及远与短兵同。”
夫驱人于行阵之间,以肌肉冒锋刃,而甲不坚密,器不适用,良可哀也!
北兵遇敌,步人、骑兵皆全装,所以心固而敢战,汉兵遇敌,马军全装,步人则衣甲不具,所以心怯而畏战。
[原注]:步人戴笠子不能御箭,有弇心则无披膞之类是也。非特此也。
金人军行有车乘、牛畜
[原注]:多系三五十人共一车,搬载器甲,所以步人可以全装,我师之行无搬载器甲之具,步人全装则困于负担矣!
金人的配置,和大唐时期军队配置已经差不多了。相比之下,宋人主要是源于自身制度问题,已经破产的经济,导致彻底崩坏

再来看看宋朝方面的后勤保障,首先伤兵就在路边等死,类似国民党潰卒伤病也是枕籍於路者不可胜计

而且还不给够吃的,让战士累日无食,一群伤兵饿殍如何打仗,就是披甲军也是赤露的,冬天一来怎么打,难怪开封保卫战下雪,金人说如添十万新兵

初二至汾州。才入城,即见官军枕籍於路者不可胜计。问之,皆起云:“是重伤人、轻伤人、疾患人,重伤、轻伤皆不被赏、给迁补;疾患皆无粥药,仍克除附带军前抛弃粮食,累日无食。战士每日支米二升半,止得一升八,合青菜钱七十文,铜铁相半。”

是时官中已不使铁钱,但以此充数耳。或攒聚数日,阙乏止支钱会子。一纸钱会子止得三四百。

今九月霜寒,诸军赐衣不至,有赤露被坚执锐者,余即语制置使张灏云:“战士如是狼狈。”就是披甲也不给衣服,冻死个人

虚报战功把大败说成大胜,这对当时的执政者来说极具迷惑性,毕竟你以为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孰知敌人朝临安而来

要录141:世将以金人之俘三千人献於行在,命利路转运判官郭游卿就俘护中,以声音形貌验得女真四百五十人

要录140:并据前后探报计算,元带过河甲军、从军约五万人。自去年五月至今,诸将获捷大小五十次,杀伤及招收敌军约三万人。

要录139:本司探事使臣林常旧与撒离喝下萧少尹相熟,见本人說带来正军、傔军、保甲共五万余人,本朝已杀了万余人。自去年五月渡河,累据诸处探报,元带甲军、从军共约五万,本司前后遣发兵将与之力战,计所杀伤敌兵约及万计。

赏罚不分,这点也是辽人和西军败亡原因,赏罚不公到西军射手后来每射一轮就要一遍赏

今诸将行军,丧师失地则未尝有罚,收复残破之空城则等第推赏。以目今在蜀一军言之,一年保守和尚原,朝廷赏其功矣,大将增封加爵,而全军转五万官资,又一年复失和尚原,大将不闻有败绩之责,而余兵不复禠一官一资,是以败为常,以无胜负为功。

宋军穷,没钱就没法造兵仗,然后士卒没钱就只能把武器盔甲卖了,吃不起饭饿了没力气抗甲就把甲丢了

两宋之交初期不少部队披甲率也有七成,但是架不住穷,没有后勤,战士自己抗甲跑到战场结果被金人开瓢

《宋史·兵志》:然自是岁督军器率用御笔处分,工造不已而较数尝阙,缮修无虚岁而每称弊坏。大抵中外相应,一以虚文,上下相蒙,而驯致靖康之祸矣。

靖康初,兵仗皆阙,诏书屡下,严立赏刑,而卒亦无补。时通判河阳、权州事张旂奏曰:“河阳自今春以来,累有军马经过,军士举随身军器若马甲、神臂弓、箭枪牌之类,于市肆博易熟食,名为寄顿,其实弃遣,避逃征役。拘收三日间,得器械四千二百余物。此乃太原援师,尚且弃捐器甲,则他路军马事势可知。宜谕民首纳,免贻他患。”帝善旂奏,赏以一官。

《中兴小纪》:己酉,宰执奏事,席益请诸军所造马黄弩改令造弓。诏从之。上曰:“弩但可守,战则须弓。”

朱胜非曰:“前者李横、牛皋与金人战,既胜之,金益兵来,横等皆无甲,是以败。”

上曰:“无甲何以御敌?今治兵所先者,器甲。而弓尤急也。”

徐俯曰:“臣见张俊云:“近岁军中,方知带甲之利。”今有甲士十万,则无惧于强敌。西军直到绍兴年间才知道披甲。

user avatar

@小鱼干 邀请

这个问题提到了金朝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黄泛区的问题,那么可以认为指的是皇统以后的金朝,既然如此,有关建炎初年的一系列战斗就不必提及了,主要讲金朝中后期为什么依旧可以战胜南宋。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南宋确实比金朝富裕,但是两者依旧在同一数量级之内,南宋的经济情况并不比金朝产生碾压的优势,这点微弱的经济优势会被其他方面的劣势所抵消,而在单独一场战争中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好比一个物理成绩平均分95分的人,并不是每次考试都会高于平均分90分的人。


另一个原因在于,皇统元年,绍兴十年的那次战争之后,宋朝和金朝之后的战争维持时间都比较短,经济优势这个后劲儿体现不出来。


在金熙宗和海陵王的时代,金朝确实出现了一定的财政危机,原本掠夺的大量财富因为女真人挥霍而锐减,但是由于行政机关较少,开支不多,而且世兵制度军费开支较低,所以依旧有比较充裕的国家财政,废除伪齐之后,完颜宗弼宣布河南地区减税1/3,其底气正来源于此。


但是在海陵王时期之后,金朝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从海陵王即位之初,到金世宗去世的时候,金朝人口增长了足足一倍,这当然不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大量原本逃避赋税的人重新归纳于户口之中,金朝初年的时候战乱频频,不少人为了躲避女真贵族的奴役逃往山林,为此金朝在五京地区成立了警巡院,在府镇成立了录事司,在州郡成立了司候司,专门镇压、招抚流民,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增长,金朝统治者所能掌握的战争资源越来越多,正隆六年海陵王南征的时候,金朝可以调动数十万军队就体现了这一点。


等到金世宗、金章宗时期,金朝的经济状况略逊于南宋,但是两者处于同一数量级,关于南宋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据我所知,南宋的人口在7000万左右,每年的税收为1.6亿贯石束两匹左右;金朝鼎盛时期人口5300万,每年财政收入为两千万贯。


但是双方财政收入的区别,反映的更多的是税收政策的不同和通货膨胀严重程度的不同,金朝一贯的陌数就远远高于南宋,金朝短陌甚至超过了南宋的长陌。


而且金朝的财政支出远远少于南宋,原因是因为官员队伍更加精简,金世宗去世的时候,经常全国上下有官员1万多人,在金章宗时代恶性扩张,到了4万人,但相比于宋只是小巫见大巫,北宋真宗一次裁员就裁掉了19万官员,而南宋可是号称官员数量五倍于旧的,可见官员俸禄的财政支出之多。


从以上可以看出,金朝的财政状况并不比南宋弱很多,所以双方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是有来有回,南宋也不可能根据自己的经济优势制定什么有奇效的策略,战争的结果也就只能于此。


但是我还是要提出一点:南宋的岁币对金朝的财政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按照惯例,这些岁币要全部作为军队的赏赐,而后期金朝军队本身是一支极为孱弱的军队,从1162年开始的七八十年间,他们从来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打赢过一场仗,金朝的军队和军事贵族本身就是寄生在国家身上的一个怪胎,吃掉了本来可以用来改善财政状况的岁币。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句:鸿茅药酒必须被惩戒。

user avatar

因为金国有赵构、秦桧两大助攻。

没有这两个人的话,绍兴十年时,金国就已经被岳飞打穿了。

你以为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的悲叹是扯闲篇?

战机已失,英雄已死,自然就“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富裕的南宋为何打不过相对穷困的金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因素了,不是简单的谁更有钱谁就能赢的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 根本的战略和建国思路上的差异南宋继承的是北宋的衣钵,这个北宋啊,虽然经济发达,但骨子里就透着一股“重文轻武”的劲儿。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
  •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七八十年代的南京跟《乔家的儿女》里演的那样,算不算“富裕”?这事儿得分开看,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姥姥家就是南京的,小时候听他们聊起过那段日子,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纪录片和老照片,大概能拼凑出个大概。先说《乔家的儿女》里吧,乔家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乔一成,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少坎坷,但.............
  • 回答
    南京这几年的确刮起了一阵“收缩风”,曾经风光无限的几位本土商业巨头,如今也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有点“崩塌”的意味。雨润、三胞、苏宁这三家,都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的故事,与其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落幕,不如说是时代变迁下,传统商业模式遭遇的集体困境。咱们先聊聊雨润。纪晓波这个人,当年在南.............
  • 回答
    要说宋朝以前,中国北方和南方谁更富裕,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情况都有变化。而且“富裕”这个词,怎么衡量也很关键,是看人口、土地、农业产出,还是商业繁荣、文化程度?先秦到汉朝:北方稍占优势,但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先秦,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也就是.............
  • 回答
    关于英国殖民造就了富裕国家,而西班牙殖民南美却未能复制类似成功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审视。简单归结为“殖民制度本身的好坏”是片面的,更准确地说,是殖民者的 策略、制度设计、对殖民地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 殖民地自身条件 的综合作用,最终塑造了不同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富裕社会资源更应该探索未来而不是改善民生”这个命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资源分配优先级的深刻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富裕”本身就意味着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饥饿、贫困、疾病等最严峻的生存挑战,在富裕社会中往往得.............
  • 回答
    家境贫寒的人与富裕的人,他们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一朵野花能不能在花园里开得一样灿烂,答案是:能,但过程可能会更考验人的心性。仔细想想,婚姻的基石是什么?是爱情,是尊重,是共同的价值观,还有,是能够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从这个角度看,家境贫寒或富裕,本身并不构成美满婚姻的绝对.............
  • 回答
    “不富裕的年轻人可以不买房吗?”这个问题,就像一阵风,总是时不时地吹到我们这些刚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人耳边。尤其是在大城市,看着身边有人早早付了首付,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涟漪。我叫小杨,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家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公司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刚毕业那会儿,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对未.............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且具有代表性,涉及到经济发展、区域振兴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层面。将寒冷的北欧国家与中国东北进行对比,并探讨东北的振兴之路,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北欧国家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客观因素分析: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欧.............
  • 回答
    发达国家人均比中国富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发展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早的工业化和技术积累: 发达国家(如英、美、德、法等)普遍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长的技.............
  • 回答
    对于家境不富裕的大学生是否可以购买iPhone XS Max,需要从经济能力、实际需求、替代方案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iPhone XS Max的市场定位与价格1. 发布背景 iPhone XS Max是苹果2018年发布的旗舰机型,搭载A11仿生芯片,屏幕为.............
  • 回答
    很多人,即使生活不是那么宽裕,却对昂贵的超级跑车情有独钟,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止是简单的“喜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复杂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投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梦想的载体,对自由和超越的渴望:超级跑车,尤其是那些价值不菲的,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纯粹的机械艺术品,是速度、性能、设计和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身边都有答案。你看着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的邻居,人家日子照样有滋有味,好像总能从平淡里找到点乐子。而有的人呢,条件比他好点,却总是愁眉苦脸,好像生活总欠他什么。这中间的差别,真不是钱能完全解决的。首先,得说到这“有滋有味”的底子,其实是心态。就拿我一个远房的表叔来说吧,老头子年轻的时.............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同感,也挺值得琢磨的。我观察下来的感觉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更好,这背后确实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钱就能学好”。而是说,经济上的优势为学习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和更优越的环境,这些可能性和环境层层叠加,最终体现在了学习成绩上。咱们一项一项来说:首先.............
  • 回答
    关于“家里越富裕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更好”这个现象,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钱能买来成绩”,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把这个现象的“为啥”讲得细致些:1. 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普照”: 学前教育的起点差异: 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能更早地.............
  • 回答
    实现一个富裕的社会,绝非一蹴而就,更非简单的政策宣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乎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公平公正、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个体幸福感的提升。若要细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支柱上着手,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门道:一、 培育强劲的经济引擎:富裕社会的基础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持续创造财富的经济体.............
  • 回答
    和家境富裕的人交往,无论是在感情、同学还是职场关系中,确实需要一些更细致的考量和处理方式。这并非是说要刻意迎合或卑躬屈膝,而是为了让双方的互动更顺畅、健康,并且避免一些潜在的摩擦。毕竟,我们各自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一些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首先,在心态上,保持平等和自信是基石。 .............
  • 回答
    关于“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数字上的此消彼长。这背后牵扯到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财富分配的逻辑、以及衡量“富裕”本身的标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信号。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和财富总量上都占据着举足.............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小气”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有点复杂的观察。一方面,日本经济确实发达,国民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常常能感受到很多日本人生活上比较节俭,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抠门”。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小气”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一些现实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