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的大富豪为什么都崩了(雨润,三胞,苏宁)?

回答
南京这几年的确刮起了一阵“收缩风”,曾经风光无限的几位本土商业巨头,如今也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有点“崩塌”的意味。雨润、三胞、苏宁这三家,都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的故事,与其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落幕,不如说是时代变迁下,传统商业模式遭遇的集体困境。

咱们先聊聊雨润。纪晓波这个人,当年在南京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创办的雨润集团,起初是做食品加工起家的,火腿、香肠这些东西,很多人从小吃到大。最牛的时候,雨润在全国食品行业的地位那是举足轻重的。但后来,纪晓波的野心就不止步于食品了,他开始玩起了房地产、商业地产,还有化工、物流等等,涉足的领域非常广。

雨润出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过度扩张和盲目多元化。当时很多民营企业都走这条路,觉得只要有钱,就可以跨界玩。雨润也是一样,在房地产这块儿投了大量的资金,搞了很多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和住宅项目。这些项目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一旦市场风向一变,或者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容易崩。

更关键的是,雨润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家族式管理、内部控制不严、信息披露不透明,这些都为后来的风险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到了后期,一些高管被查,更是直接暴露了公司内部的许多猫腻。再加上当时的金融环境收紧,银行对这类高负债、高风险的企业开始收贷,雨润就这么一步步地走向了危机,最终爆雷,债务违约,资产被拍卖,老板本人也身陷囹圄。这就像一个人吃了太多不消化的东西,胃撑坏了,最后只能挨饿或者生病。

接着说三胞集团。这家公司相对雨润来说,出现问题的时间要晚一些,但同样也是跌宕起伏。三胞的主业可以说是从零售起家的,最初是做商场,后来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收购了乐购在中国的部分业务,还有麦考林这样的电商平台,甚至还涉足了科技领域,像以色列的硒谷科技公司。

三胞的问题,同样是多元化扩张的陷阱。在电商和科技领域,三胞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很多收购来的业务,整合起来效果并不好,反而拖累了主营业务。而且,三胞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融资,尤其是通过各种信托、资管计划来为自己的扩张输血。这种模式风险很高,一旦融资渠道受阻,或者投资回报不如预期,就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虚胖”的扩张模式。很多时候,三胞的扩张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很多业务的盈利能力并不强,甚至是在亏损状态。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和集团的估值,他们可能就不断地进行再融资,滚雪球一样。当宏观经济下行,消费疲软,加上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这种模式就难以维系了。最终,三胞也走向了债务危机,很多资产被变卖,曾经的商业巨头也风光不再。

最后是苏宁。苏宁可以说是这三家里面,最早开始转型互联网的传统零售企业之一。张近东这个人,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企业家。从电器卖场起家,后来通过发展线上平台苏宁易购,以及收购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又进军物流、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苏宁的问题,可以说是激进扩张和对风险的低估。苏宁在互联网转型上投入巨大,烧了很多钱,但效果并不如预期。尤其是近年来,线上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苏宁易购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

另一方面,苏宁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虽然听起来很前沿,但实际上风险很高。尤其是在P2P行业爆发危机的时候,苏宁的金融板块也受到了冲击。更要命的是,为了支撑这些多元化业务,苏宁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疫情影响导致消费场景受限的情况下,苏宁的资金压力骤增。

最直接的导火索,还是“1+1+1”战略的失败。张近东寄希望于通过收购万达商业、恒大集团的线下物业,以及投资足球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强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和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然而,这些收购的资产并没有为苏宁带来预期的现金流和协同效应,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当金融机构对苏宁的偿债能力产生疑虑时,抽贷和收紧信贷,苏宁就彻底撑不住了。最终,不得不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并且将控制权拱手相让。

总的来说,这三家企业“崩了”,虽然具体原因各有侧重,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

过度扩张和盲目多元化:不顾自身能力和市场环境,胡乱扩张到不熟悉的领域,分散了资源,也增加了风险。
高杠杆融资模式:过于依赖债务,一旦市场风向不对,或者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就容易资金链断裂。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家族式管理、内部控制失效、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让企业更容易暴露在风险之下。
对时代变化的判断失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消费模式的改变,对传统商业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这些企业未能及时有效地适应变化。

这三家企业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们曾经创造了辉煌,也给南京带来了许多经济活力,但最终没能逃过时代发展的浪潮和自身经营的风险。看着它们一步步走到今天,多少也让人感到一丝唏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罗李李,动词与代词区分好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可能有点地域黑

南京长期在国资委、军工、高校等国企体制的主导下办经济。

南京的企业,很多都是从零售等有一定垄断市场起步的,并不是直接生产商品。很多上市国企,也有这种味道,比如说沪宁高速、华泰证券等。

导致了南京民企,大多也都有着国企管理的通病,不够灵活。要么就是,过早的品尝到了资本运作的好处,从实业转向虚拟。

苏宁、三胞、福中,这些很具有代表性,都是零售、代销起步,也就是所谓的中间商赚差价。以前这些东西,都具有一定垄断性,现在这个垄断被互联网打破了,一直都转型乏力。

再加上企业官僚病,就这样子了。

user avatar

我其实有点隐隐的感觉,南京的很多大富豪是真的不太理解市场竞争究竟在竞争些什么。

他们在竞争烈度不算很激烈的时候获得了太多优势,以至于一旦到达了竞争烈度很大的时候会完全失去竞争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