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七八十年代的南京真的有《乔家的儿女》演得那么富裕吗?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七八十年代的南京跟《乔家的儿女》里演的那样,算不算“富裕”?这事儿得分开看,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姥姥家就是南京的,小时候听他们聊起过那段日子,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纪录片和老照片,大概能拼凑出个大概。

先说《乔家的儿女》里吧,乔家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乔一成,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少坎坷,但总体来看,他们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算是相当不错的。吃饭不用愁,衣服有得穿,乔一成后来还能进工厂当工人,工资肯定比一般人强。家里虽然经常为钱发愁,但总归是有个遮风挡雨的家,而且能有几个孩子一起长大,也有个伴儿。

那么七八十年代的南京,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从大环境来说,七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起来不久,一切都在摸索和前进中。相较于之前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水平确实在逐步提高,但要说“普遍富裕”,那还真谈不上。

再来看看当时南京人的生活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聊:

衣食住行:
衣: 那会儿大家穿衣服普遍比较朴素,颜色也以蓝、灰、黑为主。“的确良”是当时的时髦面料,穿上身感觉挺挺括的,比粗布棉布要体面不少。一件新衣服,尤其是可以过年穿的,绝对是大事。但像《乔家的儿女》里,孩子们的衣服虽然洗得发白,但至少不是破破烂烂的,说明家里还是能顾得上添置的。但要说有多少花花绿绿、款式新颖的衣服,那是不太可能的。
食: 粮食供应比之前是好多了,定量供应基本能保证温饱。肉票、油票这些东西虽然还在,但使用频率降低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重要事情,咬咬牙还是能买到些肉和油改善生活。街上的小吃摊子开始多了起来,但跟现在琳琅满目的美食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家里能顿顿吃上白米饭、有几样炒菜,就算是不错的了。像乔家能经常买到糖果,这在普通家庭算是比较奢侈的了。
住: 大部分南京人还是住在老式的筒子楼或者单位分的公房里。一户住好几家人,公用厨房和厕所是常态。像乔家那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房间,虽然不豪华,但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舒适的了。城市里新建了一些楼房,但数量不多,而且单位分房的政策,让很多家庭还在排队等。
行: 出门基本靠走、靠骑自行车。公共交通有公交车,但班次不算多,也比较挤。私家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只有少数高级领导或者单位才会有。电影里乔一成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那是相当普遍且体面的。

工作与收入:
那个年代,国营单位、集体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成为一名工人,尤其是像乔一成那样在厂里有稳定工作的,收入和福利都相对稳定,而且在社会上也被认为是比较体面的职业。工资水平不高,但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
个体户也开始出现,但规模不大,很多人还是保守地选择在单位里工作。

精神生活:
文化娱乐: 听收音机、看黑白电视(如果家里有的话)、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街头巷尾的露天电影,往往能吸引一大群人。《乔家的儿女》里,收音机和黑白电视的出现,也符合那个年代的普遍情况。
邻里关系: 邻里之间的关系普遍比较紧密,大家互相帮忙,信息交流也比较多。很多事情大家会一起商量,一起解决。这种“人情味”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得的。

那么,《乔家的儿女》和现实对比一下:

《乔家的儿女》里,乔家的生活水平在那个时代算是中等偏上,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比普通家庭要好一些。比如,他们家虽然有时缺钱,但至少不至于饿肚子,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能得到保障。乔一成后来能买自行车、能娶媳妇,这都说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会感觉“富裕”?

对比效应: 放在“一穷二白”的之前,他们家的生活确实进步了很多,所以会显得“富裕”。
艺术加工: 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可能会稍微夸大一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生动。比如,乔家的一些小物件,或者孩子们偶尔能吃到的零食,在真实的七八十年代,可能并不是那么普遍。
个体差异: 再富裕的年代,也有贫富差距。乔家能有那样的生活,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是公安局的,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能在一些方面能得到一些照顾(虽然剧中也强调了父亲的不负责任)。

总而言之,七八十年代的南京,并不是人人都能过上《乔家的儿女》里那样“富裕”的日子,但相比于之前的年代,生活确实在稳步改善。 更多的人是忙碌于生计,努力工作,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那种朴素的幸福感,以及邻里之间的温情,才是那个时代更深刻的印记。

所以,如果你问我七八十年代的南京真的有《乔家的儿女》演得那么富裕吗?我的回答是:比以前好很多,但要说普遍富裕,那还真不是,更像是一种朴实而有希望的生活状态。 剧里的人物,在当时来说,算是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但也不能完全代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苏州。

70年代有9寸黑白电视。80年代中,20几寸索尼彩色。冰箱从1980年代初普及。

南京的亲戚,基本同步这样的生活水准。不过1970年代中就开始独生子女政策了。所以四个孩子什么的,就搞不懂了。

南京还有个优势,当时熊猫的电视在本地。也就是南京无线电厂,国企。

不过,这真的是谈不上富裕啊。就是个不饿罢了。

user avatar

四个孩子大概是鼓励生育的新文宣吧。

八十年代谁家有俩孩子都得是个值得念叨一嘴的事情。

也就我初中时班里有个女生有弟弟。

按流程走,制造八十年代婴儿潮那批人双职工月入七十多块钱就很合理,一百块勉勉强强,再多我就不知道了。

电视机是宣传新社会好顶赞的重要工具,必须要保证供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