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何在七八十年代到处输出革命?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

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而这种胜利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和斗争。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在经济上出现了一些滞缓,但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上,仍然坚信“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他们认为,将社会主义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不仅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也是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削弱,是实现“历史必然性”的路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使命感,使得苏联将支持世界各地的左翼运动和革命视为其国际义务。

其次,冷战的战略博弈是关键背景。 七八十年代是美苏冷战的持续高潮时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遏制”政策,试图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苏联则采取了“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策略,将很多亚非拉地区的反殖民斗争视为其可以介入和影响的领域。通过支持这些地区的革命政权或武装力量,苏联能够:

开辟新的“阵线”: 在那些不直接与西方接壤的国家建立友好或加盟政权,能够有效地在地图上“画线”,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外拓展。
消耗西方资源: 支持地区冲突或革命,迫使美国及其盟友投入大量军事、经济和政治资源,从而分散其力量,削弱其对欧洲等核心地区的控制。
获取战略资源和地理位置: 一些被苏联支持的政权,能够为苏联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如石油、矿产),或者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的战略支点,例如在非洲、中东的港口和基地。

再者,对国内政治稳定和合法性的维系也有考量。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宣传的优越性也逐渐受到挑战。通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反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角色,苏联可以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并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僵化上转移开。支持海外的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苏联自身革命历史的一种呼应和延续,给党和国家注入一种“前进”的活力。

具体到“输出革命”的方式,苏联采取了多种手段,而且是“有区别地”和“有策略地”进行:

政治和外交支持: 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苏联会积极声援某些国家的革命政权或民族解放运动,施加外交压力,争取国际支持。
经济援助: 为那些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提供贷款、技术援助、商品出口等,帮助它们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这种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例如要求对方在国际事务中与苏联保持一致。
军事援助和培训: 这是“输出革命”中最直接、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苏联会向某些国家的军队、游击队或革命组织提供武器装备、弹药,甚至派遣军事顾问进行训练和指导。例如,在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中东的叙利亚、也门,亚洲的阿富汗,拉丁美洲的一些左翼运动,都可以看到苏联军事援助的身影。
意识形态和宣传渗透: 通过共产国际(虽然后来改组),以及各种友协、文化交流项目,向目标国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培养亲苏的政治力量,支持当地的共产党或左翼政党。

需要强调的是,苏联的“输出革命”并非铁板一块,也有其策略上的摇摆和调整,并且并非所有被支持的革命都能成功,或者说,其支持本身也未能保证其最终的胜利。例如,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最终成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同时,这种“输出”也经常与其他国家的内部矛盾、民族冲突、宗教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动荡的局面。

总而言之,苏联在七八十年代积极输出革命,是其意识形态的驱动、冷战战略的需要、以及维护国内稳定的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它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削弱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并在此过程中获取地缘政治和战略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输出个锤子的革命啊,看过著名飙车电影《戏梦巴黎》吗,里面女主角家里墙上挂的是谁的海报啊记得吗?

国际左翼运动最高潮的时候,西方进步青年的偶像不是列宁,不是斯大林,而是毛泽东。第三世界国家革命效法的模板,也不是苏联,而是中国。

恩格斯说:马克思播下龙种,收获了跳蚤。苏联,就是那个龙种里孵化出的跳蚤。

再补充一下,为什么说苏联是龙种里孵化出来的跳蚤。

苏联是怎么建立的?苏联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群家奴造反,造完反之后分赃不均又开始内讧,然后布尔什维克人狠话不多,弄死了其它一起造反的人,自己独占了主人的旧房子。

布尔什维克继承了大多数旧帝俄时代的行政体系,苏联红军也是一样,大量吸收了旧帝俄时代的军队和人员。正是因为如此,布尔什维克是抢夺的帝俄时代的遗产,他们才需要NKVD蓝帽子,才需要在部队里安插政委。

但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不一样的,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并不是造反,而是掀桌子。不管是从井冈山还是到延安,中国共产党最开始都是从土地革命开始,先从经济层面打好地基,然后开始征税,征兵,建立行政体系,建立司法体系,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建立的一个全新的体系。

这也就是二战之后左翼运动都那中国革命的经历作为模板的原因,因为中国模式是可以操作复制的,可以从一个村开始,慢慢扩展到乡镇,然后城市,这就是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是苏联模式不行,它不可复制。布尔什维克的成功有太多太多偶然的因素,最大的偶然因素就是它需要旧秩序的政权在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中和它的敌人同归于尽,现实里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user avatar

油价涨得令人怀疑人生了

user avatar

看到网友 @郑庄公 的答案,着实有些搞笑,偏偏他的签名又叫“反忽防悠”,对此我只能感叹一句:“还是要多读点书,免得上XⅩ分子的当!”

这位信誓旦旦的说【直到七十年代教员去世,中国一直都不承认苏联是苏联,而是把它叫苏修。】

但这位说话的时候,怎么连教员《年谱》也不先翻翻,实际上教员在70年代称“苏联”为“苏联”的话有很多,随便翻翻就能找到:

苏联那个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对付这么多方面,从太平洋讲起,有美国,有日本,有中国,有南亚,往西有中东,有欧洲。统共只有一百多万兵,守也不够,何况进攻?要进攻,除非你们放它进来,把中东、欧洲让给它,它才放心。这样才能把兵力往东调。我们也牵制他们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们、欧洲、中东。比如在蒙古,它就驻了兵。我的意见是这个苏联野心很大,就是欧洲、亚洲两个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够,困难很大。(1973年11月12日下午五时,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基辛格的谈话)

另外,翻翻教员生前发行的人民日报,标题直接叫“苏联”的报导也一大堆,何必等到改革后。





user avatar

社会发展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后,对纸面的高速发展就像食髓知味,很难割舍。

既有经济层面的利益,也有政权稳固的需要,也有社会需求满足的绝对性。

苏联到了七十年代内部躁动不已,需要将社会的不稳定情绪、产能、人口等等关键要素发泄出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八十年代选出戈尔巴乔夫作为领袖的背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以及党内各派的角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人选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前任领导人的困境与僵化:赫鲁晓夫后的停滞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其本.............
  • 回答
    .......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
  • 回答
    在国内法学界,围绕刑法四要件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某些法学院依旧在教授和强调源自苏联的传统刑法四要件(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刑罚),而另一边,日本和德国在刑法理论发展上,特别是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表述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深化和演变,并且这些新理论似乎正在被国家司法考试所采纳和重视.............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苏联在冷战期间未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深层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苏联农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农业的根基是从沙皇俄国时期就带着一些先天性的弊端继承下来的。虽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后来的.............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其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理解其复杂性的重要一环。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为何这些领域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审视其背后的运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二十世纪的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个巨大的极权政体,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一个是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是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但在音乐取向上却惊人地表现出对“保守”的偏爱。这种偏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极权主义政权对社会控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其对艺术的本质理解的深刻影响。核心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在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年代,苏联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北约代号“Backfire”)确实给中国解放军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其威胁程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性能的全面革新以及部署在中国战略缓冲地带的实际意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逆火”轰炸机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设计初衷。在冷战的极度对峙中,苏联空军亟.............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苏联的巨轮仿佛已经触礁,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经济的困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戈尔巴乔夫,这位被誉为“改革者”的领导人,一边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体制,一边却又在亲手撕开它的肌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或许真的曾在某些高层脑海中闪过,一个.............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