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俺答汗想要朝贡,为什么明朝却不许?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俺答汗这个人说起。他可是明朝北边,那瓦剌之后的又一个强悍的对手。咱们先说说俺答汗是谁,还有他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这样才能明白为啥他想朝贡,明朝又为啥不答应。

俺答汗是谁?他当时在干啥?

俺答汗,真名是俺答,他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在他爹之后,俺答汗逐渐成为了蒙古草原上最有势力的人物。您想想,当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分成好多部落,互相争斗。俺答汗本事大,慢慢就把周围的部落都收拢了,势力越来越强,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当时的目标,说白了,就是要跟明朝搞好关系,但不是那种低声下气的。他希望通过朝贡,名正言顺地跟明朝做生意。为啥做生意?蒙古草原上缺什么?缺铁器、布匹、粮食这些精细的商品,而明朝有。蒙古人最值钱的是什么?马匹、皮毛这些。所以,朝贡对俺答汗来说,不仅是政治上的地位承认,更重要的是能打开通往明朝的商贸大门。他可不想一直过着那种靠劫掠为生的日子,而是想通过合法的贸易,让自己的部族过得更好,也巩固自己的统治。

俺答汗想朝贡,为啥明朝不让?这事儿明朝怎么想的?

明朝这边,为啥不乐意呢?这背后有几层意思,可不是简单一个“不许”能概括的。

1. 忌惮俺答汗的实力,担心“引狼入室”: 明朝对俺答汗的实力心知肚明。他不仅仅是个草原上的首领,他的人马众多,作战勇猛,而且很有组织能力。明朝一直都知道,蒙古人虽然分散,但一旦联合起来,就是巨大的威胁。如果允许俺答汗大规模地、频繁地到京城朝贡,这意味着大批蒙古士兵、商贩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明朝腹地。明朝皇帝和大臣们就担心,这万一俺答汗的部下借着朝贡的机会,在明朝境内打探虚实,或者有什么不良企图呢?尤其是在边境地区,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大麻烦。简单说,就是怕俺答汗利用朝贡的名义,暗地里给自己埋下隐患。

2. 朝贡体系的“面子”和“里子”问题: 明朝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朝贡体系。这套体系,说到底,是强调“天朝上国”的威严和恩赐。所谓朝贡,就是藩属国来向宗主国“进贡”,表示臣服,宗主国则会给予“回赐”。这种回赐的价值,往往比藩属国进贡的物品还要高。这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一种笼络和控制的手段。

名分上的考量: 明朝当时对蒙古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它想安抚和控制蒙古,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想被蒙古牵着鼻子走,尤其是不想让蒙古人觉得自己可以随意地来朝贡,好像明朝缺了他们不行似的。俺答汗当时是蒙古的实际领导人,如果明朝轻易接受他的朝贡,就意味着要承认他在蒙古的领导地位,这可能让明朝在与蒙古其他部落的关系上陷入被动。而且,万一俺答汗的朝贡带着几分“要挟”的意味,明朝就更不能轻易低头了。

经济上的顾虑: 朝贡的回赐,对明朝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明朝皇帝会按照规格给予赏赐,包括金银、丝绸、茶叶、粮食等等。如果俺答汗朝贡的次数多,人数众,回赐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明朝内部,尤其是财政部门,会精打细算。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划算,反而不如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边境的互市,但那个也有严格的限制)来处理与蒙古的贸易。

3. 边境冲突的背景: 在俺答汗试图朝贡的那个时期,明朝和蒙古之间的边境冲突并不少。俺答汗虽然想通过朝贡来缓和关系,但他的部队也常常在边境地区活动,甚至有过一些比较大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的边防官员会更加警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对俺答汗采取防范和压制的态度,而不是轻易允许他接近朝廷。

4. 对“朝贡”的定义和限制: 明朝也不是完全不和蒙古人做生意,只是它有一套自己的规则。朝贡是有限制的,比如多久一次,来多少人,带什么东西,都有一套规矩。俺答汗可能提出的朝贡条件或者方式,不符合明朝的“朝贡”惯例,或者明朝觉得他的要求太高,超过了明朝愿意承受的范围。

总结一下

所以,俺答汗想朝贡,但明朝不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意。这背后是明朝对自身安全的考量,对政治名分的维护,对经济成本的计算,以及当时复杂的边境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希望在与俺答汗打交道时掌握主动权,既要防范他的威胁,又要从他那里获得利益(比如马匹),同时还要维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在这种多重考量下,俺答汗提出的朝贡,在明朝看来,可能风险大于收益,或者说,以明朝觉得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与俺答汗的关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结果。

后来,经过多次冲突和谈判,明朝最终还是在某些方面向俺答汗做出了让步,比如允许进行“互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朝贡的一种变通吧。但一开始的“不许”,确实包含了上面说的这些复杂的考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月塔看见月塔老兄的更新了,虚怀若谷(比个大拇指),不像某些人哦~

…以下原文…

@月塔 俺答以劣马交易是嘉靖年间的事儿吧~紧接着嘉靖一怒之下直接关闭马市~而俺答封贡是在隆庆之后,那时节是在隆庆军改之后了,情势已经大不一样~至于武功尤盛的洪武及永乐时期的草原情势~你光看“大明”一词在蒙古语里后来已经延伸为了“伟大”“无所不包”之含义就可窥见一二了~

关于隆庆军改这就要提到隆庆朝一个尤值赞许的地方,其时较嘉靖朝授与了武将在其防区范围内决断军务大事的权力,朝廷对他们的牵制也较少。史载王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以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隆庆二年五月,为强化苏镇方面的防御,在浙闽地区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调任都督同知,“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自总兵以下悉听节制。”通过整顿,从将领到士兵,整个明军临阵畏缩不前的风气得以大大扭转,入犯的蒙古军队遇到坚决抵抗,损伤颇多。隆庆二年十一月,宣府总兵官马芳袭俺答于塞外,两次打败敌军;三年春,“俺答犯弘赐堡,大同总兵官赵岢击却之”,夏四月,“总兵官雷龙袭套寇于塞外,败之”,虽然说直接像汉唐那样涤荡塞外是不太可能,但有来有往的硬刚依旧大大打击了蒙古的嚣张气焰,再加上明朝出塞烧荒、捣巢的报复行为,这些都为后来的俺答封贡创造了有力的基础。

隆庆和议之后马匹互市的热闹情势与民间反馈也证明以次充好压根不存在~马匹等级和价钱的对应关系也很清楚明白~:

还有虽然的确嘉靖朝就是烂,但我还是想说一个客观原因,明朝的防守线太长,不像草原人迁徙方便,历史上有机可乘则入寇,反之被压制时则溜之大吉,很难打,事实上,漫长的九边区区几十万九边明军,却需要防守一万多里防线,撒到各个卫所镇堡,兵力是非常可怜的,也就是说蒙古人入寇打的是一个“点”,明朝却要防守一大片“面”~这个就难以协调~

还有~:

还有,英宗-铁废物-大弟弟时期倒是存在虚报使团人数的事儿,俺答我还真没见到记载~

至于晚明内部在利益集团压制下的马政故意稀烂还真怪不到蒙古人头上~毕竟马贩都行(估计马贩也买不起膘壮上等或多好的马,就这都行),专业马政能不行?无非有那些靠剥削马户、马头为生的利益集团存在,如养马州县的典胥吏、管马官,京城包揽销售的马贩、太仆寺验马官,乃至兵部官员、京城势要之家等等,他们吃的就是内地“俵解”马的饭~这才是胡马必须不能用必须生疮瘦弱乃至倒死的原因~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末年,所谓的要求朝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索要保护费;

来看看,这是嘉靖二十年俺答遣使要求朝贡的说辞,态度还好,但威胁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果许贡,当趣令一人归报,伊即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当饮血为盟誓。否,即徙帐北鄙,而纵精骑南掠去。

这是俺答在嘉靖二十八年要求朝贡的说辞,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否则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这是俺答在嘉靖二十九年的说辞,你能看出半点“臣服”的意思吗?

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虏尔郭;

这些说辞,还是经过使者美化后的,至于蒙古方面自己的说法,那就是把俺答汗把大明打怕了,所以大明给他们交了保护费:

行兵于取城之汉地,残破其国,循行各地时,汉国大惧,遣使来与阿勒坦合罕以顺王之号并金印请和。

还有,由于朝贡和互市都是赔本买卖,明朝并不希望自己的朝贡国越来越多;大明真正占据上风的战争,在和约里甚至会加上不准对方朝贡的条款,比如抗倭援朝之役。

当时,蒙古人向大明朝贡时,经常虚报人数贡品,明明二百人的使团,却非得让大明按照三百人进行回赐;两国贸易时,蒙古人以次充好、强买强卖都是基本操作。虽然叫做马市,但是很长一段里,蒙古人根本不卖马给大明,只弄些牛羊来充数。明朝官员对此叫苦不堪,但又不敢揭穿,因为一但揭穿,蒙古人立刻引兵来犯。

隆庆和议后,蒙古开始大量向明朝输送马匹,但都是不堪作战的劣马,再加上明朝糟糕的马政,这些马非但没有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反而成为了严重的负担。以至于有官员提议,反正是花钱买平安,咱直接给银子得了,别弄那么多劣马回来占地方。朝廷讨论一番,觉着直接给银子怎么都看像赔款,否决了这个提议,然后继续从蒙古买马回来供着。

崇祯年间,察哈尔部西逃、土默特部降金,后金拿着两部的敕书继续向明朝朝贡、要求互市;明朝官员不敢揭穿,允许后金在张家口开市贸易。当然,后金要比蒙古人诚实的多,用的都是从大明抢来的真金白银,一大批明朝商人因此暴富。

ps:明末马市具体的情况,可以看这位答主的回答:

zhihu.com/answer/23327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