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俺答封贡中赏赐给俺答津贴是否属于赔款?

回答
在明朝俺答汗与明朝议和的过程中,明朝给予俺答汗的“赏赐”和“津贴”通常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赔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一下俺答封贡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这些“赏赐”的性质。

历史背景:为何会出现“封贡”与“赏赐”?

俺答汗,作为蒙古鞑靼部强大的首领,在明朝嘉靖年间,对明朝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多次进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庚申之变”,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迫使明朝朝廷不得不屈辱地寻求和解。这种局面是明朝长期的边疆政策失误、军事力量的衰退以及内部腐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军事压力下,明朝朝廷的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接受蒙古的统治,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军事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平息边患,维持国内的稳定。而俺答汗方面,虽然军事上占据优势,但长期在边境游牧也面临物资短缺、内部管理等问题,也需要通过与明朝的贸易和物资供应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满足部众的需求。

俺答封贡的性质:一种“朝贡”关系下的利益交换

“俺答封贡”并非简单的军事战败后的赔款,而更像是一种国家间一种“朝贡”关系下的利益交换。

明朝的视角:维护宗主国名义下的“羁縻”政策
明朝历来将自己定位为天朝上国,其他国家或民族都应“朝贡”。即使是军事压力再大的时候,明朝也希望通过一种名义上的“朝贡”体系来维系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所以,明朝将给予俺答汗的物资称为“赏赐”或“岁赐”,是将其纳入到“朝贡”体系中,是“天朝”对“藩属”的一种恩赐,以此来维持其政治上的优越感和边疆的相对稳定。这种“赏赐”并非承认战败,而是通过物质手段换取和平,并试图以恩威并施的方式来“羁縻”蒙古。

俺答汗的视角:务实的利益获取与权力巩固
对于俺答汗而言,接受明朝的“赏赐”和“津贴”,实际上是他通过军事压力换取的一种实质性利益。这些物资,包括大量的丝绸、白银、茶叶、粮食等,对于维持其部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明朝建立官方的贸易和“朝贡”关系,俺答汗获得了官方的“封号”(如“顺义王”),这极大地提升了他在蒙古各部中的声望和地位,巩固了他的领导权威。这种“赏赐”是他用军事威胁换来的“交易”,是他在边疆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赏赐与赔款的区别

1. 性质不同:
赔款: 通常是在军事冲突失败后,战败方被迫支付给战胜方,以弥补战争损失或作为战败的惩罚性条款。赔款带有强烈的屈辱性和强制性。
赏赐/津贴: 在这种封贡体系下,明朝的“赏赐”是主动提供的,是其“羁縻”政策的一部分,虽然是基于俺答汗的军事压力,但明朝试图将其包装成一种恩赐。俺答汗接受,是基于对利益的计算,并非作为战败的屈辱性支付。

2. 名义不同:
赔款: 绝不会以“赏赐”或“津贴”的名义出现。其名目通常是“军费”、“赔偿”、“岁币”等直接反映战败结果的词语。
赏赐/津贴: 明朝使用“赏赐”、“岁赐”、“恩赏”等词语,意在模糊其政治上的妥协,强调其作为宗主国的角色。

3. 目的不同:
赔款: 主要目的是从战败方获取物质补偿,削弱其力量。
赏赐/津贴: 明朝的目的是通过物质“收买”来换取边境和平,减少军费开支,同时通过“朝贡”体系来“羁縻”蒙古,维持其在东亚的政治影响力。俺答汗则通过“赏赐”来解决实际困难,并提升自身地位。

总结

因此,俺答封贡中赏赐给俺答汗的津贴,从明朝官方的定性来看,是为了维护其宗主国名义和边疆稳定而采取的一种“朝贡”体系下的利益交换,名义上是“赏赐”。而从俺答汗的角度来看,这是他运用军事力量成功争取到的务实利益和政治资本。

尽管这种“赏赐”是迫于俺答汗的军事压力,带有不得不付出的性质,并且其数额巨大,在客观上起到了缓解边患、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作用,但将其直接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带有明确战败赔偿性质的“赔款”,则不太准确。它更像是双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种带有明确等级和名义的“朝贡”关系,进行的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政治和经济博弈。明朝付出了物质代价,换取了名义上的稳定和宗主国的地位;俺答汗则用军事威胁换取了实际的物资和政治权力。这是一种妥协下的“和平红利”,而非赤裸裸的战败赔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战争赔偿是指战败国或发起国,因其对战争造成巨大损失而承担责任,以钱款或实物支付给战胜国的赔偿。——百度百科

定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出现了很显然的交战行为,为战争负责的一方(战败方)为了结束战争,不得不向战胜国赔付钱款或者实物以弥补战胜国在战争期间的损失。

另外明确,《明史》以及基于明史整理写作的《明史纪事本末》在这个问题上的描述基本贴合实录的说法。我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历史事件的解释里,多方的材料与说法都能互相应证,那么除非另有学者能提出站得住脚的重要理论,否则这个事件的前后过程就应该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不用担心《明史》或者《本末》抹黑明朝。

那么俺达的封贡是什么情况呢?

穆宗隆庆元年夏五月,俺答犯大同……工部尚书朱衡等五人以为封贡便,互市不便。独都御史李崇极言宜许状。上卒如崇古议,封俺答王号。贡期听于三四月后一行,互市之数,先定马数。其贡使不得至京,铁锅诸物不得阑出。赏大红五彩蟒衣一袭,彩缎八表里。 五月,总督王崇古为俺答陈乞四事:一、请给王印,如先朝忠顺王例。二、请许贡入京,比于三卫各贡使,贡马三十匹。三、请给铁锅。议广锅十斤,炼铁五斤,尚未可为兵器,洛锅生粗每十斤,炼铁三斤,宜可给与,以敝易新。四、请抚赏部中亲属布段米豆,散所部穷丁,塞上仍许不时小市。六月,顺义王俺答使恰台吉、打儿汉执赵全余党赵崇山、穆教清、张永保、孙大臣及妖人李梦阳等来献。上嘉其诚顺,赏白金三十两,彩币四表里。……四年十二月,银定台吉所属尝盗边,绝其贡。俺答闻之,从彼法罚羊千、马二百、驼二。诏宥之,已服罪,马驼等不必进。五年二月,顺义王俺答执叛盟献鹤等四人,上赐俺答币,论叛者如法。——《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


不管怎么样,我反正不觉得这是一个战败国给一个战胜国的战争赔款的态度。

你来可以,先给我定好时间,要来多少人都给我先说明,而且你的使节还不能进京,膈应人!互市的时候铁锅之类的高科技产品都不能泄露出去。

举个例子,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大败法兰西于色当,这个时候要是拿破仑三世给普鲁士整一个“普鲁士使节不准进巴黎”“法棍这种高科技绝对不准出口德国”“你们要是想会谈,也别找皇帝,先报备一下找个边界将领就成了”,估计俾斯麦得生气到拍碎桌子,biu了七万个嫂夫人后顺带得把拿三腿打断——你是战胜国还是我是战胜国?

但问题就是,俺达不仅忍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忍了。

但俺达是个要面子的人,漂亮衣服绸缎给俺达整了一点,王位也给你俺达整了一个。这就完了?使节连京城都进不去……于是忍不了的俺达就给总督王崇古写了一封信,就四个条件:1.你给我封王,总得给我整个王位把?2.你都给我封王了,你总得让我的使节进京吧?3.锅能不能给几口?4.粮食打发点呗?皇帝答曰……皇帝没有答。

那俺达也是个识大体的人,知道皇帝那是闹脾气了。于是就把赵权余党都给抓了起来送回了明朝。这才让皇帝高兴起来,不过虽然面见了他的使节,给了钱财布帛,但上述四条还是没提……

悲剧啊!你见过混的这么惨的战胜国吗?

这还没完,手下有个蠢货袭击了明朝的边境村镇,皇帝又生气了,不准你来封贡了!于是俺达就和炸了毛一样,罚了那个犯法部落一千头羊,两百匹马和两个骆驼。估计后来又给皇帝赔礼道歉,但皇帝也是个胸襟宽大的人,你们既然知道错了,那就没事了,今年的马匹骆驼也免了吧(今年的互市就算了吧)!于是大年三十,俺达绑着那几个犯罪的酋长,亲自送到了京城。皇帝又打发了,然后把那几个罪犯法办了。

我估计把故事讲完,你也大概就懂了。这封贡边市不管怎么凑,都凑不成所谓的“赔款”。

而且封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外交行为(仅在中国古代而言)

己卯暹罗国差正副使坤望群谢提等来朝请封贡方物赐宴及金织衣彩叚绢布并赐冠带仍令赍敕及文锦彩叚回赐其国王及妃——《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

咱总不能说是大明给暹罗国赔款吧(笑哭)

user avatar

关于俺答封贡,你不能光看明朝的记载,也得看看蒙古人是怎么说的:

行兵于取城之汉地,残破其国,循行各地时,汉国大惧,遣使来与阿勒坦合罕以顺王之号并金印请和。——《蒙古源流》
攻打汉地,袭击城池之际,汉地的大明皇帝惧怕而缴纳贡赋和租税,并上俺答可汗以‘顺义’王称号。——《蒙古黄金史纲》

明朝和北元的外交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双方都认为对方向自己称臣,认为对方是在向自己进贡而自己给出的东西是回赐。当时很多地方,都是同时接受北元和大明的官职的,东北甚至还有接受朝鲜,北元和大明三重羁縻的地方。

user avatar

我倒是觉的俺答入寇,实际是明朝对蒙古的经济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后。蒙古走投无路的最后一搏。最后的封贡也是蒙古发现武力也无法解决问题后,认输投降成为顺义王的结局。

其实如果明朝不是天子守国门,把皇帝摆在北京。而是放在长安,或开封之类的城市。所谓的俺答入寇,在明朝政治上的影响就基本等于零。俺答入寇,到最后的封贡,简直是教科书般的经济战争。

user avatar

如果历史上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的一点赏赐都算赔款的话,你们猜5000年来哪个朝代赔款第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