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根本没有那么多白银,宋朝的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所有的贯/缗数据都不怎么可靠。
宋朝的币制,混乱复杂,为统一的各个朝代所罕见。一贯/缗到底值多少,甚至有多少文钱这个问题都很难回答。宋朝有钱币也有纸币,钱币又有铜铁之分。中国历来缺金银,没有傻瓜会1两银子换1贯铜钱。
钱币
《宋史·食货志·钱币》上来就是:“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夹锡钱(1104年)最后出,宋之钱法至是而坏。”
古代的钱币一般都是1000个一贯/缗,到了唐朝后期,开始明着减少,朝廷宣布800个就算1贯,到了五代十国,越来越少,越来越乱,宋初各地1贯有多少都是自己说了算,有800的,最过分有480的,朝廷统一为770文钱=1贯。但是地方上面未必会严格执行。
和其他大一统朝代力求币制统一不同,宋朝从一开始就显得有气无力,币制从来就没想过要统一。中原等大部分地区用的是铜钱,四川专用铁钱,川中铁钱不得外流,外处铜钱也不得流入川中,陕西、河东铜铁钱兼用,福建、岭南等个别地区也用铁钱。使用铁钱的四川,“市罗一匹,为钱二万。”
古用五铢钱,唐朝用开元通宝钱+不多的几种重宝钱,而宋朝以年号钱为主,宋朝改元频繁,北宋有27种年号钱+3种非年号钱,南宋有18种年号钱+3种非年号钱。
传统的一枚一文钱称作小平钱,钱的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材质有铜钱和铁钱还有铜铁杂铸的钱,其中铜钱又根据成色不同而币值不同,钱的名称有元宝、通宝、重宝等等。各个的钱监铸造的钱币,很多只能在指定区域流通。宋朝的钱币,到底有多少种规格,很难统计,最起码有几百种。各种规格的钱币之间的兑换,朝廷朝三暮四,改用、停用,改变币值是家常便饭,同样的钱,“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作当三,在京、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作当五。”不同地方的币值也能不同!黑市之繁荣,货物贸易之艰难,史料不多,但我们可以想见。
铜钱的含铜量,唐朝的开元通宝含铜量在八成左右,宋朝越来越低,宋初在六成左右,宋徽宗时蔡京铸的夹锡钱,铜只有五成多,却一折铜钱二。当十钱的含铜量不超过小平钱的3倍,但是币值却是小平钱的10倍。
劣币驱逐良币,是不可阻挡的,铜钱,尤其是小面额的铜钱,大量退出流通领域,流入储藏领域,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面额的铜钱,铁钱通用的地区,铁钱自然把铜钱赶出市场。
民间造假钞的自然盯着折十钱,各种民间盗铸,把三个小平钱熔化可以铸造一个折十钱,大利所在,根本无法禁止。
到了南宋,北宋钱币的各种弊政,南宋继续存在,为了防止铜钱流入金国,江北、四川用铁钱本位的纸币,经常下令禁止铜钱流入江北,同时还大量使用纸币,铜钱的含铜量继续慢慢减少,而且朝廷铸造的铜钱,往往被外国船只用各种海外货物换走。
纸币
宋朝的纸币,前期还好,中期贬值加速,后期恶性通胀,呈指数型趋势。
宋仁宗时期初次发行交子,在四川,以铁钱为本位,一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以三年为一界而换新交子。这种纸币只能在四川通用,不得在其他地区使用。
随后,宋神宗时因为西北用兵的军饷问题,在河东、陕西设立交子务,发行交子,和铜铁钱一起流通,陕西的交子一度又废除,四川的交子每界流通时间延长到4年,市面流通的交子顿时增加不少。
“绍圣以后,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之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到底发行了多少,《宋史》已经没有具体数据了,但是发行量肯定比宋仁宗时期大大增加。
宋徽宗1107年把纸币改名为“钱引”,这时候,一界的发行量已经达到最初的20倍了,换新交子一兑四,但是钞本还是当年宋仁宗时的36万贯铁钱,后来增加到50万。1109年,钱引四十一界至四十二界还到期不予兑换,相当于作废,这时候,一缗钱引只值十几文钱。于是又开始“复循旧法",钱引的价值一度有所回升,但是已经离药丸不远了。
南宋初期,因为战争,绍兴七年(1137年),四川的钱引通行三界,发行数达三千七百八十余万贯,末年,增至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贯,而所有铁钱仅及七十万贯。后来到了1159年,战争停止,局势平息,于是宋朝发行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关子三年兑换,公据二年。次年,又在临安发行会子,会子本来只许流通两浙,后来允许流通到湖广、淮南等地。
发行量很快就达到了很可怕的数字,到了宋孝宗时,“乾道二年(1166年),以会子之弊,出内库及南库银一百万收之。”乾道四年,又规定三年立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额,会子的币值暂时稳定一阵。同时,又专门发行了特别使用于两淮的交子300万贯,还有湖广会子,四川交子,都是以铁钱为本位,三年一界,到了后来,也是屡次增印、展期。一两银子最起码相当于几十贯会子。(不包括湖广四川淮南)
好景不长,宋光宗绍熙元年,下令第七、第八界会子各展期三年,流通量翻番。庆元元年(1195年),每界会子的限额增至3000万,会子的发行量开始失去控制,而且以旧换新的比例提高到2:1。
南宋后期,战场上一次次败仗,纸币也一年年贬值。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流通的会子已达到3.29亿缗,绍定七年,宣布17、18界会子不予兑换,永远流通。二百贯的18界会子买不到一双草鞋,老百姓不再把会子当钱看,“弃掷燔烧,不复爱惜”。
咸淳四年(1268年),贾似道搞新的”见钱关子“,1:3兑换18界会子,17界会子不予兑换,会子流通量成倍增加,旧会子加速贬值。
到了南宋末年,各种纸币已经和废纸差不多了。
综上,宋朝各种资料中的贯/缗口径不一,相差很大,总共折算铜钱小平钱多少很难算出。
1、即使是在初期,一贯也只有770文。
2、铁钱还是铜钱,钱币还是纸币,彼此相差很大,十倍不止。
3、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票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很多,还各地不同。
4、铜钱的成色不断降低,纸币贬值更是呈加速度,前期和后期的一贯/缗实际相差悬殊,可以达到几百上千倍。
所以,宋朝的物价很难确定,而且币制混乱,通胀严重,盗铸泛滥。很多吹捧宋朝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的言论、数据,都是在钱币基础上的,到底是铜钱还是铁钱还是纸币,很不严谨。
在宋朝初期,可能1两银子名义上相当于3贯成色较足的铜钱小平钱,但是很少有傻瓜会用银子换成铜钱,后期更是恶性通胀,形同废纸,用纸币换银子几乎等于是抢劫。将1两银子强行等于1贯/缗,是在耍流氓。
辽金西夏很实惠的,对大宋的各种钱币不屑一顾,岁币岁赐只要白银和绢帛。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低,中国单一银矿很少,都是铜铅锌矿的伴生矿,而且很多在西部地区,当时的西夏大理境内,古代技术落后难以提炼。唐朝产银“元和初,……岁采银万二千两”,“开成元年(836年)……天下岁率银二万五千两”,宋朝产银“皇祐中,岁得金万五千九十五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元丰元年(1078年),诸坑冶金总收万七百一十两,银二十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五两”,根据现存仅有的数据来看,产量其实并不高。唐朝时候白银不用于货币,宋朝给辽金西夏的岁币白银10万两、20万两,对于宋朝的白银储备其实压力很大。
宋朝时期,白银很多来自西方,地中海世界早在古希腊、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大规模使用银币了,罗马帝国时期,不列颠、西班牙都是白银重要产地,中世纪捷克的银矿驰名欧洲。
早在南北朝时期,河西就已经大量流行波斯拜占庭的金银币,唐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波斯-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的越来越多,他们从中东带来了使用白银的交易习惯,白银交易比宋朝复杂的币制方便得多。到了元朝,色目人商人帮助蒙古皇帝理财,白银的使用更进一步推广,元朝中统钞,以铜钱为面值,却以金银为本位和储备。但总体来说,明朝以前,白银存量不多,1.6亿两白银根本不可能,宋朝三百多年总产量也未必能够达到。
明朝前期也是纸币和钱币并行,但是大明宝钞没有储备换界回收,贬值速度很快,永乐年间,号称极盛,但是宝钞已经贬值到了一石米值几十贯一百贯宝钞,到了宣德年间,宝钞已经名存实亡了。明朝中期以后,日本、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尤其是美洲,西班牙在美洲总共开采了10多万吨白银,使世界白银产量翻了几倍,流通全球。明朝很自然而然地也开始用白银做货币,这个时候的各种白银的数据都是相对可靠的。
误差在于各地不同地方1两白银重量不同有误差,石见银、秘鲁银成色不同,最多只有一两成的误差。明朝后期,动辄几百万两银子,放在宋朝根本不能想象。但是即使是明清时期,白银流通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1两白银也不止1000文铜钱,相对于铜钱,白银始终在升值。
宋代收入5000万白银这不是本位面的历史,大概是天顶星的宋代。
有宋一代白银都不是宋的主要货币
宋代财政收入包括钱币(铜钱)和物品,钱币以贯记,北宋最高记录也只是钱币6000万贯。
明朝财政收入同样有钱币和物品,明初以纸币也就是宝钞为货币,单位是贯,明嘉靖时期随着白银大量涌入,白银开始货币化。
终宋明比较,作为后来的朝代明代财政收入和经济规模远超宋代是毫无疑问的。就连白银购买力,明代都是宋的2倍(见全汉升的研究)。
原因很简单:
1,明代的农业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农业亩产超过宋很多。
2,宋明都是农业社会,建立在亩产提高的基础上,明代大约自嘉靖起社会开始商品化,经济大发展,因海禁废弛形同虚设,明与西方和东南亚的海贸规模庞大,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明朝。明朝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PS本人并不对这说法感冒。
3,宋代受累于军事问题,不得不长期保持巨大的军事开支,因此宋代的财政长期入不敷出。为了保持巨大开支,宋代的税收不可谓不重。而明朝仅在万历末年开始因军事问题导致财政困难,万历乃至万历之前财政收入还是很宽裕的,明代大部分时期税收水平比较低。
4 宋代版图太小了,基于地盘面积,财政收入也无法与明相比。
5 不要以为宋代很富,科技很高(基本上是网络吹的),实际上他身边那个辽国和后来的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比两宋差。举个例子,火药的军事应用(震天雷)就是金朝最先开始用的。
6 宋根本就不能算统一王朝。
最后说一句,黄仁宇的东西就别看了,错漏百出的东西。李龙潜《也评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文中,可以说全面推翻了黄仁宇的观点。李龙潜写的挺客气的,文章说道“提倡朴实的学风,进一步推动明代财政史研究”,明显是批评黄仁宇的文章为了“标新立异”,而不那么“朴实”。
PS :楼上那位
@赵清澜实在可笑,他自己连宋代不用白银的基本史实都不清楚就脑补出明代财政不如宋的结论,在我列了数据后无从反驳恼羞成怒删了我的评论并骂人。真不愧是合格的党员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