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匡胤为何主动划定国界,采取收缩的态势,是否为宋朝疆域不广的先天原因?

回答
赵匡胤划定国界、采取收缩态势,与其说是“先天原因”导致宋朝疆域不广,不如说是他基于北宋初年的复杂政治军事现实,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所做出的一个主动而审慎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固然对后世疆域的规模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简单地将宋朝的疆域大小归结为“先天”不足。

要理解赵匡胤的这一决策,我们需要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一、 那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赵匡胤是在五代十国这乱世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经历了长期的分裂、战乱,中原地区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他建立北宋,并非继承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而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整合。

1. 割据势力的残余与挑战: 当年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虽然迅速结束了五代以来朝代更迭的动荡,但中原之外,仍然存在着几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尤其是北方的北汉,以及西边的后蜀,南边的南唐、吴越、荆南、楚、南汉等。这些政权在后晋、后汉、后周等朝代不断更迭中,已经经营了数十年,拥有自己的军队、经济基础和政治体系,绝非可以轻易吞并。
2. 北方辽(契丹)的强大军事压力: 这是赵匡胤面临的最大难题。辽国(初期称契丹)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辽国的骑兵是当时亚洲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之一,他们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持续而直接的军事威胁。赵匡胤登基时,辽国不仅控制着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而且与北汉结盟,对北宋构成了“唇亡齿寒”的直接威胁。

二、 赵匡胤的“收缩”与“巩固”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的“划定国界”和“收缩”并非一种被迫的退让,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重心转移和策略调整。他的核心目标是:

1. 统一中原,稳定内部: 赵匡胤首要的任务是恢复中原的统治秩序,消除内部的割据势力。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这是因为南方的政权相对而言军事实力较弱,且主要威胁是内部动乱,不像北汉那样有辽国的强大外援。通过发动对南唐、后蜀等地的战争,他基本上统一了中国腹地,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2. 集中力量对付辽国,但避免正面硬碰: 在统一南方和削弱北汉之后,赵匡胤的目光自然投向了北方的辽国。然而,他非常清楚,以当时北宋刚刚建立、军队训练和装备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国力,与强大的辽国进行大规模的骑兵决战,风险极高。历史上,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对契丹的战争,也屡屡失利。

“杯酒释兵权”: 这并非仅仅是巩固皇权,更是为了解除禁军将领手中的兵权,防止尾大不掉,形成新的割据,也为国家统一后再进行军事改革、建设一支忠于中央的军队打下基础。
“收缩”的体现: 划定国界,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承认现有实力对比下的现实。他放弃了立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大目标,而是将重心放在巩固长城以南的地区。这包括:
战略防御: 在边境地区修建军事设施,加强防御力量,以应对辽国的进攻。
羁縻政策: 对一些边疆地区,采取相对怀柔的政策,羁縻安抚,而非强制性征服。
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恢复生产,增强国力,为将来的反击或政治解决奠定基础。
战略缓冲: 在与辽国之间,留下一定的战略缓冲地带,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三、 赵匡胤的战略考量与历史经验

赵匡胤的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

1. 五代以来征伐过甚的教训: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政权为了扩张疆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消耗了国力,又导致内部的不稳定。赵匡胤深知,一个新生的王朝,首要任务是“固本培元”,而非“穷兵黩武”。
2. 汉唐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经验: 汉朝虽然强大,但对匈奴的战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唐朝初期虽然一度强盛,但安史之乱后,边防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赵匡胤知道,与辽国这样的游牧民族在骑兵战上较量,一旦失利,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3. “挟辽以制汉”的风险: 如果北宋在国力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强行进攻辽国,一旦失利,可能反而会给北汉等割据势力提供喘息之机,甚至促使他们与辽国联手,形成更大的威胁。
4. 长远规划: 赵匡胤很可能是在为后来的宋朝皇帝留下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让他们在国力充裕时,再考虑收复失地。他可能并不指望在他有生之年就能完全解决北方问题。

四、 是否是宋朝疆域不广的“先天原因”?

严格来说,这不是“先天原因”,而是“初始战略选择”。

“先天” 通常指的是在事物形成之初就固有的一种属性,无法改变。而赵匡胤的决策,是他在面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观判断和战略部署。
“初始战略选择” 则更准确地描述了这一情况。赵匡胤的战略,是在北宋初年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最优选择。他选择了巩固、发展、积蓄力量,而不是冒进扩张。

“收缩”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必然性: 在当时,中原地区满目疮痍,人口锐减,经济破败,军事力量也需要重整。与辽国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正面较量,确实风险巨大。因此,赵匡胤选择“收缩”并巩固边防,是理性的选择。
局限性: 这种战略选择,虽然保证了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但客观上也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导致宋朝的“北边”始终处于辽、金、元等强大政权的军事压力之下。这也就为后世宋朝“积贫积弱”的形象,以及与北方王朝长期的军事对峙埋下了伏笔。

总结:

赵匡胤主动划定国界,采取收缩态势,是他在五代十国乱世之后,面对强敌环伺、国力虚弱的现实,基于历史经验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所做出的一个审慎而务实的战略选择。这并非意味着宋朝“先天”疆域不广,而是他为了确保新生的王朝能够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先巩固、后发展”的策略。他首先要做的,是让这艘刚刚起航的航船稳稳地行驶在海面上,而不是在风暴来临前就冒险去征服远方的岛屿。这种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为北宋带来了稳定,但也为后来的疆域规模设定了基础,从而影响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整体地缘政治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国者能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国家之福。

很多事情不是一代能做完的。

刘邦驾崩前的汉版图远小于秦始皇的大秦。

李渊创业期间甚至对突厥称臣。

朱元璋也列举了一堆不征之国。

开国奠基的时候,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过多,而大乱后的民力又不足以支撑多面开花,只能一个个解决问题。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有的事情是亟待解决的,自己这一代要做完;那些没那么要紧的,可以留给后世子孙。

至于主动划定,主要是表达一个态度,表达国家目前的主要的任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重建社会秩序。

疆域不广的先天不足的原因?不存在的,主要是赵大没想到后世子孙不仅这么没出息,还有完颜九妹这样的孤儿。

活人要是真有本事,是不会被死人留下的话束缚住的,更何况北宋做皇帝的还不是赵大的亲子孙。

看看大汉,立国的时候领土面积和中央控制的郡县都比宋少,刘邦还定了和亲和非刘不王的国策,然后呢?尸骨未寒老婆就打他的脸,重孙雄才大略追着匈奴人打,把汉朝的领土扩大了一倍。

朱元璋的孝顺儿子不也是见缝插针抓住机会搞了一手安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匡胤划定国界、采取收缩态势,与其说是“先天原因”导致宋朝疆域不广,不如说是他基于北宋初年的复杂政治军事现实,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所做出的一个主动而审慎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固然对后世疆域的规模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简单地将宋朝的疆域大小归结为“先天”不足。要理解赵匡胤的这一决策,我们需要.............
  • 回答
    赵本山的小品是否以丑化农民和残疾人为主要笑料,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与受众基础: 根植于乡土的喜剧: 赵本山的小品,特别是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源于东北的民间喜剧传统,比如二人转。这些作品善于捕捉农村生活的细节,.............
  • 回答
    “没有律师愿为N号房事件主犯赵博士辩护”这一说法,在理解和看待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律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多个维度。一、 事件背景回顾:N号房事件首先,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N号房事件的性质。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性剥削和犯罪案件,以大规模、有组织地传播未成年人色情影像.............
  • 回答
    赵匡胤,这位五代十国乱世后的开国之君,以其雄才大略,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他虽然雄心勃勃,意图重振汉唐之风,但在都城的选择上,却未能如其祖辈那般,将都城从邺城(或洛阳)迁往长安。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一时兴起或是眼界不足,而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即便这位雄主也无法轻易撼.............
  • 回答
    要理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和平收场,以及宋朝君臣关系的独特之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一顿酒,背后是权力格局的巧妙重塑,更是赵匡胤这位皇帝的高明手腕。“杯酒释兵权”: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交接”首先,咱们得明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一次偶然的谈话。这是一个在.............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赵光义焚毁晋阳城,这一举动是北宋建立初期,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军事考量的复杂决策。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赵光义的个人动机以及晋阳城本身的战略地位。一、 晋阳城的战略地位与北汉的威胁首先,我们要明白晋阳城(今太原)在当时中国北方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重镇: 晋阳地处黄河以北,紧.............
  • 回答
    赵襄子传位侄子,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非一个简单的家族决定,而是赵氏内部政治博弈、人才培养以及长远战略考量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春秋末期,看看当时赵国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赵襄子最信任、最倚重的接班人是谁。他有两个儿子:赵烈侯和赵桓侯。然而,赵襄子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
  • 回答
    要说赵王伦为何不杀惠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赵王伦这人,心气儿是挺高的,篡位称帝,把惠帝给软禁起来,这事儿办得是够狠的。但要说为啥没直接把他弄死,那得从几方面来掰扯。首先,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你想啊,惠帝再怎么说也是汉献帝的孙子,大汉天子的正统继承人。赵王伦虽然把皇位抢到手了,但他终.............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 回答
    “矬宋”,这个带点戏谑又隐约透着一丝无奈的称呼,是后世对赵宋王朝的一个常见诨号。它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们,在背后或者在私下里,对这个朝代的一种评价和感受的凝练。要说清楚“矬宋”的由来,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这个“矬”字,它本身带有矮小、不足、短促的意思。.............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赵本山老师自2011年春晚告别舞台后,观众们确实普遍感觉,小品和语言类节目似乎难以再现当年那种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的经典时刻。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赵本山本人所代表的“赵家班”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个人喜剧才华的集大成者。 个人魅力与时代精神.............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刻画赵贞吉没有第一时间审阅海瑞的“贺表”,背后蕴含着多重政治博弈和人物心计,绝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时机与意图:投石问路,而非急于求成首先,赵贞吉并非真的“没看”,而是有意识地“不先看”。从他作为严党核心成员,在严嵩父子倒.............
  • 回答
    赵刚赴死,那是一个压抑到骨子里的瞬间,是无数个在战火中压抑的情感、坚守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在那个时刻集体爆发。要说清楚赵刚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路,得从头说起,得掰扯开他心里那些压着他喘不过气来的东西。首先,信念的崩塌,是对“亮剑精神”的背叛。赵刚这个人,说白了,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说到“得国不正”,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宋,但提起“晋朝”,那篡涂和“八王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混乱,也绝非什么光彩的开端。然而,后世对赵宋的评价,总体而言要比西晋和东晋都要正面得多。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从他.............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