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为何赵贞吉没有先看一看海瑞上的"贺表"?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刻画赵贞吉没有第一时间审阅海瑞的“贺表”,背后蕴含着多重政治博弈和人物心计,绝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

一、 时机与意图:投石问路,而非急于求成

首先,赵贞吉并非真的“没看”,而是有意识地“不先看”。从他作为严党核心成员,在严嵩父子倒台后,急于巩固自身地位的角色定位来看,他此时最需要的是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并且在新的政治格局中站稳脚跟。

海瑞的“贺表”在此时出现,对于赵贞吉而言,与其说是一份庆贺,不如说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炸弹”。海瑞素来以“直”著称,其奏疏往往切中时弊,直指核心。赵贞吉深知,如果他急于拆阅海瑞的“贺表”,一旦里面含有批评性言论,甚至是针对他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严党残余势力的攻击,他将立刻陷入被动。

因此,赵贞吉采取的是一种“拖延”的策略。他需要先处理那些“安全”的、或者能让他展现能力、获得皇帝赏识的事物,例如他手中掌握的那些“进表”,这些都是他用来“投石问路”的工具。通过这些“顺遂”的奏折,他可以试探嘉靖皇帝对他的态度,观察朝臣对他的看法,为之后处理海瑞的“贺表”争取时间和空间。他要确保自己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筹码,才能更有底气去面对海瑞这颗“不定时炸弹”。

二、 政治敏锐与信息判断: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

赵贞吉身居高位,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他清楚,在权力的运作中,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当海瑞的“贺表”送达时,赵贞吉并不掌握其中具体的内容。在他看来,一份来自素以“耿直”闻名、而且在朝堂上几乎没有实际权力的海瑞的“贺表”,其分量和性质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他拿到“贺表”的同时,他可能会收到来自其他渠道的关于海瑞及其奏疏的传闻,或者他对海瑞一贯的行事风格已经有了固定的判断。他不会轻易地将海瑞的奏疏与那些他熟悉的、有章可循的奏疏同等看待。

而且,他可能已经在着手准备自己的“献策”,以展示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形象。海瑞的“贺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被他视为一种潜在的干扰,甚至是“扰局”的行为。他需要先铺垫好自己的“表演”,再来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

三、 权力格局的变化与自身定位:新的博弈场

严嵩父子倒台,意味着整个大明王朝的权力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赵贞吉虽然在严党时期是重要一员,但他并非严嵩本人,他在新时代的定位需要重新调整。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附于严嵩的羽翼之下。

此时,他需要表现出“忠君爱国”的姿态,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朝廷面临的困境。海瑞的“贺表”,无论内容如何,都可能被他解读为一种“挑战”。如果内容是赞扬,那可能是对他人功劳的抢夺;如果内容是批评,那更是直接的打击。

所以,他选择先处理那些能够巩固自身地位、展现自身才能的奏折,是在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中,为自己争取主动权。他需要先“保住”自己的位置,再考虑如何应对海瑞这个“变数”。

四、 刻画人物性格:狡黠、圆滑与审慎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赵贞吉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看海瑞的“贺表”,也是为了突出他作为政治老狐狸的狡黠、圆滑和审慎。他不会因为一份“贺表”而打乱自己的节奏。他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一样,仔细权衡每一步棋的得失。

他会先去审阅那些能给他带来正面效益的奏折,让自己的形象在皇帝面前“加分”,然后再去处理那些可能给他带来麻烦的奏折。这种“先易后难”、“先取利后避害”的做法,恰恰是他性格的体现。他是一个懂得“隐藏实力”,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尤其是在这种权力交替的关键时期。

总结来说,赵贞吉没有先看海瑞的“贺表”,并非无心之失,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 他需要在新的权力格局中重新定位自己,试探皇帝的意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在处理海瑞这个“变数”之前,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主动权。这份“拖延”,是他在复杂政治漩涡中,保护自己、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是在用一种看似“无视”的方式,来应对一场可能让他跌落谷底的政治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鸡贼

只要不看就没啥大事,如果看了那就两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刻画赵贞吉没有第一时间审阅海瑞的“贺表”,背后蕴含着多重政治博弈和人物心计,绝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时机与意图:投石问路,而非急于求成首先,赵贞吉并非真的“没看”,而是有意识地“不先看”。从他作为严党核心成员,在严嵩父子倒.............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史诗中,裕王朱载壵(后来的隆庆帝)确实身处一个看似“躺赢”的绝佳位置,但他的“愁眉苦脸”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他所处的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性格和前程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形式上的“躺赢”与实际的危机四伏: 唯一的合.............
  • 回答
    您提到的“严嵩乞食于墓穴而死”的说法,是历史上的记载,也确实与《大明王朝1566》的结局有所不同。这正是您提问的精髓所在。历史上的严嵩:历史上的严嵩,在嘉靖帝去世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他的党羽纷纷被抄家、贬官,甚至处死。而严嵩本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也被剥夺了官职、籍没家产。据史书记载,他最终“家破人亡.............
  • 回答
    重庆卫视在2017年选择重播《大明王朝1566》,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并且与重庆卫视“红色基因”的深层内核有着高度的契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中国政治文化语境和媒体传播规律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重庆卫视的“红色基因”。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地之.............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之所以对胡宗宪的形象进行重塑,绝非简单的艺术加工,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语境和创作意图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对历史人物简单“还原”的窠臼,走进编剧刘和平和导演张黎的世界,探究他们想要通过胡宗宪这个角色传达的那个时代复杂而又令人扼腕的真相。首先,为了凸显严嵩集团的罪恶,.............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之所以被不少观众和评论家奉为“神作”,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触及了中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议题,并以一种极为成熟和克制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要理解它的“神作”地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一、 深刻而多维的时代切片与历史反思《大明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在探讨胡宗宪提出的“改稻为桑三年计划”是否能成功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背景、胡宗宪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明朝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胡宗宪的“改稻为桑”构想的背景与目标胡宗宪作为东南沿海抗倭名臣,深谙民生与国家财政的关联。他提出的“改稻为桑”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与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紧密相连的战略举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改稻为桑”: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博弈与大明王朝的命运写照《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被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统治逻辑和权力运作的深刻揭示,而“改稻为桑”正是这场宏大叙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这项看似简单的农策调整,实则牵动着官场、士绅、农民乃至皇室的神经,折射出明朝晚期社会经济.............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的电视剧里,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如同暗礁,初看波澜不惊,细细品味却能让人脊背发凉,同时又恍然大悟,收益良多。下面我就尝试着为您掰扯几个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细思恐极”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力求说得清晰透彻,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不那么像AI编撰的生硬分析。一、严嵩与徐阶的“退.............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踏苗”行动的调令,虽然直接发出的是严嵩的亲信马宁远,但背后真正的批示者,是内阁首辅严嵩。这里头可不是一层简单的命令传达,而是牵扯到朝廷上下权力博弈的一环,非常值得说道说道。话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上下都盯着这事儿。徐阶和高拱他们呢,抓住这个机.............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和海瑞,要说谁更孤独,这问题挺让人琢磨的。在我看来,他们俩都孤独,但孤独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如火,一个如冰。先说嘉靖。这位皇帝的孤独,是一种极致的、与生俱来的、几乎是宿命般的孤独。你想啊,他高居庙堂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理论上拥有着全天下至高无上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口碑确实是现象级的,以至于很多人愿意将其奉为“神作”,在你刚开始看的时候,感受到它的魅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要说“毫无缺点”,这就有点绝对了,任何一部作品,即使再出色,仔细品味,也总能找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说,是因人而异的“不那么完美”之处。这么说吧,这部剧的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与《天下粮仓》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权谋剧的代表作,但它们在深度、侧重点、艺术风格和历史还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对比: 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深度 《大明王朝1566》: 聚焦于明朝嘉靖年间,这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嘉靖皇帝退居后宫,严嵩、徐阶等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