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要为胡宗宪重塑形象?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之所以对胡宗宪的形象进行重塑,绝非简单的艺术加工,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语境和创作意图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对历史人物简单“还原”的窠臼,走进编剧刘和平和导演张黎的世界,探究他们想要通过胡宗宪这个角色传达的那个时代复杂而又令人扼腕的真相。

首先,为了凸显严嵩集团的罪恶,也为了烘托嘉靖皇帝的“无为而治”下的权力困境,胡宗宪的“悲剧英雄”形象至关重要。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是权谋与政治博弈,严嵩及其子严世蕃的贪婪与专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严嵩集团的罪恶,不仅仅体现在贪污敛财上,更在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冤案,压制忠良,将国家推向风雨飘摇的边缘。而胡宗宪,作为前线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他呕心沥血,运筹帷幄,屡建奇功。然而,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却因为得罪了严嵩,最终被严党诬陷,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在剧中,刘和平让胡宗宪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而是一个背负着沉重使命、内心充满矛盾的悲剧英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严党政治手腕的明知故犯之上,他需要通过向严嵩低头,来换取继续抗倭的资源和空间。这种“妥协”并非出于本心,而是为了更大的目标——保卫东南沿海的百姓,守住大明的江山。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艰难的权衡,每一次退让,都伴随着内心的煎熬。这种“不得已”的政治生态,恰恰揭示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以及嘉靖皇帝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而采取的“无为”策略所带来的副作用。

通过胡宗宪的悲剧,编剧得以将严嵩集团的罪恶具体化、鲜活化,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手段有多么毒辣,他们的目标有多么卑劣。同时,也让嘉靖皇帝那种“帝王心术”的冷酷和无奈显露无遗。胡宗宪的倒台,正是嘉靖皇帝政治博弈中的一次必然的“牺牲品”,是权力斗争无情的体现。

其次,重塑胡宗宪,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人性光辉”的载体,让观众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微光。

那个时代的官场,充斥着腐败、冷漠和算计。但如果所有人都如同严嵩父子那般贪婪奸佞,那么这部剧就变成了一部单纯的“黑历史陈列馆”。胡宗宪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对百姓心怀怜悯,对自己的部下关怀备至。他会因为战友的牺牲而痛苦流涕,会因为百姓的疾苦而寝食难安,他甚至会为了保全门生而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他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不完美”。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也会有愤怒,有无奈,有挣扎。他会在现实的压力下做出一些违心的选择,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一份“士”的良知和一份“臣”的责任。这种复杂性,使得胡宗宪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可以通过胡宗宪的眼睛,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艰难,去理解那些身不由己的无奈,同时也为他的坚持和牺牲而感到惋惜和感动。

用他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角色,去对比严党那种非人的冷血,这种强烈的反差,更能放大严嵩的恶,同时也更能衬托出胡宗宪的“忠”。这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没有白色的留白,就没有山水的层次感。胡宗宪就是那个重要的留白,他让整个画面的质感和深度得以展现。

再者,胡宗宪的形象构建,也服务于对“忠”的多元解读,以及对传统忠君思想的拷问。

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忠君”是至高无上的。但《大明王朝1566》显然不满足于此。它通过胡宗宪来探讨,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忠”?是愚忠于昏君,还是忠于国家和百姓?胡宗宪无疑选择了后者。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对抗倭寇,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保护这个国家里的百姓。他与严嵩周旋,是为了不让国家被奸臣蛀空。他的“忠”,已经超越了对嘉靖皇帝个人的效忠,而升华为对大明江山的忠诚,对民族安危的责任感。

剧中的胡宗宪,对嘉靖皇帝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既敬畏皇帝的权威,又对皇帝的纵容和无为感到失望。当他看到皇帝为了制衡严党而牺牲无数人的性命和国家的利益时,他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国家,而不是一味地遵从皇帝的命令,甚至不惜冒着被皇帝猜忌的风险。

这种对“忠”的重新定义,是《大明王朝1566》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之一。它不再将忠诚简单化为“愚忠”,而是将其与责任、担当、良知联系在一起。胡宗宪的悲剧,也正是这种超越性的忠诚,在那个扭曲的政治环境下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一个真正有良知、有担当的官员,即便他的选择不被皇帝理解,甚至被皇帝牺牲。

最后,选择胡宗宪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也符合了编剧对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和历史走向的理解。

胡宗宪,作为一位在东南沿海与倭寇浴血奋战的封疆大吏,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他的抗倭战争,是那个时期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而严嵩集团的腐败,又直接影响到抗倭战争的进展和士气的维持。因此,将胡宗宪置于风暴的中心,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整个国家在内忧外患下的困境。

刘和平在塑造胡宗宪时,不仅仅是描绘他是一个“好人”,更是将他置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去观察他在其中如何挣扎、如何选择、如何被吞噬。他的个人命运,折射出整个明朝中后期那种积重难返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个人在体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为胡宗宪重塑形象,并非为了虚构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为了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上,用一个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角色,去承载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和历史反思。通过胡宗宪这个悲剧英雄的命运,编剧和导演试图揭示严嵩集团的罪恶,展现嘉靖皇帝的政治手腕,拷问传统忠君思想,并最终引发观众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不是被“塑造”出来的,他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具象征意义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不能是因为文学需要吗?

user avatar

觉得胡宗宪形象被重塑,大约是只能读懂剧中人说出来的漂亮话,而读不懂背后的实际情况。

胡宗宪真实形象如何,我只查过《明史》,明史说胡宗宪负面的话,主要是这一段: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文华死,宗宪结嵩益厚,威权震东南。性善宾客,招致东南士大夫预谋议,名用是起。至技术杂流,豢养皆有恩,能得其力。然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嘉宾、尚鹏还,上宗宪侵帑状,计三万三千,他册籍沉灭。宗宪自辩,言:“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成大谋。”

电视剧的形象和这个描写差别大不大?其实没什么差别。不妨一一对比一番。

  1. 宗宪多权术(剧中明写)
郑泌昌、何茂才这才省悟刚才他们的话,都落到胡宗宪的套子里去了,两个人都低着头望着地面。
服了丹,嘉靖没有像平时那样入定打坐,而是望着吕芳:“你说这个胡宗宪到底是哪路神仙,居然把我们都绕进去了。”
海瑞之所以爽快答应赵贞吉来送军需,其实也是为了能在胡宗宪处略略了解虚实。然而,这三件事问得如浪打空城,海瑞第一次领略了被别人的气场笼罩的感受,一时怔在那里。

2.(宗宪)喜功名。(剧中明写)

胡宗宪不再看他,自顾说道:“……我的老家给我竖了三座牌坊,我都五十多了,活到七十也就再熬过十几年,我不会让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大明王朝1566》

3. (宗宪)宗宪结嵩益厚(剧中明写)

高拱立刻不以为然了,“他这个浙直总督可是从知府任上在严嵩手里一步一步拔擢上来的。不是说哪棵树都不能挪,胡宗宪这棵树的根可是深埋在严嵩府里,你想挪他也挪不过来。”
胡宗宪不再看他,自顾说道:“朝野都知道,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我胡宗宪还会是严阁老的人。……

4. 威权震东南。(剧中明写)

嘉靖:“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严嵩:“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5. 至技术杂流,豢养皆有恩,能得其力。(剧中明写)

马宁远:“我是个举人出身,拔贡也拔了几年,当时如果没有部堂赏识,我现在顶多也就是个县丞。"
“呦,是胡大人。”门口站着的门房显然也是故人,见到胡宗宪这一声里便能见出久违的亲切。
那书办只好直说了:“前任巡抚是胡部堂,我是胡部堂的人。”
胡宗宪:“你现在虽然是官军了,打这一仗还是义民所为。我没有别的赏你,送你这把剑吧。”说着解下了腰间的那把剑递了过去。

剧中只对三点没有明写,第一点是胡宗宪长期给严嵩行贿(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第二点是他提倡均瑶法向老百姓加赋(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第三点是他挪用公款和向商人索财(侵官帑、敛富人财物)。

因为本剧对胡宗宪的主要立意是抗倭英雄,所以这三点没有实写。不过,虽然没有明写,但剧中对这三点都是有细微的表达的,。

  1. 给严嵩行贿问题:
严嵩:“汝贞啊,二十年了,我什么时候要过你的东西。每次进京,我都给你打招呼,什么东西都不要送。我用你,从来没有这些心思,只是为国用贤。"

严嵩说二十年来没收过胡宗宪的东西。这句话与国情、世情、人情都明显不符,只能说是句纯粹的客套话。中国古代人情,以下拜上绝对不可能空手去。胡宗宪是严嵩的人,这一点朝野皆知,胡严二人即使避嫌,也不可能避到二十年完全不送东西,总不成连点土产都不带?也要避嫌?再说胡宗宪明显不是海瑞那样的清官,你看剧中海瑞的清贫生活,再看胡宗宪在剧里从始至终的那个架子,一对比,两个人的家产情况不言自明。所以凭严嵩一句漂亮话就相信胡宗宪真的二十年没送东西,未免幼稚。这就跟你给领导送礼,领导一边默默收下一边嘴上说让你拿回去一个道理。编剧让严嵩说这么虚假的话,我认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故意给聪明的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2. 加赋问题。

胡宗宪转过头深深地也望向戚继光,“我必须留在台州!我在这里,朝廷才会改变决策。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

胡宗宪想让嘉靖举全国之力筹粮募军,加点赋算什么?不值一写。有人看见胡宗宪在改稻为桑问题上同情老百姓,就觉得胡宗宪舍不得向老百姓加赋了。其实胡宗宪并不心疼老百姓,他只是害怕浙江出反民,害怕老百姓拆自己的祠堂而已。为了这个,他会努力维稳,但这不代表他不会压榨百姓。胡宗宪想让嘉靖举全国之力筹粮募军,这背后代表什么?他这样一个精通业务的老油条,难道你觉得他认为全国之力的背后是嘉靖的内库?是严嵩的家产?他当然知道,全国之力背后的意思,就是向老百姓加赋!但这一点没必要明写,否则剧中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毁了。

3. 挪用公款和敛富人财物。

胡宗宪:……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现在立刻去向各米行催贷粮食,担心官府不还,我胡宗宪可以在所有的借据上加盖总督衙门的印章!
胡宗宪:……逼他们(商人),总比逼百姓造反好!
田县丞:胡部堂公子到台州看望父亲,从淳安经过换船。卑职按照惯例,接待了一下

胡宗宪位高权重,可以盖总督衙门公章向各地随便打借条,这样的绝对权力下,挪用点公款有什么稀奇?他自己用也好,自己不用赏赐给自己赏识的英雄壮士也好,这都是很容易的。他并不重视商人,认为百姓会造反,商人不会。所以逼商人比百姓好。在紧急用钱的时候,强行要求商人们“捐赠”一点,并不算破格。他的儿子无官无爵,仗着自己的权势,走到哪都有地方官按照“惯例”接待,地方官接待完,当地的红顶商人接待不接待?这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敛财”吧?这些东西,作者并不明着表现,但读者完全可以自己领会出来。

作者不写,是因为电视剧篇幅有限,写人物要按照塑造人物的重点来写,不能又臭又长的把毛病都写上。比如写大侠行侠仗义,但不写拉屎放屁,这些事不写,不代表没有,只是写了会影响人物形象。但我们看书,不能因为作者不写,便说:这个人物居然从头到尾没有放过一个屁,太不正常啦。这就没有意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