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 1566》为什么会被奉为神作?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之所以被不少观众和评论家奉为“神作”,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触及了中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议题,并以一种极为成熟和克制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要理解它的“神作”地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

一、 深刻而多维的时代切片与历史反思

《大明王朝1566》选择的是一个看似平凡却暗流涌动的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时期,大明王朝国力尚存,但积弊已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剧集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衰,而是以此为背景,以精巧的戏剧结构,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各个侧面。

经济的困境与民生的艰难: 严密的税赋制度、官员的层层盘剥、地方官的巧立名目,这些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尤其是“改稻为桑”的政策,看似为了发展经济,实则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利益,却给南方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剧集通过“拨乱反正”和“抄没家产”等情节,赤裸裸地揭示了经济政策背后的人性贪婪与权力运作。
政治的博弈与权力的腐蚀: 嘉靖皇帝、严嵩父子、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朝廷重臣,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网络。剧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为了生存、为了权力、为了心中的某些信念而挣扎。权力的游戏,人性的善恶,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任何回避或美化。
思想的禁锢与人性的压抑: 嘉靖皇帝尊崇道教,沉迷炼丹修仙,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这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而朝廷上下,为了迎合皇上,纷纷揣摩圣意,歌功颂德,扼杀了独立思考和真实表达的空间。这种思想的禁锢,是对人性的极大压抑。

《大明王朝1566》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在给历史下结论,而是在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它让你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浮沉,是无数无奈的选择,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极端体现。

二、 精妙绝伦的剧本与炉火纯青的叙事

一部剧能否被称为“神作”,剧本是基石,而《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堪称经典。

人物塑造的丰满与立体: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嘉靖皇帝的猜忌、孤僻与聪明;严嵩的狡黠、老辣与无奈;徐阶的隐忍、权衡与远见;高拱的直率、鲁莽与忠诚;沈一石的悲剧命运与对艺术的追求……这些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其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令人信服。
台词的精炼与深刻: 剧中的台词,字字珠玑,句句是戏。很多台词经过了反复推敲,既有文言的古韵,又通俗易懂,饱含深意。例如,“为官者,天下人都看着呢。”“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些台词不仅仅是对话,更是对时代、对官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们常常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表达,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去体会其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和情感张力。
情节的环环相扣与张力十足: 剧集通过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事件,最终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剧情推进缓慢而有力,每一步都铺垫到位,每一场对手戏都火花四溅。从“账本案”到“改稻为桑”,再到最后严嵩父子的倒台,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和冷静,没有狗血和滥情。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三、 极致的表演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演员们精湛的演技。

演员的“化腐朽为神奇”: 许多演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戏骨,他们将剧中的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就是历史人物“活过来”一般。他们通过眼神、微表情、语气的细微变化,将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纠结挣扎,以及在巨大压力下的隐忍与爆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黄志忠饰演的严嵩,倪大宏饰演的申时行,这些表演都达到了业界的顶尖水准。
情感的克制与力量: 剧中的情感表达,并非大起大落,而是内敛而深沉。角色们往往不会直接宣泄情绪,而是通过压抑、忍耐,或者一句不动声色的反问,来传递内心的绝望、痛苦、愤怒或无奈。这种克制性的表演,反而更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带来更持久的震撼。

四、 导演的匠心独运与艺术追求

张黎导演对这部剧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其艺术追求贯穿始终。

美术、服化道的精良考究: 剧中的场景、服饰、道具都力求还原历史,细节之处见真章。无论是恢弘的宫殿,还是简朴的民居,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服饰也根据其身份、地位和性格进行了精心设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特点。
摄影与剪辑的写意与留白: 剧集的摄影风格沉稳大气,光影运用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而剪辑也并非追求快速的节奏,而是注重场景的调度和人物的互动,给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强行灌输。
对历史的敬畏与人性关怀: 最重要的一点是,导演并没有将这部剧拍成一部简单的历史正剧或权谋剧,而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他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使得这部剧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属性,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内涵。

为什么会被奉为神作?

综合以上几点,《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被奉为“神作”,是因为它在各个维度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思想水准。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和深入解读的文学、历史、哲学作品。

思想的深度: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弊端,探讨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反思了经济政策对民生的影响,以及在时代浪潮中个体的渺小与抗争。
艺术的高度: 精妙的剧本、炉火纯青的叙事、精湛的表演、考究的制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震撼人心的艺术世界。
情感的共鸣: 尽管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明朝,但其中所展现的人性困境、生存挣扎、对真理的追求,却能够跨越时空,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很多电视剧可能一时风靡,但《大明王朝1566》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每一次重温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获得新的感悟。它像一部经典小说或电影一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强行说教,而是通过冷静客观的叙事和鲜活立体的人物,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体味人性的复杂,去思考社会的深层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才是它被称为“神作”的真正原因。它不是通过奇观和爆点来吸引观众,而是通过对真实与深刻的追求,赢得了观众最持久的尊重和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享书中/剧中的几句话

胡宗宪:“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批判马宁远十分到位,且不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否有歧义,胡宗宪这一番解释占到了理论高度、道德高度,足以使马宁远汗颜!

任他天下大乱,两个宰相这时却在西苑内阁值房内为皇上写青词!

口口声声为国为民,毁堤淹田已经使浙江岌岌可危,北方有鞑靼南方有倭寇,内阁首辅和次辅仍然在迎合上意,大搞形式主义!

齐大柱抬起了头:“当初要不是部堂大人放了我们,后来要不是海知县救了我们,我们已经死了几回了。能为朝廷出点力,当然是应该的。”胡宗宪望向了戚继光:“听到了吗?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

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不要说总体是好的个别是坏的,群众眼里的朝廷只是他们见到的当下!

吕芳:“除了伺候皇上,我一个人夜晚睡觉前总要将碗里的茶全喝了,一点也不剩。因为我不知道明天早上还能不能醒来,还能不能再喝一口茶。”

专制时代人人自危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所有的权力不过是君王的赐予,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即使贵为大明皇宫里的“老祖宗”!

郑泌昌:“文官袍服上绣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谭大人,二位上差,我大明朝一个大学士一年的俸禄才一百五十八两,我当了巡抚一年的俸禄也就一百余两。一头鹰一只虎靠这些俸禄也吃不饱。穿上这身袍服,你们说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骂了大明朝廷骂了大明体制,骂了大明皇帝骂了大明官僚,人都是逐利的,当手中权力的价值远远大于朝廷俸禄时,腐败就很普遍了,然而大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却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最喜欢这句话,一句话点明了历朝历代书生治国的弊病。明末内有闯王外有满洲,朝廷内部“众正盈朝”;清末面对列强坚船利炮,儒家大师却要依仗道义人心。空谈误国,委实可叹!

沈一石自称懂得《广陵散》,你高大人也自称最懂《广陵散》。在我看来,你们也和当时那三千太学生一样,没有一个人懂《广陵散》。嵇康从来没有想过出来做官,更没想过贪图身外之物,心在物外,身与神游,这才有了《广陵散》。你们没有嵇康的胸怀。

须眉士大夫却不如秦淮歌妓!

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这就是病根。

《明夷待访录》有详细的论述: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傅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最为经典的长江黄河论,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大烟袋、和珅那段话互为映衬,是非对错,且待后人评说!

user avatar

普通的电视剧拍的是倒严,严党是坏人,把严党搞下去就天下太平了。

或者皇帝是昏庸愚蠢的,昏庸愚蠢到完全不在乎皇宫外的事情,整天吃喝玩乐。

而这部剧,皇帝是聪明的,天下在他掌控中,他确实不在乎黎民百姓的死活,但非常在乎自身的名声,老百姓死的一片一片的,但你不能把这些事情捅出来让我‘知道’——事情我清楚,但天下人不能以为我清楚。牢牢把握住权力,底下人背黑锅给自己捞钱。

簇拥在皇权下的皇室贪官污吏也跑不了,皇室贪官兼并土地为非作歹,反聪明皇帝批判皇权宗室贪官污吏这个主题就是第二层。

这部剧的第三层是诠释民贵君轻,作为大明最大的蛀虫皇帝,与海瑞的对弈是全剧的最高潮,乃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极阳的海瑞光明磊落,深陷牢笼依然泰然处之,从窗户投过来的阳光洒在身上紫气升腾,海瑞是正义的化身,同时象征了民。

而素来阴狠的皇帝嘉靖使用各种小道阴谋 拉拢恐吓打压海瑞,甚至亲自下场蜷缩在黑袍阴暗的走廊里用假身份和海瑞对弈,结果代表‘民’的海瑞碾压了代表‘君’的嘉靖。

但其实,这部剧还有第四层,海瑞是道德标兵模范代表,海瑞是值得称道的。

编剧和导演也并没有对海瑞展开批判,但却通过围绕海瑞的家庭各种明里暗里的描述来暗示批判整个封建制度。

海瑞一大把年纪了,还和母亲一块睡,连妻子的眼睛都不敢看,这在那时候是孝道,母亲之于海瑞以及儿媳妇,何尝不是皇帝之于臣民?海瑞的母亲,难道不是教子有方持家有方?海瑞难道不是伺母尽孝?海瑞的妻子像不像皇帝的忠臣忠民毫无怨言逆来顺受?

海瑞的家庭别扭不别扭?荒唐不荒唐?

为什么剧里几次出现‘大明以孝治天下’的言论?

为什么海瑞批评田县丞的时候,田县丞辩解说父亲与妻子不和,而海瑞直接就把责任归咎于田县丞?为什么不能是田县丞父亲的责任?又,为什么必须把父亲接来一起住?

想想剧中出现好几次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再想想剧里反复出现的儒家家国天下理论。

这部剧,既是对华夏文明的讴歌,也是对华夏文明的批判,赞扬并且包容拥有时代局限性的海瑞,又达到批判旧制度扭曲的目的。

这还只是说立意,人物塑造、演员演技、语言艺术、情节推动、剧情衔接转承、配音画面……都是极为优秀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行事逻辑与生存哲学,都能拿出来延伸展望,你似乎能看到他们的过去及未来。

比方说杨金水凡事都知情,又一直置身事外‘片叶不沾身’,本身有角色处境决定的因素,同时这个设定推动了有关角色的剧情发展。

而赵贞吉置身局中,处处都要表现,处处都要撇清麻烦,揣摩皇帝心思往上爬是动力,这些也和角色设定契合。

胡宗宪则是另一番境界,维持抗倭大局不推卸责任,不止问该不该做,还问能不能干成。

这部剧里的好人只有海瑞、胡宗宪、高翰文、王用汲,但单单杨金水吕芳这两个作恶多端的太监就不能仅仅以坏人论之,吕芳的与人为善杨金水的‘托孤’义气都令人信服。

这部剧的短板是服饰,也基本不影响观影效果,本身也是架空式的历史剧。

神剧当之无愧。

user avatar

一个差劲的作者,如果要写权谋斗争,往往不知道如何写角色的聪明谋略。为了体现一个人的聪明,就会把周边所有人都集体降职。

这样写的结果,就是少数几个普通人,大战一群低智人群。什么王皇后,什么萧淑妃,什么宋仁宗,什么建文帝,什么王阳明,什么皇太子,什么鳌少保,什么老佛爷,什么龙套甲,什么路人乙,不外如是。

而这个剧,大部分人都是精明人。终于不再是一群弱智了。另一方面,整个内容不再仅仅是朝廷斗争,整个剧的格局也大了。

这个剧本本身的内容,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绝大部分影视剧剧本水平。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剧都是树一个反派,打倒了反派就海晏河清,就重整河山待后生了。

皇上是明君,只是被蒙蔽了,只要让皇上知道坏人是坏人了,事儿就好办了。

而大明告诉你,皇上心里门儿清着呢。反派之所以这么肆无忌惮,是因为有皇上装傻罩着他,之所以可以打倒反派,是因为狗不听话了,皇上要杀狗了。

这个时候冒出了一把名叫海刚峰的锥子,以一己之力,强迫所有人都正视这个事实,皇上才是最大的反派。高雅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

可这件事只有海瑞同学知道吗?不是啊。那群费尽心力打倒了反派的忠臣们,他们也都门儿清着呢。反派只不过是狐假虎威的狗而已,可他们不敢说,甚至不敢多想,毕竟在狗主人那儿,他们只是拴狗绳而已,所以他们只敢冲着狗发火,甚至他们可以为了有借口杀狗,打定主意放任狗作恶事。

你说这是好人能干出来的事儿吗?

可你能说清流们是坏人吗?

多妙啊,就跟人性一样复杂。

后来恶狗已经被打倒了,新的恶狗太菜了,还有人强迫他们正视事实,于是忠臣们也发火了。

你看,在忠君爱国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的聪明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逻辑的。

嘉靖要满足欲望,还想要美名,所以他养了狗,默许这条狗可以在满足了皇上需求后自己找肉吃。而他又设了拴狗绳,当狗的欲望膨胀到危害到养狗人欲望的时候,狗绳收紧,把狗勒死。

可当狗真正被勒死之后,他又难受了,因为他还是想得到好处,可锅却没人背了。以前大家骂恶犬,现在没有恶犬了,该骂谁呢?于是他重新找了狗,逼着它成为恶犬。

清流们要贤名,要忠君体国,尽职尽责地当着拴狗绳,心照不宣地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到严党身上,他们只解决表面问题,仿佛杀了恶狗就不会有坏事发生了。还可以安慰自己,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做事,我们是忠臣,良臣,贤臣。

可真正勒死狗之后,他们也尴尬了,因为他们不敢不满足主子的欲望,又不愿意背这个锅,巧了,主子也不愿背这个锅。这可咋整呢?又不能勒死主子。好在主子很快就重新找了恶狗来,于是狗绳又知道该勒谁了。

严党要利益,要替皇上背负骂名,要“替大明朝遮风挡雨”,一面捞的盆满钵满,一面又在主子的默许下指哪儿咬哪儿,随时可能被卖掉却也权势滔天。老狗一直都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要干嘛,到底怎么才能争取到利益,可老狗太老了,管不住底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狗崽子了,于是一窝恶狗被连锅端了。

润莲能看得出这些,但也能看得出这事碰不得。

小高看不出这些,傻乎乎一头扎进去差点就淹死,但运气是真的好。

胡总督看得出这些,但又无力改变,他想做事却又被党争夹住了,他做什么都会被打上严党的烙印,所以他心力憔悴,两头不是人。

沈一石也看得出这些,还看得出自己死定了。用死来给其他人打开一条活路。

齐大柱啥也没看出来,但没关系,他不需要懂,他是位面之子。

海瑞也能看得出这些,能看得出这事碰不得,却义无反顾的用命去碰了。大声喊着我去你大爷的,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楞愣给一潭死水的池子搅动了。他让所有剧中人都慌得丫批,让每个心里打小算盘的人都失去了体面,不得不正视事实。

当然好看了。


这个回答的赞居然涨得这么快……我好害怕,一个07年出的冷门剧(手动狗头),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持续关注,这就是老男人版婆媳剧的魅力吗!(再次狗头)


被热评安利到了去看了廖阁老的图解……是真的很精彩啊!!哪怕已经看过电视剧了,再来追图解还是很精彩!苦一苦廖阁老抓紧写完吧


看到有个问题提《琅琊榜》,问权谋是否超过大明……

那肯定是比大明精彩,精彩一万倍啊。(棒读)

言归正传,其实琅琊榜拍的还是很不错的,山影那是真的良心单位啊!我看电视剧都惊了,有种这个剧被整容了的感觉,你们去看看原著小说,就知道剧版是真的进步很大了。

原版除了“替赤焰军将士翻案”这点有些所谓家国情怀和格局之外,完完全全就是一部古早重生金手指爽文啊……

我当初是慕名去看的小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陷入到了深深地迷惑和自我怀疑里,之前我有这种感觉的一次,那还是慕名去看了许多人都推荐的著名情感类小说《何以笙箫默》。

跑题了。

琅琊榜小说,背景讲赤焰军被陷害近乎全军覆没,少帅林纾大难不死但受伤严重,改头换面进了江湖。

然后等他再出现,就已经是全国最大最牛逼的情报机构江左盟的首领了!就已经是琅琊榜榜首麒麟才子了!就已经是得麒麟才子者得天下了!

多可怕啊,麒麟才子,得之便可得天下,这种营销手段是怎么敢拿出来用的?

“得天下?得谁的天下?这是朕的天下,你说得就得??”

乱世说说这种话也就罢了,稳固政权里敢给自己立这种人设是怕死的太慢吗??可“生性凉薄狠戾”的陛下居然就由着这种言论发酵,甚至都不查查这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梅长苏到底是个什么人。

只要是他能想到的计谋就没有失败的,就这么安然地周旋在太子和誉王之间,把这二位就跟俩傻子一样被耍的滴溜溜乱转。而剧版誉王还是有个人魅力和脑子的,强行提智提升了梅长苏攻略难度,黄维德对此真的功不可没。

江左盟,一个完全独立于朝廷之外,却信息极度发达,干啥啥成做啥啥行的情报机构,然而这样一个其实只要存在就是原罪的组织,却可以安然无恙地发展壮大,皇上也一点都不担心。

哪怕这支情报机构被握在“得之即可得天下”的麒麟才子手里,甚至他们还有在隔壁国家换皇帝的实操经验,皇上还是强行一点都不担心,甚至还觉得梅长苏就是个布衣,不足为虑。

umm……

这到底是怎么当上皇上的啊……

梅长苏:名将之子,太子挚友,少年将军,意气风发,哪怕被害了之后呢,依旧手里握着牛逼的江左盟,自己在江湖上声名显赫,给天底下好汉排座次的专业测评机构老板是他好知己,天下第一的大高手是他好兄弟,著名女老攻霓凰郡主是他前女友,战功赫赫的王爷是他好基友,就连负责开书引出人物的小浴巾和景睿那也是长公主的儿和言侯爷的儿啊,连皇上身边的人都向着梅长苏,真就天胡开局,以自身庞大的势力对抗身边全是二五仔的皇上,这套牌再加上个反派降智buff,他输了才真的是有鬼。

再看海瑞这边,幼失怙恃,贫农开局,考不中进士,管教育局。等调任淳安当救火队长之后呢,天底下最好的朋友是当县长之后认识的另一个县长,从上到下的人就连二老爷都想算计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情报来源,除了猜和打听,已知的所有情报和其他人之间并没有区别,甚至比里面出现的各路神仙都少,可能分析出来的事情却和他们相差无几。被夹在严党,清流和宫里这三股势力中间,原本就是颗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牺牲掉的棋子。就这开局,能赢才见鬼的开局,结果最后棋子一个单挑他们一群,单枪匹马对抗整个封建王朝,还完成反杀反杀,玩死了一派,扒掉了一派的裤子,气的实力最强的一派直接掀桌子。

你好意思说这种剧超过大明???


顺便再一提……

我说海刚峰是锥子,主要是想突出个又尖又硬。

不是没有人跟海瑞想的一样,或者做类似的事,有啊,开篇第一分钟就有,然后让冯大伴给打死了。

还有类似的,早就死了,故事开始之前人就埋地里了。

只有海刚峰是锥子,所以他把布袋子给捅破了。其他人忠臣良将也想捅,他们都比海瑞粗,可他们没尖儿,最后不仅没捅破袋子,还用力过猛把自己给撅折了。

所以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地方教育局局长,海瑞的牛逼真的是方方面面的。


这段时间各种奇妙的世事,以及小部分个人所思所悟,使我的观点又发生了一点点变化。

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总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放到大明里也一样,不过就是小事丢官大事丢命这种了。

但承担责任的真的应该是这个人吗?

再说的多点,让嘉靖这么个并不适合当皇帝的人当了皇帝,难道是嘉靖的个人意愿吗?嘉靖能知道自己一个从小藩王教育的崽,能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大臣拉去登基了?

把不合适的人放在关键位置上,然后出了问题,确实他是有错的,但全都指责这个不合适的人吗?

那当初为什么要让他登基啊?

这到底是人的错,还是制度的错?

张神童徐阁老之流,确实发过苦一苦百姓这种暴论,也确实从没有像海刚峰那样捅破天。他们心知肚明却依旧哄着皇帝高兴,把矛头指向恶人们,在满足了皇帝私欲的基础上才造福社会。

但如果整个制度便是如此,所有人包括百姓都承认大明的头顶上只能有一个太阳,他们能做的又真的很多吗?难道还能整一出后羿射日?

也不过是在中间夹着,竭力的为众生谋一点福祉罢了。

装傻也好真傻也罢,似乎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太阳是个好太阳了。告诉自己皇上圣明,我大明万万年,总比告诉自己皇上自私自利,我大明不过是他的后花园,要更能充满希望的活下去。

海刚峰刺痛所有人,点明问题真相,是大明王朝的一把神剑,然后呢?

然后他一直等到嘉靖死才被放出来。

再然后呢?

这么有能力,在百姓中这么有口碑的海刚峰,隆庆年他不受重用,万历年他也不受重用,万历十五年病故。

终其一生,他的能力只能用在造福某一乡某一县某一市上。

张神童却可以按自己所想推行变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改动。要苦一苦百姓的是他,推行一条鞭法的也是他。

张神童身上牵扯到的争议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就不提了。

但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有时交织在一起,真的很难说清楚。



安利一个刚看到的很精彩的答案。我这就起立鼓掌

user avatar

因为在表情包上的品味(可开采价值)太高,以至于在这么一部严肃的作品里,只要想的话,也可以凑CP玩儿= =……

剧里直白地表现了“政治”的内容,是各种“神仙”和朝廷大员,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大账”“小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虚虚实实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貌。

“大账”在于所谓“家国天下”,像是宫廷用度和大明对外的体面,应对内忧外患的军费和外贸收入。

而“小账”在于“衣食住行”,一粥一饭,一丝一线。

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逐渐对立起来的,是大明有限的“地”和更有限的“钱”,以及围绕“地”和“钱”展开的各种三纲五常。

嘉靖朝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嘉靖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大明百姓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问题。

所以才要“改稻为桑”。

在生产力有限,资源更有限的情况下,是“我为天下人”,还是“天下人为我”;是权力的存在服务于百姓,还是百姓的存在服务于权力,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

有什么样的资源和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力和三纲五常,和与之相配的各种游戏规则。

以前看《明朝那些事儿》时,有时会有人疑问为什么明朝的朝堂争斗那么“磨叽”:为什么敌对双方不去直接“暗杀”对手,或直接“天诛”“下克上”一些昏君和贪官污吏。看了《大明王朝1566》基本就能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之所以被不少观众和评论家奉为“神作”,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触及了中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议题,并以一种极为成熟和克制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要理解它的“神作”地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一、 深刻而多维的时代切片与历史反思《大明王.............
  • 回答
    在探讨胡宗宪提出的“改稻为桑三年计划”是否能成功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背景、胡宗宪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明朝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胡宗宪的“改稻为桑”构想的背景与目标胡宗宪作为东南沿海抗倭名臣,深谙民生与国家财政的关联。他提出的“改稻为桑”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与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紧密相连的战略举措。.............
  • 回答
    您提到的“严嵩乞食于墓穴而死”的说法,是历史上的记载,也确实与《大明王朝1566》的结局有所不同。这正是您提问的精髓所在。历史上的严嵩:历史上的严嵩,在嘉靖帝去世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他的党羽纷纷被抄家、贬官,甚至处死。而严嵩本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也被剥夺了官职、籍没家产。据史书记载,他最终“家破人亡.............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神剧,堪称权谋剧的巅峰之作,围绕嘉靖皇帝、严嵩父子、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中后期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然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张居正,在剧中却似乎“隐形”了,并没有像严嵩、徐阶、高拱那样占据核心叙事线,甚至连.............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不从嘉靖登基开始拍,这背后有着极其精妙的叙事和艺术考量。如果从嘉靖登基讲起,这部剧的核心就已经偏移了。要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部剧到底想讲点啥。一、 核心聚焦:成熟的嘉靖王朝与严嵩、徐阶的权力博弈《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选择以嘉靖四十一年为起点,并非偶然,而是其剧本打.............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众性格鲜明、立场复杂的角色。而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赵贞吉,这个被许多观众形容为“犬儒”的严嵩门生,确实没少招人白眼。用“嗤之以鼻”来形容观众对他的观感,一点也不为过。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他极度缺乏政治担当和.............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政治运作和人情世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这个“小阁老”是怎么来的。严世蕃这个人,他的父亲是严嵩,而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嘉靖皇帝之所以动辄说自己生活俭朴,并且会提到“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他个人性格和政治考量的体现,也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与修养: 道家思想的影响: 嘉靖皇帝是一位虔诚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对待吕芳那一声“老祖宗”时的勃然大怒,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这声称呼,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最不愿被触碰的几根神经。首先,这声“老祖宗”直击嘉靖最核心的权力焦虑和身份认同。嘉靖自认为是大明的“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来自于祖宗.............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的历史剧中,杨金水装疯是一个极其关键且令人扼腕的情节。他并非真的疯了,而是用“疯”来作为他最后、也是最绝望的自保手段。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需要从他身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所做的选择出发,层层剥开。一、 严酷的政治环境与绝境的求生首先,要明白杨金水所处的时代背景。嘉靖朝.............
  • 回答
    要说冯保为什么会下狠手打死周云逸,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把当时嘉靖朝廷那复杂的棋局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看不过眼”或者“官官相护”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得明白周云逸这个人。他虽说只是个给事中,官职不高,但脑子灵光,而且一股子“一股拗劲儿”。在严嵩一家独大、百官噤若寒蝉的年代,他却敢于站出来,弹劾.............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身为江南巨富,却过着布衣粗食的日子,这绝对是个令人玩味的角色设定。他并非是那种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商贾形象,反而选择了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这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精明商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甚至是为了某种政治考量.............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之所以对胡宗宪的形象进行重塑,绝非简单的艺术加工,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语境和创作意图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对历史人物简单“还原”的窠臼,走进编剧刘和平和导演张黎的世界,探究他们想要通过胡宗宪这个角色传达的那个时代复杂而又令人扼腕的真相。首先,为了凸显严嵩集团的罪恶,.............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让许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精妙与晦涩、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微妙,以及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极度深邃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嘉靖朝的特殊性: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