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现实世界的逻辑来说,三年是不行的,五百年左右就差不多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另一个回答里也已经讲过。所谓“改稻为桑”,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政治斗争,而是在改稻为桑后如何解决当地人的吃饭问题。
在明朝的生产力条件下,“改稻为桑”或许可以带来外贸的收益,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浙江一省人的吃饭问题,要靠贸易来解决。
浙江不是什么小地方,而是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省。哪怕是按全省一半农田改稻为桑的想法,那也要解决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浙江东部临海,北部是平原,南、西面均是山地。在明代,从福建、江西这些地方运粮食就别想了,当地还不够吃呢。至于江淮、中原地区,虽然也是产粮大省,但黄河频繁泛滥,连当地人时不时都要饿肚子,哪还有余粮来卖给浙江。何况,明朝漕运的运力一直很紧张,两江地区的粮食供给京师都还捉襟见肘,也不可能会卖给浙江。至于说海运——大明要是有能靠进口粮食养活一个千万人口大省的能力,大明海军的军事基地造就遍布世界了好嘛。
实际上,关于养蚕种桑的问题,大明立国时朱元璋就规定过农民的田里必须留出一定份额来种桑树。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其实完全可以通过适度扩大某一地区桑树种植比例的方式来提升丝绸产量。当然,如果觉得这样不够集约化,也可以以一个县或者一个州府为单位来进行,然后每个省选一两个县或州作为试点。这样,靠本省内的粮食调运,倒也能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大明》虽然是部好剧,但改稻为桑的剧情作为一个原创的情节,的确是忽略了很多东西。如果真的要改稻为桑,要满足浙江一省人的粮食需求,必须得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有可能提供足够的运力。这样一来,“改稻为桑”也就只能是一个编剧在虚构作品里的畅想,用于推进一下剧情则可,在现实中则根本不具备落地的可能。
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地方供应粮食是什么情况呢?不妨想一下去年的武汉。作为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在封城之后,武汉市民的饮食基本上全部要考外部运输来保障。而为了保障武汉市民的基本生活,中央政府可以说是几乎调集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几乎一多半的机动运力来支援武汉,即便如此也只能是勉强够用。而在明朝,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
实际上,即便是在经济已经很发达且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的当下,江浙、广东这样工业很发达的地区,国家也没想过要把全省的用地划成工业用地,粮食全靠外部运输。因为在现实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最基本的保证,一个省如果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粮食自给能力,万一出现了风险,完全靠外部运输是不够的。所以,这个情节只当个编剧的开脑洞也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