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鄢懋卿巡盐为什么敢和嘉靖七三分账?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

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嵩的提携下,一步步爬到了巡盐御史的高位。这意味着:

深谙官场规则与运作: 严嵩作为首辅,其党羽必然是经过筛选和培养的,具备一定的官场经验和生存法则。鄢懋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懂得如何运用权术、如何与上司周旋。
与严嵩的特殊关系: 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尽管在剧中并未明说,但这种称谓暗示了两人之间超越普通君臣的私人关系。这种亲近感赋予了他一定的底气,让他可以更直接地向严嵩提出条件,甚至带着试探的意味。
巡盐御史的权力: 巡盐御史的职责是监督盐政,而盐政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也是一个充满了油水的地方。鄢懋卿作为这项关键事务的负责人,自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给了他谈判的筹码。

二、 严嵩的困境与需求:

严嵩虽然权倾朝野,但在嘉靖朝后期,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国库空虚: 嘉靖皇帝好大喜功,加上宫廷开销巨大,国家财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严嵩需要为嘉靖寻找更多的财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讨好皇帝。
政治斗争: 严嵩与徐阶等人之间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歇。他需要资金来打点关节、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派系。
对盐政的掌控: 严嵩对盐政非常重视,因为这不仅是财政来源,也是他巩固权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他需要一个可靠且能为他带来巨大利益的人来负责此事。

三、 嘉靖皇帝的“财源”需求与默许:

嘉靖皇帝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他对钱财的渴望和对财政的敏感是剧中的一大特点。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心理: 嘉靖深谙利用利益来驱动臣子的道理。他知道臣子们会为了钱财而卖命。
对严嵩的倚重与容忍: 尽管嘉靖对严嵩并非全无猜忌,但出于政治平衡和对严嵩能力的需要,他选择了长期倚重严嵩。这使得严嵩有空间去操作一些“不那么干净”的钱财。
默许“灰色收入”: 嘉靖皇帝并非不知道臣子们存在贪腐,他更关心的是这些贪腐是否能最终流入自己的腰包,或者是否会影响到他的统治。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四、 鄢懋卿的算计与底气:

鄢懋卿提出“七三分账”是基于他对上述情况的深刻理解,以及他自身的精明算计:

“七三”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利益:
“七”分给严嵩和嘉靖: 鄢懋卿提出将七成利润分给严嵩和嘉靖,这是一种极大的示好和承诺。这表明他知道钱财最终的去向,并且愿意与最高层分享。他深知,严嵩作为首辅,需要向嘉靖进贡;而嘉靖,作为皇帝,自然有资格分享国家“财源”中的一部分。
“三”分给自己的风险与回报: 剩下三成是属于他自己的。巡盐御史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旦被查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同样知道,如果操作得当,这三成利润将是他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财富。他用三成的高额回报来为自己承担的巨大风险定价。

试探严嵩的底线与嘉靖的反应:
对严嵩的“压力测试”: 鄢懋卿提出七三分账,首先是对严嵩的试探。他想知道严嵩是否能为他抵挡住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以及严嵩对这个“生意”有多么看重。如果严嵩完全不接受,那么他可能就没有机会进行巡盐操作了。
间接向嘉靖输诚: 表面上看,这是鄢懋卿与严嵩之间的利益分配,但实际上,这是鄢懋卿在向嘉靖输诚。他知道严嵩的一切行为都需要经过嘉靖的默许或批准。通过这种方式,他将自己置于一个主动的、能够为皇帝带来巨大利益的位置上,而且是将巨大利益直接输送给皇帝,而不是通过层层盘剥。

利用“缺口”和“机会”: 严嵩知道,通过正常的盐政,很难为嘉靖带来如此丰厚的利润。而他自己也需要有额外的资金来源来应对各种政治开销。鄢懋卿提供的“七三分账”模式,恰恰弥补了这种缺口,也为严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制造“共同利益体”: 鄢懋卿通过这种利益分配,将自己、严嵩、甚至间接的嘉靖,都捆绑成了一个“共同利益体”。他知道,一旦这个“生意”做成了,他们就成为了利益上的“战友”,这会大大增加他自身的安全性。别人要动他,就等于要动严嵩和嘉靖的利益,这无形中就为他增加了保护伞。

五、 剧情的关键性:

在《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中,鄢懋卿提出“七三分账”是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上。当时,严嵩急需为嘉靖筹集“解铃银”,而徐阶等人也在积极寻求扳倒严嵩的机会。

严嵩的“被动接受”: 严嵩虽然内心可能对鄢懋卿这种“大胆”的提议感到意外,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也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财政上的地位,他最终选择了接受。他知道,一旦他拒绝,嘉靖的钱袋子可能会因此而收紧,这对他的政治生涯将是巨大的打击。
嘉靖的“默认”与“鼓励”: 嘉靖皇帝虽然没有直接与鄢懋卿对话,但通过对严嵩的纵容和对解决财政困难的期待,他对这种“不寻常”的利益分配是默认,甚至带有鼓励的意味。他知道,这种方式虽然不合规矩,但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并且能让他从中获利。

总结来说,鄢懋卿敢于向嘉靖和严嵩提出“七三分账”,是因为他:

1. 深谙官场规则和权力运作,拥有一定的底气和经验。
2. 准确抓住了严嵩因政治斗争和国库空虚而急需财源的困境。
3. 看准了嘉靖皇帝对钱财的渴望以及对不违背其根本利益的“灰色收入”的容忍。
4. 精明地将自己置于一个能为最高层带来巨大利益的位置,并通过利益绑定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5. 利用巡盐御史的权力,制造了一个“缺口”,并提出了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利益分配方案。

鄢懋卿的“七三分账”并非鲁莽,而是一次精密的风险评估和权力博弈。他用自己的贪婪和胆量,为严嵩和嘉靖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输送通道,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潜在回报。这充分展现了在那个特殊时期,皇权、官场和经济利益之间复杂而扭曲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疑问是大明这部电视剧的精髓之一,官僚集团的政治生态。

首先我们要清楚,盐税的逐年减少并不是因为官僚集团收税能力的下降,恰恰相反随着国家的稳定,盐税的收入是逐渐增加的,只是进入中央财政收入的那部分逐年减少。一增一减之间的那部分,被官僚集团贪污了。

这部分是被整个官僚集团贪污了,而不仅仅是中央的严嵩家族。严嵩的部下鄢懋卿等人,江南负责盐税的地方官,甚至征收盐税的大头兵都从中分成。这是个稳固的利益集团。

下面就要说鄢懋卿的举措了。你觉得鄢懋卿做错了,其实鄢懋卿做对了,不仅做对了,而且只能这么做。你以为鄢懋卿收了盐税300万给国库200万就没事儿了吗?我们太小瞧官僚集团了。

首先,鄢懋卿下江南征税这事儿,税款就分为两笔,一笔是进入国库的,一笔是送给严家的。这两笔泾渭分明。给国家的,可以少给,可以商量,可以妥协。鄢懋卿可以像官员解释皇帝给严嵩的压力,让大家少贪一些,让下面的官员把未来几年的税款提前征收一些给国家应急。这是公事儿,却不是正事儿。公事儿做好了没有用,能不能升迁不是皇帝说的算,而是严嵩说的算。他们多给皇帝征税二两不如他们多孝敬严嵩一两更有效果。只要严嵩还在位的一天,严嵩手下官僚集团的升迁,就只是严嵩一个人说的算。

那这些人有没有感到严嵩的危机?鄢懋卿有没有感觉到严嵩的危机?答案是无所谓。

先说江南的官僚集团,他们不可能感觉到严嵩的危机。更何况皇帝还把盐税这么重大的事儿交给了鄢懋卿这个严嵩的心腹,不正说明严嵩圣心犹在嘛。江南官员更需要贿赂严嵩了。

所以就完成了交给国家100万,交给严嵩200万。

因为剧情紧凑,观众们会觉得这个分成是鄢懋卿自己决定的或者说严世蕃决定的。这是不对的,这个分成是底下官员决定的,鄢懋卿不能动也不敢动,甚至严嵩也不敢动,只能吞下。

你们可能会怀疑我的结论,凭什么鄢懋卿不能动分成,严嵩也不能动?

我们先说鄢懋卿,贪污和行贿是需要对账的。不是你把钱一送就完事儿了。江南集团把钱算的明明白白,交给国家多少钱,行贿给严嵩多少钱。等鄢懋卿走了以后,他们肯定会给严嵩或者严世蕃还有朝廷分别回信。朝廷也要回信询问江南地方官盐税具体收入。这叫对账,防止鄢懋卿从中回扣。所以,除非严嵩或者严世蕃明确表明态度,否则鄢懋卿自己把江南官员给严嵩的孝敬交给皇帝,鄢懋卿家里有几口人够严世蕃杀的?

其次,严嵩作为贪污官僚的首脑也不会把官员给自己的贿赂交给国库。因为朝廷也会对账,江南集团明明只交给国库100万两。朝廷内阁对账,传出来严嵩给国库200万两。江南集团用脚趾头都知道,严嵩把他们行贿的钱给了皇帝。

这叫什么?这完全就是自掘坟墓。你想一下,你给领导一个红包,领导转头就把这个红包给了纪检委。你作为下属怎么想?

严嵩还想不想混了?别忘了,这种出卖下属的行为,就是间接告诉下属,我严嵩罩不住你们了,皇帝不信任我了,皇帝要为了100万两铲除我了。第二天,严嵩手下的官员就能把严嵩八岁偷看老奶奶洗澡的事儿上书嘉靖。

所以,当鄢懋卿把唱曲的戏班子送给严嵩的时候,严嵩晚上睡觉一下子就知道鄢懋卿背着自己把更多的银子送给自己。因为一个戏班子从南方到北京,一路上的花销巨大,这种门面东西鄢懋卿都做的这么好,背地里的银子也一定拿的更多。

但是呢?严嵩也只能硬抗下去。因为贪污的银子,他必须拿着,他不拿或者交出来就是背叛了他自己的官僚集团,底下无数的人会玩了命一样的推翻严嵩。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官员明明贪污了那么多钱,藏在家里不敢用还得贪,因为收钱不仅仅代表贪,还代表权,我拿钱办事儿,证明我还有权利,我愿意收你钱证明咱俩是一个利益集团,有我就有你。你给我的钱我不收了或者少收了,就证明我的权利缩水了,我把你给我的钱给了其他人就是告诉你,其他人比我更有权利。

这就是严嵩或者严家的困局,他们不能示弱,不能退让,一旦退让不需要等待敌人动手,之前的下属就能让严家万劫不复。所以,哪怕到了最后一刻,严嵩都没有示弱,倒在嘉靖手里还有一线生机,死在曾经的下属手里就是万劫不复!

………………

所谓的三七分只是嘉靖的一厢情愿,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三七分,纠结三七分的人,都不太懂利益集团。什么叫官僚利益集团,就是每一层每贪污一两银子,只会贡献给上一层十分之一两银子,并且需要下一层孝敬自己十两银子。皇帝觉得自己和严嵩三七分,作为严党这个利益集团的首席代表,需要满足庞大的利益集团,紧靠嘉靖所谓的三分,根本不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就以盐税为例,江南集团一定是收获了近千万的银子,才会贡献给上层500多万银子。当然,这千万的银子不一定都是现银,可能有更多的利益交换和权力寻租。如果这些换算成银子,一定远超过500多万银子。只有喂饱了底层贪官,底层贪官才会有动力行贿上层官员。严嵩和嘉靖的区别在于,嘉靖只有一个严嵩,而严嵩有很多个江南盐税集团。所以从官僚利益集团而言,从来不可能达成三七分。

在这个官僚生态下,我们再去看鄢懋卿分配盐税的方式就说的通了。嘉靖贪污了国库100w两,而严嵩为首的官僚集团在此次盐税中,仅鄢懋卿和严嵩两人就获利两百万两,别忘了电视剧还忽略了江南盐税官员,这些江南本地的大小官员借着盐税征收总共获利的一定远超两百万两。这么一看,我们就明白了,真正的官僚体系运作的模式。

有人会问,这次严嵩危机,为什么鄢懋卿和江南官员不能少贪一些。先稳住嘉靖呢?

这又是大明这部剧的精髓之二!

严嵩是他们官僚集团的首席,是利益代表,严嵩代表的利益就是他的下属能安稳的贪污帝国的权力和钱财。鄢懋卿为什么敢贪污的明目张胆,因为前面有严嵩顶着。严嵩作为他们的代表,必须在他们贪污的时候保障他们的安全。否则,他们随时可以更换这个代表。严嵩与大部分下属也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下属们用自己贪污的部分钱财行贿严嵩换取权力,严嵩用自身权力保障下属们贪污的安全。

如果严嵩明确自己的意思,这次盐税一分不贪,全都充实国库。那么就意味着严嵩失去了庇护这些官员贪污的权力,这些千百官员不仅不会体谅严嵩,还会倒打一耙作死严嵩。这就叫权力的反噬。严嵩明知道贪污可能会激怒嘉靖,但是为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代表必须和皇帝死扛到底,这就是那么多人投靠严嵩的目的,否则严嵩就会迅速别另一个严嵩取代。

那么严嵩真的激怒了嘉靖,鄢懋卿是不是会后悔?

不会,而且鄢懋卿做的绝对正确。

腐化的官僚集团,是一个组织,没有了严嵩还会有其他人。只要这个组织的人够多,掌握帝国的权利够大,那么皇帝可以杀了严嵩,杀不尽其他人。哪怕新皇帝勤俭执政,这些腐化的官僚集团也会蛰伏起来,等待下一个嘉靖,等待下一个严嵩。只要皇帝想满足自己的私欲,官僚集团就会重新迅速集结形成新的党羽掌控贪污的权利。

事实也证明鄢懋卿做的没问题,在严嵩倒台以后,严嵩给了嘉靖一封名单,这里面有多少是这个官僚集团的新的代言人不难猜想。

皇帝的腐化堕落是常态,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政治必然结果。权力一旦膨胀,皇权就会置换权力满足私欲。就好比严嵩一样。在明朝,他叫严嵩,他叫魏忠贤。在宋朝,他叫蔡京。在清朝,他叫和珅。在民国,他叫四大家族,在·····他叫········

所以,严嵩倒台与否对官僚集团的其他人根本无所谓,你嘉靖就是这么个玩意儿,没了严嵩你还是需要我们这些人给你孝敬银子。严嵩倒了又有何妨。

···········································································································································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嘉靖这方面。

台词大意是“朕的钱,他们分两百万,朕才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如果严嵩把分成比例调整一下,你以为嘉靖就宽恕严嵩了嘛,事实上会是这样。

“朕的钱,他们分一百万,才给朕两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如果严嵩把这次盐税都上缴嘉靖,你以为嘉靖会宽恕严嵩嘛?事实会变成这样

“朕的钱,他们给了朕三百万,但是他们穷奢极欲,中饱私囊了三十年,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懂了吗?嘉靖在意的不是分成多少,而是朕的钱,这三个字。

嘉靖作为大明塑造皇帝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一个极度自负,极度自私,又极度聪明的皇帝。

如果他不想搞掉严嵩,他就会说“严嵩老了,给朕100万两,手底下的人敢贪200万两,你去传个话,让他进宫一趟。”

所以,嘉靖想赶走严嵩的目的是什么?

表面目的是,嘉靖缺钱了。注意,这里指的是嘉靖缺钱了,而不是大明缺钱了。大明第一场内阁戏,就点名了主题,国家机器艰难运行,各种开支数不胜数。但是内阁还能艰难度日,虽然捉襟见肘,但不至于分崩离析。真正缺钱的是要给嘉靖修整道宫。

为了满足嘉靖个人私欲,帝国不得已从各方筹集资金,实在没有资金,才决定在浙江改稻为桑。结果浙江改稻为桑,成功了但是没有完全成功。嘉靖顶着水淹两县的压力继续给严嵩筹措自己道宫的时间,所以严嵩抄了沈一石的家,想获取资金。结果,商人集团已经被官僚集团压榨殆尽,没办法,严嵩只能拿自己人开刀,继续抄了郑泌昌,何茂才的家来筹措资金,结果还是失败了。在然后,就是江南征收盐税,最终目的还是给嘉靖修建道宫。

这就给观众一个假象,既严嵩貌似已经完成了修建道宫的筹备,国库200万,嘉靖100万总计300万足够嘉靖修建道宫,为什么嘉靖还要干掉严嵩?哦,一定是征收盐税的时候,严嵩集团贪污了200万所以嘉靖才要干掉严嵩。

这就把嘉靖想简单了,嘉靖容忍不了的不是严嵩的腐败而是严嵩集团的无能。

为了筹建嘉靖的道宫,浙江已经被搞的乌烟瘴气,严嵩集团还是没有完成嘉靖给与的任务。我们都会以为,筹措300万两道宫资金是嘉靖给严嵩的KPI,严嵩完成了就可以度过难关。实际上是,嘉靖发现严嵩集团已经无力完成满足自己私欲的能力,修建一个道宫都会让帝国风雨飘摇,严嵩已经失去了嘉靖利用的价值。

嘉靖不会因为修建一个道宫就结束的,就好比我们买完楼房就不在花钱了嘛?笑话,装修要不要花钱,买了房要不要买家具,房子弄好了要不要买车,买完车要不要出去旅游。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嘉靖作为帝王的欲望更甚于常人。一个失去作用的洗钱黑手套,必然会被帝王抛弃。

嘉靖真正愤怒的不是分成比例,而是爷们儿给你们扛了这么多责任,你们丫的才勉强完成我的任务,那以后爷们儿要在花钱,你们是不是就得把天给捅破,算了吧,我还是换一批人上来给爷们儿打工吧。

剧中嘉靖无数次感慨严嵩老了,不是严嵩年龄的衰老,而是严嵩给嘉靖筹钱的能力衰老了。以前给嘉靖筹钱,骂名是严嵩背着,还能超额完成任务。这次给嘉靖修建道宫,骂名已经到了嘉靖身上,才勉强完成任务。不换你严嵩,嘉靖怎么甘心。

实际上,严嵩分成两百万,在嘉靖看来就是无能的表现。那么多年江南盐税的积累,严嵩派去江南最大的心腹,到头来一共才征收了500万。你们严嵩集团也不过尔尔。如果这次严嵩能贪污2000万,给帝国1000万,嘉靖绝对不会动严嵩,还要感慨一句严嵩老当益壮。

这就是官僚集团形成利益集团后,无可避免的悲剧。上层领导为了自己无限膨胀的私欲,纵容越来越多的下属给自己行贿,越来越多的下属就会继续发展更多的下属给自己行贿,一层层的发展累加,最后走向毁灭。就好比肿瘤一样,吸干了帝国身躯最后一滴营养。

user avatar

这个账是要分立场来算的。

从嘉靖的立场来看,200万两银子归国库,那是国家的不是自己的。剩下的钱,严嵩父子分了100万两,冒青烟分了100万两,自己也才分了100万两。也就是说小金库里300万两,自己只分了100/300=33.3%,三成多一点,又要修宫又要修观,还有宫里十万太监宫女要养活,还有那么多藩王使节要赏赐,这么点钱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自己的底线,至少也要分六成,也就是180万两。

从严嵩父子的立场来看,国库里的钱也是皇上的(嘉靖修宮观的钱本来就挂在工部账上),这样皇上就分了300万两。自己虽然分了100万两,但其中至少有30万两要拿来打点太监和藩王,30万两拿来笼络高翰文之类负责背锅的属下,这些开支都属于为皇上花的。所以总账400万两的钱(冒青烟分的100万两是他办事漂亮的奖金分红,不在总账里),皇上分了360万两,自己实际享受的只有40万两。占总账的40/400=10%,一成而已,劳心劳力,只能吃这么点夜草,已经很可怜了。

从冒青烟的立场来看,别人巡盐一年才收不到200万两银子,自己辛辛苦苦,不惜得罪同僚,这才收了500万两,自己理应从中收取奖金分红。至于分红的100万两,其中20万两给严阁老买了个戏班子,10万两给小阁老娶第十房姨太太,20万两给司礼监各位头头脑脑,10万两给属下发福利封他们的口,最后自己能享受到的也就40万两而已。仅占总账40/500=8%,还不到一成。

综上所述,就是总共500万两银子,国库分了200万两,嘉靖分了100万两,严嵩父子分了70万两,司礼监代表宫里十万太监宫女分了50万两,严党的其他下属官员分了40万两,冒青烟自己分了40万两。

司礼监是嘉靖的人,这个肯定没问题。剩下的核心问题就是严党其他官员算谁的人。嘉靖觉得他们既然是严党,那就是严嵩的人,所以300万两小金库,严党居然敢和自己五五开,这就是找死。而严嵩觉得他是为国举贤,这些人都是皇上的人,就算按照嘉靖不讲理的小金库算法,就算自己管不住冒青烟,让他贪了40万,最后花在皇上身上的也有190万两,完全符合嘉靖能接受的六四开的期望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在探讨胡宗宪提出的“改稻为桑三年计划”是否能成功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背景、胡宗宪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明朝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胡宗宪的“改稻为桑”构想的背景与目标胡宗宪作为东南沿海抗倭名臣,深谙民生与国家财政的关联。他提出的“改稻为桑”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与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紧密相连的战略举措。.............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的电视剧里,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如同暗礁,初看波澜不惊,细细品味却能让人脊背发凉,同时又恍然大悟,收益良多。下面我就尝试着为您掰扯几个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细思恐极”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力求说得清晰透彻,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不那么像AI编撰的生硬分析。一、严嵩与徐阶的“退.............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踏苗”行动的调令,虽然直接发出的是严嵩的亲信马宁远,但背后真正的批示者,是内阁首辅严嵩。这里头可不是一层简单的命令传达,而是牵扯到朝廷上下权力博弈的一环,非常值得说道说道。话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上下都盯着这事儿。徐阶和高拱他们呢,抓住这个机.............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之所以被不少观众和评论家奉为“神作”,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触及了中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议题,并以一种极为成熟和克制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要理解它的“神作”地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一、 深刻而多维的时代切片与历史反思《大明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史诗中,裕王朱载壵(后来的隆庆帝)确实身处一个看似“躺赢”的绝佳位置,但他的“愁眉苦脸”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他所处的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性格和前程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形式上的“躺赢”与实际的危机四伏: 唯一的合.............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和海瑞,要说谁更孤独,这问题挺让人琢磨的。在我看来,他们俩都孤独,但孤独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如火,一个如冰。先说嘉靖。这位皇帝的孤独,是一种极致的、与生俱来的、几乎是宿命般的孤独。你想啊,他高居庙堂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理论上拥有着全天下至高无上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刻画赵贞吉没有第一时间审阅海瑞的“贺表”,背后蕴含着多重政治博弈和人物心计,绝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时机与意图:投石问路,而非急于求成首先,赵贞吉并非真的“没看”,而是有意识地“不先看”。从他作为严党核心成员,在严嵩父子倒.............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口碑确实是现象级的,以至于很多人愿意将其奉为“神作”,在你刚开始看的时候,感受到它的魅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要说“毫无缺点”,这就有点绝对了,任何一部作品,即使再出色,仔细品味,也总能找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说,是因人而异的“不那么完美”之处。这么说吧,这部剧的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与《天下粮仓》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权谋剧的代表作,但它们在深度、侧重点、艺术风格和历史还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对比: 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深度 《大明王朝1566》: 聚焦于明朝嘉靖年间,这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嘉靖皇帝退居后宫,严嵩、徐阶等权.............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心痛的,在我看来,是高翰文。不是说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眼睁睁看着一切往坏处去,却无力改变,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然后被碾碎的悲剧,真的让人扼腕叹息。你看他,年轻有为,有家国情怀,是个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期望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乐。他刚被提拔到京城,满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淹田事件是否应该彻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从剧中展现的层面来看,彻查毁堤淹田事件,从道义、法理和长远来看,是应该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彻查的难度极大,并且牵涉到极高的政治风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之所以会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进行赈灾,其意图远不止表面上的“救济灾民”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更为复杂、也更为阴险的政治与经济考量。用大白话讲,他这是在“借刀杀人”,同时为自己谋取巨大利益。首先,最直接的意图,也是他得以施展这一计策的“敲门砖”,就是利用织造局的名义来解决自己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