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是,淳安县那些朴实而麻木的民众。
各位所举的谭纶、海瑞甚至飞元真君,他们都在明史上有自己的痕迹,他们都是人上人甚至是人中之龙,他们一直活在史册里,他们直到今天还被我们反复提及。
被人忘却的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的数字们,是没有幸运光环的齐二柱,是跳进河里堵决口的士兵甲,是被新安江洪灾淹死的百姓A,是端着破碗等着赊粥的老乞丐。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就知道四月份,官府突然派兵堵住了新安江上流的堰口,还派兵过来踏青苗,就是因为他们不肯乖乖听话改种桑苗,他们不是成心跟朝廷对着干,他们只是知道,桑苗不是人能吃的,他们只相信自己手里的那点粮食。
他们不知道谁是大禹,谁是后稷,他们也不相信会有大官把他们的饥饿当成自己的饥饿,他们只求皇命手下留情,老天保佑一方,让自己一家子有口饭吃。
他们等来的是端午汛的大雨,和新安江大堤的全线崩溃。
他们等来的是浙直总督锥心沥血的艰难抉择,弃一个半,保七个半,他们没有九分之一的风险,他们只有百分之百的苦难。
一场大水,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被打着旋的浪头卷走,看着织造局的粮船停在岸边就是没动静,看着自己的邻居带着一群人去买粮,却又成了私通倭寇,看着他们被加上了柴堆。
又看着他们被解下来关进了大牢。
他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嘴里的那点粮食究竟是“赈”给自己的,还是“借”给自己的,他们端着碗,不知道后面该怎么办。
直到他们的邻居被新来的海老爷给放了出来,还因为有和倭寇交易的事实被鞭笞了一顿,他们才爆发出许久没有听到过的欢呼声。
海老爷发怒了,问他们为什么欢呼叫好,知不知道这些人为了谁、为了什么才挨的打?
他们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但这不重要。
只要有人被打,就会有人叫好,要是有人被杀头,那叫好声会更大。
海老爷也拿他们没辙。
他们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要改稻为桑,因为这是国策,是皇上定的,不改就是不想做大明朝的子民,那海老爷也救不了他,他们的邻居齐大柱也放不过他,从上到下都饶不了他。
他们只有照做。
再后来省里来催债,他们吃进去的粮食要用生丝来还,海老爷顶了回去,他们的日子好过了一些。再后来海老爷被调去了兴国县,他们的日子变得如何,没人关心了。
题目问,《大明王朝1566》中,谁的行为最令人心痛?
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拼尽了全力却不知道自己在跟什么对抗的蝼蚁们。
对郑泌昌何茂才来说,内阁的阁员,司礼监的诸公对他们就是降维打击;
对内阁和司礼监来说,嘉靖对他们就是降维打击;
对淳安的民众来说,一个县衙二三四五六老爷,都可以是降维打击。
他们在最底层,看不见三十三天天外天的宫阙,只看得见自己清可见底的粥碗里的几粒米。
最让我心痛的,是淳安县的盲人老伯。他的名言是,皇上还是好的。我想,剧本把他安排成一个盲人,是有用意的。在底层的观念里,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始终有一种道德想象。明明自己是被吃的对象,却把吃人者想象成仁慈的圣人,不可悲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