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当中,谁的行为最让人心痛?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心痛的,在我看来,是高翰文。

不是说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眼睁睁看着一切往坏处去,却无力改变,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然后被碾碎的悲剧,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你看他,年轻有为,有家国情怀,是个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期望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乐。他刚被提拔到京城,满怀抱负,想做一番事业。一开始,他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相信朝廷,相信皇帝,相信自己的能力。

但是,他碰到了什么?他碰到了嘉靖皇帝的“因循守旧”和严党“以权谋私”。他想为国续命,想给百姓一条活路,想通过“改稻为桑”这件事,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缓解民间的疾苦。他认真梳理了朝廷的财政,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甚至写出了那种充满真情实感的奏疏,字字句句都是为国为民的肺腑之言。

然而,这一切,在他面对现实的残酷时,就像鸡蛋碰石头。

你想想,当他发现“改稻为桑”的推行,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变成了一场搜刮民脂民膏的灾难时,他是多么的震惊和痛苦?他亲眼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政策,被严党和地方官吏歪曲成压榨百姓的工具。他看到农民为了交出蚕种,活活把家里的粮食卖光,然后饿肚子。他看到自己曾经以为可以信赖的官员,为了巴结严党,为了自己的前程,可以如此毫无人性。

更让他心痛的是,他发现自己对这一切,竟然无能为力。

他尝试过,他去上疏,去申辩,去揭露。但他的声音,在整个严党的庞大机器面前,是那么的微弱,那么的无力。他面对的是一个洞悉一切,却乐于让一切继续糟糕下去的嘉靖皇帝;他面对的是一个如同铜墙铁壁般的严党,他们的势力渗透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他甚至想过联络一些正直的官员,但是那种相互猜忌、各自为政的局面,让他感到绝望。

他以为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正直,改变局面,让“改稻为桑”走向正轨,让国家变得更好。但他错了。他低估了权力的腐蚀性,低估了人心的险恶,更低估了最高统治者的冷漠。

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像徐阶、张居正那样,不得不为了自保,为了在大局上有所作为,而不得不选择隐忍,甚至顺应一些他看不过去的做法时,他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和绝望。他不像他们那样有那么深的城府和那么老练的政治手腕,他的正直,反而成了他的致命伤。

最后,他被严党抓住把柄,被“抄家”,被“流放”。在被带走的那一刻,他那绝望而无助的眼神,真的是撕心裂肺。他没有犯什么大错,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一个真正想为国家做点事的人,但最终,他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就像那个时代的悲剧缩影。无数有志之士,怀揣着报国之志,却被那个时代的弊病和权力斗争所吞噬,最后只能化为一声叹息。高翰文的痛苦,不在于他受到了皮肉之苦,而在于他看见了自己的理想,看见了自己的努力,都被无情的现实碾碎,而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什么也做不了。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那种“好人难做”的悲哀,才是最让人心痛的。

他不是沈一石那样,是在体制内游刃有余的“裱糊匠”,也不是徐阶、张居正那样,能在泥沼中求生存并积蓄力量的人。他就是一个一心想把事情做对,但却被整个体制和人心的复杂性给打垮了的普通人。他的失败,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最无声却最深刻的控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答案是,淳安县那些朴实而麻木的民众。

各位所举的谭纶、海瑞甚至飞元真君,他们都在明史上有自己的痕迹,他们都是人上人甚至是人中之龙,他们一直活在史册里,他们直到今天还被我们反复提及。

被人忘却的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的数字们,是没有幸运光环的齐二柱,是跳进河里堵决口的士兵甲,是被新安江洪灾淹死的百姓A,是端着破碗等着赊粥的老乞丐。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就知道四月份,官府突然派兵堵住了新安江上流的堰口,还派兵过来踏青苗,就是因为他们不肯乖乖听话改种桑苗,他们不是成心跟朝廷对着干,他们只是知道,桑苗不是人能吃的,他们只相信自己手里的那点粮食。

他们不知道谁是大禹,谁是后稷,他们也不相信会有大官把他们的饥饿当成自己的饥饿,他们只求皇命手下留情,老天保佑一方,让自己一家子有口饭吃。

他们等来的是端午汛的大雨,和新安江大堤的全线崩溃。

他们等来的是浙直总督锥心沥血的艰难抉择,弃一个半,保七个半,他们没有九分之一的风险,他们只有百分之百的苦难。

一场大水,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被打着旋的浪头卷走,看着织造局的粮船停在岸边就是没动静,看着自己的邻居带着一群人去买粮,却又成了私通倭寇,看着他们被加上了柴堆。

又看着他们被解下来关进了大牢。

他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嘴里的那点粮食究竟是“赈”给自己的,还是“借”给自己的,他们端着碗,不知道后面该怎么办。

直到他们的邻居被新来的海老爷给放了出来,还因为有和倭寇交易的事实被鞭笞了一顿,他们才爆发出许久没有听到过的欢呼声。

海老爷发怒了,问他们为什么欢呼叫好,知不知道这些人为了谁、为了什么才挨的打?

他们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但这不重要。

只要有人被打,就会有人叫好,要是有人被杀头,那叫好声会更大。

海老爷也拿他们没辙。

他们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要改稻为桑,因为这是国策,是皇上定的,不改就是不想做大明朝的子民,那海老爷也救不了他,他们的邻居齐大柱也放不过他,从上到下都饶不了他。

他们只有照做。

再后来省里来催债,他们吃进去的粮食要用生丝来还,海老爷顶了回去,他们的日子好过了一些。再后来海老爷被调去了兴国县,他们的日子变得如何,没人关心了。

题目问,《大明王朝1566》中,谁的行为最令人心痛?

最令人心痛的是那些拼尽了全力却不知道自己在跟什么对抗的蝼蚁们。

对郑泌昌何茂才来说,内阁的阁员,司礼监的诸公对他们就是降维打击;

对内阁和司礼监来说,嘉靖对他们就是降维打击;

对淳安的民众来说,一个县衙二三四五六老爷,都可以是降维打击。

他们在最底层,看不见三十三天天外天的宫阙,只看得见自己清可见底的粥碗里的几粒米。

user avatar

最让我心痛的,是淳安县的盲人老伯。他的名言是,皇上还是好的。我想,剧本把他安排成一个盲人,是有用意的。在底层的观念里,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始终有一种道德想象。明明自己是被吃的对象,却把吃人者想象成仁慈的圣人,不可悲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心痛的,在我看来,是高翰文。不是说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眼睁睁看着一切往坏处去,却无力改变,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然后被碾碎的悲剧,真的让人扼腕叹息。你看他,年轻有为,有家国情怀,是个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期望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乐。他刚被提拔到京城,满怀.............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鄢懋卿敢于向严嵩和嘉靖提出“七三分账”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密的算计。这不仅仅是贪婪的体现,更是鄢懋卿对权力格局、人情世故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一、 鄢懋卿的背景与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懋卿这个人。他并非寻常官员,而是严嵩的党羽,在严.............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失败并非严嵩本人未曾预料,而是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出于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对皇帝意志的理解,选择了“顺水推舟”和“牺牲局部”的策略,最终导致改稻为桑的整体推行受阻,但这并非他“没有预想到”的无能为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严嵩的政治智慧、嘉.............
  • 回答
    在探讨胡宗宪提出的“改稻为桑三年计划”是否能成功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背景、胡宗宪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明朝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胡宗宪的“改稻为桑”构想的背景与目标胡宗宪作为东南沿海抗倭名臣,深谙民生与国家财政的关联。他提出的“改稻为桑”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与国家安全、民生稳定紧密相连的战略举措。.............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的电视剧里,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如同暗礁,初看波澜不惊,细细品味却能让人脊背发凉,同时又恍然大悟,收益良多。下面我就尝试着为您掰扯几个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细思恐极”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力求说得清晰透彻,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不那么像AI编撰的生硬分析。一、严嵩与徐阶的“退.............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踏苗”行动的调令,虽然直接发出的是严嵩的亲信马宁远,但背后真正的批示者,是内阁首辅严嵩。这里头可不是一层简单的命令传达,而是牵扯到朝廷上下权力博弈的一环,非常值得说道说道。话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上下都盯着这事儿。徐阶和高拱他们呢,抓住这个机.............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集之所以被不少观众和评论家奉为“神作”,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触及了中国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议题,并以一种极为成熟和克制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要理解它的“神作”地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精髓所在。一、 深刻而多维的时代切片与历史反思《大明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史诗中,裕王朱载壵(后来的隆庆帝)确实身处一个看似“躺赢”的绝佳位置,但他的“愁眉苦脸”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他所处的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性格和前程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形式上的“躺赢”与实际的危机四伏: 唯一的合.............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和海瑞,要说谁更孤独,这问题挺让人琢磨的。在我看来,他们俩都孤独,但孤独的根源和表现方式,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如火,一个如冰。先说嘉靖。这位皇帝的孤独,是一种极致的、与生俱来的、几乎是宿命般的孤独。你想啊,他高居庙堂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理论上拥有着全天下至高无上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之所以刻画赵贞吉没有第一时间审阅海瑞的“贺表”,背后蕴含着多重政治博弈和人物心计,绝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时机与意图:投石问路,而非急于求成首先,赵贞吉并非真的“没看”,而是有意识地“不先看”。从他作为严党核心成员,在严嵩父子倒.............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口碑确实是现象级的,以至于很多人愿意将其奉为“神作”,在你刚开始看的时候,感受到它的魅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要说“毫无缺点”,这就有点绝对了,任何一部作品,即使再出色,仔细品味,也总能找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说,是因人而异的“不那么完美”之处。这么说吧,这部剧的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与《天下粮仓》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权谋剧的代表作,但它们在深度、侧重点、艺术风格和历史还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对比: 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深度 《大明王朝1566》: 聚焦于明朝嘉靖年间,这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嘉靖皇帝退居后宫,严嵩、徐阶等权.............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淹田事件是否应该彻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从剧中展现的层面来看,彻查毁堤淹田事件,从道义、法理和长远来看,是应该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彻查的难度极大,并且牵涉到极高的政治风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沈一石的命运,说实话,是个死局。但如果非要揣摩一下,他在那样的局势下,有没有一点点可能避开那场浩劫,也并非全无迹象。这得从他身上最核心的矛盾点,以及嘉靖和严嵩父子最看重的点去想。首先,必须明白沈一石的“锚”在哪里。 他是严嵩父子安插在江南的钱袋子,是他们最得力的“操盘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不是那些阳谋的交锋,而是某些细节里流露出的荒诞与无奈。你提到的严党在最后关头只送皇帝一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细想之下,确实不是“傻”,而是被当时的情境和严嵩自身的局限性给“绑架”了,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并非是他们不明白皇帝的贪婪,而是他们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